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媽說
-
2 # 彬彬啊哦
1.先說說這個病的症狀起因,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患兒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兒還會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併發症。,2.所以得了手足口病的孩子家長要及時把孩子送到醫院治療。3.傳染性手足口病病人在發病前數天即有傳染性,發病後一週之內傳染性最強。4.預防手足口病,勤洗手,窗戶開啟勤通風,合理營養增強抵抗力
-
3 # 小兒推拿李波
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2019年5月20日釋出《2019年4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今年4月份全國手足口病發病數為155696萬例,出現2起死亡病例;多地的疾控中心也釋出預警提醒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防範!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中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5—7月為高發期,發病率為37.01/10萬~205.06/10萬,近年報告病死率在6.46/10萬~51.00/10萬之間。
腸道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為常見,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區CV-A6、CV-A10有增多趨勢。腸道病毒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
手足口病一般症狀較輕,大多數患者發病時,往往先出現發燒症狀,手掌心、腳掌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併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傳染源
患兒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高。腸道病毒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下生存,可透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皰疹液等廣泛傳播。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有哪些?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主要透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噴的飛沫等)及被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還可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汙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哪些人容易得手足口病?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由於成人的免疫系統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病,也無任何症狀。但感染後會傳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的區別?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是表兄弟,都是同一類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區別,就是皰疹性咽峽炎的皰疹僅僅出現在口腔內,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數孩子先是嗓子裡有皰疹,後發展到手腳心,少數長在手腳背,並伴有發燒。第二,咽峽炎雖然可能合併細菌感染,但是幾乎不會出現腦炎等嚴重併發症,發生生命危險。
手足口病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較輕,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後可完全康復。患兒發病初期常出現發熱、食慾不振、疲倦或咽喉痛。發熱1-2天后,在舌頭、牙齦和/或兩頰內側等口腔部位出現水皰,痛感明顯,這些水皰初期為細小紅點,後形成潰瘍。另外,多數患兒手掌、腳底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不癢,有些皮疹帶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蓋、肘部、軀幹等也可能出現皮疹。部分病例無發熱。
只有少數患者的病情會快速惡化,累及腦部、肺部和心臟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腦炎、腦幹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痺、肺水腫、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治療
目前腸道病毒無特異抗病毒藥,以支援和對症治療為主,早期識別重症是成功救治的關鍵。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情況下7—10天可以自行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面板上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以往的發病與治癒情況看,只有個別重症患者可能出現腦膜炎、肺炎等,只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多數可以痊癒。
普通病例門診治療。
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
一旦出現突然發高燒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體抽動、呼吸困難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面板護理。
積極控制高熱,體溫超過38.5℃者,採用物理降溫(溫水擦浴、使用退熱貼等)或應用退熱藥物治療。
手足口病的中醫小兒推拿調理
中醫認為,手足口病多為感受溼熱病邪所致,屬溼溫病的範疇。因溼熱邪毒內侵為手足口病的基本病機,故其常證治療應以祛溼清熱解毒為基本原則,小兒推拿調理治療手足口病常證具有很好的療效。
取穴選穴:分手陰陽、清補脾、清大腸、清小腸、清胃經、清肝經、清肺經、掐揉四橫紋、順運內八卦、補腎經、揉二馬、清天河水、揉湧泉,高熱加水底撈明月
1、分手陰陽
位置:在手掌根,小天心穴兩側,拇指側為陽池,小指側為陰池。
操作:分陰陽:用兩手拇指指腹,從小天心穴向兩側分推
次數:100~300次。
作用: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消食積,行痰散結。
2、清補脾
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來回推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溼熱,消食積,化痰涎。
3、清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虎口直推至指尖
次數:100-500次
作用: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
4、清小腸
位置:在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至指根。
操作:推小腸,分清小腸、補小腸兩法。用推法,自指尖向指根直推為補,稱推補小腸;反之為清,稱清小腸。
作用:滋陰補虛,清熱利尿,泌別清濁。
5、清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第一節。
操作:清胃經,用拇指或食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脾胃溼熱,消食積,降逆止嘔。清胃經,能清脾胃之溼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
6、清肝經
位置:食指掌面末節
操作:用推法自食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為清肝經
作用:平肝瀉火、解鬱除煩、養陰平肝、和氣生血。
7、清肺經
位置: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端到指尖成一條直線。
手法:從掌面末節指紋端推向指尖為清肺經
作用:宣肺清熱,止咳化痰。
8、掐揉四橫紋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五指節第一指間關節之橫紋。
操作:掐四橫皺: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而揉之。
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
作用:退臟腑之熱,調和氣血,消脹散結。
9、補腎經
位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側,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或在小指掌面末節)。
操作: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或旋推羅紋面)為補,稱補腎經。
作用:滋腎壯陽,強筋健骨,溫養下元,清熱利尿。
10、揉二人上馬
位置:手掌背面,第四、五掌骨小頭後陷中。
操作:掐二人上馬:以拇指甲掐之,繼以揉。揉二人上馬,以拇指或中指揉之。
作用:補腎滋陰,順氣散結.利水通淋。
主治:小便短赤,腹痛,體虛,淋證,脫肛,遺尿,消化不良,牙痛,咬牙,喘促。
11、順運內八卦
位置:以手掌中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
操作:順運八卦,又稱運八卦。用拇指面自乾向坎運至兌為一遍,在運至離時輕輕而過。
次數:運100~500次,掐運7~14次,揉100~200次。
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降氣平喘,止嘔止瀉,清熱發汗,平衡陰陽。
12、清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
作用:清熱解表,瀉心火,除煩躁。
13、揉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處。
操作:用兩拇指面輪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稱推湧泉;用拇指端按在穴位上揉之,稱揉湧泉。
次數:推100~400次,揉30次左右。
作用:滋陰,退熱。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高熱加水底撈明月
操作:醫者用涼水滴於掌心內勞宮處,在掌心作旋推或由小指根推運起,經掌小橫紋、坎宮至內勞宮,邊推運邊吹涼氣。
次數:20次左右。
作用:大涼清熱。
主治:發熱。
臨床應用:水底撈明月為清熱大法,此法大寒大涼,該法形象地表示:水底為小指根,明月為手掌心內勞宮穴。故特清熱涼血,寧心除煩,在臨床上對一切高熱神昏, 煩躁不安,屬於邪入營血的各類高熱實證,療效尤佳。
怎樣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
1、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講究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2、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沒有熟的食物容易有寄生蟲和其他細菌等等,小孩子脾胃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一旦無法與細菌抗衡,容易造成腸道感染,從而導致生病。因此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吃煮熟的食物。
3、居室要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4、要勤曬衣被。兒童玩具和常接觸到的物品應當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如果家裡沒有孩子得手足口病,採用一般家庭的預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劑。 如果家裡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採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者煮沸3分鐘;汙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劑(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說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糞便、擦拭用紙等都最好倒入適量消毒劑,攪拌消毒後再丟入廁所。
5、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6、若身邊有該病患者,應避免與其密切接觸,如接吻、擁抱等。
7、寶寶要多進行戶外活動曬太陽,增強抵抗力。
8、接種疫苗,EV-A71型滅活疫苗可用於6月齡~5歲兒童預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礎免疫程式為2劑次,間隔1個月,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
9、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10、手足口病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面板(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部分資料參考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防控核心資訊》 、 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2019年4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
https://www.toutiao.com/i6698927733885370893/
回覆列表
首先要隔離,注意小朋友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其次,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補充維生素,注意休息。一般情況7-10天左右會好轉。
在平日更需要提高小朋友的免疫力。可以讓小朋友試試臺灣的紫錐花寶貝護體飲。對預防流感、手足口病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