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洞大開的歷史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當皇帝的誘惑來自於“可以滿足各種慾望”,曾剃頭同學從來都是“每日三省吾身”滴,經常狠狠地在日記裡批判自己的慾望,註定不會為“慾望”而冒險。所以,造反滴全是那些沒有“格物、致知、修身”滴人。
曾國藩做事踏實,沒把握的事不做,另外就是一直以來受儒家思想,再有其實他沒那麼大的野心的。曾國藩後來做這麼猛,也是和他幾次受辱有關,沒有這幾次奇恥大辱,也就不會讓他奮起,所以我個人估計他其實自己本身野心沒那麼大。
哪些屈辱呢?當時他是朝廷大品大員,但是去了以後管不了這些老兵油子,這些地方將領,甚至有一次兵變,差點受傷受死,但是受辱是肯定的了。帶頭計程車兵衝進他的衙門找他要打他甚至出人命,他只能跑到旁邊的屋子求開門,其實都是人家自己的人受指使的,但是也沒辦法。因此他最後痛下決心,一定要練成自己的兵,自己選人,聽從自己調遣,這才建立了新的湘軍。
-
3 # 使用者89240620090
曾在國內稱帝絕無可能!中國文人最恨的是造反者,大清雖危而不至於倒,輿論,軍力者不利於曾。南方雖亂而北方安,曾若稱帝,大逆不道,為天下所不容!清廷一呼,勤王者甚眾,怎麼輪你當皇帝了,我們想當還沒當上呢!
-
4 # 看遍山川
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藩的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曾國藩由此成為再造滿清的“中興第一名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因天功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浙江巡撫曾國荃賞太子太保銜,一等伯爵雙眼花翎,曾國藩的湘軍事業達到了巔峰。
封建社會功高蓋主的文臣武將一旦走到這一步就是他今後人生的分水嶺,如果聖意“羈縻”地好,最高統制者覺得他們在國家統一,政權建設方面無礙大局,而當事人的權力慾望又沒有極度膨脹,知道低調收斂,那麼他就能成為郭子儀,君臣和諧天地一家親,否則轉身就是主動或被動成為吳三桂,亂臣賊子人人可誅。
當曾國藩的勢力鼎盛之時,號稱“長江三千里無一艘不拽鄙人之旗號”,一人節制四省,湘系經營東南半壁江山多年,要想推翻清廷取而代之,真是易如反掌。慈禧本來就明防暗防著曾國藩,挑唆左宗棠和沈葆楨同曾國藩分庭抗禮,發動言官對曾國藩進行功訐,讓你曾國藩心存畏懼,使“夙夜只懼,最畏人言”的曾國藩夜不安眠。
讓朝廷猜忌的遠不止此,攻克金陵居然說沒有起獲太平天國的財物,在如此富庶的地區太平天國經營了十幾年,最後湘軍來了竟然說沒有拿到太平天國聖庫的半毛錢,簡直是拿朝廷開涮。又是擅自殺李秀成,為了“殺人滅口”,又是前腳剛說一網打盡,後腳發現幼天王是漏網之魚,凡此等等,監察御史的彈劾連篇累牘,立了大功的曾家兄弟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
面對這種局面,曾國藩秉持“花未全開月未圓”的人生態度。湘軍將士有的是向其勸進當皇帝的,“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的紙條直接送達他手裡,曾國藩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搓成一團嚥到肚裡。
曾國藩本人就是傳統的程朱理學先生,君臣父子綱常倫理在他的意識形態裡是不可逾越的。同樣是讀書人,王巢、洪秀全都是半路貨色,和曾國藩比是兩判雲泥。曾國藩六歲入學,從小在其祖父,父親的督導下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刻苦努力,勤於學業,二十載光陰苦讀,於道光十八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邁入仕途。
曾國藩在京做官仕途暢達,青雲直上,從道光二十年到道光二十七年榮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八年間連躍六品十二級,這在當時也不多見。對於從鄉野間走出來的曾國藩來說,真正是做到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從曾國藩的人生經歷看,他完全是屬於體制內的人物,是清帝國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者,是讀書人心目中的目標榜樣,是“皇恩浩蕩”的具體得益人,是儒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畢生信念的成功踐行者。他心無旁騖地向郭子儀靠攏,坦然地“招之未嘗不來,麾之未嘗不去”,置禍福譭譽於度外,至於覬覦“皇帝”的春秋大夢,他發自內心地既不幹也不敢,有再多的軍隊也沒用。
曾國藩從巔峰轉身過來,頭等的事是如何全身而退,湘軍將領甚至自己對朝廷哪怕再有意見也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裁軍是必要的,而辭官需要火候,突然辭官容易被朝廷或別有用心的人當作自己憤慨之下甩烏沙帽而落下把柄。裁軍而不辭官,表明自己仍然一如既往替朝廷賣命,做好做到臣子的義務是曾國藩的本份。
深諳為官之道的曾國藩秉持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保身之道,受至終生,成為歷史上“處大位大權又享大名”而能最終保全的有數人物。
-
5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曾國藩擁兵50萬,為什麼不稱帝?第一,清朝還有一定軍事實力,在19世紀60年代,清朝在京津地區就有1.5萬接受了英國教官訓練的八旗洋槍部隊。這些英國教官還參與訓練了一批漢軍兵和大沽口協兵。
光是天津鎮總兵陳濟清部下就有,洋槍6個營,洋炮1個營,3200多人。1866年,東北八旗軍開始訓練5500名洋槍馬隊,後來這批部隊就參加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丁寶楨開始在黑龍江訓練12個漢軍營。
1863年開始,清朝開始重新整訓綠營,一些比較精壯的綠營兵被選出來加入練軍。當時直隸4萬綠營,挑選了1.5萬出來,再招募新兵5千整訓,全部裝備進口的西洋劈山炮,馬槍,步槍,還是中國產抬槍。
除了直隸,福建,浙江10萬綠營,也選拔3萬精壯,重新編練,學習長矛,洋槍,抬槍的使用方法,集中駐訓。除了八旗綠營,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都各自有數萬精兵,而且多洋槍洋炮。
曾國藩本身湘軍,沒有50萬那麼多,而且,曾國藩可以控制的其實就是曾國荃等人的6萬湘軍。在清廷實力還比較強的時候,如果曾國藩起兵,在清廷的誘惑和封官進爵下,恐怕將會有不少湘軍當場就會投誠,就連最精銳的湘軍鮑超部隊,都能在天京已經淪陷的以後,還跑去投降太平軍,何況是清廷的封官進爵。
湘軍在武器上,人數上,還有財力上,都遠遠無法與清廷相比。清廷那邊的名將還有一大堆,最重要的是曾國藩親眼看到了,英法軍隊在江浙和上海是怎麼幫助清廷打太平天國的。他如果造反,那些洋兵洋將一樣會去打他。
-
6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什麼人希望他當年反清呢,在全國3億漢人以上全國大部分人說漢語寫漢字的國家,已經內戰十餘年了,死了上千萬人了,一個理學者勞心費力心裡憔悴的老人也還有幾年生命了,眼睛失明前還要讀書寫字下圍棋,就不能滿足百多年後漢獨漢粹的要求造反了!手握50萬大軍從何而論呢?曾國荃圍攻金陵有多少人?吉字大營有多少人?
-
7 # 音樂小妖
在晚清末年1864年的時候,隨著南京城門被攻破,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終於推翻了這個禍害了晚清多年的反清勢力一舉擊敗,而在這一刻曾國藩所帶湘軍的數量幾乎達到了百萬之巨,差不多算是晚清中最大的軍事力量了。
可以說曾國藩的個人威望已經如同珠穆朗瑪峰一般的高度,如果自己的部下擁護力再強那麼一點點,說不定直接來個陳橋之類的事件,也很正常,畢竟當年的趙匡胤就是在陳橋弄了個黃袍加身,再成就了宋朝幾百年的歷史。
以曾國藩的威望再加上當時百萬之多的湘軍,差不多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可以直接推翻滿清的政權,再次讓漢族重新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再加上將領們大多數都是支援曾國藩的,其中明面上的勸說次數就已經達到了四次之多。
曾國藩當時的條體可以說天時、地利、還有人合都全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曾國藩一點頭,湘軍立馬就可以轉變成曾國藩的私兵開始和清庭對抗。可是這股東風等了很久,曾國藩都沒有點頭,並且還嚴懲那些惑亂軍心之心。明明有這麼大的優勢,曾國藩卻偏偏無動於衷,一心為了清庭,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一直沒有越過雷沲一步哪?
首先曾國藩此人所受儒家思想教育太過根深蒂固,心中還一直處於忠君的這個念頭,畢竟這可能和曾國藩從小的出身有關,從小就是農家子弟的曾國藩一步步的成長全都離不開清政府給予的支援和重用,可以說沒有清政府的重點照顧,曾國藩自己根本就無法成長到這個高度,再加上曾國藩一直是個念恩之人,從心理上一直就沒有這種反清的野心。
當然了,還有另一種比較現實的說法,那就是曾國藩在帶兵打太平軍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巨大的權勢。
為什麼要這麼說哪,要知道當時的晚清雖說已經到了末期,但是朝的洋槍與洋炮還是有著不少的數量,可是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從對戰太平軍的那一刻起到最後成功的打敗太平軍,一直都是用著從戰場上所找到的破銅爛鐵,有很多的湘軍連一個完整的兵器都沒有,所以說湘軍能打敗太平軍真心不容易,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湘軍的戰鬥力看起來有百萬之多,但是真實的實力到底有多少就真心不好說了。
曾國藩的湘軍都是怎麼樣組成的,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曾國藩認為自己需要一支盾甲前排,於是讓自己的手下去領了一堆燒火棍子,然後說去吧,記的帶回來一支盾甲兵團。
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但是當時的資源就是這麼短缺,沒有武器都是很正常的事,於是自己的手下帶著一群新兵拿著燒火棍子上了戰場,最後存活下來的兵力就是一支裝備還算齊全的刀盾兵,至於裝備是怎麼來的,你們用腦子多想想就知道了。
反正曾國藩手下的湘軍大多數都是這麼來的,戰鬥力相對於更加貧窮的太平軍來說還是很高的,但是真要對上清庭手中存下來的洋槍洋炮,很有可能都衝不到敵人身邊。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讓曾國藩帶著所謂的百萬湘軍去與清庭作對,自己的那些腦子不線上的部下很有可能會衝動著就上了,但是曾國藩這些年來的腦子還是線上的,怎麼可能作出這種以卵擊石的事情。
再加上清庭在曾國藩打太平軍的時候,早早就已經對曾國藩有了防備,雖然看起來湘軍在江南的優勢很大,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清庭還是用著自己滿族人來擔當,除此之外清庭又用力拉攏李鴻章與左宗棠等人與曾國藩分庭抗禮,要知道歷史上左宗棠可是一直與曾國藩的關係不太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就算是有心想要把天地換一遍,可是實力上也不容許他這麼亂來,所以別看當時曾國藩的個人威望很高,又擁兵百萬,其實都沒什麼用,真正的實力根本就不在自己身上,很有可能曾國藩剛剛開始有這個想法就已經被清庭直接消滅在萌芽之中。
-
8 # 停一停思變君
只能說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
就像我哥一樣,他追求錢,把所有精力都用到了掙錢上,早上晚上思考的都是掙錢的門路,如果就此你說他是一個不會享受的人,豈不是很片面,只不過他沒心思去享受罷了。
我是個愛貪玩的人,喜歡新鮮事物,對金錢要求的不高,現在在西安月薪1萬多很滿足,好的活兒不想掙了就退脫掉,嫌累怕麻煩,如果你就此說我是個不愛錢的人,那也有的牽強附會。
我不太懂歷史,但我覺得和咱們日常生活中道理是相通的,看個人口味了,我曾國藩就追求聖賢不想揹負謀逆二字,就像做高官,有個好名聲足以,我幹嘛要稱帝。
答/孤者無畏懼
-
9 # 伐謀略
為什麼?
造反要成功有兩大要素:自己有能力和客觀條件幫忙
首先,曾國藩沒這個能力
所謂曾國藩手中50萬雄兵這個資料其實認真看看,就知道沒那麼簡單。從史料來看,曾國藩實際能夠控制或者說絕對心腹的兵馬只有曾國荃“吉字營”、鮑超“霆軍”和彭玉麟的長江水師這三支部隊,共計約有十萬餘人。另外40萬人會不會跟著他一起反?如果不會,那麼這40萬人就先夠曾國藩喝一壺的。而且滿清北方還有如僧格林沁等名將。
而且當時湘軍久戰疲勞之師,10萬之眾如何對抗全國軍隊呢?
其次,客觀條件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是在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那個時候清朝雖說已出現敗象,但是距離眾叛親離,牆倒眾人推的局面還有一定時間,清朝在全國的統治根基還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動搖。
造反是一個高技術難度的活,要想造反成功而不是最後失敗砍頭,就要儘可能團結和拉攏其他的勢力,所謂“朋友多多的”
曾國藩當時的情況。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勢力大增的並不只有曾國藩一家,還有淮軍,還有左宗棠,這些實力派會願意跟著曾國藩造反嗎?很明顯不會,左李二人所代表的勢力和曾是有政治利益衝突的。怎麼會跟著他一起造反?
第三,曾國藩自己不想
曾國藩是一個標準的儒家主義者,心裡想的是忠君報國那一套,謀朝篡位?對不起,我老曾家沒想過。此時清廷統治中國已二百多年,已成正統,所以曾國藩一生忠心耿耿侍奉朝廷,有始有終。
回覆列表
我認為,曾國藩不造反稱帝的原因是“三個不足”。
一是兵力不足
上面這個問題的先決條件基本是錯的——曾國藩的湘軍哪有50萬,不要說50萬,連20萬都沒有,他實際能指揮的部隊,也就是曾國荃麾下大約5萬多人,最多加上一個未必很可靠的鮑超的霆軍,總共7萬人不到,哪裡來的50萬大軍?
湘軍的軍制和其它軍隊不同——募兵制,這導致湘軍的部隊只聽從招募他們的將領。即使曾國藩是湘軍的創始人,也無法全權指揮所有湘軍,如楊載福、左宗棠、多隆阿、李續宜。曾國藩要指揮這些部隊,也得透過他們的頭兒,自己無法直接指揮。另一方面,滿清朝廷又有意識的開始籠絡這些將軍。因此,曾國藩就算有心起兵,實力也不足。
二是野心不足
曾國藩主觀上缺乏造反的願望,他是孔孟之道教育出來的大儒,忠君思想從小就深入骨髓。攻克太平軍首都天京後,曾國藩身邊的第一謀士趙烈文曾半開玩笑,半認真試探曾國藩:“東南半室無主,曾翁豈有意乎?”曾國藩什麼反應呢?——半晌無語,不了了之。由此足見,這個念頭在曾的心裡必定也掀起過巨大波瀾。
三是膽量不足
曽國藩本有太平軍餘部幾十萬人可用於造反,但他膽兒不夠肥,不敢用。歷史記載,李秀成曾經許諾,如果曾國藩起兵,他願說服太平軍各路將領擁護曾國藩,共同反抗滿清。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當時的太平軍餘部勢力還很強大:侍王李侍賢在浙江擁兵15萬,康王汪海洋和陳玉成舊部賴文光、陳德才分別擁兵10萬多,這對兵力不足的曾國藩來說,是個有效的補充。但曾國藩不得不考慮,自己剛才還在和太平軍生死搏殺,轉眼就合作成盟友,這個轉變速度太快,可能令自己的部下和太平軍都難以接受。再說了,自己才幾萬人,太平軍幾十萬,李秀成又是人中龍鳳,萬一無法控制,後果不堪設想。
總之,曾國藩綜合各方面考量,包括軍事實力,經濟條件,國內形勢,以及自己內心的鬥爭,最後時刻,他還是選擇當一箇中興名臣,而不是亂世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