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秦良玉曆史上唯一正史所載的女將軍更有名,瓦氏夫人明朝抗倭的巾幗女英雄與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文武雙全智勇兼備,雖名氣不大但功勳不小,我個人認為瓦氏夫人功勳更厲害,秦良玉略遜一籌。

  • 2 # 蕭湘居士__

    應說唐平陽,宋紅玉,明良玉比較有名。沈雲英也是女巾蟈,她們老有紀念遺產停子上有"百萬軍中逞英豪,回多講學為明德"楹聯。京劇名家程硯秋在抗戰期間親自主演《沈雲英》京劇。又開放中期北京又有沈雲英京劇演出,她老家還儲存碟片節目。至於樊梨花穆桂英舞臺上也是巾豪,但歷史上查無實據,不免遺憾有加。

  • 3 # 良人執戟2

    秦良玉與瓦氏夫人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

    她們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頭領,而且都有一身武功。

    直到今天,在貴州月亮山的茫茫林海中,散落著五個寨子,那裡還保留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原始古樸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他們以民風剽悍出名一一芭莎部落。

    秦良玉是石柱(今重慶)士司,明未時期,滿人侵擾遼東,朝庭面對內憂外患、幾無禦敵之兵,而統兵之帥處處受到朝庭朝令夕改和懷疑的眼光,大明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中,無奈之下,想起了石柱土司秦良玉,想起了著名的石柱"白臘兵"(兵士使用白臘樹幹為武器)於是下詔秦良玉進京勤王。

    努爾哈赤崛起於大興安嶺地區,乘明未內亂,屢次進犯遼東地區,秦良玉立即奉旨勤王,帶領兩個兄弟和幾千白臘兵,與清軍大戰,兩個兄弟及士兵在戰火中為國捐軀。

    而白臘兵的長棍充分發揮了武術中棍掃一大片的威力,而且白臘杆柔硬兼具,清軍何時見過如此兵器,死在棍下不計其數。

    石柱秦良玉和白臘兵由是出名,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的巾幗英雄。

    而大明抗倭英雄瓦氏夫人是廣西少數民族"俍兵"(又稱狼兵)的首領,人手一把砍甘蔗的彎刀閃著寒光,令人生畏。

    顧名思義,俍兵有著狼一樣的兇猛和堅韌。

    他們居住在廣西十萬大山深處,環境的險要鍛鍊了他們矯健的步伐,耐力,在狩獵中又知道如何對付兇惡的豺狼。

    當瓦氏夫人帶著子弟兵奔赴東南沿海抗擊倭人時,他們配合有序,幾人一隊,分工合作,流水線作業,那倭寇見到手拿片子(大刀)青子(小刀)、長排(矛)的生力軍,小眼睛露出恐慌神情,一陣拼鬥終於失風(交戰失敗),用日語大喊"賣小啦"(撤退)其實中間所謂倭冦,很多都是沿海海盜與日本二流子的糾合去"吃潮水"(跟土匪乘火打劫)

    瓦氏夫人的俍兵威名大振,所以廣西民風剽悍,抗戰時的廣西兵在桂林保衛戰中,以弱抗強,以血肉之軀扺擋飛機大炮。

    二位女英雄都是中華好兒郎,難分伯仲,實在要分高下,那就秦良玉暫奪頭名。

  • 4 # 思思1411

    作為一個剛剛系統專業的學習歷史學專業的小白來說,我認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該從他的歷史影響入手,所以評價比較這兩位巾幗英雄,咱們先從歷史影響說。

    秦良玉是抗清女英雄,參加過平定奢崇明,張獻忠之亂,戰功顯赫,是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其抗清,平定叛亂,這些對於鞏固明朝的統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明玉的歷史功績更是在於穩固明朝統治,在明朝的意義更大,文化上彰顯的是愛國,忠義。

    而瓦氏夫人抗擊的是倭寇 是日本人,當時倭寇對於明朝廷的統治威脅不是很大,其目光更多的在於,中國沿海地區土地上的,所以說瓦氏夫人的歷史作用更多的在於民族意義上,瓦氏夫人是民族英雄。

    二位巾幗英雄在歷史影響方面是作用於兩個不同方面的,在歷史學的角度,無法比較誰更勝一籌。

    如果說非要比比誰厲害的話

    戰功上,肯定是秦良玉,秦良玉所參與的都是中華民族這個物質文明精神文化相對來說比較先進的民族,這種情況下能打勝仗,自身的軍事實力,謀略能力應該也是不錯的。

    論個人能力的話,應該是瓦氏夫人更勝一籌,瓦氏夫人曾主政代理知州事。在職期間,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所以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瓦氏夫人要高於秦良玉的。

  • 5 # 二二道橋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歷史評價

    張廷玉:馬世龍等值邊陲多事,奮其勇略,著績戎行,或捐軀力戰,身膏原野,可謂無忝爪牙之任矣。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鬥,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

    錢海嶽:良玉以巾幗效命疆場,古所未有也,跡其忠忱武略,足愧鬚眉已。

    康有為:“以敬姜之德、班昭之學、秦良玉之勇毅、辛憲英之清識、李易安之詞章、宋若憲之經術,列於鬚眉男子中,亦屬鳳毛鱗角。”

    蔡東藩:“獨如良玉者實難多得,特筆加褒,為女界吐氣,即為男子示愧,有心人下筆,固自不苟也。”

    秦良玉進京勤王時,崇禎帝曾作詩四首表彰秦良玉,秦良玉去世以後,後世很多人都對秦良玉大加讚賞。清代詞人錢枚作《金縷曲》讚頌秦良玉,清末志士秋瑾也作詩歌頌秦良玉。此外又有秦懷淵、董說、蔣士銓等大量文人作詩歌頌秦良玉,不一一列舉。到了近現代,作家冰心,郭沫若以及馮玉祥等也都用自己的方式紀念秦良玉。

    紀念詩詞

    崇禎帝御製詩四首

    其一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

    蜀錦徵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其三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錢枚 《 金縷曲 》

    明季西川禍,自秦中飛來天狗,毒流兵火。石柱天生奇女子,賊膽聞風先墮,早料理夔巫平妥。應念軍門無將略,念家山只怕荊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蠻中遺像誰傳播?想沙場弓刀列隊,指揮高座。一領錦袍殷戰血,襯得雲鬟婀娜。更飛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颯爽,論題名愧殺寧南左。軍國恨,尚眉鎖。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1555年),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幗英雄。

    她在倭寇入侵中國東南沿海的危急關頭,不顧58歲的高齡,親率廣西6000俍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

    她的抗倭愛國精神,永遠值得華人民緬懷和紀念。有瓦氏夫人墓、紀念館、練兵臺、廟宇等可供參觀遊覽與憑弔。另有,相關戲曲電視劇理論研究與紀念詩文可供觀看吟詠與緬懷。

    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生性助人為樂。長大成人以後,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嫁給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岑猛與其子死後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瓦氏夫人在職期間,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被朝廷徵調到海南島鎮壓黎族起義,戰死於海南。於是,瓦氏夫人又負擔起撫育岑芝之子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繼續掌管州內一切政務,政績依舊斐然。

    嘉靖時期曾任田州州事。在職時善理州政,建義學、興教育,召集流民,穩定秩序。田州土官岑大祿年幼,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訓練壯族子弟7500人出戰,她的幾個兒子和孫子都在抗倭戰爭中犧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衛大戰倭寇,斃敵4000餘人,因功被嘉靖帝封為二品夫人。

    主戰的總督張經被嚴嵩陷害入獄,瓦氏悲憤,告老還鄉。不久病逝,享年59歲。

    普遍認為,瓦氏一生的功績主要有兩點:第一,受命于田州危難之際,重振田州;第二為統兵抗倭。1527年(明嘉靖六年),田州土官岑猛被誣叛亂,遭朝廷討伐,為總督兩廣都御史姚鏌打敗,其子岑邦彥英勇戰死,岑猛率餘部敗退歸順州,試圖東山再起,不料後被敵人誘殺。岑猛與其子死後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代理主政知州政務。瓦氏夫人是在田州由土府降為土州,政局混亂之時登上田州政治舞臺的。透過政治聯姻關係和憑藉自身的智慧才幹,瓦氏在艱險的家族爭奪權力鬥爭中化險為夷並脫穎而出。她挫敗了欲置之於死地的岑邦相的陰謀,穩定了田州的政局,並以庶母身份將岑邦彥遺子岑芝撫育成人,繼承了土官之位。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岑芝死於朝廷調徵海南的戰事,在岑芝身後,長子岑大壽年僅4歲,次子岑大祿還在襁褓之中,瓦氏不得已又擔負起撫育重孫的重任。在先後撫育兩代遺孤期間,她成為田州實際上的女主政人。在職期間,瓦氏夫人克己礪志,傾心治理州政,“凡州之利害,躬為規劃,內外凜然”,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瓦氏夫人治軍有方,所率部隊組織建制完善,軍紀嚴明,標誌明顯,獎懲分明,部隊內部十分團結,所至之處,秋毫無犯,深得當地群眾愛戴,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義師。《倭變事略》、《松江紀略》、《張氏卮言》有如下記載:“以婦將兵,頗有紀律,秋毫無犯。”“瓦氏雖婦人,軍法甚整,下無侵。”“驍勇善戰,軍令嚴明。”她經常教育所部:一不許騷擾百姓,欺壓人民;二不許姦淫擄掠;三不許馬踏禾田;四不許違犯軍令。當她率部在泊胥關駐紮時,常到民間察訪,聽取民間意見,如發現部屬有強取居民酒肉者,即予嚴厲處分。

    瓦氏夫人十分體恤士兵,在自帶軍糧軍餉菲薄的艱難環境中,常組織士兵在作戰和行軍間隙上山狩獵,改善大家的生活。至今還有兩首民歌流傳在壯族民間,反映著瓦氏對士卒的關愛。

    女聲唱:“阿妹送郎去遠征,千叮萬囑要記清。晚上莫忘把被蓋,日裡莫忘扎頭巾。”

    男聲唱:“阿哥出門去遠征,阿妹在家要放心。瓦氏叫人把被蓋,日裡又叫扎頭巾。”

    因此,瓦氏夫人統領的俍兵在戰場上士氣高昂,勇猛無比,拚死殺敵。俍兵以此法練習賽跑時必須團結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會影響全體。正是這種饒有趣味獨具一格的練兵方法,使得俍兵在戰場上能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英勇無畏,似同天神兵降。打得倭寇鬼哭狼嚎,聞風而逃。後來壯族地區的民眾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練兵法。仿古的“板鞋競速”的板鞋是用長2至5米比足稍寬的木板一雙。

    “瓦氏雙刀功”亦稱“瓦氏雙刀降槍法”,以瓦氏夫人傳下而得名。明代江浙一帶許多豪傑俠士慕名拜瓦氏為師,素有“天都”俠少之稱的安徽歙縣人氏項元池得到瓦氏青眼收為關門弟子,並得瓦氏“瓦氏雙刀功”真傳。後來項元池在浙江湖州建立“綏翠堂” 武館,專教“瓦氏雙刀功”秘訣。他的名徒吳殳(江蘇婁江縣人)據師傅口傳,寫了一首《雙刀歌》,熱情歌頌祖師瓦氏夫人的武功及其雙刀功的威力,歌雲:

    島夷緣海作三窟,千萬官軍皆露骨。

    石柱瓦氏女將軍,數千戰士授吳越。

    紀律可比戚重熙,勇氣虛江同奮發。

    女將親戰揮雙刀,成團雪片初園月。

    麾下健兒二十四,雁翎五十齊翁忽。

    島夷殺盡江海清,南紀至今推戰伐。

    天都俠少項元池,刀法女將手授之。

    乙亥春杪遇湖上,霜髯偉幹殊恢奇。

    謂予長矛疏遠利,彼已慎密須短器。

    綏翠堂中說秘傳,翔鳳六月生雙臂。

    後來吳殳又寫《短降長說》一文,進一步論述了瓦氏 雙刀武功的特點及其在實戰中的具體應用,稱為“瓦氏雙刀降槍法”。從此,“瓦氏雙刀功”就在浙江紮根,流傳至今。

    吳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家,詩人兼武術家,一生從師眾多,拳腳以外,尤擅槍術、刀術。以他的成名絕技雙手刀來看,他是瓦氏夫人關門弟子項元池之徒,算是瓦氏再傳弟子中的翹楚。後來吳殳矢志反清,周遊天下廣交天下豪傑,學習各門各派武術。有資料顯示他曾經系統地學習掌握了日本單刀,對日本刀術也做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曾著《單刀圖說》一書,稱“唐有陌刀,戰陣稱猛,其法不傳。令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50歲那年他在河北遇到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前明遺老,這位不肯透露真實姓名的老人傳授了一套“漁陽劍”給他後從此不知所蹤。吳殳感於單械與雙械各有長短,終於成功將漁陽單劍、日本單刀、瓦氏雙刀融為一體,創立了一門新的武術——雙刀十八式,從此遇敵,右手刀中混入劍刺之法,左手刀則純施刀法,以左右撩刀等八勢為核心,以“避虛就實”為以短破長的要點,終於成為一代武術名家。由此可見,“瓦氏雙刀功”影響深遠,造就了一代代知名或不知名的武術家,這點毋須置疑。當今在西南當地,“瓦氏雙刀功”這一稱呼依然存在,影響仍在。

    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她精通兵法,治軍有方。其軍以“七人為伍”,作戰時每伍中“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一人赴敵,則左右大呼夾擊,一伍爭救之;一伍赴敵,則左右伍爭救之。”衝鋒時持槍者在前,執弩者在兩側守衛,互相密切配合,銳不可擋。

    “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可死而不可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魚做法簡單,魚肉鮮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