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換句話說,諸如杜遷,宋萬之流,是如何堅持到徵方臘的時候的?
8
回覆列表
  • 1 # 李仁毅

    打田虎徵王慶這是戰鬥,戰鬥不是擺擂臺格鬥重點是個人武力值,戰鬥是有戰略意圖和戰術上的佈置指揮的。

    先從水泊梁山的角度看,在和宋王朝廷多方征戰梁山幾乎沒有敗績,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孫子兵法》作戰篇裡講到的勝敵而益強,梁山面對正規部隊都能做到這樣的戰績可見用兵是相當有水平的。還有這時是梁山大聚義的時候,還有朝廷作背景可以說是屬於正義之師,氣勢處於最鼎盛時期的,正所謂勢不可當啊。

    再說田虎,王慶的團隊雖說也是像梁山一樣,但他們就是想直接推倒朝廷,這個做法在當時還是不符合民心所向的,這就是戰略上先輸一籌。還有從將領的武力值來說雖說他們中也有很多厲害的角色,但沒有特別突出的,最多也就是和梁山裡的好漢半斤八兩。還有對待俘虜的態度抓到後沒有及時殺掉,想策反可能有達到那個能力反而措施良機。

    最後說的就是戰役上他們沒有梁山安排的合理,不能根據戰況及時調整佈局而導致了失敗。

    至於那些武力值不行的梁山好漢,梁山是不會讓他們去打前戰的,可能負責後勤這塊更多,因此不會丟命,除非梁山整個戰敗。

  • 2 # 美玉的光彩

    由於這兩部分內容置後加上丟的,片以他要涼證人員的完整,該多負傷巴豆轉傷,滅了也就滅了那醜的人物再巴沒出玩正即便投彈也玉沒交待。施公原喜就忌一百回,金主聖嘆漢改巴只剩七十回,俞萬春著孒的巜蕩寇志》是接續的七十回寫的,他先殺了活閃婆玉定六,這也可以讓人接受的。不是大將、手無縛雞之力的宋江也是最後被抓住的。這完美大結局。

  • 3 # 紅塵彌勒

    這是個早已見怪不怪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早已存在,並不是現在的猛然間發現。

    這個問題更多的要從《水滸傳》的文字本身去拷問,而不是直接就說田虎和王慶手下猛將如雲,水泊梁山卻毫髮無損,這沒有任何意義。

    任何一種文字設計都是作者在苦心孤詣的營造一種敘事氛圍,和驍勇善戰無關。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整個一部《水滸傳》,被人為的分出了若干種版本,有七十回本的金聖嘆腰斬《水滸傳》,有一百回本的、沒有田虎、王慶的《水滸傳》,還有就是這添加了兩大賊頭的所謂全本《水滸傳》。

    當然也有其他版本的摹寫或仿作,圍繞著一百單八將這個英雄群體展開了無休無止的探佚和爭論。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逆寫水滸人物《蕩寇志》,就是這樣的書作。

    也曾經有人對於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做了較為全面的剖析和解讀,指出其文字創作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和迥異。換句話說,徵田虎、擒王慶兩段二十回本故事和原著不是太合鉚,有一種急匆匆的走過場意味。那些所謂的驍勇善戰的當世猛將,一股腦的集體扎堆兒出現在這兩段書中,而又莫名其妙的在餘下來的敘述中消失的一乾二淨,連點兒回波餘韻都沒留下,不見一絲起伏波瀾,就像沒發生這些事一樣───無論是單獨摘出來獨立成篇亦或是擱置在大前提下形成統一的格局面貌,都能說得過去。

    而在這部分敘述中,作者一反波瀾不驚、從容不迫的敘事常態,有一種急匆匆、風火火的趕製情結,儘管筆調上看起來還算比較對榫,符合原著風貌,但就是故事情節過於離奇過於單一,也過於簡潔。而且儘管猛將如雲,氣勢如虹,卻見陣披靡,望風而降,明明是賊中翹楚領袖,卻輕而易舉的背叛了恩主賣身投靠到黑三郎的所謂朝廷門下,有些過於單一和不可思議。

    再者,甭管是萬夫莫敵的杜嶨、卞祥、孫安、袁朗等人還是其中的演進情節,都只是在這二十回中現身競技,餘下的徵方臘一無所見,不是早已陣亡就是風流雲散當了閒散道人,且敘事中絲毫沒有他們的影子和訊息,而且,單獨遮蔽這些人或情節以後,一點兒也不影響文字的進演和敘述,這才是最令人奇怪的,也是最值得懷疑的。

    所以,這二十回本的徵田虎、擒王慶就是後續者加上去的,只是這續作者文筆了得,幾近以假亂真的地步,足見此人的文學功力,只是其間也給我們留下了若許人為後續的蛛絲馬跡,讓我們可以沿循這樣的敘事進展找回更為符合原著面貌的原筆原意。

    所以,不是水泊梁山的好漢們有多強悍,而是續作者不讓他們死於非命,還硬性添加了幾員才不世出的猛將,來繪聲繪色的誇大一番水泊梁山的戰功業績,這才是此一情節的初衷和原意。

  • 4 # 奇葩歷史大觀

    梁山攻打田虎王慶 為什麼人沒有陣亡呢?

    這是水滸傳的一個老套路,因為這些人抓獲了梁山好漢之後,並沒有及時殺掉,也沒有能力招降。而在梁山打了勝仗之後,又解救了這些俘虜。你說梁山好漢雖然魚龍混雜,但是並沒有一人陣亡。

    梁山好漢,無論是三打祝家莊還是攻打其他州縣。一旦有好漢敵人抓獲,敵人總是不先殺掉他們,而是先抓住他們,準備送到京城去報功。

    如果梁山的敵人俘獲好漢之後就就地處理掉,那麼這些好漢就是長8顆腦袋也不夠殺的。

    由此可見。水滸傳只是小說家言。否則就不會出現梁山好漢在攻打方臘的時候集中陣亡的事情了。畢竟在歷史上宋江只帶了36個人造反。所以說打完方臘之後也就剩36個人。

    還有一個原因,打田虎王慶這些章節是後來加上去的。最新的版本中並沒有這些劇情

    梁山好漢的陣亡事件,集中體現在征討方臘的過程之中。

    所以說打田虎王慶的時候梁山好漢,不能出現陣亡情況。不然就首尾不能相顧了。

    所以說不是梁山好漢的實力多麼強大,而在於作者怎麼編寫,後加的章節自然不能和已有的章節所衝突,所以說這些好漢實力再差勁也不會陣亡

  • 5 # 中孚鑑

    《水滸傳》是以梁山好漢為主的故事情節,不過在《水滸傳》中,除了有梁山水泊,還有另外三寇,合稱為四大寇。他們就是宋江、方臘、田虎、王慶。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接受朝廷招安後,就開始為大宋朝廷征戰沙場,去征討遼、田虎、王平、方臘。宋江征討的這幾處實力中,都是各有不少勇將的。

    雖然梁山在征討方臘時損失慘重、所剩無幾。不過樑山在征討方臘之前,征討田虎、王慶時,雖田虎、王慶手下有不少勇將,但是梁山在這兩次相爭中,不僅取得勝利,而且梁山一百零八人,就算武功再差的也沒有折損一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梁山一百零八人聚義梁山上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煞,換句話說,他們的聚義就是天意。

    生死分定,梁山雖然和田虎、王慶交戰,他們手下也有不少勇將,但是那時的梁山兄弟們命不該絕,所以不管對手強弱如何,他們都不會陣亡的。(這種天意就如梁山一百零八人不管什麼原因、什麼方式、多麼坎坷,最終還是都到了梁山聚義。)

    其次,《水滸傳》講的是梁山兄弟的故事,其中不僅要體現的是梁山兄弟的義,而且還要體現梁山兄弟的忠。如此梁山兄弟才能成為忠義之士而全了梁山忠義之名。

    對於義而言,他們同進退、共生死,招安後的梁山兄弟也是需要體現出義的。他們兄弟團結一心、所向披靡,縱然面對田虎、王慶,也並無一人折損,以此反映出他們曾經聚義時之言。亦反映出他們義感動天、上應天數,不然何以經歷生死大戰,縱有死傷,但他們梁山一百零八人卻安然無事呢。

    最後,對於忠而言,就是忠君報國,忠君報國、征戰沙場終究會有死傷。自來功多遭忌,梁山也不例外。亦有太平本是將軍定哪有將軍享太平之言。再加上梁山本身就遭到朝中奸臣的打壓、排斥,故而就註定了梁山悲慘的結局,在征討方臘時損失慘重、所剩無幾。

    而梁山之所以在征討田虎、王慶時無一人折損,這也是為梁山之後征討方臘所剩無幾作鋪墊,如此可體現出天數難違,生死分定,時間到時,想留戀也是不行的。

    再則亦體現出,強盛難久的情況。對於一些事而言,或者有時會輕而易舉的成功,或者最終也會成功,但是終究是要付出的。對於戰爭而言,犧牲終究是不可避免的。當然《水滸傳》這麼寫的原因,還有就是因為文學藝術的需要,是為了突顯主要人物、故事情節而已。

  • 6 # 西嶽頑石

    一百回本也叫容與堂本,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早最接近施耐庵原稿的版本,也可稱作原本。而一百二回本是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從一百回本的第91回開始到110回結束,插入了梁山好漢徵田虎和王慶的情節,總共加了20回,最後徵方臘的十回情節原封未動,變成了如今市面盛行的《水滸全傳》120回本。

    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回情節,毫不客氣的講就是狗尾續貂之作,看的人昏昏欲睡,卻又不忍快進,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和行文如行兵的原本相比簡直天壤之別,明顯不是一個人寫的。那麼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拋開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回的水平不談,你既然要插入情節,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證原本故事的連續性和邏輯性。

    我們知道,梁山好漢的陣亡是從徵方臘開始的,如果徵田虎和王慶也有梁山好漢陣亡,那麼到了徵方臘的時候怎麼辦,讓那些陣亡的好漢重新活來再死一次,那不是鬧天大的笑話麼?

    所以,你既然橫插了這20回情節,就必須保證在這20回當中沒有一個梁山好漢陣亡,即使是杜遷宋萬這樣的廢柴弱雞都不能死。否則的話,就必須要對最後徵方臘的情節大動手術,這顯然是一項繁瑣且毫無意義的工作,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沒人會幹。

    很顯然,插入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回的作者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畢竟他在徵田虎和王慶的時候描寫了多場極其慘烈的戰鬥,你梁山好漢就是再逆天再牛逼,全員安然無恙,也說不過去吧?可是前面說了,為了保證故事的連續性和邏輯性,又不能把任何一個梁山好漢寫死,怎麼辦?

    很好辦,不能寫死梁山好漢,還不能寫死別人嗎?於是,作者推出了一大波田虎和王慶麾下的降將充當了炮灰,這些梁山好漢的替補隊員前仆後繼的在徵田虎和王慶的戰鬥中陣亡,填補了讀者邏輯上的疑慮。

    論武藝,田虎麾下的卞祥夠強吧?力敵史進和花榮的圍攻不落下風,一槍刺死淮西猛將酆泰,盡顯關公斬顏良之風範,端的猛將,實力爆杜遷宋萬百條街,可他也必須要死在梁山好漢前面,這是情節設計和安排。講真,無論作者如何掩飾,這20回的違和感太嚴重了,簡直是亂入,不過,挺佩服他在關公面前耍大刀的勇氣。

  • 7 # 漫步史書

    水滸傳是家喻戶曉的小說,尤其是小說中108好漢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同樣這些英雄最終的命運也讓人傷感,在征討方臘的過程中大多陣亡,僅留下27人。我們現在看到的水滸傳中,有破田虎、王慶的故事章節,還有徵遼的情節,在這一系列的作戰中,梁山好漢沒有折損了一個。其實也不由的奇怪,那就是為啥王慶、田虎也有不少的將領,為何梁山好漢一個也沒折損。也很好理解,因為水滸傳壓根就不是一個人寫成的。現在的說法是,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但實際上在很多史料中,都有施耐庵為作者,羅貫中加以潤色的說法。水滸傳在成書之前,實際上在宋代就有說書人將宋江等36好漢造反的事蹟,搬到了說書中,同時這一時期也有了不少的話本小說,但零零碎碎,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而再往前,就只能從史料中尋找,當然由於起義的規模並不大(不止有36人),因此史書中並沒有多少言語描述,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史料中有一段專門講到了宋江等人接受招安以後,曾攻打方臘建功。但也有沒有記載的,認為宋江根本就沒有參與征討方臘,但作為同一時期的兩大農民起義,二者之間沒有聯絡也說不過去,所以給了後世小說家很大的想象空間。早期最全的水滸故事,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宋宣和遺事》,而元朝時期就已經有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元雜劇等等,當然由於作者各不相同,因此故事版本也多種多樣。但至少可以肯定的就是,自施耐庵創作水滸之前,並沒有破田虎、王慶的故事章節,但是沒有徵遼的情節,畢竟北宋與遼已經和睦多年,而且宋江起義這一階段,遼國內部發生變動,女真一族興兵,因此也不太可能南下參與北宋的戰役。現存最早版本的水滸傳是明代的,只有一百回,其中沒有破田虎、王慶的故事,倒是有徵遼的故事情節,可見這一版本應該是最初早一些的版本。但到了袁無涯時期的《水滸全傳》中,就多了破田虎、王慶的故事,但這樣加入,雖然使得故事劇情豐富了不少,但也因此顯得拖沓。所以後人分析,水滸傳中有關破田虎、王慶的故事,應該最早是出自於袁無涯版本,並不是施耐庵原著中的內容。

  • 8 # 月淡風青

    原因是徵田虎、徵王慶是百二十回的版本。這個版本是後來的續作,不能改變原著的內容。所以前百回的內容,梁山108將,包括杜遷,宋萬,甚至後來落水淹死的段景住都完好無損,徵田虎、徵王慶中出現的人物都不能出現。《水滸傳》一般認為有三個版本。

    常規的版本是一百回本。金批本是七十一回本。金聖嘆認為七十回之後,都是偽作,又刪掉三十回,加了個尾巴,說是發現了古本。還有一個版本是一百二十回本,是在通行的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增加了二十回,增加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內容,來源是宋江和柴進進京觀燈,柴進簪花入宮,看到睿思殿屏風上有四行字“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

    因為明代開始市民階層興起,有了大量的富餘時間,小說開始盛行。《三國》、《水滸》等受到歡迎,因為有這個引子,所以,徵田虎、徵王慶的增加,不會引人置疑。增加了內容,自然也受到歡迎。可是有一點,畢竟是續貂之作,續作者才華不及原作者施耐庵,如果在續作中改變了原著中的故事情節,就會引起讀者的質疑。要不引起讀者質疑,就必須對原著作相應修改,續作者能力又不夠,所以用了個取巧的法子。在徵田虎徵王慶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必須消失,不能隨梁山眾人出現,梁山原有108人,也不能出現損傷。所以,在梁山上的許多人,儘管本領低微,像杜遷、宋萬,還有一些飯桶如宋清,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段景住。這些人都全須全尾,毫無損傷。明白這些,就不覺得奇怪了。

    續作還是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

    為了文意的貫通,和內容上的銜接,加入徵田虎、徵王慶的內容後,就要進行必要的修改。比如對許貫忠這個人的處理,一百回本中許貫忠是位賢士,仰慕宋江忠勇,主動進獻三晉山川城池關隘地圖。在百二十回把他變成了隱士,成了燕青的朋友。百二十回中加了“雙林渡燕青射雁”一節,被宋江一通叨叨。一股子道學氣,完全沒有了英雄氣。公孫勝徵遼後回了薊州,本來公孫勝功成身退,到了徵王慶時又給請了回來再立新功。

    總體而言,加入徵田虎、徵王慶二十回,水平較一百回本水平相差太多。金聖嘆的版本經過潤色,水平也比一百回本有明顯提高,因此看全本《水滸傳》有一種下山的感覺,前七十回是一個臺階,七十一到一百回下一個臺階,一百零一到一百二十回是下一個臺階。
  • 9 # 李仁毅

    打田虎徵王慶這是戰鬥,戰鬥不是擺擂臺格鬥重點是個人武力值,戰鬥是有戰略意圖和戰術上的佈置指揮的。

    先從水泊梁山的角度看,在和宋王朝廷多方征戰梁山幾乎沒有敗績,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孫子兵法》作戰篇裡講到的勝敵而益強,梁山面對正規部隊都能做到這樣的戰績可見用兵是相當有水平的。還有這時是梁山大聚義的時候,還有朝廷作背景可以說是屬於正義之師,氣勢處於最鼎盛時期的,正所謂勢不可當啊。

    再說田虎,王慶的團隊雖說也是像梁山一樣,但他們就是想直接推倒朝廷,這個做法在當時還是不符合民心所向的,這就是戰略上先輸一籌。還有從將領的武力值來說雖說他們中也有很多厲害的角色,但沒有特別突出的,最多也就是和梁山裡的好漢半斤八兩。還有對待俘虜的態度抓到後沒有及時殺掉,想策反可能有達到那個能力反而措施良機。

    最後說的就是戰役上他們沒有梁山安排的合理,不能根據戰況及時調整佈局而導致了失敗。

    至於那些武力值不行的梁山好漢,梁山是不會讓他們去打前戰的,可能負責後勤這塊更多,因此不會丟命,除非梁山整個戰敗。

  • 10 # 美玉的光彩

    由於這兩部分內容置後加上丟的,片以他要涼證人員的完整,該多負傷巴豆轉傷,滅了也就滅了那醜的人物再巴沒出玩正即便投彈也玉沒交待。施公原喜就忌一百回,金主聖嘆漢改巴只剩七十回,俞萬春著孒的巜蕩寇志》是接續的七十回寫的,他先殺了活閃婆玉定六,這也可以讓人接受的。不是大將、手無縛雞之力的宋江也是最後被抓住的。這完美大結局。

  • 11 # 紅塵彌勒

    這是個早已見怪不怪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早已存在,並不是現在的猛然間發現。

    這個問題更多的要從《水滸傳》的文字本身去拷問,而不是直接就說田虎和王慶手下猛將如雲,水泊梁山卻毫髮無損,這沒有任何意義。

    任何一種文字設計都是作者在苦心孤詣的營造一種敘事氛圍,和驍勇善戰無關。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整個一部《水滸傳》,被人為的分出了若干種版本,有七十回本的金聖嘆腰斬《水滸傳》,有一百回本的、沒有田虎、王慶的《水滸傳》,還有就是這添加了兩大賊頭的所謂全本《水滸傳》。

    當然也有其他版本的摹寫或仿作,圍繞著一百單八將這個英雄群體展開了無休無止的探佚和爭論。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逆寫水滸人物《蕩寇志》,就是這樣的書作。

    也曾經有人對於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做了較為全面的剖析和解讀,指出其文字創作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和迥異。換句話說,徵田虎、擒王慶兩段二十回本故事和原著不是太合鉚,有一種急匆匆的走過場意味。那些所謂的驍勇善戰的當世猛將,一股腦的集體扎堆兒出現在這兩段書中,而又莫名其妙的在餘下來的敘述中消失的一乾二淨,連點兒回波餘韻都沒留下,不見一絲起伏波瀾,就像沒發生這些事一樣───無論是單獨摘出來獨立成篇亦或是擱置在大前提下形成統一的格局面貌,都能說得過去。

    而在這部分敘述中,作者一反波瀾不驚、從容不迫的敘事常態,有一種急匆匆、風火火的趕製情結,儘管筆調上看起來還算比較對榫,符合原著風貌,但就是故事情節過於離奇過於單一,也過於簡潔。而且儘管猛將如雲,氣勢如虹,卻見陣披靡,望風而降,明明是賊中翹楚領袖,卻輕而易舉的背叛了恩主賣身投靠到黑三郎的所謂朝廷門下,有些過於單一和不可思議。

    再者,甭管是萬夫莫敵的杜嶨、卞祥、孫安、袁朗等人還是其中的演進情節,都只是在這二十回中現身競技,餘下的徵方臘一無所見,不是早已陣亡就是風流雲散當了閒散道人,且敘事中絲毫沒有他們的影子和訊息,而且,單獨遮蔽這些人或情節以後,一點兒也不影響文字的進演和敘述,這才是最令人奇怪的,也是最值得懷疑的。

    所以,這二十回本的徵田虎、擒王慶就是後續者加上去的,只是這續作者文筆了得,幾近以假亂真的地步,足見此人的文學功力,只是其間也給我們留下了若許人為後續的蛛絲馬跡,讓我們可以沿循這樣的敘事進展找回更為符合原著面貌的原筆原意。

    所以,不是水泊梁山的好漢們有多強悍,而是續作者不讓他們死於非命,還硬性添加了幾員才不世出的猛將,來繪聲繪色的誇大一番水泊梁山的戰功業績,這才是此一情節的初衷和原意。

  • 12 # 奇葩歷史大觀

    梁山攻打田虎王慶 為什麼人沒有陣亡呢?

    這是水滸傳的一個老套路,因為這些人抓獲了梁山好漢之後,並沒有及時殺掉,也沒有能力招降。而在梁山打了勝仗之後,又解救了這些俘虜。你說梁山好漢雖然魚龍混雜,但是並沒有一人陣亡。

    梁山好漢,無論是三打祝家莊還是攻打其他州縣。一旦有好漢敵人抓獲,敵人總是不先殺掉他們,而是先抓住他們,準備送到京城去報功。

    如果梁山的敵人俘獲好漢之後就就地處理掉,那麼這些好漢就是長8顆腦袋也不夠殺的。

    由此可見。水滸傳只是小說家言。否則就不會出現梁山好漢在攻打方臘的時候集中陣亡的事情了。畢竟在歷史上宋江只帶了36個人造反。所以說打完方臘之後也就剩36個人。

    還有一個原因,打田虎王慶這些章節是後來加上去的。最新的版本中並沒有這些劇情

    梁山好漢的陣亡事件,集中體現在征討方臘的過程之中。

    所以說打田虎王慶的時候梁山好漢,不能出現陣亡情況。不然就首尾不能相顧了。

    所以說不是梁山好漢的實力多麼強大,而在於作者怎麼編寫,後加的章節自然不能和已有的章節所衝突,所以說這些好漢實力再差勁也不會陣亡

  • 13 # 中孚鑑

    《水滸傳》是以梁山好漢為主的故事情節,不過在《水滸傳》中,除了有梁山水泊,還有另外三寇,合稱為四大寇。他們就是宋江、方臘、田虎、王慶。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接受朝廷招安後,就開始為大宋朝廷征戰沙場,去征討遼、田虎、王平、方臘。宋江征討的這幾處實力中,都是各有不少勇將的。

    雖然梁山在征討方臘時損失慘重、所剩無幾。不過樑山在征討方臘之前,征討田虎、王慶時,雖田虎、王慶手下有不少勇將,但是梁山在這兩次相爭中,不僅取得勝利,而且梁山一百零八人,就算武功再差的也沒有折損一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梁山一百零八人聚義梁山上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煞,換句話說,他們的聚義就是天意。

    生死分定,梁山雖然和田虎、王慶交戰,他們手下也有不少勇將,但是那時的梁山兄弟們命不該絕,所以不管對手強弱如何,他們都不會陣亡的。(這種天意就如梁山一百零八人不管什麼原因、什麼方式、多麼坎坷,最終還是都到了梁山聚義。)

    其次,《水滸傳》講的是梁山兄弟的故事,其中不僅要體現的是梁山兄弟的義,而且還要體現梁山兄弟的忠。如此梁山兄弟才能成為忠義之士而全了梁山忠義之名。

    對於義而言,他們同進退、共生死,招安後的梁山兄弟也是需要體現出義的。他們兄弟團結一心、所向披靡,縱然面對田虎、王慶,也並無一人折損,以此反映出他們曾經聚義時之言。亦反映出他們義感動天、上應天數,不然何以經歷生死大戰,縱有死傷,但他們梁山一百零八人卻安然無事呢。

    最後,對於忠而言,就是忠君報國,忠君報國、征戰沙場終究會有死傷。自來功多遭忌,梁山也不例外。亦有太平本是將軍定哪有將軍享太平之言。再加上梁山本身就遭到朝中奸臣的打壓、排斥,故而就註定了梁山悲慘的結局,在征討方臘時損失慘重、所剩無幾。

    而梁山之所以在征討田虎、王慶時無一人折損,這也是為梁山之後征討方臘所剩無幾作鋪墊,如此可體現出天數難違,生死分定,時間到時,想留戀也是不行的。

    再則亦體現出,強盛難久的情況。對於一些事而言,或者有時會輕而易舉的成功,或者最終也會成功,但是終究是要付出的。對於戰爭而言,犧牲終究是不可避免的。當然《水滸傳》這麼寫的原因,還有就是因為文學藝術的需要,是為了突顯主要人物、故事情節而已。

  • 14 # 西嶽頑石

    一百回本也叫容與堂本,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早最接近施耐庵原稿的版本,也可稱作原本。而一百二回本是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從一百回本的第91回開始到110回結束,插入了梁山好漢徵田虎和王慶的情節,總共加了20回,最後徵方臘的十回情節原封未動,變成了如今市面盛行的《水滸全傳》120回本。

    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回情節,毫不客氣的講就是狗尾續貂之作,看的人昏昏欲睡,卻又不忍快進,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和行文如行兵的原本相比簡直天壤之別,明顯不是一個人寫的。那麼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拋開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回的水平不談,你既然要插入情節,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證原本故事的連續性和邏輯性。

    我們知道,梁山好漢的陣亡是從徵方臘開始的,如果徵田虎和王慶也有梁山好漢陣亡,那麼到了徵方臘的時候怎麼辦,讓那些陣亡的好漢重新活來再死一次,那不是鬧天大的笑話麼?

    所以,你既然橫插了這20回情節,就必須保證在這20回當中沒有一個梁山好漢陣亡,即使是杜遷宋萬這樣的廢柴弱雞都不能死。否則的話,就必須要對最後徵方臘的情節大動手術,這顯然是一項繁瑣且毫無意義的工作,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沒人會幹。

    很顯然,插入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回的作者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畢竟他在徵田虎和王慶的時候描寫了多場極其慘烈的戰鬥,你梁山好漢就是再逆天再牛逼,全員安然無恙,也說不過去吧?可是前面說了,為了保證故事的連續性和邏輯性,又不能把任何一個梁山好漢寫死,怎麼辦?

    很好辦,不能寫死梁山好漢,還不能寫死別人嗎?於是,作者推出了一大波田虎和王慶麾下的降將充當了炮灰,這些梁山好漢的替補隊員前仆後繼的在徵田虎和王慶的戰鬥中陣亡,填補了讀者邏輯上的疑慮。

    論武藝,田虎麾下的卞祥夠強吧?力敵史進和花榮的圍攻不落下風,一槍刺死淮西猛將酆泰,盡顯關公斬顏良之風範,端的猛將,實力爆杜遷宋萬百條街,可他也必須要死在梁山好漢前面,這是情節設計和安排。講真,無論作者如何掩飾,這20回的違和感太嚴重了,簡直是亂入,不過,挺佩服他在關公面前耍大刀的勇氣。

  • 15 # 漫步史書

    水滸傳是家喻戶曉的小說,尤其是小說中108好漢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同樣這些英雄最終的命運也讓人傷感,在征討方臘的過程中大多陣亡,僅留下27人。我們現在看到的水滸傳中,有破田虎、王慶的故事章節,還有徵遼的情節,在這一系列的作戰中,梁山好漢沒有折損了一個。其實也不由的奇怪,那就是為啥王慶、田虎也有不少的將領,為何梁山好漢一個也沒折損。也很好理解,因為水滸傳壓根就不是一個人寫成的。現在的說法是,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但實際上在很多史料中,都有施耐庵為作者,羅貫中加以潤色的說法。水滸傳在成書之前,實際上在宋代就有說書人將宋江等36好漢造反的事蹟,搬到了說書中,同時這一時期也有了不少的話本小說,但零零碎碎,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而再往前,就只能從史料中尋找,當然由於起義的規模並不大(不止有36人),因此史書中並沒有多少言語描述,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史料中有一段專門講到了宋江等人接受招安以後,曾攻打方臘建功。但也有沒有記載的,認為宋江根本就沒有參與征討方臘,但作為同一時期的兩大農民起義,二者之間沒有聯絡也說不過去,所以給了後世小說家很大的想象空間。早期最全的水滸故事,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宋宣和遺事》,而元朝時期就已經有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元雜劇等等,當然由於作者各不相同,因此故事版本也多種多樣。但至少可以肯定的就是,自施耐庵創作水滸之前,並沒有破田虎、王慶的故事章節,但是沒有徵遼的情節,畢竟北宋與遼已經和睦多年,而且宋江起義這一階段,遼國內部發生變動,女真一族興兵,因此也不太可能南下參與北宋的戰役。現存最早版本的水滸傳是明代的,只有一百回,其中沒有破田虎、王慶的故事,倒是有徵遼的故事情節,可見這一版本應該是最初早一些的版本。但到了袁無涯時期的《水滸全傳》中,就多了破田虎、王慶的故事,但這樣加入,雖然使得故事劇情豐富了不少,但也因此顯得拖沓。所以後人分析,水滸傳中有關破田虎、王慶的故事,應該最早是出自於袁無涯版本,並不是施耐庵原著中的內容。

  • 16 # 月淡風青

    原因是徵田虎、徵王慶是百二十回的版本。這個版本是後來的續作,不能改變原著的內容。所以前百回的內容,梁山108將,包括杜遷,宋萬,甚至後來落水淹死的段景住都完好無損,徵田虎、徵王慶中出現的人物都不能出現。《水滸傳》一般認為有三個版本。

    常規的版本是一百回本。金批本是七十一回本。金聖嘆認為七十回之後,都是偽作,又刪掉三十回,加了個尾巴,說是發現了古本。還有一個版本是一百二十回本,是在通行的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增加了二十回,增加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內容,來源是宋江和柴進進京觀燈,柴進簪花入宮,看到睿思殿屏風上有四行字“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

    因為明代開始市民階層興起,有了大量的富餘時間,小說開始盛行。《三國》、《水滸》等受到歡迎,因為有這個引子,所以,徵田虎、徵王慶的增加,不會引人置疑。增加了內容,自然也受到歡迎。可是有一點,畢竟是續貂之作,續作者才華不及原作者施耐庵,如果在續作中改變了原著中的故事情節,就會引起讀者的質疑。要不引起讀者質疑,就必須對原著作相應修改,續作者能力又不夠,所以用了個取巧的法子。在徵田虎徵王慶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必須消失,不能隨梁山眾人出現,梁山原有108人,也不能出現損傷。所以,在梁山上的許多人,儘管本領低微,像杜遷、宋萬,還有一些飯桶如宋清,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段景住。這些人都全須全尾,毫無損傷。明白這些,就不覺得奇怪了。

    續作還是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

    為了文意的貫通,和內容上的銜接,加入徵田虎、徵王慶的內容後,就要進行必要的修改。比如對許貫忠這個人的處理,一百回本中許貫忠是位賢士,仰慕宋江忠勇,主動進獻三晉山川城池關隘地圖。在百二十回把他變成了隱士,成了燕青的朋友。百二十回中加了“雙林渡燕青射雁”一節,被宋江一通叨叨。一股子道學氣,完全沒有了英雄氣。公孫勝徵遼後回了薊州,本來公孫勝功成身退,到了徵王慶時又給請了回來再立新功。

    總體而言,加入徵田虎、徵王慶二十回,水平較一百回本水平相差太多。金聖嘆的版本經過潤色,水平也比一百回本有明顯提高,因此看全本《水滸傳》有一種下山的感覺,前七十回是一個臺階,七十一到一百回下一個臺階,一百零一到一百二十回是下一個臺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1月5日再次大規模遊行要求釋放朴槿惠,挺樸派到底為何這麼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