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書之家
-
2 # 芒果論史
西漢建立之後,劉邦曾經總結過他取勝的原因在於善用蕭何、張良、韓信三人,漢初三傑的說法正是來自於此。要論三人中誰與劉邦的關係更親近,我認為是張良,他和劉邦之間已經不再是君臣,而是朋友。
謀略無雙的“子房”在秦末的時代,稱呼一個人的“字”是尊稱,而直呼一個人的“名”則代表了對此人的不屑。劉邦建立西漢之後不允許天下人稱呼項羽為項王,只允許稱呼其為項籍,“籍”就是項羽的“名”,如此稱呼正是代表了劉邦對項羽的不尊重。
張良是與眾不同的,劉邦對他的稱呼從始至終都是“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這樣的尊重是漢初三傑其他二人未曾得到過的待遇,如此殊榮僅限於張良一人。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良位列漢初三傑之中卻幾乎不受劉邦的猜忌。劉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猜忌張良是在鴻門宴之前,當時劉邦與張良相識不久,項伯為搭救張良而深夜前往漢軍軍營洩露了項羽的作戰計劃。對於項伯的到來,劉邦很是懷疑,他問張良的第一句話是“子房你是如何與項伯相識的呢?”張良一番解釋之後劉邦趕緊接見項伯,由此才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這是劉邦唯一一次猜忌張良,此事之後一直到劉邦去世為止,張良都沒有再受到過劉邦的猜忌。
坐鎮後方的“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老相識,可是這對老朋友卻沒有能夠一直維繫他們的友好關係,在呂太公剛搬到沛縣的時候,劉邦大放闕詞“賀萬錢”,驚得呂太公趕緊親自迎接,蕭何卻在一旁放言說,“劉季這個人就是愛說大話,實際上辦不成什麼大事。”
也就是說,蕭何和劉邦算是知根知底的老友,但隨著劉邦和蕭何身份地位的轉變,兩人逐漸從可以揭對方老底的好友變成了尊卑有序的君臣,表面融洽但實際上卻已經逐漸疏遠了。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的時候,蕭何坐鎮大後方,關中在蕭何的治理下秩序井然,充滿了勃勃生機。在外打仗的劉邦時不時的就要派人慰問蕭何,次數一多蕭何就免不得心中打鼓。一個叫做鮑生的人就告訴蕭何,漢王是在懷疑你呢,你不如把自己的家人親信都送到漢王身邊,這樣就可以消除漢王的疑心了。蕭何用其計謀之後,劉邦果然不再懷疑蕭何,蕭何派出去的親信其實就相當於質子,劉邦把蕭何的家人軟禁在了身邊,蕭何也就不敢在關中胡來。畢竟劉邦整天在外和項羽打仗,蕭何卻在關中大本營安撫人心,如果有一天蕭何來一手釜底抽薪將關中據為己有,那劉邦可就真是一無所有了。
劉邦猜忌蕭何是迫於形勢的鉅變,他沒有辦法如以前那般信任蕭何了。即便是西漢建立之後,劉邦和蕭何的感情也始終沒有升溫,正是由於蕭何這個丞相干得太好,幹得太稱職,太得民心,所以劉邦才會憂心忡忡,甚至將清清白白的蕭何投入牢獄之中。
蕭何與劉邦本是老友,最終卻淪落到“自汙”以求生存,難道說不可悲嗎?
多多益善的“韓信”張良幾乎不受劉邦猜忌,蕭何曾經受到劉邦信任但後來被逐漸疏遠,韓信與前面二人不同,他從來沒有得到過劉邦的信任。這既是因為韓信優秀的軍事能力讓劉邦忌憚,又是因為韓信自大的性格讓劉邦無法安心。
韓信得到軍事指揮權是殊為不易的,夏侯嬰舉薦韓信之後,劉邦封韓信為治粟都尉,蕭何舉薦韓信之後,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但實際上,此時的韓信並沒有得到兵權。無論是平定三秦大地,還是東進攻佔彭城,最高軍事指揮官都是劉邦,韓信僅僅充當一個參謀的角色。
等到項羽用三萬精兵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之後,劉邦才徹底意識到,論打仗他是不如項羽的。於是他向張良請教,有誰可以幫他擊敗項羽,張良為他推薦了三個人,分別是韓信、彭越、黥布,自此之後,韓信才真正有了獨立指揮一支軍隊的權力。韓信滅魏之後,劉邦奪其兵權,韓信滅趙之後,劉邦奪其兵權,韓信助其滅項羽之後,劉邦奪其兵權並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韓信。劉邦偽遊雲夢澤,削楚王韓信為淮陰侯,後來淮陰侯韓信死於呂后之手。
應該說,劉邦是忌憚韓信的,他收韓信的兵權既是出於與項羽軍事對峙的實際需要,也是出於避免韓信擁兵自重的情況發生。但即便如此,韓信擁兵自重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兩次,第一次是韓信滅齊之後,劉邦下令讓韓信一起攻打項羽,韓信不從,要挾劉邦封其為齊王,第二次是劉邦違背鴻溝之約,與韓信約定一起夾擊項羽,韓信不從。
如此情況之下,劉邦哪裡還敢信任韓信?封韓信為真齊王也好,承諾給韓信土地也好,都不過是為了穩住韓信,至於信任,劉邦是萬萬不敢給的了!
親密度排名張良>蕭何>>韓信
-
3 # 吳聊先生
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漢初三傑,也就是張良、韓信、蕭何,看誰和劉邦走的最近,可以從幾個不同的維度來看:職務、時間、處置。
張良、蕭何、韓信
1、從職務分工來看如果西漢王朝比作一個企業集團的話,劉邦是董事長,韓信是市場總監,張良是企劃總監,蕭何呢?常務副總兼,從職位來看,劉邦和蕭何要走的近一些,當然這個維度說明不了什麼;
劉邦
2、從認識時間來看劉邦肯定是和蕭何認識最早,相識相知最久,按理說,蕭何還是劉邦之前的上司,劉邦當時只是一個亭長,蕭何已經是吏掾,這個官名大家比較陌生,簡單說這個吏掾是秦朝時主管一個縣城內官吏進退的官員,簡單點來說,就和今天的縣組織部部長是一個級別的,而那個時候韓信還渾渾噩噩在家躺著,張良也是後來才認識劉邦的,所以從認識時間上來說,漢初三傑的蕭何認識劉邦要早;
蕭何
3、從他們的下場來看歷史有個鐵定的規律,就是皇帝是要殺功臣的,漢初三傑也不例外。這三個人的下場如何呢?
1)韓信:大將軍韓信遭到清洗誅連三族;
2)張良:主動辭官歸田;
3)蕭何:獨善其身,直到病死。
從這裡可以看出,蕭何是劉邦真正信任過的人。那我們接下來就要分析一下原因了。
韓信
1、真正的知根知底劉邦起事前,就和蕭何是非常好的朋友,這個前面已經講了。
2、經過組織的考驗應該說,在當上皇帝后,劉邦對蕭何開始也是有戒備的,說百分百信任也不可能,但這種戒備,劉邦逮住幾次機會,通過幾次考驗,最後蕭何通關晉級了,劉邦才真正地對蕭何放下了戒備,從這個角度來說,蕭何的情商不是一般的高,他能獨善其身,也是有他的道理。
那蕭何用了什麼辦法讓劉邦信任自己呢?簡單說,三個字:自汙法
當時,許多人攔路告狀,說蕭何強買田宅。蕭何主動去宮裡拜訪劉邦,劉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這麼多人告你狀,你自己去平息民憤吧!”你看,劉邦在開始設套路了。
蕭何乘機向劉邦提了一條建議,說長安地方狹窄,老百姓田地少,我看皇家獵苑內有不少空地,荒著也是荒著,不如讓老百姓進去耕種算了,也不要收他們官稅了。
劉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們多少賄賂,給我打!”
蕭何之所以強買田宅,無非是為了往自己身上潑髒水,讓劉邦放心,自己沒有收攬人心、圖謀不軌的企圖。
還有一件事,劉邦出去外出討黥布,蕭何在京城,劉邦外出不放心,幾次找到下面人問蕭何在幹嘛,那個時候的蕭何其實在京城把內務和經濟治理的非常好,一心一意治理國家,下面的人就對蕭何說,你現在做,會讓皇上緊張的,你不做點壞事,皇上還以為你在積蓄能力,為以後的造反做儲備呢,你不如利用手中的一點職權,把些土地賣出去,賺點錢,提高點個人福利,這樣讓皇上不會懷疑你。
蕭何照做,劉邦聽說他這樣墮落,就放心多了,戒備自然消除了,相比之下,其他二傑,韓信最慘,張良是主動放棄。
所以,在漢初三傑中,蕭何和劉邦是走的最近的人。
吳聊歷史,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歷史。
-
4 # 賤痞二叔
進擊de策略師為你解答!
膽識的惺惺相惜自古英雄敬英雄,在“俠”的世界裡,英雄灑脫、無畏、機智、放蕩不羈、敢為天下先。男兒敬拜,女子傾心,在古裝歷史劇裡,這是雷打不動的標配梗。
公元前218年,沒落的南韓貴族之後張良,於博浪沙發出了一道令世人感嘆的驚天一吼–刺秦王。行刺秦始皇雖失敗,但從容身退,對比刺殺秦始皇而身死的荊軻和高漸離,活著的張良更得世人敬佩。
而未發跡之前的劉邦,是沛縣的一名基層公務人員,浩然正氣是全然沒有的,倒是養了一身江湖草莽之氣。因醉酒致囚犯逃脫;押送刑徒去驪山,半途逃走不少,於是乾脆大手一揮把人全放走;斬白蛇起義,後又沛縣起兵舉事。
一個沒落貴族不忘國仇家恨的遊俠,一個頗有草莽色彩的基層幹事,各自歷經一番曲折之後,遊俠與草莽偶遇了,且都是走反秦的路子。一個威名在前,一個起事在後,兩者相見自是英雄見英雄的惺惺相惜。
通常在此時,螢幕上都會如此演繹:擺幾桌好酒好菜、吹噓一番各自的壯舉、然後把酒言歡、而後稱兄道弟。
不過此情此景,稱兄道弟顯然不合規矩,不過從高祖一直稱子房,也見一般,這是韓信和蕭何兩人皆不具備的。
智識的惺惺相惜張良遇黃石公,被贈《太公兵法》,在下邳潛心致學十載,終有成。與高祖相遇後,良常以《太公兵法》進說,而高祖卻多能領悟。張良可是潛心苦學十年才有今日的學時,常數語之間就能開悟高祖,且還能說出很有見地的話來。張良的很多建議被高祖採納,這令張良非常歡喜和欣慰。
各地紛紛舉事,這讓劉邦和張良都看到了建功立業的一絲希望。或許早期的劉邦,心裡想的僅僅是打下一片地盤,能讓自己和跟隨的兄弟們能享一世富貴就好;張良想的就比較多了,南韓和張氏一族三代為相的無上榮光,是否有再度復興的可能?自己接下來要如何謀劃?
兩人各懷抱負,張良入夥劉邦併為其助力,結此番情意是為將來的復興之夢做鋪墊。劉邦也有自己的算盤,起事隊伍在不斷擴充的過程中,很需要張良這種貴族英雄的特殊身份為其站臺,也有始於英雄忠於才華的意味在裡面。
明面上看兩人處於上下級的關係,但在人格上是趨於平等的。這與蕭何,韓信加入創業隊伍時的性質有很大的不同。
才識的惺惺相惜在項梁的幫助下,南韓得以復興,但新立的韓王成和司徒大人張良帶兵打仗的本事著實辣眼睛,總是陷在反覆的爭奪戰中。劉邦一來立馬改寫局面,還輕鬆拿下南韓曾經的都城陽翟。此戰讓不善領軍作戰的張良很是感激,南韓的復興在此時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象徵意義。劉邦敬佩子房的謀略,而子房則傾慕劉邦的軍事才能;劉邦率軍南下之時,請韓王成留守陽翟,卻帶著張良一起行軍作戰,這是彼此相惜相敬的必然結果。在攻宛城、奪嶢關、入咸陽的過程中,劉邦都能聽取張良的諫言,兩人的信任和情義可見非凡。奠定了劉邦能夠入漢中先稱王、以及後期能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基礎;張良在鴻門宴的種種機智且巧妙的應對,是對劉邦復國恩義和才華得以施展的回報。危難之際的鼎力相助,也讓兩人之間的情義再次得到昇華,從後面高祖同意張良回國效力,也可以做側面印證;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張良將高祖所賜珠寶敬獻給項伯,從而為高祖爭取到加封三郡的領地。後以明毀棧道的計策和將項羽注意力東遷,為高祖贏得蓄力修整的戰略發展視窗期;項羽攻佔彭城,殺死韓王成,致使張良夢碎,也為劉邦與張良的再度攜手創造條件。漢軍在睢水大敗,為了逃命,高祖連老父、妻子、兒女都可以捨棄,但不曾捨棄張良,凌駕於親情之上的男兒情義,這再度說明了什麼問題?至此,已無需多說,答案不言自明。三傑的由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蕭何自加入高祖的創業團隊之初,便以上下級的關係與高祖相處。負責內政和後勤事宜,是劉邦的左膀右臂,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不世功勳。
蕭何沒有張良先見的自知之明,後期雖自汙名節但仍未逃脫高祖的猜忌而下獄。若論與高祖的關係和情義,與張良差太多了。
韓信因蕭何而入高祖的視線,但其受到重用卻是因張良的下邑之謀,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讓良傾慕,所以有了兩人的論著兵法。
但韓信的政治覺悟太過低下,對封侯一事心急了,在高祖危亡之際不優先發兵救主,卻以假齊王的名義索取候位,所以與劉邦的關係和情義什麼的,就不用論了。
回覆列表
要說與劉邦關係最近的,我認為一定是蕭何。
一、首先,從認識時間上來講,蕭何和劉邦同在沛縣,算是自家人,而且蕭何當時在沛縣與劉邦互幫互助,關係更是好的沒邊,而且後來更是一起起義,輔佐劉邦。
蕭何當時是縣吏,劉邦是鄉里一霸,蕭何官場上幫劉邦,劉邦在鄉事上助蕭何,有個小故事,蕭何家辦白事,吹鼓手因為錢少卻罷工(被盧館貪汙了),劉邦出面幫其解圍。
劉邦每有違法亂紀的小事,都是由主管官吏的蕭何替他遮掩。而劉邦在公幹出差前往京城的時候,眾人幫他籌集路費,每次都是蕭何給得最多,兩人情誼深厚,可見一斑。
從這方面可以說蕭何和劉邦的關係肯定是非常親近的,劉邦對蕭何也是非常的信任。
二、其次,從信任角度來講,還是劉邦還是最信任蕭何
為什麼呢,我們來看,蕭何是相國,張良是謀士,韓信是將軍,
劉邦在前線打仗的時候蕭何穩固後方,為前線準備物資,蕭何連自己的兒子。孫子、兄弟全部參軍送到劉邦身邊做人質,這樣的做法讓劉邦對蕭何無比的信任,最起碼不會起殺心。
而張良呢,劉邦當然非常喜歡張良這個謀士,但張良是何等的聰明,伴君如伴虎,張良自己選擇隱退,這樣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談關係肯定沒的說,但是總歸會有忌憚。
劉邦與韓信的關係,雖然表面上將大將軍給了韓信,可以說劉邦對韓信的表面態度完全是因當時的局勢所迫,再加上是蕭何推薦的,韓信也確實有能力,
但談關係估計劉邦心裡早就想殺他了,從韓信要封齊王,沒去救劉邦,等等這些事蹟足以讓劉邦對韓信的態度發生逆轉,只等帝業一成,後面對韓信的態度完全體現出來了。
以致韓信最後不能善終。
所以從各個角度來說,劉邦與蕭何的關係是三人中最近的了,蕭何也憑藉自己的智慧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