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說天下

    秦國曆史上君王勵精圖治的比較多,但真正的強大是從商鞅變法之後開始。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為相,奉行王道之治稱霸春秋,但實力還不足一統。

    從商鞅變法主要解決的是秦國內政的諸多陋習,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風氣,使秦國上下一心,提高生產效率,有源源不斷的物資、兵丁支撐對外戰爭,國力蒸蒸日上,這樣的國力即使面對一兩次軍事失敗,只要不傷筋動骨,很快就能夠恢復的。秦惠文王和張儀騙地也好,秦昭襄王誆楚君也罷,這都是國力強大的體現,最終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政治和軍事目的,至於成效如何,另當別論。為啥不見當時的周天子去騙七雄呢,還不是實力不夠,沒那膽?秦國最終能統一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奮六世之餘烈”,這點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能連續出現6個不瞎折騰的君主真的很少見的。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根除奴隸制,為秦國後來的強大和統一奠定了根基。後續的君王勵精圖治,大體上都堅定秦法不變,最終秦始皇一統六國,除了積級發展國力,軍隊是其重要的組成部份。

    因為秦國實行徵兵制,絕大多數情況下士兵和農民本為同一批人,但在不同時期身份不同而已,所以並不存在成規模的常備軍意義上的秦軍,與其說秦軍驍勇善戰,不如說是秦人悍勇無匹。秦國實行軍功制,各縣官辦學室承擔的軍校的職能,讓廣大從軍吏民都能得到良好的軍事訓練,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普遍徵兵制的發展。秦國各階層都從軍打仗,都按照統一的軍功爵標準考核,以功勞才能為分配資源的依據。故而秦國越戰越強,秦軍進化為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

    秦國從秦獻公開始,到始皇帝,沒有出過一個昏君,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莊襄王在位3年,雖沒什麼大的作為,但沒有像其他國家君王那樣把家敗了,再到始皇帝,13歲繼位,22歲親政,花了9年的時間一統天下。可以說,秦國沒有出過一代昏君,但是其他的國家卻往往在經過前面幾代的發展後,突然蹦出個無能的當政(智障),導致國家覆滅。也許,秦國沒有出過昏君才是能夠一統天下的根本原因吧!

  • 2 # 飄零列車T

    一國的軍隊神勇,關鍵還得看國家的經濟條件和政策的制定。

    商鞅變法使秦國綜合國力變強大。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舌戰群臣,出奇計強秦,秦孝公很喜歡,力排眾議,任商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商鞅變法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兵役制度使秦國軍隊驍勇善戰。秦國的虎符兵役制度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全民皆兵,秦代服兵役的年齡是從十七歲到六十歲,這就是說一個男子一生當中有四十三年時間要去服役,可見其負擔的沉重,作為一個小官吏也要從軍,服兵役,由此說明秦國兵役制度不只是針對普通百姓而言,下級官吏也需服役,可見,整個秦國可算得上是全部男子都需要服兵役,為實現秦的統一而奮戰,除此之外,老人、婦女、小孩也要從役。

    為建立起一支英勇善戰,能贏得統一戰爭勝利的強大軍隊,秦制定了嚴明而系統的訓練管理制度。在吳子《治兵》中記載了當時軍隊訓練的具體方法:如,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可以看出秦軍隊訓練形成了一定的體系,有專職教官負責訓練,並且不同兵種有著不同的訓練任務與要求。與此同時,秦國統治者還制定了嚴厲的軍事刑罰來保證軍隊訓練有效進行。

    惠民政策成為秦國的後勤保障。秦國為了吞滅六國實現大一統的願望,建立完備的後勤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秦王釋出優惠政策,招三晉民眾來秦,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賦稅,秦境內的山林水澤十年不受賦稅。秦人在外打仗,新民在國內進行耕作,解決了軍糧供應的問題。這樣一來,既不耽誤農業生產,也不妨礙發兵去征伐他國,是富國強兵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秦統治者還制定了一系列規範和嚴格的畜牧業管理制度。

  • 3 # 歷史四方會

    公元前約900年,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始建秦國,傳至秦始皇共37代。秦國當時民生疲敝,非常弱小,屬於一個邊陲小國。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本名衛鞅,衛華人,但在衛國不受重用。於是商鞅離衛入秦。他向孝公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政策,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實行變法,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變法內容對秦國實力的增強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獎勵耕戰。這在古代農業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戰爭不斷的戰國時期。獎勵耕織,就會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為戰爭做了重要的準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獎勵戰功,打破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還打洞”的局面,只要你作戰英勇,立了戰功,就能提拔為將軍,為窮苦百姓提供了晉升的階梯。這樣就大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種糧和作戰的積極性。

    但商鞅要想推行新法,首先就要取信於民,因為當時官方經常失信於民。商鞅讓人在城下立了一根木頭,頒下法令,誰能將木頭扛到城頭,賞金條三根。老百姓們議論紛紛,不敢相信。正在這時,一個年輕人,閒來無事,決定一試。等把木頭扛到城頭上後,果然給了三根金條。這就是“立木為信”。自此,新法開始推行。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由於商鞅變法侵害了權貴的利益,再加上法令苛刻,得罪了許多權貴。一次,太子犯錯,按照法令規定應該割下耳朵。但太子是國之儲君,最後只好把太子師傅的耳朵給割掉了。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商鞅雖然死了,但是後繼者,一直沿襲獎勵耕戰的政策,大大的激勵了老百姓種地和士兵的作戰積極性。

    孝公既沒,商鞅失去了保護傘。太子繼位,就是秦惠文王,為了平復宗室的怨恨,將商鞅五馬分屍。但惠文王殺商君而不廢商法,秦國繼續朝著強大的方向發展。秦惠文王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昭襄王繼位後,大膽起用新人,白起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白起出身狼孩,相當於一個奴隸,但作戰英勇,被破格提拔為一軍統帥。他征戰六國,曾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被稱為“殺神”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在戰國後期,秦國士兵是作戰最神勇計程車兵,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經過幾代的不懈努力,秦國的地盤在不斷的擴大,實力在不斷的增強。到了秦始皇時候,統一六國,已是水到渠成之勢。

  • 4 # 亙古懷念說史

    關於此類類似的問題,我之前回答過。當時從多方面綜合分析的,那麼今天再分析這個問題,我將從具體的細節角度入手。我們把視角放在秦滅六國這個時期的秦軍的一些狀態。秦用了十年滅掉六國統一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帝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近西來。

    說到秦軍的神勇之處,我們在一些影視劇當中也能夠感受到,同時兵馬俑的發現也讓我們跨越兩千多年見證了秦軍的風貌。我個人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的秦軍戰鬥力如此強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嚴明的紀律,秦軍強調集體協調和多兵種配合作戰。現在我們透過對秦始皇兵馬俑的研究可以發現秦軍的武器武器製作已經達到了流程化的標準,每件武器都刻有工匠的名字以確保武器精良。考古發現,秦軍曾經裝備遠射用的弩,弩兵分為三排,可以直面成千上萬衝鋒而來的敵人。弓弩的射擊有一條常見的規律,臨敵不過三發,敵人往前衝了,這一支箭裝上去以後射出去,再裝一次,敵人還往前衝,三次箭射出去以後,敵人就衝到面前來了。時空關係決定了射擊的時候一定要輪番射擊。秦弓弩兵的三段輪射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這同時也要求軍隊必須要有嚴明的紀律和高度的團隊協作意識。

    第二,秦軍士兵強烈的求勝慾望。我們不得不承認商鞅變法過程中所實行的軍功爵制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秦軍普通士兵可以透過在戰場上獲得戰功來提升自己的地位,所以六國計程車兵的腦袋在秦軍的眼中就是個人的財富,秦軍將士都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它取到自己的手中!我們從湖北出土的雲夢秦簡中可以隱約的瞭解到當時秦軍作戰的一些狀態,秦軍內部有些士兵甚至為了爭奪敵人的頭顱而在戰場上自相殘殺。可以想象秦軍士兵在戰場上一隻胳膊夾著戰俘的腦袋,另一隻胳膊揮著劍繼續砍殺敵人是多麼恐怖的一副畫面!

    第三,秦軍中湧現出一批優秀將領。比如說老成持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青年勇戰派的代表李信,北擊匈奴蒙恬等等。秦軍的將軍幾乎都是在軍功爵制度下透過一步一個腳印獲得戰功而做成將軍,可以說個個都是身經百戰,一將功成萬骨枯!

    時勢造英雄!那個時代出現了偉大的君主,能征善戰的將軍,出謀劃策相材,也造就了一支神勇的威武之師。同時也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 5 # 呱呱笑影片

    如狼似虎兇殘無比的奏軍有著嚴歷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奏軍作戰勇猛悍不畏死,拼死殺敵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好的出路。作戰不勇猛的當場刺面、割鼻、割耳朵,有人逃跑或軍官陣亡的其餘人都要連罪,只有斬得敵軍的首領才能免罪。同時殺敵軍一人的可晉爵一級,並獲得相應的土地,或用來免去奴隸的身份,也可為家人兔去奴隸身份。

    奏國本是弱小的國家,但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襲制度,任用有才能之人不分貴賤,不分敵國之人。商鞅使奏國有了法律,有法律就此結束了你殺我我殺你互相仇殺的局面,使人民可以安定的耕作,使奏國強大了起來,到贏政時秦國已成為了七國中最強的國家。

    滅六國

    秦在攻趙之前先挑撥趙與燕的戰爭,在趙燕打得正火熱時援燕抗趙,以30萬兵力直打到趙國首都殺趙軍10萬人,趙帥陣亡。趙王用李收為帥,李牧軍戰力強悍,曾殲滅匈奴軍10萬人,李牧軍與恆齕統帥的奏軍大戰於宜安肥,秦軍敗且全軍幾乎覆沒,之後秦國對趙用兵幾次都難以取勝。遂放棄對趙的進攻,改攻南韓,南韓經不住奏的多次進攻,向奏表示臣服願為藩屬國,奏王不應,繼續對韓進攻,攻破韓都南韓滅亡。

    滅趙

    在對趙用兵無用的情況下,秦改用反間計。早期秦在趙王身邊安的內軒正是趙王的寵臣,此時正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造謠李牧企圖謀反,趙王不明,竟制李牧之罪,將其殺害。沒了李牧奏軍很快改到了趙都邯鄲,趙王在內奸的勸降下喪失了鬥志,遂開城投降。

    滅魏

    由於連年爭戰,魏國實力大不如前。奏經多年進攻魏國,使其丟失了大量土地,並不斷的割地求和,實力越來越弱,直到奏軍攻到首都大梁,奏軍以大溝之水沖塌大梁城,魏王假出降,被奏帥王賁所殺,魏國亡。

    吞併了韓、趙、魏之後秦國國土空前遼擴,人口大增,徵兵也加大,兵力過百萬,以壓倒性的兵力擊敗餘下的三國,到統一六國時全國兵力達到了2百多萬,站全華人口的十分之一。

    秦王雄才大略,氣吞山河,能重用各國的人才,而六國不能用它國之人,這是奏軍能滅六國的重要原因。

  • 6 # 孝文孝武

    這個問題問的很大,兩個小問題其實回答起來都挺費勁。

    秦軍確實很神勇,但神勇的秦軍只是秦國滅掉六國的重要條件之一。要滅掉強大的對手,首先自己要強大,而且對方還得犯錯,導致有機可乘。

    秦朝能統一秦國,難能可貴的是數百年來,秦朝總能把握住歷史發展的機遇,很少犯錯,特別是經過商鞅變法,實現了秦國富國強兵的夢想。反觀東方六國,特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這三強,國內政治經濟改革不徹底,接二連三的犯錯,最終導致了亡國之禍。

    這算是總的回答吧。

    要說秦軍的神勇,先說說秦軍的歷史戰績。

    據統計,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後經過109年時間,秦國除了同若干殘存的小諸侯國和西戎、巴、蜀少數民族作戰以外,同東方六國一共作戰60餘次,獲全勝的有58次,斬殺敵軍129萬,攻取城市147座,未獲全勝或互有勝負的僅5次,敗北僅4次。

    《漢書•地理志》記載,秦人“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相比其他諸侯國,秦國地處西北,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文化落後,為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秦人不得不與戎、狄等蠻族長期征戰,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人強悍尚武、堅韌不拔的性格。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私鬥成風。為把這種彪悍尚武的民風轉化為軍隊的戰鬥力,商鞅在變法中推行了《軍爵律》,實行軍功爵制。一方面,秦國厚賞軍功,對於宗室貴族,沒有軍功就不能列入公族簿籍,而即使是一名普通計程車兵,如果能在戰場上殺敵立功,也有機會獲得高官厚祿;另一方面,透過實行嚴刑酷法,懲處作戰中沒有戰功或逃跑者。

    透過厚賞嚴罰,整個秦國內部形成了“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局面,嚮往戰爭、歌頌戰爭充斥於人們的生活,“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甚至達到“聞戰而相賀”的地步。而每當秦軍士兵離家作戰的時候,家屬都要囑託“不得無返”,如不奮勇殺敵,不但要被處死,還將連累家人,倘若臨陣脫逃,那麼天下雖大也無藏身之地。

    就這樣,商鞅透過變法把軍功爵制制度化、規範化,並以國家強制性手段確保執行,將秦國尚武的民風轉化成了真正的戰鬥力。

    而地處東方的齊國,曾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也有悠久的尚武之風。管仲曾說齊國“其民貪粗而好勇”,司馬遷說齊人“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齊國在兵法領域也有頗多建樹,出現了著名的軍事理論研究機構——稷下學宮,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更是聞名天下。

    然而最終結局卻是,秦國培育出了一支令山東六國膽寒的“虎狼之師”,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鋒利工具。而尚武的齊國,當秦國大兵壓境時,竟出現了“民莫敢格者”的局面。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齊國的滅國是最為恥辱的——不戰而降。

    所以齊人尚武最終只是孕育了發達的法思想,誕生了馳名中外的中華武術,卻無助於齊國軍隊整體戰鬥力的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庫爾德武裝是中東戰爭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