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之魚說書育兒
-
2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這種教育觀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現實中多數孩子並不是不懂得道理,而是控制不了自己。比如孩子為什麼會偷拿同學或者家長的錢,正是因為他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但他還是會去這麼做。
講道理其實是教育的第一步,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但光講道理是沒有用的,還應該幫助孩子去應對和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偷拿別的同學或者父母的錢,顯然是想去買什麼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解決問題。如果偷拿同學的錢應該主動積極的向同學道歉,向老師承認錯誤,並且保證以後不再犯。對於孩子想要的東西,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用哪些方法去解決,比如把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慢慢的積累到一定數目了,就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了。另外也可以和父母進行商定一些確認的事項,比如說年底考試每科成績都能拿滿分,家長可以獎勵孩子他想要的事物等等。總之,有非常多的方法和路徑可以達成孩子想要的目的,但是一定嚴禁採用不道德的手段來達成目的。
至於發脾氣就更不用說了,那是家長教育無能的表現,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束手無策,只能透過發脾氣來發洩,對教育於事無補。
刻意的感動對孩子的影響時間非常短,要把這種行為延續下去才會真正有意義。所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家長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來更好的處理的,否則所起的教育成效是非常有限的。
-
3 # 多特兒童專注力
今天主講的是在教育孩子時,家長髮脾氣這方面的內容
教育孩子只能靠發火?這裡有一些情緒管理指南!
面對孩子,再好脾氣的父母都會有被氣的想爆炸的時候。但是,憤怒又往往只會讓事情越變越糟糕,想讓孩子聽話,我們就不得不學會剋制自己的怒火。其實,教育孩子,不發火不是靠“忍”,而是另有妙招。
教育孩子,不發火不是靠忍...
一、教育孩子最頭疼的事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什麼事情是最讓你頭疼的呢?
經常看到媽媽們發出這樣的感嘆:孩子做事不認真、老出錯,磨磨蹭蹭,急急急!孩子迷戀玩手機,和他說了很多遍也不聽,實在忍不住就把他的手機搶過來了,真是氣死我了!一大早就和孩子吵了一架,叫他起床不起來,我早晨上班還有一堆事呢,搞得我一天的心情都不好了!
只是讀著這些內容,Gymbo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後傳遞過來的著急與焦慮,可想而知這些媽媽們當時的脾氣會有多麼糟糕了。
我們總是說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做平和父母有多麼重要,其實很多媽媽都明白這一點,她們也常常告訴自己有脾氣要忍住,但還是會常常被負面情緒困擾,即使事後後悔、反思,也依然改不了發火的習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二、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我們的大腦到底是如何運作的,這將有助於我們徹底理解這一難題。
馬克•舍恩和克里斯汀•洛貝格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一書中,對人類的大腦做了一次非常詳細的介紹: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它們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 01.生理腦
大腦核區是我們第一個大腦,也是最古老的大腦,這部分大腦突出的特徵是本能地掌管著人類的根本機能,比如呼吸、心跳、運動、早期感覺系統等,但不能控制人的情緒。
舉個例子:當我們行走在馬路上的時候,對面有一輛車朝我們行駛而來,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躲開,根本來不及想對方是否違反了交通規則或者說接下來要如何和司機交涉。
▌ 02.情感腦
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階段,形成了大腦邊緣系統,它從腦幹接受資訊,並據此操縱著人們的情緒反應。但是,同腦幹一樣,大腦邊緣系統的反應也是無意識的和自發的。
接著上一個例子:當那輛車在我們面前及時停住,我們會慶幸自己逃過一劫,然後迅速開始情緒宣洩。我們會衝著司機喊到:“你是怎麼開車的?沒看見有人嗎?懂不懂交通規則啊?“我們會發出一連串的指責,即使對方很誠懇地道歉了也無法馬上平息情緒,極端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破口大罵和動手打人的情況。
▌ 03.思維腦
哺乳動物大腦開始新的進化,進化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大腦皮質,正是這部分大腦使我們具有了更高階的能力,即分析思維、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等能力。但大腦邊緣系統的影響往往超過大腦皮質的影響,也就是情感腦往往比思維腦對我們影響大。
繼續是那個例子:等我們的情緒宣洩完,整個人冷靜下來,就開始思考如何處理問題,搞清楚到底是誰的問題,是否需要報警,需不需要去醫院,等處理完之後,我們甚至會反問自己:犯得著發那麼大脾氣嗎?早點處理不就好了?
這一系列的行為就像我們大腦進化的過程,從生理到情緒再到思維,而我們處理孩子問題時也是同樣的情況。
三、我們為什麼總是很容易發火?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一直在玩手機,身體上的第一反應就是恨不得馬上搶過來甚至把手機扔掉,接下來就是情緒上表達不滿,數落孩子如何不對,如何讓自己生氣、失望,最後等我們平靜下來,才會去想如何制定規則,甚至有的媽媽也會後悔自己發那麼大脾氣。
每次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其實就是我們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不順利的情況下產生的副產品。只是很多父母被情緒控制,把這種負面情緒變成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一不聽話,就發火、責罵甚至懲罰,以為這樣就可以給孩子震懾,從而讓孩子聽自己的話,但實際上,這種做法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還會破壞親子關係,讓孩子更加牴觸、抗拒、不配合,形成惡性迴圈。所以說,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就要先解決家長自身的情緒問題。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天生就愛發脾氣,尤其是在知道了大腦運作的原理後,就覺得這是自己的本能反應,已經無法改變了。但其實,每個人的情緒都是可以除錯的,既然已經知道了大腦的運用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習慣,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四、管理情緒第一步:舒緩怒火(生理腦)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讓自己生氣、焦慮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想責罵,甚至是動手的時候,可以試試以下方法緩解怒火:
▌ 01.數數
在情緒即將爆發的高峰期,可以在心裡默數10個數字,10、9、8、7、6、5、4、3、2、1。當我們開始數數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理性,避免衝突爆發。
▌ 02.深呼吸
在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發脾氣的衝動之後,我們可以多做幾次深呼吸,以此來緩解自己緊張的神經,這會讓你逐漸冷靜、放鬆下來。
▌ 03.喝杯水
當我們想要爭吵、責罵,或者難過想要哭泣的時候,可以給自己倒一杯溫水,讓自己先從生理上平和下來,給自己的生理腦一點緩和的時間。
其實,瞭解了生理腦,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爆發點,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孩子的情緒。比如,當孩子輸掉比賽嚎啕大哭的時候,我們不再說:“輸贏不重要,這就是一個遊戲而已”,而是應該先明白,這時候孩子的思維腦還沒有啟動,講道理是不起作用的。在這種情況下,身體上的接觸對孩子的安慰作用會更大,比如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
五、管理情緒第二步:覺察自我(情感腦)
經過生理腦之後,我們會慢慢進入情感腦。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用不具傷害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 01.隔離
當我們和孩子,或者是愛人有衝突,並且對方都很激動的時候,為了避免情緒爆發、衝突升級,我們可以給各自一個獨處的機會。時間需要長一點,比如半個小時左右。在這個期間,我們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整理自己的思緒,以免一直處於混亂之中。
▌ 02.記錄感受
很多人覺得脾氣是無法改變的,但其實是可以控制的。覺察是管理和調整情緒的開始,而記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覺察的方式,它也是一個可以讓情緒“看得見”的方式。
你剛剛拿起筆的時候,可能一開始會寫得很亂,記錄下的詞句都是“我真的非常生氣,孩子又不認真寫作業,拖拖拉拉……”慢慢的,你就會寫到“上週老師都叫我去學校了兩次,我真的覺得很煩……”
其實,很多你在當下發的脾氣,都是過去事情的積累。從當下的情緒回憶到過去的事情,這就證明我們已經從生理腦過渡到情感腦,因為生理腦只有當下的反應,而情感腦不僅有當下,還有過去。
▌ 03.表達以“我”開頭,而不是“你”
對內記錄梳理後,如果我們想對外表達自己情緒,那麼就要注意這一點。在日常溝通,尤其是在對方引起自身情緒的前提下,我們總是很習慣用“你”來作為開頭。但是這會很容易陷入指責和評判中,事實上,即使是讚美,以“你”開頭,也會不容易讓孩子真的理解你的感受。
可以舉兩個例子來做說明:
你太不聽話了 VS 我感覺非常生氣;
你真棒 VS 我真的為你感到驕傲。
我們很多人都習慣了用前者的方式來表達,但是,當我們用自己權威的視角去判斷孩子的同時,其實是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不妨試試以“我”開頭來表達情緒。
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個小方法,如果你的孩子天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願意和你交流,你可以試試和他玩一個遊戲,“只說我,不說你“,每次可以是15分鐘。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什麼事情都用“我”開頭,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評判對方,慢慢地,你和孩子之間就會學會表達自己的心聲,並且傾聽對方的感受。
六、管理情緒第三步:清晰表達(思維腦)
當我們度過生理腦、情感腦進入思維腦,我們就開始思考真正的解決方案了。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那些問題,包括我們之前提到的寫作業不認真、玩手機超時、賴床遲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且每個孩子適合的方法都不一定相同,但不變的一點是,我們需要傳遞清晰的資訊給思維腦。
▌ 01.就事論事
在回到理智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和孩子就事論事,而不是一頓嘮叨和抱怨“你怎麼又玩手機,上次就和你說過,你今天晚睡起不來,明天會影響上課效果嗎?“我們要用更加簡單、明確的語言來告訴孩子,你看到了什麼問題,當然,不要夾雜你的情緒和埋怨。比如,你可以堅定而平和地告訴他:”我看到你玩手機已經40分鐘了,你打算什麼時候結束呢?“
▌ 02.清晰說明你的訴求
之前看到一檔節目中,丈夫表達對妻子的不滿,夫妻雙方溝通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對話:
丈夫:“你怎麼不把家裡收拾乾淨呢?”妻子:“我就是家裡的保姆嗎?我上班也很忙很累啊!你天天回來得那麼晚,還好意思說我?”
丈夫簡單的一句話,就會讓妻子想起各種委屈,甚至把幾年前的舊賬都翻出來,一直說到”談戀愛的時候,你對我就不好“,但她就是不直接表達要讓丈夫做什麼她才改變。這其實就是很多夫妻吵架的情形。女性容易“翻舊賬”,就是小情緒的積壓,不願意把自己真實感受與訴求及時表達出來。節目中的那位妻子其實就是想說:如果丈夫能夠肯定、理解她的辛苦,她也願意照顧這個家。
▌ 03.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面對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給的資訊太多了,又是發脾氣、宣洩情緒,又是你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話是氣話,哪句話是要求。所以說,如果你想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就清晰、明確地傳達你期待他做什麼,而不是一直說,你不要做什麼。
再舉兩個例子來做說明:
過馬路的時候,你不要亂跑 VS 過馬路的時候,我需要你緊緊拉著媽媽的手;
你怎麼還玩手機,早點睡覺 VS 我們約定的是10點之前睡覺。
用後者的方式說話,孩子才能更加清晰地知道行為的導向,而不是隻記得媽媽一直在發脾氣。
七、管理情緒要在日常下功夫
真正的情緒管理,絕對不是一個“忍”字。如果我們想要從根本上做到情緒管理,那麼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平時遇到事情,有什麼不滿,不要總是讓自己忍耐和積壓。小情緒會表達,大脾氣才不爆發。這一點,處理你和伴侶之間的矛盾也是同樣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就像在坐過山車一樣,總是起伏不定,但是透過不斷的修煉,相信我們最終都會成為能夠平穩解決問題的好家長。
回覆列表
這三點,仔細看看,其實都是說,就是用不同的態度說,而孩子,實際上是最會忽視語言的。
一、為什麼沒用
語言是有力量的,同時也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家長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的時候,孩子只要說“我記住了”“不會再犯了”,估計家長就暫時不說了。而如果孩子就是口頭說說,下次再犯呢?家長又會開始新一輪的迴圈。那孩子此時的心理活動估計就是,“你除了說說我,我不能把我怎麼地”,這種方法,也就成了最沒用的了。
二、應該怎麼做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呢?《孩子:挑戰》這本書裡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用行動,而不是語言”。比如,孩子拿著玩具槍到處亂射,不好用的方法是,媽媽不停地說:“會打傷人的,這樣不好,你不要亂射了。”,而應該直接地走過去,把孩子的槍收起來:“槍媽媽先暫時保管,等你知道如何做的時候才可以拿回去。”
只有做了,孩子才知道事情的後果是什麼,只是一直的說,孩子只會認為,你真的只是說說而已。
最後,讓我們記住《孩子:挑戰》中提到的一句話:“發生衝突時,不用語言,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