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給個老婆餅

    劉表 託孤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執政者臨終託孤之事舉不勝舉,漢末三國時期也是這樣,如:“(孫)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魏黃初七年,“(文)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不僅帝王是如此,連州牧也是這樣,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魏書》記載:“表病篤,託國於備”。對於劉表的託孤,有的史家提出異議,但筆者不這樣認為。如何認識劉表的託孤以及劉備為何不採納諸葛亮提出的“攻琮取荊”之謀略呢?

    一、關於劉表的“託孤”

    劉表託孤,《三國志》本傳無記載,但《三國志·先主傳》注引《魏書》載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日:‘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由此可知,劉表託孤於劉備確有其事。那後來為何在 諸葛亮 提出攻打劉琮取得荊州的謀略時,劉備又不同意呢?《三國志·先主傳》曰:“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日:‘吾不忍也。”佔據荊益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興復漢室的基本方針,對於這個方針,劉備以一個“善”字給予了肯定,並從而與諸葛亮“情好日密”。那麼,面對著荊州垂手可得的機遇,劉備卻棄而不取,併發出“吾不忍”的感慨,為何?

    一是劉備所特有的“義”德決定的;二是劉表對他深情厚意。義與情的結合,觸動了他的靈魂,由此而產生了思與行。翻開史籍,不難看出,劉備的政治生涯始終貫穿著一個“義”字。他以“義”處事,以“義”立身,以“義”興國。公元207年,他三顧諸葛亮於隆中時,就曾說過“欲信大義於天下”。諸葛亮傳他也曾經表示:“背信自濟,吾 所不為”。《三國志》本傳有記:“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建安十三年, 曹操 大軍壓境,時值危 機關頭的劉備還不忘“駐馬呼琮”,使得“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這些都是劉備素積“義”德的表現。

    劉備劇照

    那麼,劉表是否對劉備有著至深的情義呢。下面諸多史籍記載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一,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糜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白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三國志·劉表傳》亦說:“劉備奔表,表厚待之”。被曹操進擊處於危難之中的劉備投奔劉表後,劉表自郊迎之,這種行為比之於曹操,不能不使劉備感激。不僅如此,而且,劉表對於劉備“厚待之”,“益其兵”,劉備既受到上賓禮遇,又壯大了自己所領軍隊的力量,這與處處以自己為敵的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備並非草木,孰能無情。後雖因荊州豪傑的歸附,“表疑其心,陰御之”,但劉表畢竟只是因產生懷疑而陰御劉備,在公共場合劉表對劉備並無過分之舉。建安十三年,劉備在曹操大軍壓境之急,還不忘兩件事,一是駐馬呼琮。二是“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

    從上可以看出,劉備與劉表之間有著深情厚意;特別是託孤的情誼,否則,被曹操視為天下英雄的劉備,不會置《隆中對》中提出的“佔據荊益”於不顧,摒棄諸葛亮的建議,而發出“不忍攻琮取荊”的感慨。對於不攻琮取荊的原因,《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漢魏春秋》記載劉備說:“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劉表與劉備既是同宗,在政治上又存在著某些契合點。據《後漢書·劉表傳》記載:“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後也。”而劉備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同宗之緣,所以劉備在遭遇曹操所難,投奔劉表時,劉表“便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

    在政治上,劉表雖無稱霸天下之志,但“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對於曹操,劉表視為政敵。建安六年,劉備投奔劉表,“(表)益其(備)兵,使屯新野”,其目的就是派兵去抵禦曹操的南侵。而劉備呢,終表之世竭力抗曹。荊襄數年,處心維護劉表的利益,一生堅持興復漢室的事業。相比蔡瑁、蒯越等眾臣,劉表自然把希望寄於劉備,故臨終託孤與自己同宗且政見上有著某種切合的劉備不是沒有可能的。

    諸葛亮劇照

    劉備一直視曹操為賊,他要恢復漢室,就要攘除叛逆,故有與董承合謀誅曹操之舉。而曹操呢,視劉備為天下英雄,“不擊必為後患”,於是,“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劉備投奔劉表後,做了許多有益於劉表的事情,表達了堅定的反操決心。這在當時劉表政治集團一片降曹聲中實屬可貴。對此,劉表自然耳聞目睹。曹操進伐劉表,是要吞併其所轄荊州,剝奪其在荊州的地位和利益,這當然是劉表所不願看到的。因此,在抗擊曹操南侵這個問題上,劉表與劉備便有了共同的語言、形成了統一的思想。因此,面對內外形勢,為了各自的利益,劉表託孤於劉備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關於攻琮取荊

    劉備不納攻琮取荊之計是由於劉表對劉備有著舉國託孤的厚恩,恩之所至,義之所及。此外,劉備的決定還有迫於當時形勢之所需。曹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志在統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表達了他統一全國的決心。在取得了 官渡之戰 勝利之後,他又於建安十二年平定三郡烏丸,消滅了袁尚、袁譚勢力,統一了北方。在統一北方的征戰中,他始終沒有忘記荊州,幾次欲南下襲取之,但纏於北方軍務,在荀彧等眾大臣們的勸說下欲行又止。建安十三年,他“乘戰勝之威,伐喪亂之國”,把戰爭烽火引向南方,大有一舉吞併南方之勢。在給 孫權書信中他寫道:“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曹操劇照

    曹操對荊州這塊戰略要地是如此企及,那麼,對劉備如何呢?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可見劉備早就對曹操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在曹操眼裡“劉備是天下英雄”,因此,“今不擊必為後患”。他的許多大臣如程昱也對他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於是,建安十三年,他發動了荊州戰役,劉琮不戰而降,劉備急忙南撤,即使如此,曹操還“將精騎五千急追之……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欲置劉備於死地而後快。

    劉琮劇照

    孫權方面, 魯肅 早就給他規劃出了成就霸業的藍圖,其中就有“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的戰略設想,對於荊州,魯肅曾向孫權進言:“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荊州在東吳大臣們心中的地位及其企望佔有之是很強烈的,更何況具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的孫權呢!¨鑑於孫劉雙方還未就當時的形勢及荊州對雙方的利害關係達成共識之前,劉備若從諸葛亮之言攻琮獨佔荊州,勢必會引起對荊州有強烈佔有慾的孫權的不滿,若如此,劉備可能會陷入勢單而力薄、事危而無助的境地。

    退一萬步講,劉備即使乘一時之虛,暫時取勝,勢必會損失部分力量,且短時期內,內部肯定會出現種種不穩定的因素,在政治、軍事都來不及整頓的情況下,又要迎戰曹操,那是必敗無疑的。此外,襄陽是荊襄大姓的中心,蔡氏一家在劉表病逝前後疑已控制局勢,劉琮亦為其掌握。從眾人力勸劉琮投降之事中,似感到他們對劉備十分忌憚,為防劉備怒而奪權,故降操而不告備。

    蔡瑁劇照

    曹操欲據荊滅備,備不能攻琮取荊,不僅劉備心知肚明,就連局外之人魯肅也看 的 很清楚。對於曹操,魯肅曾斷言:“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對其南征荊州,魯肅也有預料:建安十三年,劉表死,魯肅抱著聯合劉備和荊襄集團共御曹操的目的,請命憑弔劉表二子時,就向孫權明言:“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對於建安十三年的荊襄集團和劉備的處境,魯肅也有清醒的認識,指出:“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而劉備呢,“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劉備既與曹操有隙,勢必水 火不融,加上寄寓搖搖欲墜的荊襄集團籬下,必不能敵曹克琮據有荊州。魯肅對形勢就看得如此清楚,更何況劉備呢?所以他斷然放棄攻琮取荊。

    魯肅劇照

    綜上所述,劉備是一個具有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再比較建安十三年的諸葛亮,從年齡結構上看,劉備與諸葛亮相差二十餘歲。從政治閱歷上看,諸葛亮剛步入政壇,之前,雖提出了使劉備精神振奮的興漢藍圖——《隆中對》,卻無政治實踐經驗可言。終備之世,諸葛亮彰顯的是政治才幹。對此,劉備是有清醒認識的,故臨終安排其為政治統帥,李嚴為副統督軍務。而劉備呢,此前早已是馳騁政壇的老將,曹操曾有言:“夫劉備,人傑也。”魯肅也說:“劉備,天下梟雄。”在久經沙場的爭 戰中,劉備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也留下了許多教訓。經驗和教訓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見。故當諸葛亮向他提出“攻琮取荊”時,他面對著曹操、孫權、劉表等集團和自我力量等方方面面的情況,未予採納,這完全是合乎當時形勢的正確抉擇。

  • 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三國志》記載,劉備聽說曹操到荊州,於是帶領眾人逃走,“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從記載中看,劉備不趁機奪取荊州的原因是“不忍心”,感念劉表對自己收留、庇護之恩,不忍心在其死後奪取荊州。從客觀上來說,如果劉備採納諸葛亮意見,奪取荊州,當時劉表新亡,劉琮投降,荊州人心惶惶,確實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奪取荊州後,能不能守的住,就另當別論了。

    1.劉備在荊州的反對勢力很大。首先劉備到荊州以後,“表厚待之,然不能用,”,並劉備非常猜疑,特別是手下大將更視劉備為眼中釘,劉備躍馬檀溪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寫劉備駐紮在樊城,劉表大將蔡瑁、蒯越要借宴會之機,殺死劉備。劉備察覺後,借入廁之機,乘的盧馬逃走,卻陷入溪中。的盧馬一躍三丈,幫助劉備脫困。蒯越是劉表手下大將,蔡瑁是劉琮的支黨,在荊州都屬上層人物。

    2.荊州的投降派勢力很大。因為劉備與曹操是死敵,所以荊州的投降派與反對劉備的勢力是有重合的。但無疑投降派的勢力更深,早在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時期,從事中郎韓嵩、大將蒯越就勸劉表投降曹操,等到劉表去世後,蒯越、韓嵩以及東曹掾傅巽等人更是竭力勸說劉琮投降曹操。這些人都是荊州的實權人物。

    3.正是荊州有強大的反對勢力和投降勢力,即使劉備強佔了荊州,外有曹操大兵壓境,內有這些勢力蠢蠢欲動,很難把他們整合成為一體,抵抗強大的曹操。特別是如果此時強佔荊州,也會冷了哪些荊州親附劉備人士的心,讓他們也會成為敵人,至少公子劉琦將成為劉備敵人。勢單力孤的劉備更無法與曹操抗衡。

    因此,即使劉備此時佔據荊州,也很難守住荊州,到時反而更被動。由於乘人之危、強佔他人地盤的名聲在外,丟失荊州以後,再去投奔其他勢力,就很難被收留,到時就成了退無可退的尷尬局面。

  • 3 # 大鍋故國神遊

    諸葛亮勸劉備“攻琮取荊”這件事在史書上確有記載,應該說不是空穴來風。

    《三國志·先主傳》: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按照《先主傳》的說法,劉備是因為“不忍”,所以才沒有進攻劉琮。然而我們仔細考察,首先就會發現這個建議十分荒唐,歷來都有人對這個建議出自諸葛亮之口表示過懷疑。

    清代學者王懋竑就曾經提出過質疑“夫跨有荊益,乃隆中之本計,而以當日事勢揆之,恐諸葛公未必出此。”王懋竑是根據“當日事勢”做出的判斷,劉備沒有“攻琮取荊”並不是因為他的仁義而“不忍”,而是因為以當時的情況,劉備是無法實施這個“攻琮取荊”的方案的。

    那麼,當時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一、劉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實力來攻取襄陽

    《三國志·劉表傳》:

    “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原將軍勿疑。””

    劉琮其實也想保全家族的基業,但是蒯越、韓嵩、傅巽等人都勸說劉琮投降曹操,並且分析了不能利用劉備來抵抗曹操的原因。於是劉琮決定投降曹操。劉琮君臣的這番商議應該是秘密進行的,所以直到曹操的軍隊已經抵達宛城的時候,劉備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了。這個時候曹軍距離襄陽只有三百多里了,朝夕可到襄陽。劉備在這個時候再倉促進攻襄陽,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留給他攻城了。況且襄陽本是一座堅城,經過劉表十幾年的經營,城防極其堅固,又有漢江作為天然的屏障。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想要在短時間內攻下襄陽城,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二、劉備就算僥倖奪取了襄陽,也無法守住襄陽

    還是前面我們提到的王懋竑的意見,“是時曹操已在宛,軍勢甚盛。先主以羈旅之眾,乘隙以攻人之國,縱琮可取,操其可御乎?”這裡很清楚的指出了劉備就算僥倖奪取了襄陽,也無法抵禦後面曹軍的進攻。首先劉備“乘隙攻琮”,恐怕在道義上完全站不住腳。劉琮再怎麼說也是劉表的兒子,是荊州的合法繼承人。劉備強行攻打襄陽,必然會激起荊州士民的反感,況且主政荊州的實際是當地的豪強蒯氏和蔡氏,這些人素來就敵視劉備,到時候和曹操裡應外合,劉備的情況恐怕會十分危險。

    應該說劉備對上述情況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面對堅城襄陽,劉備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實力來奪取荊州。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只能放棄“攻琮取荊”的方案,另做打算。

  • 4 # 小號哥

    劉備之所以沒有采取諸葛亮建議的攻錝取荊之計主要是迫於當時的軍勢形式,有人說他是礙與和劉表的關係沒有去作,其實不然。劉備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內涵奸詐老謀深算,在當時曹操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他絕不能不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如果可取,那劉備必定會奪取荊州,他絕不會受到與劉表關係的阻礙。那只是表面騙人的把戲,顯得劉備寬宏仁厚有君子之風。

    劉備之所以沒有攻打劉錝奪取荊鑲主要是考慮到當時面臨的軍勢態勢,當時曹操大軍壓境,勢如破竹。如果劉備奪取荊州那麼他將直接對抗曹操,以劉備當時的實力絕不會是曹操的對手。同時荊州僅是一座孤城籌錢糧都比較困難,不利於軍隊長久駐紮,鑑於在這種情況下放棄了攻取荊州的機會轉而向江夏轉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菜結球期用什麼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