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被稱為“永樂大帝”?“永樂大帝”從何始?
7
回覆列表
  • 1 # 石門實話

    中國歷史上稱作皇帝的人很多,比如雍正皇帝,他雖然也是皇帝但是後人不會稱呼他為雍正大帝。被稱作大帝的不是太多,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如康熙大帝,永樂大帝等,所以明成祖朱棣作為大帝中的一員是可以被後人大書特書的。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皇位不是正統繼承的,是朱棣透過武裝手段得來的,可以說是篡位或者說是政變,但是歷史上為什麼把這樣一位不符合封建統治思想的篡位之人稱作大帝呢?除了明永樂是盛世之外,原因並不複雜。

    永樂是朱棣朝的年號,所以朱棣被稱為永樂皇帝,這個稱號不是後人給的,就比如清朝乾隆朝的年號就叫乾隆一樣,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稱作乾隆皇帝,但是大帝這兩個字確實是後人給安上的,大帝應該是後人為了彰顯此人的豐功偉績或是讚美盛世的一個詞彙。

    朱棣在位期間確實做過不少的業績,首先它在政治上改革了當時的行政機構,設定了內閣制度,是國家機器運作進一步成熟。軍事上他5次親自出徵蒙古,收付了安南地區。又在中國的大西北和大西南設定了行政機構,對於中國版圖的擴充套件和維護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朱棣在位期間先後幾次派出三寶太監下西洋,為打通中國和西洋各國的通商和文化交流也做出了巨大成就。《永樂大典》的編纂也是歷史上一件極其重要的文化事件。

    明永樂的大運河是作為朱棣政績一個比較大的支撐,解決了物流運輸的短板。朱棣又把首都遷往北京,為後世也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

    所以說明朝永樂年間是經濟繁榮,政治順暢,國力鼎盛的時代,這個朱棣作為皇帝的治理是分不開的,對於他的文治武功後人把他稱為大帝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朱棣也是一位殘暴的皇帝,也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朱元璋才沒有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傳給了朱允炆,但是作為一個偉人,殘暴的性格也是他統治國家的必要手段,從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的事件上就可以看出朱棣的性格來。所以永樂大帝朱棣是一位有爭議的皇帝,既做出了巨大貢獻又殘暴兇狠,不過他是好是壞我們還是留給歷史去評價吧。

  • 2 # 左說春秋

    謝謝提問!中國古代皇帝名號很多。一、如去世後的廟號x宗x祖x帝等是入祖廟的稱號。二如諡號,主要讚美其功德的。自宋代後越搞越長,長不勝讀,令人生厭。三、以年號稱皇帝。年號是每位皇帝紀年用,知名度高而簡練,常用來稱皇帝。但象武則天在位16年不滿,用了14個年號,就連自已也記不清,何況千年之後?這類特例如稱年號,人們就會墜入煙霧之中。

    至於永樂皇帝何時稱呼的問題,也就可有可無了。即使永樂在世,人們稱號他也不為過。當然大臣們當面或臣工之間,只能稱皇帝或聖上等。要區分語言環境和物件而定。不必太過拘泥。皇帝的名字是忌諱,只有入家譜可。其他均不得用。如西漢劉秀,到東漢時一律改為劉歆。這類例子太多,不宜盡數。

  • 3 # 平沙趣說歷史

    中國古代的皇帝,稱呼有很多,有諡號、廟號、年號、尊號等等,這些稱呼的起源時間不同,用法也有所不同。

    基本上除了秦朝那兩位,大多數皇帝都有一個諡號,就是XX皇帝,如漢武帝,諡號是孝武皇帝。

    諡號後來越來越長,正好廟號也普及了,於是改用廟號稱呼,如唐玄宗,廟號玄宗。

    再後來明清時期一個皇帝一個年號,一一對應,於是年號加上皇帝或帝就成了皇帝的名稱,如清高宗你會覺得陌生,可乾隆皇帝、乾隆帝你就很熟悉了。

    以上說的都只是皇帝,而大帝,除了孫權有個不倫不類的大皇帝(簡稱大帝)諡號,其他皇帝是沒有的,這是後人的尊稱。能被稱為大帝的皇帝都不一般,如漢武大帝、洪武大帝,皆有不朽之功勳。既有大功業,那麼大帝的數量必然稀少。

    永樂大帝就是永樂皇帝,即明成祖朱棣,他的年號是永樂,朱棣的皇位不是繼承來的,而是搶來的,被搶的是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過程叫靖難之役。

    朱棣搶到皇位後,繼續侄子未完的事業——削藩,雖然他就是藩王起家。在朱元璋建立的良好政治體制和法制環境基礎上,朱棣大刀闊斧,開始了中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光。

    對內求治

    朱棣進一步改革機構,並設定了內閣制度,此後無論繼承者如何昏庸,但由朱元璋和朱棣設計的較為完善的封建體制和官僚機構,卻能夠始終保持著大明王朝的正常運轉。

    朱棣還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疏浚大運河給北京運糧等,此舉加強了明朝對北方廣大國土的掌控,雖然增加了京師失陷的風險,但其實是利遠大於弊的。

    朱棣還很注重文化建設,他下令編修《永樂大典》,這是中國古代編纂的第一部大型類書,龐大至極,收錄很多今天再也見不到的文獻圖書,而且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對外攻伐宣揚

    蒙古是明朝最大的心腹之患,為此朱棣曾五次率軍親征蒙古,打得漠北安寧,北境無事。另外朱棣揮兵收復了安南,還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在西北設立哈密衛,並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使明朝版圖達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

    朱棣還派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促使萬國來朝之興盛局面的出現。鄭和下西洋之寶船,其噸位比當時整個歐洲的海軍力量之和還要強大。到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個。終永樂一朝,先後有四位海外國家的國王泛海而來,其中三位留葬於中華大地。

    不足與隱患

    沒有完美無缺的人,也沒有完美無缺的皇帝,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明太祖濫殺功臣,朱棣也避免不了犯錯。他將父親制定的“禁止內臣干政”之禁令拋於腦後,“賜宦官公侯服,出監軍國”,又設東廠等,宦官專權的隱患就此埋下。

  • 4 # 歷史的皇宮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廟號“成祖”,諡號“文皇帝”,年號“永樂”,他在位期間,文治武功非常卓越,明朝國力達到極盛,國家繁榮富強、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因為後世會對一些偉大的帝王冠上“大帝”的美譽,所以朱棣被稱為“永樂大帝”。至於朱棣何時開始被稱為“永樂大帝”,應該是他死後才有這樣的尊稱。

  • 5 # 宋安之

    這個問題應該拆開回答,首先“永樂”是朱棣的年號。

    而年號是皇帝專屬的,始於漢武帝。像“永樂”年號是朱棣當上皇帝以後和各部商議定下來的。

    再說說何為大帝

    大帝跟千古一帝其實性質差不多,都是意指中國曆朝歷代皇帝中的頂級佼佼者的。

    據統計中國曆朝歷代一共有著四百多位皇帝,而被稱之為大帝的人卻是寥寥無幾,有爭議的大帝,被部分人稱之為大帝也最多十來位。

    公認的大帝更是少比如說漢武大帝、秦始皇、唐太宗等。

    朱棣被很多人稱之為永樂大帝,主要因為他在位期間有著一系列大手筆:北方五徵蒙古、南方收復失去了幾百年的安南、鄭和下西洋、東北設奴兒干都司最遠統治過今天西伯利亞地區、修永樂大典。打下了一個盛世,被稱之為永樂盛世。

    所以朱棣被後世很多人以年號代稱為永樂大帝,當然也稱之為永樂帝、永樂皇帝,永樂大帝只是其中一種稱呼。

  • 6 # 小格格爸比

    朱棣生來便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沒有什麼是天生註定的,想要什麼只有憑自己的實力去爭取,皇位也不例外。本來若是大哥朱標在世,兄友弟恭,尚不能刀戈相向,畢竟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可偏偏仁義的大哥英年早逝,繼位為君的大侄子朱允炆,不知天高地厚,聽信外人,誓要削藩,對自己的叔伯兄弟舉起屠刀,朱棣沒有坐以待斃,堅決抵抗到底,扛起清君側大旗,最終靖難成功。

    Ps:(題外話)在分封藩王上與對待功臣勳貴上,老朱明顯不如劉邦,漢朝七國之亂就被周亞夫平定了,為啥啊,老劉給子孫後代留下了能征善戰的大將,而老朱是一個勁的殺,若是泉下有知,老朱該作何感想啊。

    作為藩王入主中央政府的第一人,朱棣對治理天下是躊躇滿志的,立誓要做出一番驚天偉業,以塞天下悠悠之口,期青史留名,一個響亮充滿寓意的年號是必然的,永樂永樂,天下萬民永享安樂。

    光說不練假把式,朱棣也是一個行動派,文治武功皆不弱於乃父。

    武功: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加強北方防禦,就近控制東北地區。另外,五徵漠北,打得蒙古人抱頭鼠竄,稱臣納貢,邊境得到了長久安寧;為保持金甌完整,又南征交趾,使得數度脫離中華文明的交趾又重新融入。

    在他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一派大國盛世氣象,史稱永樂盛世,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壯哉斯人!

  • 7 # 夜月下鳴蟬

    這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分析,即為什麼是永樂,以及為什麼是大帝。

    第一,永樂是朱棣登基後的年號,是禮部商議並由皇帝(也就是朱棣)選擇並確定的。一般來說,確定年號的那一年就是上一個年號的最後一年,而確定年號的第二年就是年號所指定的元年,比如永樂就是在洪武三十五年(實際是建文四年,但朱棣不承認建文帝的統治,靖難成功後全部廢除建文帝的年號)當年確定的年號,所以當年是洪武最後一年,第二年就是永樂元年。

    第二,為什麼稱朱棣為大帝,一般來說一個皇帝如果在後世的評價比較高,而且文治昌隆,武功遠大,那麼會被冠以大帝稱號。比如漢武大帝,貞觀大帝,則天大帝,洪武大帝,還有就是永樂大帝等。簡而言之,一般只有皇帝中的佼佼者才能有機會被稱為大帝。

    而朱棣在位時間,文治上修永樂大典,設定內閣,疏浚大運河等,武功上五徵漠北,七下西洋,收復安南,在東北奴兒干設定都司和西北設定哈密衛,鞏固了中國南北方的國土。可以說在位時間確實文治武功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無愧於太祖開國,太宗定疆的美名,也不愧於明成祖的稱號。

  • 8 # 新和時代母嬰1

    中國的皇帝稱號很多,有叫年號的,廟號的等等。因時代不同,叫法在史書上也有所差異。首先大家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皇帝年號,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第一年就是元年,以此類推。因為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比較嚴重,皇帝也不例外。往往有大事或者喜事的時候就改元,就是更改自己的年號。改的最多的就是武則天了,在位15年,改了12次元。

    諡號: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有有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三種。最早的皇帝都是用的諡號,古代漢文化以孝為首。所以很多皇帝前面的諡號會加上孝,如孝惠,孝文,孝景。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隋煬帝這些都是諡號。帶有褒貶色彩.

    廟號: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隋以前,每個皇帝會有年號,會有諡號,但不一定會有廟號。漢朝時 廟號是追加的,非常慎重。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開國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齊高帝道成,秦高帝登亦然)。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尤其是西漢,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唐朝以後,廟號就用爛了,基本上是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開國之君為祖,後繼之君為宗。祖宗的由來就是如此。祖一般是太祖,高祖,宗指的就是太宗 高宗。如唐朝,唐太宗,唐高宗,宋朝的宋太祖,宋仁宗等。這些都是皇帝的廟號。

    所以每個時代,每個皇帝的叫法都不一樣,唐以前期基本上的稱呼都是諡號,廟號不在那麼嚴謹的時候都稱廟號,明清的帝王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所以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習慣用年號來表示。

    至明清,明朝的皇帝多為一帝一號,即一個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英宗朱祁鎮除外,應為他當過兩次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所以自明朝開始,都以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太祖朱元璋稱洪武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稱嘉靖帝,清太宗玄燁稱康熙帝。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年號為永樂。其實開始用的是永清,只不過還沒用多長時間就被廢除了,改成了永樂。後世為何稱為永樂大帝,是因為朱棣確實在位的時候做了很多比較大的措施。

    政治上消藩,設內閣,改革吏治。恢復國內生產水平,開拓海貿,鄭和七下西洋。軍事上南征安南,北伐蒙古。海抵倭寇等。文化上,邊撰永樂大典。朱棣可以說和李世民一樣,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上馬能安天下,下馬能治天下。開創了大明王朝最輝煌的永樂盛世,可以說是萬國來朝。

    對外,五次北征,鞏固國土疆線。後於周邊各蒙古部族建立友好的關係,鞏固了北方的防線。望海堝大捷,打敗倭寇,鞏固海防。

    對內整治史治,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巡檢治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還有朱棣的廟號之前也不叫明成祖,而是明太宗。因為朱棣繼位後不承認自己繼的是朱允炆的位,而是繼的朱元璋的位,所以他自己是不能稱祖的,他不能和他爹平起平坐啊。嘉靖皇帝繼位後為了將自己發父親抬進太廟,為了尊禮法,才改了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成明成祖。

  • 9 # 大明錦衣衛士

    長歌行.永樂

    奉天靖難蒼穹變,

    執掌乾坤創大業,

    英明神武大燕鳥,

    明月光輝照寰宇。

    完善文制治國家,

    設立內閣理萬機,

    永樂大典羅永珍,

    光耀中華五千年。

    營建天壇紫禁城,

    築造武當報恩寺,

    響徹九宵永樂鍾,

    普天福音度眾生。

    疏浚運河遷北京,

    家給人足奔小康,

    崇道尚儒禮樂興,

    文運安邦開盛世。

    六次遠航下西洋,

    通使友好共繁榮,

    五使西域通絲路,

    和平交往同富強。

    統御寰球恩四海,

    教化四夷澤八方,

    四海之內皆兄弟,

    世界共享太平福。

    五徵漠北掃蒙古,

    三犁虜庭盡臣服,

    招撫女真歸中土,

    奴兒都司明版圖。

    西部開闢烏思藏,

    平定安南設交趾,

    十萬大軍渡東洋,

    日本倭國跪稱奴。

    空前壯舉大閱兵,

    耀武揚威鎮八荒,

    稱霸中亞帖木兒,

    納貢臣服聖可汗。

    威德遐被永樂帝,

    四方賓服天下主,

    萬邦來朝明帝國,

    永樂長歌傳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片的星月應該怎麼盤?怎麼可以叫它亮一點,表面汙而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