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甬城阿斌

    網友們說得對,是滿清為了同化漢族所釆取的措施。

    民族的最大特徵是語言,按清朝統治者的意願,最好讓漢人都學會說滿語,全成為滿人,但這辦不到,相反,滿人則大批大批地學會了說漢語,把滿語忘了。

    推動滿清剃髮易服的人有二個人,一個是漢奸孫之獬,這裡先來說說這個人:

    清軍入鼎中原之初,朝廷禮儀尚未規制,滿臣帶根鞭子,漢臣穿著漢服,一時也沒什麼矛盾,各自相安無事。但為了表忠心,作為清廷招降政策的受益者,身為禮部侍郎的孫之獬卻偏偏不按套路出牌。突然有一天剃髮留辮,改穿滿足官服,甚至還上疏說:“臣妻放足獨先,閤家剃髮效滿制”

    本以為此次政治投機會收穫不少,孫之獬卻將自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滿族大臣的優越性,自然瞧不起孫之獬這種趨炎附勢的走狗,不讓他站在他們中間;有節氣的漢臣當然也鄙視孫之獬這種徹底喪失尊嚴的人,也不恥於他為伍,一個挨一個緊緊地靠著,不讓他進來列位。

    於是惱羞成怒的孫之獬乾脆就上了個奏摺,建議全國剃頭,一句“非中國從陛下也”,瞬間擊中順治皇帝以及多爾袞敏感的內心,於是下令全國剃髮易服,不少地方反抗,造成了血案,如江陰的閻應元抗清即是。

    當然,單單一個孫之獬還不足以推動清廷,還有一個人的影響就大了!誰?朱元璋!對,你沒看錯,朱元璋推動了清廷命令漢人剃髮易服!你不理解吧?聽我慢慢說來:

    元亡後,元貴族狼狽逃回塞外,但大批蒙古人還留在內地。朱元璋認為"元以寬失天下",對漢人衣冠髮式都不作變更,保持宋朝式樣,所以漢人民族意識不滅,現在他當了皇帝,就要以嚴糾"寬"了,他當即命令:百萬蒙古人一律說漢語,穿漢服,改成漢姓氏,蒙古女人只能嫁給漢人,禁止在族內結婚,否則嚴懲!這條命令編入大明律,強迫蒙古人服從。這樣一來,蒙古人也不敢不從,天長日久就都漢化了,融進漢民族之內不見了!

    多爾袞等滿清貴族也讀明朝歷史,看到這一段,興奮得跳了起來:這辦法太好了,太好了!

    本來他們已準備這樣做了,但害怕漢人反抗,還有些顧慮,但恰逢孫之獬上奏,好,連漢人都這麼說,還猶豫什麼?立即下令全國剃髮易服!

    所以,論這件事,姓孫的罪該萬死,朱洪武也罪該萬罵!

    所幸的是:孫之獬後來被抗清起義軍殺了,也為漢族出了半口氣!

  • 2 # 軍都弩

    這是清初弊政之一,多爾袞入關定鼎燕京,並沒有要求剃髮易服,一個明朝降官孫之懈為討好滿洲主子,自行剃髮易服,上朝時企圖站到滿官一列,被滿族官員認出,認為其不配,被趕出行列,然後站入漢官行列,又被漢族官員不恥,趕出漢官行列,此人於是暗中慫恿多爾袞在全國範圍剃髮易服,以示漢人徹底降服之意,被多爾袞採納,於是血腥的剃髮易服政治運動開始,江南地區降而復叛,死傷累累。

    孫之懈這廝最終被山東地區反清義軍抓獲,義軍將其頭頂鑽洞,植入頭髮,這是沒有醫療護理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這廝死狀奇慘,但是死不足惜,一個小丑導致一條弊政,死傷數百萬人,歷史就是如此詭異與血腥。

  • 3 # 魔方歷史觀

    看過清宮劇的都知道,清朝時期,男子的髮型是前面沒有頭髮,腦後的頭髮結成一個辮子。而在清朝之前的朝代,比如明朝時人們的髮型還不是如此,之所以髮型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在清朝入關後,實施了“剃髮易服”的政策,強制百姓剃髮留辮,並把身穿的服裝換成滿族風格。

    而清朝為什麼要實行“剃髮易服”政策呢,主要還是為了統治。

    對於古時候的漢族人而言,非常重視衣冠服飾,“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漢族男子的髮型是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而滿族男子是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族服飾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無扣等;而滿族服飾,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所以他們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服飾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這樣問題就來了,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國家大一統,不能在入關後還存在滿族漢族各不相同的形象,所以要麼選擇滿族漢化,要麼選擇漢族滿化。所以,為了保護滿族的統治地位,就出現了“剃髮易服”政策,在禁止滿族本族漢化的同時,透過強制手段要求漢民族剃髮易服,移風易俗。

    開始時,這個政策實施並不順利,引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反抗以至於大規模的武裝鬥爭,但是這種鬥爭的效果也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後來,多爾袞再次實行“剃髮令”,並且強制執行,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在釋出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民族服飾,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剃髮易服等政策的實施,破壞了中原原有的經濟文化,挫傷漢族氣節,強加上了一種屈服的標識。

  • 4 # 釣魚倌

    “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

    這是滿清統治者在全國強行推行剃髮蓄辮政策後漢人奮起反抗的悲壯口號。

    滿人留辮的由來:滿清入關時的髮型並非現在泛濫的清宮劇裡的髮型。滿人起於塞北,馬背上的民族,由於騎馬的緣故,為了不讓頭髮遮擋視線,滿人將頭髮“半剃半留”,頭頂只留銅錢大小一片頭髮,蓄做能夠穿過銅錢方孔粗細的辮子垂於腦後,這種髮型因此也被稱作“金錢鼠尾辮”。

    公元1645年,順治皇帝頒佈法令,責京城內外、各省限期內完成剃髮任務,讓全部剃成滿人的法式,違抗者“殺無赦”。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剃髮令”,從此,頭髮的式樣再不是根據個人的喜好決定去留,而是上升成為一個嚴重的政治行為,滿清統治者為了徹底征服漢人,首先從“頭”做起,把剃髮視為漢人歸順的標誌。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乃華夏祖訓已經深入人心,一絲髮縷不僅受之父母,而且還是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徵,漢人對“剃髮令”當然無法接受,不惜以死明志,反抗異常激烈。

    漢人的激烈反抗遭到鐵心要征服漢人的滿清統治者的殘酷鎮壓,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下對不願意剃髮的漢人進行血腥屠殺,掉的頭太多、死的人無數!

    滿清滅掉南明後,人們光復的希望也隨之破滅,各種反抗也漸漸的停止,而滿清的辮子,人們也就無奈的違心接受。

  • 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明朝時期,東北女真各部落的髮型和服飾都不一樣。所以當時只須看一下女真人的髮型與服飾,就大體可以判斷出,此人來自哪個部落。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女真人平時的服飾與髮型也沒統一。只要不著官吏服,平時穿著與髮式,全憑個人喜好。

    努爾哈赤歸天,皇太極繼位。皇太極為了樹立個人權威,也為了控制域內其他族裔,於是就搞起了“剃髮易服”。尤其是那個大辮子髮式,據說是皇太極發明的,其意為削平四夷,一統江山。

    而皇太極此舉遭到了後金民眾的強力反對,據說連女真人內部都出現過暴力抗爭。皇太極花了不小氣力才鎮壓下去,而後又將國號,由後金改為清。

    縱觀“剃髮易服”其實並無太大意義,在清朝入關前就引發過社會動亂,但是清政府沒引起重視,反而認為漢人丶蒙古人…,剃了發後就回不去從前了,只能死心塌地的做清朝子民。

    清朝入關後,非但沒吸取“剃髮易服”引發不必要的暴力反抗的教訓,反而採取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野蠻血腥的高壓手段,強行推行“剃髮易服”。並因此而造成了毫無意義的血腥殺戮,也給清朝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為後人詬病。而清朝至始至終也沒有進行過反省與反思。

    從“剃髮易服",就可以看出清朝是個不知反思,不會變通的王朝,只會因循守舊,所以後來遇到外部挑戰時,不知變通,不知靈活應對,只能被動承受,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國家政策也可能會有時效性的,一旦政策與現實相沖突,就應該及時調整或者直接廢除。如果過於保守,死抱著不合時宜的國策不放,輕則受到不必要的損害,重則亡國。

  • 6 # 北洋海軍炮手

    剃髮易服看似是一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因為剃髮和易服是分開的。

    先說易服,易服針對的是特定人群在特定場合的服裝,即官員、軍隊的公務服裝,不涉及老百姓。因為清朝是政府,不是慈善組織,不會每人發一套滿服,更何況在行政效率低下的年代,根本不會對人口做出精確的統計。同時,清初也沒人反對易服,因為每個君主專制王朝開國都會做一件事,就是改正朔,易服色,因為每個王朝的冠服制度不同,否則怎麼體現出新朝的新氣象。再者,從大一統的角度來說,總不能滿官一套體系,漢官一套體系,要不然怎麼體現大一統。另外清朝的官服大量借鑑了明朝官服、服裝的元素,比如說佈扣、補子等元素。

    但是,這一條僅僅是用於官老爺,對民間則沒有什麼影響。清初士大夫的畫像,不說是清朝知識分子肯定會有人以為是明朝的。即便是到了清末,也有知識分子這麼穿的。清末關中大儒牛兆廉,清末舉人,一輩子束髮古裝,清亡後他曾勸說依然效忠清朝的升允罷兵,使關中免遭兵禍。但是他以同清室君臣名分已定為由,拒絕出仕民國,並時刻想著要恢復清室。

    但是,由於易服僅僅針對官服,官員如果燕居或者致仕,也是愛怎麼穿怎麼穿,因為易服僅僅針對官服,還是針對辦公期間,你不辦公穿什麼官服。清末法部大臣沈家本燕居像清末武官鄭之材官服像以及歸德像,所以才有我開頭說的,清初沒人反對易服。

    再說說剃髮,剃髮本質上就是一體化的標誌。因為大一統王朝追求的大一統就是一體化,對於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來說也是如此。而且大一統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政治正確,既然是政治正確就沒什麼感情可言,大家都一樣。

    還有一點,過去明朝叫清朝東夷、韃子,清朝管明朝叫南蠻、蠻子,但是現在大清入關,不分滿漢都是大清之子民,總不能互相看不順眼吧。那怎麼辦?乾脆就一體化吧,大家都一樣了,也沒必要互相看不起了。但是剃髮讓漢人不爽的是這樣的,從來都是漢人強迫被征服的少數民族改變髮型,現在是被少數民族征服並強迫改變髮型,心理落差太大,尤其是對知識分子來說是很不爽。我覺得心就是矯情,憑什麼你強迫別人換髮型並改變生活方式可以,別人讓你換髮型就不行。而且滿洲大汗也沒讓你改變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習俗,就剃個頭而已,有本事矯情,卻沒本事不被滿洲人征服,我也是醉了。

    不過剃髮令有多少效果?順治年間清朝官方文書《諭飭衣冠服式》以及《再諭剃髮服制》,民間對於剃髮令的執行並不徹底。這還是順治年間嚴格執行剃髮令的情況,那麼到了康熙年間如何?

    康熙年間天下太平,反抗勢力也基本被消滅乾淨,所以康熙不再嚴格執行剃髮令,所以老百姓不給朝廷扛活也不再剃髮。《康熙南巡圖卷》河工部分,很多老百姓併為剃髮乾隆年間《羊城夜市圖》區域性,可以看出老百姓既未剃髮,也未易服,而且髮型還是原來的樣式,反而說明了剃髮令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到了後來,尤其是清末的時候,老百姓大多也紮了辮子,但是剃髮這方面卻並不徹底。因為想要保持前額無發必須要勤著剃頭,我一哥們剃了個大光頭基本上是三四天剃一次。而過去老百姓一來沒有那麼多的閒錢去剃頭,二來也沒那麼多的時間,尤其是農村百姓來說也很難經常剃頭,可能只有每年固定幾次進城的時候能剃一次頭。只有達官顯貴才能頻繁剃頭,因為有錢,可以請剃頭師傅上門服務。電視劇《闖關東》以及電影《投名狀》當中清末男子的髮型還是比較寫實的。

    所以,除了易服還有點用之外,剃髮基本上到後期也沒人在意了,畢竟清朝入關之後因為一系列德政,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也使得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清朝統治也非常穩固,尤其是在康乾盛世的全盛期間,所以也沒人在意這些細枝末節。而且清朝服裝,不分男裝女裝都是滿漢兩套體系,清代漢族長袍左右開裾,而滿族長袍則前後開裾,只有女袍左右開裾;而且滿族長袍不分男裝女裝都有馬蹄袖、無立領,而漢族長袍不分男女都有立領,而且是大袖。

    所以,所謂剃髮易服,完全是誇大宣傳所致,根本不符合歷史。

    當然,我這人性格直來直去,不會和稀泥,只會用事實說話,當然容易得罪人。如果你不服可以拿資料來反駁,如果你想噴糞就有多遠滾多遠。

    全文完

  • 7 # 火器工坊

    其實關於剃髮易服,應該分兩層來看。先說剃髮,剃髮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示大清對漢地漢人的征服,只有你剃了發,才能說是對大清臣服,願意做順民,如果不剃,那你就是敵人,至少是不願意接受大清統治的暴民。

    關於剃髮,最開始是孫之獬因為自尊心受到滿漢同僚的雙重打擊,因此他極力向多爾袞提議,要求把所有漢人的頭都剃了,只有這樣才能逼著大臣和老百姓做順民,沒有叛變的機會。

    1645年,在多鐸攻克南京將弘光皇帝押解回京斬首後,多爾袞見時機成熟,正式頒佈剃髮令。詔令一出,立刻在華夏大地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比如江陰、嘉定等地的文人百姓,原本已經投降,卻因為這道詔令反覆起義數次。對此,我不認可說這是文人的矯情,恰恰是這幫有思想的人才會有如此強烈的文化信仰,這些人視民族文化勝過自己的生命,自然是要站起來反抗的。

    不過當時就全國形式而言,也只有這幾個頗有骨氣不忍看“亡天下”計程車人和義民站起來了,大多數百姓還是隨不情願,但總歸是或者是最好的選擇了。不過剃髮令也只能在城市推廣,整個中國還是農村多,而多數村莊路徑相對偏僻,當時大清又忙於對付南明,所以還是有很多地方控制不到的。所以當時的中國大清控制區仍有不少老百姓是保留了原來的髮飾,比如明末清初三先生,一直以大明遺老的身份居於鄉野,不剃髮不易服,清政府知道他們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了,也就沒把他們怎麼樣。不過總的來說,剃髮令確實嚴重的損害了漢人的民族自尊心,導致漢人變得更加腐化愚昧,麻木冷漠,不似當初那個格外充滿活力的民族了。

    再就是這個易服,易服開始只是在整個官場易服,這倒也是可以理解。不過1645年之後,清朝也開始全國範圍推廣易服令,要求百姓士人也要換滿族旗袍。開始確實有很多百姓反抗,有不少士人義士還因此出家“遁入空門”。不過隨著順治末期天下幾乎統一之後,這個指令也就沒有那麼嚴苛了,之後就是老百姓愛穿啥穿啥。這裡要說一句,現在漢服運動穿的那些樣式,古代老百姓可沒幾個穿的起的,頂多就是短襟汗衫。

    之所以後來大夥都穿這個旗袍馬褂,的確是因為更方便,也有上層對下層的文化影響。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很常見,比如遼代,燕地漢人就是開始穿胡服。這就和後來民國期間,老百姓慢慢的接受西式服裝一樣,都是為了方便,畢竟勞動人民就圖個舒服方便好乾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柿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