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逢春太郎

    趙國不可能在長平之戰損失45萬人,兩百多萬人口的趙國,會養得起45萬軍隊?說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軍隊,是紙上談兵毫無經濟常識的說法,45萬這個數字應該是秦趙雙方和上黨百姓的總份亡數字,趙國敗了糊塗帳一併算在趙國頭上。

    依戰後形勢分折:長平之戰後,秦軍雖為戰勝一方,但沒有力量馬上乘勝追擊,進攻趙都城邯鄲,因為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傷亡過半,只能算“慘勝”!。半年後才命白起為將進攻趙都邯鄲,可是白起拒絕為將,理由是“遠絕河山爭人國都必敗”!實際上是白起知道秦軍長平之戰時傷亡慘重導致戰鬥力下降,而且趙國也沒有“窮途末路”,北方邊防上還有防匈奴的幾萬重灌騎兵和十萬步兵,東邊還有防備燕國進攻的兵力。秦王只有另派王齕為將勉力進攻邯鄲,在趙國未動用防匈奴和燕國的兵力的前提下,秦國圍攻邯鄲兩年多都攻不下來,秦王又派鄭安平帶兵助戰,還是攻不下邯鄲。後來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楚國春申君也帶楚軍趕到,趙軍和魏楚聯軍內外夾擊,大敗秦軍於邯鄲城下,秦軍鄭安平部兩萬餘人降趙。信陵君率聯軍追趕秦軍一直到函谷關。三國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土地,秦兵死傷大半,丟失了6年以來所侵佔的全部領土。從長平大戰到邯鄲之戰,趙國先輸後贏,但都城邯鄲始終屹立;秦國先勝後敗,但超級大國獨霸天下的格局已成。隨後,戰國進入為期20年的相對和平或休戰年代。一場歷時達六年以上的秦趙之戰,前期長平之戰,之後邯鄲保衛戰到大反攻,最後結果是趙國取得勝利嘛!之後燕軍四十萬攻趙,被廉頗帥十五萬趙軍殺的大敗,燕主將粟腹、樂乘被俘。戰爭前期雖然陣亡於長平前線但大量殺傷了秦軍的趙括功不可沒,趙括在長平之戰中英勇挫殺秦軍是“夠本沒虧”的,趙括是為國捐軀為國擔當的悲劇英雄,是烈士嘛!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罵他兩千多年,豈有此理!有人問得好:“秦國用得著以舉國之力,付出重大傷亡,為了殺一個庸才趙括”?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傷亡人數差不多,連白起自己也承認“傷亡過半”,那是六十萬秦軍加後來的十多萬援軍。白起殺俘,也有報復洩怒的成份。但是趙國此戰是敗了,因為趙國主趙括戰死了,秦國主將白起活著(後來因為兩次拒絕掛帥進攻邯鄲被殺)。

    從數字上分析,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敗雖然敗了,但也不會被坑殺什麼四十五萬人。為什麼呢?當時趙國全華人口頂天三百來萬人,最多養五十萬軍隊(後來秦滅六國最大極限也才可用六十萬軍隊伐楚嘛),趙國周邊環境險惡,三面作戰,北方有匈奴人隨時入侵,東北方是世仇燕國,西方是強秦,趙國不可能在長平之戰被殺四十五萬軍隊,還有能力進行三年邯鄲保衛戰,同時還在北方和東方保留相當規模的防禦軍隊。之後還以廉頗為將帥十五萬趙軍大敗燕華人。而且趙華人尚武,多慷慨俠義之士,四十五萬人不是說活埋就可以活埋的。

    還有一種說法:從以前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考古隊挖到一個士兵的家書,書中寫的正好是長平之戰,書中提到白起可謂是運氣好,趙括運氣差,趙軍在即將包圍秦軍時,突然天下大雨嚴重影響趙騎兵推進速度,後被秦軍利用大雨快速突圍,這個是第一次,第二次是趙軍在即將突出重圍時,秦軍運輸的糧草和一起來的十幾萬援軍(當時秦王在國內發總動員令,要求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丁全部入伍增援長平),提前3天到達而且到達時正好是趙軍要突出重圍的時候,由於這十幾萬援軍的突然參戰,趙軍突出重圍被徹底粉碎,而在這個時候,秦軍的還在不停的增兵而趙軍則固守!!! 秦軍又久攻不下,原因就是趙軍已經建立起大量防守要塞,秦軍猛攻死傷慘重,最後演變為持久戰,趙軍斷糧秦軍也快斷糧,最終還是秦軍勝趙軍敗,但也讓秦軍付出巨大代價! 從歷史資料來看,趙括和白起一個是名在外身經百戰,一個是沒有獨立領軍,所以後世一些人就說趙括紙上談兵而已,要知道真是紙上談兵而已的話,秦軍還能用白起,秦國還要舉國之力殺一個庸才,還要付出巨大代價的! 這些歷史資料有些是被改寫了,有的史官才真的是“紙上談兵”寫歷史! 所以要多推敲一下。

    如果李牧早生幾十年,由李牧擔任趙國長平主將。李牧肯定會抓住戰機進攻取勝,而不是象廉頗那恐懼秦國,雙方對崎耗了三年,耗窮了趙國,趙國在當時軍力不亞於秦國但國力弱於秦國,持久戰耗不起。白起和李牧的軍事才能在伯仲之間 ,但李牧抓住最佳攻擊時機的能力整個戰國無人出其右,長平之戰趙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假如是李牧為將趙國必勝 。李牧是中國古代抗擊匈奴的大英雄,曾把後來漢劉邦三代不敢惹的匈奴殺的十多年不敢“南下牧馬”,曾一戰斬首匈奴人十多萬。李牧殺匈奴之戰用兵規模:精選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於衝鋒陷陣的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王翦不是李牧的菜只有用“間”害死李牧。可惜是歷史沒給李牧和白起較量的機會。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分別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李牧率軍在宜安重創秦軍,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奪回了被秦國佔領的土地,受封為“武安君”。此後,秦國不斷的派出軍隊攻擊趙國,均被李牧擊退,李牧在趙國聲望大振,深受軍民擁戴受趙王忌。

    我們都應該敬重各為其國,英勇無畏,不怕死的軍人!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如果題主說的是長平之戰之後的邯鄲之戰的話,第一、秦軍被擊敗但並沒有被全殲,第二、對手是魏、楚、趙聯軍而非趙一家。

  • 3 # 歷史名將錄

    長平之戰以說趙國國力大衰的重要節點,也就是這次失敗,為後續奠定了基礎。這一戰的導火索是南韓本欲將郡城獻給秦國來外交妥協,然而該郡的守將不願意將城池獻給秦國,後來求援於趙國以抗秦,而趙國還接受了這顆燙手山芋,結果秦趙兩國開戰。

    邯鄲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59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後3年,秦國想一舉滅掉趙國,遂攻擊趙國都城邯鄲,結果打了一年多,秦國反而遭遇了失敗,秦國在此戰中損失了30萬軍隊,這給秦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趙破匈奴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44年,趙國軍隊在名將李牧的帶領下,全殲了匈奴的十萬騎兵,匈奴單于帶領自己的親衛倉皇突圍,李牧乘勝追擊,先滅襤國,又破東胡,降伏林胡,直打得匈奴人此後十年都不敢再惹趙國。

    為什麼趙國能在長平之戰的慘敗之後,依舊如此兇猛呢?首先不得不說的是,趙國本身就是一個以強悍著稱的國家,尤其是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燕趙之地多俠士,尚武功,自古就不乏慷慨悲歌之士。到了唐朝李白都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其次是趙國的策略使用的非常得當,它沒有一味的和秦國決死對抗,而是利用外交手段給自己搬來了無數援兵。一開始趙國是打算割地來著的,但是它最後幡然醒悟,自己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的貪慾是無限的,割地只會讓秦國更強,讓趙更弱。於是他們就把要給秦國的土地交給了齊國,又聯合了楚國,南韓和燕國,請來了魏國和楚國的援兵。

  • 4 # 文哥哥江西

    長平之戰打輸了,而且讓趙國軍隊損失慘重,45萬大軍全軍覆沒,幾乎佔到了全華人口的15%。以至於趙國當時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反擊秦國的攻擊。

    好在當時秦國也損失慘重,按照白起的話來講:

    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

    秦軍雖然在長平打勝了,但軍隊也損失過半。

    也就是說秦國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有白起來指揮,在面對趙括的時候也勝得非常的尷尬。這也直接導致了幾年之後邯鄲之戰的失敗,讓趙國以及山東六國延緩了被滅亡的時間。

  • 5 # 草根天元

    說秦軍在長平之戰損失30萬人的人就是智力出現了嚴重問題,趙軍投降時候才損失了5萬人,其中一大半是46天沒有糧食餓死的,請問秦軍的30萬人是怎麼死的

  • 6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沒有殲滅,是擊敗了30萬秦軍的進攻。

    戰爭中最難打的就是殲滅戰,因為需要徹底包圍並擊敗敵人。只有擁有兵力上的優勢才能包圍敵人才能徹底把敵人殲滅掉,長平之戰後,秦軍停留兩年在進攻邯鄲,趙國已經沒有兵力上的優勢,只能憑藉邯鄲城的防禦工事進行防禦。加上了信陵君的援軍後,趙國才有反擊的力量。在戰爭史上能打出逆天包圍殲滅戰的很少,所以項羽漢尼拔亞歷山大等人才是天才。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趙國在元氣大傷之後依然能夠殲滅秦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趙國搬救兵了。

    事件回顧

    好像在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就一直處在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這基本上是所有的歷史書籍告訴我們的。

    只不過有那麼一點點偏差,因為長城之戰失敗之後,趙國還憑藉著自己的力量消滅了10萬匈奴大軍,讓匈奴在若干年之內再也不敢侵犯趙國了。與此同時,趙國海憑藉了自己手中現有的力量消滅了秦國的30萬大軍,只不過這一點可能有點出入,僅僅是擊敗了30萬大軍,並沒有將這30萬大軍統統殺掉。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場戰役究竟是怎樣開始的,又是怎樣結束的。

    趙國是打不過秦國的,這種事情拿腳後跟想想就明白,趙國明白秦國也明白,所以秦國派了30萬大軍圍攻趙國,想的很簡單,一舉把趙國拿下。

    與此同時,趙國也有著自己的打算,秦國進攻自己無非就是為了要土地,既然你要那我給你就好了,這場戰役就不要打了。可是旁邊的一個謀臣說了一段話改變了整個歷史。

    這個謀臣說道:趙國現有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的野心是無限的,用無限的野心去換有限的土地,秦國的野心只會越發膨脹,我們今年割地、明年割地、後年還是割地,遲早會滅亡的。

    趙國醍醐灌頂,於是把原本需要貢獻給秦國的土地貢獻給了其他國家,與此同時,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秦國的戰役正式打響。

    這場戰役具體開展是這個樣子的,趙國把所有的土地給了齊國,於是齊國允諾前來幫助趙國,與此同時給了楚國好處,於是楚國也決定幫助趙國,更重要的是齊國和楚國來了南韓也就不得不來了。最終魏國也來了,於是秦國打趙國實際上是秦國一己之力去攻擊其他的六個國家,這場戰役經過失敗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好像這場戰役很簡單嘛,無非就是兩個人打群架,而趙國這一方面看著打不過秦國了,於是趕緊拉過來幾個哥哥弟弟的一起去打秦國。

    當然可以這樣理解,但是有一點是絕大多數人容易忽視的,那就是照顧人的脾氣秉性。

    我們發現自古以來對於燕趙地區的百姓都有一種風俗和習慣,這種風俗和習慣叫做硬懟。

    趙國的人非常喜歡打架,而且是往死裡打的那種,他們不會屈服也不會投降,當然一個極其英明的將軍領導是一個必備前提之下。(不然的話,大家可以借鑑長平之戰)

  • 8 # 立志成蟲

    題主的表述有誤,公元前260年結束的秦趙長平之戰40多萬趙軍放下武器投降慘遭坑殺,趙國重兵集團喪失殆盡。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軍攻趙,圍攻邯鄲,趙國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抵抗。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率領魏軍救援邯鄲,同時因趙國派出使臣遊說楚國成功,“毛遂自薦”功不可沒,春申君率楚軍救援邯鄲。魏軍楚軍和邯鄲城裡的趙國軍民裡應外合內外夾擊,30萬秦軍被打的大崩潰退走,秦將鄭安平和大約2萬秦軍投降,趙國趁勢收復了包括長平在內的上黨地區。“邯鄲之戰”的勝利大大緩解了秦國對趙韓魏楚的威脅,大約太平了20年

  • 9 # 歷史微探索

    我們知道在長平之戰中,由於秦趙雙方國力上的差距以及戰略戰術的選擇上的不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趙國戰敗,數十萬精銳全軍覆沒,趙國就此一蹶不振,輝煌不在。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接下來的邯鄲之戰中,面對前前後後三四十萬精銳秦軍的瘋狂進攻,想象中不堪一擊的趙國竟然能夠死死的咬住秦軍,守住了邯鄲城,非但如此,最終還在援軍的協同之下大敗秦軍,造成近二十萬秦軍的傷亡,那麼已經元氣大傷,國力大減的趙國到底是如何能夠做到這點的呢?其實吧,趙國能夠做到抵禦秦軍,最後反撲成功,雖說是意料之外,但也是在情理之中。

    範睢,白起劇照

    秦國給了趙國喘息和求助的機會

    長平之戰後,之所以白起要坑殺近四十萬趙軍降卒,除了說糧食問題以及降俘太多管理上有困難之外,最為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白起想要趁此良機一舉拿下趙國都城邯鄲,而此刻的邯鄲城對於秦軍來說,幾乎算是不設防的存在,畢竟長平之戰基本上打光了趙國國內除了北部邊疆以外的大部分軍隊。

    而結果確實,趙國派遣了一個使者說服了秦國相國範睢,使得秦昭襄王接受了趙國割讓六城的求和條件,責令白起收兵回朝,這一舉動不僅造成了秦國兩大支柱範睢,白起的將相失和,最終導致白起身死,也為趙國爭取到了近一年的休養生息,以及遊說列國,拉攏盟友的機會,所以說後來之所以趙國能夠擋住秦軍先期的猛烈進攻,和這近一年的準備時間是息息相關的。

    戰爭意形圖

    趙國的哀兵,哀民,以及仇恨的力量

    長平之戰的結果震驚了整個趙國,四十五萬趙卒的死亡幾乎是把所有趙國百姓都推到了秦國的仇恨面上,畢竟四十五萬人,幾十萬戶,可以說基本上趙國家家戶戶都與秦國有著血海深仇,所以在歷經一年的準備後,實際趙國能夠動用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十萬餘,所以面對秦國的再一次進攻,本土作戰加上哀兵的無畏和勇敢,還有著高大堅固的城牆作為依託,加上兵力上的差距並不是特別巨大,主力防守以及區域性進攻策略之下,能夠抵禦住秦軍的進攻也在情理之中。

    邯鄲之戰示意圖

    聯軍的協助

    如果單靠趙國一方,短時間靠著前期準備加上華人的奮勇之心還可以堅持一下,但是時間一長肯定國力,軍力上的巨大差距就會直接造成趙國的崩盤,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熟知的毛遂自薦帶來的楚國十萬精兵,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帶來的八萬魏國精銳,共同協作之下,內外夾擊對付已經顯露疲態的攻城的秦軍,秦軍大敗,被列國聯軍乘勝追擊,造成大量的傷亡,就此遏制住了秦軍的前進趨勢,緩解了秦國吞噬天下咄咄逼人的局勢。

    秦攻趙 戰爭意形圖

    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夠在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的情況下還能,抵禦住數十萬秦軍的經過,並最終造成二十萬秦軍的傷亡,喘息的機會,趙國百姓軍隊的拼命以及盟友的協助缺一不可。

    雖然說長平之戰的勝利使得,秦國在統一之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但是邯鄲之戰的慘敗,卻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秦國統一的步伐,使得秦國的統一大業未能在秦昭襄王手中完成,而落到了秦始皇的頭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還在世的時候哪個武將軍銜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