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豌豆娛樂前線
-
2 # 洛根logan
不是簡單的換身衣服的事,戰國初年各國都開始變法,魏國李悝、秦國商鞅、南韓申不害等等,相比較趙國變法的要晚點,趙國東臨燕國,北接匈奴、東胡等少數民族,騎兵是少數民族的主要戰鬥力,趙國的寬袍大袖不利於戰鬥,趙武靈王換衣服其實是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是為了提高戰鬥力, 並對北部重點防禦並主動出擊,趙武靈王后期主動讓位於兒子,自稱主父統軍對抗匈奴。只是趙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對政治、經濟方面涉及太少,沒能改革奴隸制和封主制,最後趙武靈王被叛軍圍困行宮餓死了,有點可惜了,再後來趙國對抗匈奴主要是李牧,不過也被陷害而死,趙國的胡服騎射起到了一定做用,提升了趙國在戰國中後期的地位,只是不徹底,不持續,很快又衰落下去了。
-
3 # 東白啟明
《周易-繫辭》裡有一句話,能很好地解釋趙武靈王讓趙國全體老百姓換衣服、穿胡服這件事。這句話是這樣說的: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當人在困境時就會設法改變現狀以求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群雄逐鹿、英雄輩出而又殺伐天下的混亂年代。公元前326年,才十五歲的趙雍繼位去世的父親成為趙國的新國君。聞訊而來的魏、楚、秦、燕、齊五國國君各率一萬精兵前來參加葬禮,伺機瓜分趙國。小小年齡的趙雍鎮定沉著,嚴令各國軍隊不準進入趙國邊境。並讓本國的軍隊擺出一副與列強拼命的架勢。這一招還真靈,列強終究沒敢下手。雖然是虛驚一場,但聰明的趙雍還是看到了危機,當時,趙國的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始終處於其他諸侯列強的覬覦之中。尤其是小小的中山國好勇鬥狠,完全不把趙國放在眼裡,橫挑強鄰,死死咬住趙國不放,侵犯趙國領土,掠奪百姓,又引水圍灌趙國鄗城,讓趙雍很是不爽。要扭轉被動挨打的局面,唯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變革。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主題:胡服騎射。
趙國胡化有一定的基礎,趙國地處冀州,土地也包括晉北,與當時的少數民族混居。胡服就是換胡人穿的衣服。與胡服對應的,是華服,《左傳》中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華服就是那種大袖寬衫、上衣下裳、右衽束腰的一件裝。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趙國是周朝的分封國,周朝延續商朝,人們穿華服穿了一千多年,要放棄華服改穿胡服,舉國上下一片反對聲。但趙雍是個不服輸的人,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公元前307年,在趙雍即位十九年的時候,他力排眾議,下令舉國“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衣胡服。然而改穿胡服不是目的,騎射才是目的。戰國時期的戰爭大多是貴族戰爭,用馬車作戰,雙方排列出整齊的車陣進行交鋒。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越打人越多,各國不斷徵兵,不僅僅侷限於戰車裡的貴族和跟在車後服務的奴隸,擴充套件到普通的平民,平民造不起車,於是步兵漸漸成為軍隊的主力。由於春秋戰國時代沒有馬鐙,騎兵難以掌握身體平衡。騎在光滑的馬背上揮舞武器衝鋒,殺不死敵人自己先掉下來了。所以,當時騎兵主要配合車兵和步兵作戰,擔任偵察、機動、追擊的任務,是輔助兵種。趙雍希望騎兵變成主戰兵種,但是要想熟練利用馬匹作戰,沒有技術是萬萬不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象胡人一樣練習騎射,熟能生巧,於是趙華人從小開始練習馬術,為了提升這支隊伍的戰鬥力,趙雍從國內挑選體格健壯的勇士進入騎兵部隊,並且大幅提高他們的待遇。令趙國民眾皆以能入騎兵部隊為榮。同時他從軍中選拔了一批平民出身的軍官充入騎兵部隊中,大大的加強了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經過不斷的積累,配備熟練騎兵的趙軍威力無窮,所向無敵,一個軍事王國誕生了。組建強大的軍隊之後,趙雍第一個要消滅的國家即是中山國。中山國是遊牧民族白狄建立的國家,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已融人中原。中山國三面與趙國毗連,簡直就是趙國的國中之國,隔斷趙國從邯鄲到代地的南北通道。趙雍時刻都想拔掉這顆眼中釘。
到了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趙雍親自率領二十萬龐大的趙國軍團殺向中山國,一年,二年……戰爭打了五年。戰爭進行得相當慘烈,中山人奮起抵抗,猛將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然而這時的趙國太強大了,他們連戰連捷,攻下了中山國十幾座城池,將軍事實力不俗的中山國逼到了亡國的邊緣。此後的幾年時間裡,趙雍不斷率軍出征,繼續蠶食中山國以及樓煩、林胡等部落的領土,大大的擴張了趙國的疆土面積。在與諸侯列強的爭鬥中,這時的趙國也佔據了上風,《六國論》中稱:“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也就是說秦趙之間打了七次大的戰役,趙國五勝二負,佔盡優勢。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趙華人都去養馬,種地的人自然少了。脫離農耕,離開土地,使趙國糧食產量下降,轉而希望透過商業運作來彌補趙國的糧食空缺。這也造成趙國戰略的一個大短板,一旦戰爭不能速戰速決,拖入持久戰,只能依靠外交來解決糧食的短缺。長平之戰,趙國外交陷入困境,糧食供應不上,最終導致一場慘敗。
但話又說回來,真理有時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敢做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定是很艱難的,趙武靈王因為胡服騎射讓後人記住了他,並給予他極高的讚譽。他讓華人穿上了褲子,爾後又把駕著馬車打仗變成了騎兵作戰,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事,他不枉稱一代英豪。
-
4 # 讀史—正衣冠
咱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改革,就讓趙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
為什麼要開展胡服騎射當時的趙國地理條件較差,中山國在趙國腹心,北面是燕國,東面是東胡 ,西面是林胡 、樓煩、秦國、南韓的邊界。而趙軍主要是以步兵和車兵為主,也沒有根據騎兵這個特定兵種製造專門的衣服,在與胡人的交戰過程中,發揮不了騎兵的優勢。趙武靈王看到胡人騎兵的裝束,決定向他們學習,提出了“著胡服”、“習騎射”,以增強騎兵的機動性與戰鬥力。
如何開展胡服騎射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趙武靈王十九年春天正月,趙武靈王向大臣樓緩、肥義探討“胡服騎射”的改革,二人全力支援。而其叔叔趙成拘泥於舊制,不肯附和,趙武靈王耐心相勸,趙成終於同意趙武靈王的變法,並以身作則穿胡服,習騎射。最終胡服騎射改革成功,全國自上而下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
胡服騎射成效如何經過“胡服騎射”改革,趙國騎兵所向披靡,向腹地中山國發動進攻,一直打到寧葭。又西攻胡地,到達榆中,林胡王向趙貢獻良馬以求和。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繼對中山國用兵,直到趙惠王三年滅掉中山。
趙國進攻中山的同時,向北出擊匈奴,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戰果累累。
總的來說“胡服騎射”改變了趙國被動挨打的局面,使趙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
5 # 百里不奚
趙武靈王(前325一前299在位)是趙國的第六個國君,他奮發圖強,立志改革,是從“胡服騎射”開始的。
趙人穿的衣服,袖子長,腰肥,領口寬,下襬大。趙王想建立支強大的騎兵,這種長袍大褂不適宜,無法在馬上射箭打仗。大家都穿胡服,把大袖子的長袍改成小袖的短褂,腰裡系一根皮帶,腳上穿雙皮靴。看來只是服裝改革,但實際上是要打破長期以來趙人的習俗,關係到整個社會風氣,因此阻力很大。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召大臣樓緩商議說:先祖的功業沒有完成。今天北邊有燕,東邊有東胡,西邊有林胡、樓煩、秦、韓,中山在中國的腹心。沒有強兵,就不能生存。我想改革服裝,大家都穿胡服,再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樓緩說好。但許多大臣想不通。趙王對肥義說:我想沿著襄主的道路,完成簡主、襄主的功業,“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必然會遭到世人的非議。肥義說:大王不要管天下的非議,成就大功的人不和眾人議論。從前舜在有苗地方跳舞,禹袒體入裸國,不是為了縱情快樂,而是想成大功。愚蠢的人不懂得如何成事,智慧的人能預見未來。王就實行吧。
趙王說:愚蠢人笑我,賢明人明白。趙國行胡服,功未可知,“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於是趙王首先胡服。
趙王派人告訴叔父公子成,請公子成胡服。公子成是很有影響的人,他反對胡服。他對來人說,自古以來的禮、教、習俗不好改變。趙王親自去公子成家,對公子成說:服裝是為了便用,禮是為了便事,禮不是一成不變的。地方不同,服裝不同。聖人也看對百姓是否有利,禮也可以不同。今天叔父所言是因循舊俗,我所言是制變習俗。我們國家東邊有河、薄洛水,沒有舟船;西邊邊境沒有騎射的軍隊守邊。“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以前中山國依仗齊國的強大兵力,侵略中國地方,欺凌中國民眾,先王感到羞恥,沒有報仇雪恨。今天胡服騎射,就是為了圖強,為了雪恨。今天叔父順從習俗但違背了簡主、襄主的意願,反對胡服而忘了報仇雪恨。
公子成再拜稽首,說王將繼簡襄之意,臣敢不聽。趙王賜他胡服。又下令全國胡服。
公族趙文、趙造反對胡服,他們說要遵循禮教、習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否則“百姓會亂”。趙王對他們說:古今的習俗不同,沒有效法的。帝王不相沿襲,沒有禮可循。三王時也各自看形勢和需要製法、制禮。法度制令怎麼合適就怎麼訂,衣服器械怎麼方便就怎麼用。賢聖的君主,不沿襲前代能成就王業,夏殷的衰敗,不變易禮也滅亡。循法修禮,不適應今天的需要,不足以治世。趙王說服了他們。
公族趙燕遲遲不胡服,趙王嚴厲命令他:“你有意違抗我,犯了大罪。小心我親自嚴懲你,處以極刑以示天下執法之嚴。”趙燕嚇得直打哆嗦,一再稱罪,立即胡服。
趙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公元前306年,趙國攻取胡地到榆中(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黃河北岸),“闢地千里”。攻中山到寧葭。公元前305年,趙王親自率領右、左、中軍三路大舉攻中山,攻取丹丘華陽、鴟、部、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獻四邑求和。公元前300年,又攻中山,擴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到公元前296年(趙惠文王三年),趙國滅了中山,遷中山王到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從此,趙國本土到代地的交通暢通無阻。
-
6 # 太思錢想厚
其實,表面上只是換一身衣服,實質上是解放思想。跟我們1978年那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樣的。在2000多年前,改革是很困難的,成功的改革更是少之又少。當然了,成功的改革自然會名垂青史。胡服騎射,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當難得,可以看出趙武靈王的眼光,氣魄,能力在當時是如何的驚世駭俗,從此,趙國才真正擺脫積弱,走向強大,並逐步於秦爭霸。在世界歷史上,由國君推動的改革併成功的,很多人都推崇日本的《明治維新》,但是,中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比《明治維新》早了2000多年,說句不好聽的:我們改革成功的時候,還沒有大和這個民族,還沒有日本這個國家。
-
7 # 毛火榮
1垂衣裳而天下治,這個黃帝的時候就開始了,改換胡服有創新,有好處,但肯定也有阻力,主要還是思想上的阻力,就像清末時候的辮子,有的人頭上剪了但心裡還有
3,據史書上說,趙武靈王改革以後招了很多胡人的兵馬,這應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有點像足球俱樂部的外援,自己不做,就招點能力強的,很多球星加盟第一句話肯定就是,大家對足球的理念相同吸引了我,趙武靈王改胡服騎射,也有這個原因,
-
8 # 道一智慧
我們看到的是換一身衣服,實際上上,在換衣服之前,不知道做了多少的準備工作。我們看到的永遠是表面的,實際的我們沒有具體瞭解,衣服只不過是儀式罷了。
-
9 # 釀松山閣舊主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僅僅是換身衣服的事。他涉及到軍制,功勳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透過目的明確的徹底的改革,吸收遊牧民族的長處,自然能使趙軍的戰鬥力躍升,從而帶動整個綜合國力的增長。
回覆列表
戰國時代的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從恆山到上黨,東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樓煩、秦國和南韓。
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即位之初就經歷了一場危機。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在位時,攻取齊國高唐,幾次攻打魏國,又決黃河之水水淹齊、魏聯軍,又和魏國交戰失利,總之是四面樹敵。所以,趙肅侯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去世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萬人,趁趙國新君年幼剛剛即位之際,俟機圖趙。讓十四歲的趙武靈王經歷一場嚴峻考驗。
趙武靈王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下令趙國全境戒嚴,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進入戰備狀態。聯合南韓和宋國兩國,牽制秦、魏、楚、齊四國。重賂越王無疆,使之攻楚。重賂樓煩王擊燕國和中山國。命令來會葬的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境,只許五國使者入境弔唁,由趙國大臣直接送往邯鄲。一場危機基本化解了。
儘管小心翼翼地經營趙國,在和齊、秦的戰爭中還是折兵平喪土,在第九至第十三年間,和韓、魏聯合攻擊秦國失敗,被斬首八萬級。在觀澤敗於齊國。秦國佔領中都、西陽、藺,俘虜了將軍趙莊。基於這種形勢,周圍的大國秦、齊、燕、韓、楚、魏各國都實力強大,想開疆擴土極欺其不易。於是,趙武靈王把擴張的視野投向了周邊的弱國,中山國、東胡、匈奴、林胡、樓煩等地。就像他的祖先趙簡子、趙襄子那樣。
這些胡人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趙武靈王看到胡人騎兵的優勢:穿窄袖短襖,方便騎射,速度快,機動靈活,地形適應條件廣,比中原的兵車、長矛部隊優勢要大很多。他對手下說:胡騎來如飛鳥,去如絕弦,反應快速,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勝?
所以,趙武靈王就想建立一支騎兵部隊。建立騎兵部隊的前提是,必須對目前的衣著服飾進行改革,然後再把兵車改成戰馬。兵士由乘兵車改成戰馬,思想上阻力不大。但要改衣著,那就難了。因為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經過夏、商、周幾代的發展,相對於周邊的胡人,文明程度要高很多,形成了當時華夏族衣、食、住、行、禮、樂等一整套的習俗制度,根本是看不起那些沒教化的民族的衣著打扮風俗習慣。所以,趙武靈王一開始也意識到了改革的難度。強化軍隊建設人人同意,但更改衣服穿著,把已習慣了的長袍大袖改成半截短衣,就好像裸著身子似的,尤其對於貴族,那樣的衣服才是身份的象徵。而為了兵士們更習慣,趙武靈王不僅要使軍隊將士改革穿著,還要全國上下臣民都要改,
因此,趙武靈王的改革也很慎重。首先爭取到了大臣樓緩和肥義的同意,卻遭到了貴族們公子成、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人的反對,並認為這是對他們的羞辱。趙武靈王除了對他們勸說解釋之外,還召集滿朝文武大臣,當著他們的面用箭將門樓上的橫木射穿,並嚴厲地說:“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覷,從此再也不敢妄發議論了。
最後從趙武靈王到貴族臣都穿上窄袖交領右衽的衣服,趙武靈王的改革正式開始,並建立了一去胡服騎射的部隊。很快胡服騎兵的威力就顯現出來了。在趙武靈王第二十年,攻略了中山國土地至寧葭;西面攻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二十一年,又攻打中山國,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以及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國獻出四邑請和。二十三年,再攻中山。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擴地界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傳位給王子趙何以為王,即趙惠文王。而趙武靈王自號為主父,讓兒子負責治國,他自己則身胡服,率領士大夫西北攻略胡地,並且想從雲中、九原直接南向襲擊秦國。趙武靈王為了親自察看地形,觀察秦王的為人,自己詐稱使者到秦國。秦昭王一開始不明真像,等他走了之後,對他的堂堂儀表威武作範很感驚奇,似乎不像是大臣的風度,就派兵去追,這時趙武靈王已騎快馬,跑出關上了。後來秦王知道是趙武靈王本人,大吃一驚。
第二年,趙武靈王開闢新地,出代地,在西去路上,在西河遇見樓煩王,百收了樓煩王的兵。第三年,終於滅掉了中山國,打通了從邯鄲到代地的通道。但後來因為兒子爭奪王位發生衝突,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但是,一代英雄趙武靈王的改革是成功的,使趙國強大了起來,疆域比原來大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