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百態人生如夢
-
2 # 農民平頭哥
在長江中下游和西南部,從6月底到7月初進入苗木比較合適,而華南應該更早些。今年長江流域,5-6月上半月降雨較多,氣溫比上年同期低3-5度,這導致鯉魚產卵時間延長。被推遲。在6月中下旬,人們希望鯉魚的產卵和繁殖高峰達到每個月6日。在該月的晴天,購買了少量魷魚苗。主要規格是身體長度小於20釐米或大於26釐米。
通常,籠子在放養前30天放置,籠子規格為2 * 2、2 * 3、2 * 4平方。籠子通常佈置成單行或多行,每列相隔2米,籠子間距為1米,籠子的上邊緣在水面上方40-50 cm。小型水體(如池塘)中的網箱是固定的。籠子用竹框固定或用鐵絲固定在岸上。池塘中網箱的密度一般約佔池塘水域面積的60%。將水花生放在籠子裡。盒子中的水花生應洗淨併除去,然後用5-10 ml/m3的濃縮戊二醛浸沒5-10分鐘。籠子裡的水生植物恢復綠色後,即可放養黃色高粱種子。
I.劍池:在襄陽,某些水源和土壤相對較堅硬。繁殖池分為三種類型:泥漿池,水泥池和泥漿周圍的磚結構。水泥池是最好的。建議建造一個面積為10-15平方米,深度為0.8-l米的游泳池。游泳池的牆壁上設有一個小洞穴。游泳池的底部覆蓋著30釐米的泥漿。鯉魚鑽在一個洞裡。水池裡裝滿了10-15釐米的水。進水口和出水口就位,聚乙烯網用於防止逸出:水池表面使用l/2面積來種植蘑菇或浮萍和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用作蘑菇烏賊的庇護所。
二,放養:使用優良品種,以黃色為最佳,其次為藍色,最好聯絡農民購買尺碼均一,結實,無病,無害的品種,也可到市場購買或在野外捕獲最好每斤種植15-25頭。 4-8月是鮭魚的產卵季節,而5-6月是鮭魚的產卵高峰。育苗期間應喂蛋黃,肉末,餅粉等。在同一年,如果體重達到20克,則可以在大水池中投資成魚。魷魚放置期適合早春。它可以養到十月,蠍子可以超過150克,小蠍子可以達到100克。放養時魷魚的大小和大小通常為每公斤30-40,並且大小分開儲存。避免魷魚混養,避免相互暴食,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l-2.5千克。鯉魚繁殖能力強。通常,在第一次放養後就不必釋放魚苗,但是必須加強魚苗的保護和管理。
三,餵養:黃琦喜歡吃活食,很貪心。人工飼養的鯉魚,牡蠣,蛤肉,蝸牛肉,小魚,蠶繭,小昆蟲,動物內臟和小麥粉,蔬菜等都是很好的飼料。可以使用光將昆蟲捕獲到池中,也可以使用豬來吸引蒼蠅產卵以進行餵養。喂鯉魚是最好的,每7-8磅蚯蚓魚可以增加1克體重。黃芪對飼料非常有選擇性。如果長時間餵食,短期內很難改變飲食。當您切換到某個供稿時,一定不要在最初的2-3天內供稿,然後再供其新的供稿。誘餌。黃芪用於夜間蹲。因此,初次放養時喂餌的時間應為每天4-5pm,或晚上天黑後再每天提早喂。一段時間後,誘餌可以在上午9:00或下午2點餵食,也可以每隔一天使用誘餌方法來增加食物攝入量。可以將誘餌放在由木製框架和聚乙烯網製成的誘餌架上。誘餌的位置應固定,誘餌的量應為魚重量的6%-7%。餵食後的第二天,應交換淡水以保持池中的水新鮮和高溶解氧。
-
3 # 喇叭哥趕海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一般一個月可增長10釐米,9 個月體長可達300克,即達商品魚規格.黃鱔尤其適應農村人工養殖,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鱔魚為變溫動物,只要水溫在10—32℃,全年均可進行放養。放養的鱔魚要求體質健康,游泳活潑,無疾病,無傷殘,規格大小均可。因鱔魚有大欺小、強欺弱和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相互撕咬殘食的現象,因此,同池飼養的鱔魚應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個體重在100—350克以上的,可放到待銷池內隨時出售;個體重在50克以上的,可放到養成池中,當年可長到商品規格;50克以下的,可放到苗種池中,當年能長到50克以上,可為來年鱔魚養成提供大規格鱔種。放養密度要根據放養規格及飼養條件等靈活掌握,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養1—5千克。
1.養殖鱔魚需注意的環境
應選擇水源充足,四季朝陽的地方,在水質上,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定要勤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一次,夏天1-2天換水一次,其水深不低10釐米,注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引起死亡。
2.建造養鱔池
建造鱔池,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以小型為主 ,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池深80-100釐米.池形應按東西走向, 為了防逃可另做池沿,四周高出地面30-50釐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建池可不用磚石,若在軟土質處建池則要用磚石鋪底砌壁水泥勾縫。池底墊上經過曝曬松硬適度的泥土30-60釐米,便於黃鱔打洞潛伏,在接近水源處挖一進水口,在相對一側下端平行水底處留一排水口,排進水口均要有攔魚網布,防止逃鱔.池面 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蒿草等水生植物,供鱔魚蔽,遮蔭改善魚池環境。
因鱔魚能在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所以,鮮魚池水位宜淺。水位應根據鱔魚規格而定,苗種池水位宜淺,一般為10 —20釐米。養成池可深些,一般為30—40釐米。待售池水位可淺些鱔魚耗氧量較高,喜清新水質。因此,應經常衝注新水。一般冬季每月換水1—2次,春秋季每星期換水1次,夏季每1—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在20—50%,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鱔池中形成微流水。在高溫季節,應增加換水次數,或在池上架植絲瓜、葡萄,以防烈日暴曬和降溫防暑。較大較深的養鱔池中,可混養少量羅非魚、鯉魚、鯽魚、泥鰍等雜食性魚類,能起到清除殘餌糞便、淨化水質等作用。
準備鱔魚入池前,可施少量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搖蚊幼蟲、絲蚯蚓、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或在池中投放螺螄或泥鰍等,任其繁殖,為鮮魚提供鮮活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黑光燈,引誘昆蟲入池。
二.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
1.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 一般要求每尾重量2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30-50克的大規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苗種有來源於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皮, 斷尾的鱔要除去,還可以是人工繁殖的苗種。放養早春為好. 一週內放齊。放養量一般每平主米1.5-3千克,條件好的可放到5-6千克。總之, 放養規格大,密度就小,反之,則相應增大,且放養前應注意魚體消毒,水溫差不宜過大。
2.投餌和管理
黃鱔以肉食為主,人工投飼可用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 也可搭配投餵一些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敗變質的飼料不可投餵。投餵餌料經1—2天短期適應後即可投餌,一般日投餌1次,投飼應在傍晚進行;亦可逐步提早投餵時間,馴化其白天攝食。在上午8時、下午4—5時各投餌1次。日投量佔鱔魚體總重的3-5%,6-8 月投飼量為總重量的6-7%;投餌量要根據水溫高低、餌料質量、水質狀況等酌情增減。投飼量隨鱔體增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以下,10℃以下停止投餵,要求將飼料投入食臺,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殘餌。
鱔魚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喜食鮮活餌料,如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蚯蚓、小魚蝦、蠶蛹、蠅蛆、螺螄、蚌蜆、大型浮游動物、畜禽內臟及蝌蚪等。餌料應保證鮮活不腐臭,動物性餌料不足的地方,可投餵部分植物性餌料,如豆餅、麩皮或玉米粉等,將上述植物性餌料與絞碎的魚蝦肉糜混合成溼團(在水中能較長時間不散開)後投餵。較大的餌料要剁碎或吊掛在池中,任其撕食。螺螄、河蚌及蜆等硬殼餌料,投放前須砸碎其外殼。餌料應定點投餵,每個魚池設2—8個投餵點。鱔魚攝食的適宜水溫為15—30℃,有晝伏夜出索餌的習性。如冬季對魚池覆蓋塑膠薄膜大棚或採用其他增溫、保溫措施,保持適宜的水溫,鱔魚可全年攝食生長,從而大大縮短暫養期,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投餌前應清除殘餌,以免影響水質。
3.防逃
雷雨悶熱天氣,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此時要注意灌注新水。雨天還要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網是否牢固,以防黃鱔外逃.池邊不能有草繩、木棒延伸池外,因而雨天黃鱔最易順水逃逸。鱔魚池池小水淺,在灌注新水時,要防止水溢魚逃。魚池水面應控制在池沿20釐米以下,隨時檢查進排水門的攔魚網布及池壁的牢固程度。特別在食物缺乏、雷雨、久雨天氣或水質惡化時,鱔魚最易逃逸,此時更應重視防逃工作。另外,應當防範鴨、鼠、貓等敵害危害鱔魚。
4.篩魚
鱔魚種內競爭性很強,同規格下池的魚,經一段時間的飼養,規格就會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利於產量的提高。所以,在鱔魚生長期間,應每隔1個月左右,將池中的鱔魚全部捕出,經過篩選,將大、中、小規格的鱔魚分池飼養。秋後生長期結束前,也應將魚全部捕出,把已達商品規格的魚放入待銷池中,其餘不同規格的魚,按來年生產需要分池放養。這樣,鱔魚種經一個冬天的適應,明年即可較早進入旺長階段。
三.黃鱔養殖的夏天管理
1.投給適口餌料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這些都是黃鱔的理想餌料。
黃鱔喜歡晝伏夜活動,因而投飼時間為下午4-6時為好.黃鱔貪食且耐飢餓,飽飢不易覺察,故投飼要注意定時定量,一般每平方米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克,約佔黃鱔體重的5-8%.投飼要有固定的投餵地點,多設食臺,防搶食或飢飽不勻。
2.經常加註新水
黃鱔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5-20釐米為宜,要經常換水, 堅持每天或隔天換一次,保證水質清新。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 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加註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暢通,切忌雨水漫池,防外逃。
3.創造適宜環境
黃鱔的適宜生溫是1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攝食和生長,故在夏秋高溫季節,要注意為黃鱔創造適應環境。可在養殖池內1/3 的面積放養水葫蘆、浮萍或者種養慈菇、菱白等水生植物,也可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並在池上搭架遮蔭,以利黃鱔生長。
4.注意防治鱔病
鱔种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浴10-20分鐘,外來鱔魚須用濃度為百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10—20分鐘後下池。可有效地預防鱔病。黃鱔受傷後會生水黴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以免鱔體受傷。黃鱔生此病時,可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合劑全池潑灑,也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鱔體5-8分鐘。飼養期間,每月按百萬分之一濃度用漂白粉潑灑全池。
5.黃鱔的越冬
一般11月份以後,水溫降到15℃以下時,鱔魚開始鑽入土層深處,進入冬眠狀態,直到來年2—3月。有熱源的地方,使池水終年保持25-30℃,鱔魚就能免除冬眠,常年生長。
(1)乾池越冬:冬季時將池水排幹,泥土要保持溼潤,上層覆蓋18釐米稻草,以防土層結冰,注意鼠和貓進入池內損傷鱔體。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培肥水質,提高水溫,水面結冰要及時打破,謹防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四.黃鱔病害及防治技術
生長期間,尤其是剛放鱔苗和黃鱔繁殖季節, 絕對不能夠放鴨子直池捕食。為防止貓、鼠、鳥類等動物入池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片蓋住池子,或是採取其它保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氣溫太高,黃鱔會出現中暑昏迷現象,此時應換清涼水,或遮陰降溫,再喂新鮮的蚪肉。
黃鱔在飼養初期,如果鱔種表皮受傷就易引起水黴病。病鱔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病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強壯的幼鱔,在放養前用石灰消毒鱔池,發現患有水黴病的黃鱔要及時用5%的碘酒抹患部或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鐘,就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狀病是在黃鱔的背部出現黃豆粒大的黃色圓形病斑。
防治方法是在鱔池中放養一些蟾蜍,由於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若已發病,可用剝去皮的蟾蜍頭部,用繩子繫好後在池內拖幾次, 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毛線蟲病是由於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毛線蟲大量寄生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鱔苗之前用生石灰清池,可殺死蟲卵預防此病。發現病鱔後,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5克敵百蟲晶體(90%), 摻入豆餅粉3公斤,做成藥餌投餵治療。
五.黃鱔幾種常見病的防治
在養殖黃鱔過程中應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其常見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腐皮病
病鱔行動無力,整天將頭伸出水面,體表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形紅斑,以腹部兩側為多,有的還會腹部出現蠶豆大小紫斑, 嚴重的表皮腐爛成漏斗狀的小洞,若剝去腐皮肉,往往可見腐皮和內臟。
防治方法:
(1) 經常更換池水,保持良好水質,是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在加換新水的同時,全池潑灑漂白粉1ppm,連續3天,有較好療效。
(3) 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黴素2.5萬單位噻唑拌餌料投餵,每天一次,連續3-6天
2.膚黴病
此病是由於放養密度過大或餌料不足而引起黃鱔互相咬傷,傷口感染黴菌而致,傷口處長出棉絮狀"白毛",病鱔食慾不振,最後消瘦死亡。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具體做法是:每年10月份左右將大黃鱔全部撈起來,小黃鱔留在池中,讓其鑽入泥穴越冬。越冬時應把池水放幹,保持池土溼潤就行。在氣溫低的地方,可在池土上面覆蓋秸草保溫防凍。翌春放水入池,幼鱔即出穴覓食,成為第三年的飼養種鱔。黃鱔生長緩慢,幼苗成活率低,一般都不用當年幼鱔養殖,而用上一年繁殖的幼鱔進行飼養。
每平方米飼養池可投放25克重的鱔苗60-80尾,如飼養得法,飼料充足,水質良好,每平方米可投放鱔苗200尾左右。放養時間與各地溫度有關,黃鱔生長適溫為15℃-30℃,10℃以下完全不攝食而進入休眠斯。
中國南方開春較早的地方,黃鱔每年3月就出洞覓食,因而在3月就可賂養鱔池放苗。一般放苗時間以池水溫度為準,通常為15℃左右。只要水溫適宜,放苗宜早不宜遲。早期放養,連續劇鱔剛開始活動,急於大量取食,對飼料要求不嚴,既易一馴化,又能延長養殖時間,有利於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