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彩風一刻

    第一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4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5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1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3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4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2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3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之外的教化。

    4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

    第三章

    1 不尚賢,使民不爭。

    2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3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4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5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6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1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

    2 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

    3 不誘發邪情私慾,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

    4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裡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

    5 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

    6 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 道衝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2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3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3。

    譯文

    1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

    2 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永珍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1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3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第六章

    1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2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3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1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

    2 這個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第七章

    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1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所以能長生。

    2 同理,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

    3 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4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 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宜。

    4 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1 抓在手裡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2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3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1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2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3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4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5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6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7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1 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一,毫無離隙呢?

    2 誰能使血氣變得柔順,像嬰兒一樣呢?

    3 誰能洗淨內心的雜念,透亮如明鏡呢?

    4 愛民掌權,誰能捨己順道、無為而治呢?

    5 運用心智,誰能因應天意、如雌隨雄呢?

    6 明白通達,誰能超越人智、擺脫知識呢?

    7 那創造並養育這個世界的,他創造養育並不強行佔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他是萬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第十一章

    1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2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3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4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1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圓木有空的地方,才對車有用處(可行走)。

    2 揉合黏土製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3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4 有形者對人們有利益,是由於無形者的功用啊。

    第十二章

    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打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2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1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聾,豐腴的美食使人口味敗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寶令人行為不軌。

    2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此而取捨。

    第十三章

    1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3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4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

    1 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2 為什麼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呢?寵是來自上面的,得到時吃驚,失去時也吃驚,所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

    3 為什麼說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禍患之憂慮,是因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還有什麼禍患可憂慮呢?

    4 所以,捨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託;捨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第十四章

    1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

    2 此三者不可致詰4,故混而為一。

    3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4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5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6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7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1 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

    2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一。

    3 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

    4 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歸於空虛無物。

    5 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

    6 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7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了。

    第十五章

    1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2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3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4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

    1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由於深不可識,只好勉強來形容他:

    2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謹守好像畏懼四鄰,恭敬嚴肅如同作客,流逸瀟灑如同化冰,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3 誰能沉澱混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僵死的,使之徐徐復活呢?

    4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第十六章

    1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2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3 歸根曰靜。

    4 靜曰覆命。

    5 覆命曰常5,

    6 知常曰明。

    7 不知常,妄作,兇。

    8 知常容,容乃公,

    9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10 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1 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我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來龍去脈。

    2 萬物紛紜百態,都復歸其本根。

    3 回到本根就叫平靜安息。

    4 平靜安息便是復歸了真生命。

    5 復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恆。

    6 認識永恆便是光明。

    7 不認識永恆,就會任意妄為,後果兇險。知常曰明。

    8 認識了永恆,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蕩。

    9 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

    10 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第十七章

    1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彷彿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

    2 信實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第十八章

    1 大道廢,有仁義。

    2 智慧出,有大偽。

    3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1 大道廢棄了,才出現仁義。

    2 智慧出來了,才有大偽詐。

    3 六親不和,才大講孝慈。國家昏亂,才呼喚忠臣。

    第十九章

    1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2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3 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1 棄絕成功與智慧,對人民有百倍的好處。棄絕仁義的說教,人民就會復歸孝慈。棄絕技巧與功利,就不會有盜賊為患。

    2 然而,用這三者作誡律是不夠的,一定要讓人心有所歸屬才行,就是:認識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

    3 使自我越來越少,使慾望越來越淡。拒絕人間的學問,保持無憂無慮的心。

    第二十章

    1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3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兮若無所歸。

    4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5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6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7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媳婦該不該記婆婆的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