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赫拉託斯

    清朝的手段應該是打拉相結合,這樣的策略其實從古到今,從中到外都是屢見不鮮的是。要得到牢靠的盟友首先自己要顯示強大的力量,叫什麼宣威陳武。然後再施展懷柔政策,通婚和親成為親戚是最好的方法。

  • 2 # 電信9528

    首先入關是以順治登機前後為主,收服蒙古是以武力統一為主聯姻為輔。我們熟悉的皇太極好幾個妃子都是蒙古科爾沁的,比較牛的孝莊也是;而蒙古一直與後金打打和和,知道後來皇太極時期徹底打敗林丹汗,才實現了蒙古與後金的和平局面。至此,清朝才能放開手腳面對明朝。

  • 3 # 紹明6481

    這個問題,很顯然,蒙古人同滿族人是共同入侵北京,滿族人為頭,蒙古人為後。他們的居住地都是相鄰,有著狼狽為奸,蒙古的八期弟子,也是英勇善戰,沒有蒙古人,人也很難平定中原。

  • 4 # 圖文繪歷史

    明清之際的蒙古分為3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收復這些地區的步驟是,先收編一個,再拉攏一個,再打掉最後一個,時間上,清朝在入關前搞定了漠南蒙古,康熙時期搞定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我們都知道,牛皮哄哄的準噶爾部,直到乾隆設定伊利將軍,才算真正完事兒。

    蒙古三部示意圖。

    屬話說,萬事開頭難,要想把昔日的草原霸主整個吃到嘴裡,要從長計議,儘管蒙古的實力已大不如從前,儘管蒙古諸部已是一盤散沙割據狀態,女真人還是步步為營,先對準了跟自己犬牙相錯的漠南蒙古。當時的漠南蒙古也不是鐵板一塊,分為元朝後裔的翁牛特勢力和不忠於元朝的察哈爾勢力,於是女真人和察哈爾大搞聯盟,雙方通婚、交易,還使用蒙古文字和語言,引入蒙古的喇嘛教,讓察哈爾大受感動。

    圖為乾隆穎貴妃,出生蒙古族,科爾沁部。

    前面說了翁牛特是元朝後裔建立的勢力,所以他們選出了個林丹汗,察哈爾並不買賬,林丹汗想統一蒙古,恢復榮光,先拿不聽話的察哈爾下手,此時的察哈爾已經和女真人在鐵嶺簽訂了同盟,一起打敗了林丹汗,女真人功勞最大,在1635年,漠南蒙古16部上書滿洲皇帝為蒙古大汗,也是這一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綏遠城將軍衙署,當年滿清統一漠南蒙古後,設定的管理衙門,從一品。

    漠北蒙古就是今天的外蒙古,還是後金的時候,雙方都有聯絡,和平狀態,女真人拿下漠南蒙古改為大清後,漠北蒙古還一度來上過貢,但好景不長,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強大起來,出了個牛人噶爾丹,他力志統一蒙古,先一步就吃掉旁邊的漠北蒙古,而漠北蒙古一部分投降噶爾丹,一部分潰逃漠南向滿清求救,當時的康熙帝趕緊帶著牲畜、糧食等物質救濟,並安置在科爾沁大草原。

    壽安固倫公主,道光的女兒,他是滿清最後一位嫁給蒙古的公主。

    後面的事都知道了,康熙帝三徵漠北,打敗噶爾丹,清政府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派駐八旗將軍和參贊大臣,漠北蒙古歸屬滿清。而漠西蒙古的勢力依然在伊犁河流域蠢蠢欲動,雍正和乾隆時期,漠西蒙古勢力時不時的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作亂,清政府多次進剿,當時滿清得到了蒙古諸部的支援,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1755年,清軍正式攻佔了伊犁,肅清殘餘後,於1762年在新疆設定伊犁將軍,漠西蒙古收復。

  • 5 # 恬然說歷史

    清朝在入關之前如何收取蒙古諸部呢?

    有朋友已經回答過,我再略為詳細的聊聊。

    武力亦或是和親?兩者皆有之,且不限於這兩者。

    清朝在入關以前(也就是1644年即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的努爾哈赤時代、皇太極時代對於降服蒙古諸部,主要是採取了三種手段:

    第一是聯姻

    第二是武力征服

    第三是宗教籠絡

    聯姻

    明朝晚期,為了維持部族之間的關係,保自己一方平安,或打壓政治對手,在後金建立以前,女真各部與蒙古部族之間既有聯姻的先例。

    根據日本史學家稻葉君山所著的《清朝全史》記載。當時,勢力強大的海西女真葉赫那拉部貝勒金臺什把他的孫女嫁給了察哈爾蒙古的林丹汗。在這之後,又於1585年(萬曆十三年)將其妹妹嫁給了努爾哈赤。

    (插一句話,對於金臺什,可能這麼說,大家就都知道這個人了,對於葉赫那拉家族就算是剩下一個女人也會滅亡愛新覺羅家族的詛咒就是他說的,他的這個妹妹也就是皇太極的母親。)

    為了能控制諸蒙古部族,努爾哈赤自1612年(萬曆四十年)就開始與蒙古部族聯姻,其後直至清代滅亡,延續了整整三百年。

    《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中記載:

    “上聞蒙古國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甚賢,遣使往聘,明安許焉。送女至,上具車服以迎,筵宴如禮。”

    (還是用這個印象深刻的老版《努爾哈赤》電視劇吧)

    由此科爾沁蒙古也就成了後金聯姻蒙古的第一個部族,這也為科爾沁蒙古在有清一代獲得了穩固顯耀的政治地位。作為迴應,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姑侄三人,先後嫁給皇太極。分別是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哲哲、著名的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入關之後順治帝的前兩位皇后也都是科爾沁蒙古的博爾濟吉特氏。

    愛新覺羅氏與博爾濟吉特氏的聯姻,一方面是建州女真以及其後的後金和清勢力發展、拉攏分化蒙古諸部的做法,另一方面,兩個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的另一個譯法就是孛兒只斤)的聯姻,難道不是歷史中一個有趣的巧合麼?

    (孝莊太后畫像)

    在入關以前,共與蒙古諸部聯姻77次,這其中努爾哈赤在位時為10次,皇太極在位時為67次。透過與蒙古諸部的聯姻,雙方的貴族結為了親戚、獲得了實際的利益,最主要的是幫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穩固了同漠南蒙古大部分部族的關係,為其平定關外創造了有利條件。

    武力征服

    清入關以前,在與蒙古諸部聯姻之前的直接往來,就是戰爭。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海西女真的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四部聯合科爾沁蒙古明安、錫伯、卦爾察以及長白山女真朱舍裡、訥殷共九部向努爾哈赤發動進攻,但被努爾哈赤打的大敗而歸。第二年,明安就遣使到努爾哈赤部修好。

    但是在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科爾沁蒙古的翁阿代貝勒仍然派遣軍隊與烏拉部合兵一處,不過看努爾哈赤兵勢太大,自度打不過,就悄悄撤兵並向努爾哈赤臣服。

    在這之後,錫伯、卦勒察、巴林、翁牛特、扎魯特部這五個內喀爾喀蒙古部族以及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這四個察哈爾東部的部族才先後與努爾哈赤聯姻。

    (林丹汗用這張吧,也不知道像不像)

    當然,入關以前對於蒙古的征服最重大的動作來自於武力征服掌握元朝傳國玉璽的林丹汗。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後金後,明朝朝廷以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大的原因,開始拉攏林丹汗,作為對付後金的一枚棋子。明廷開始答應每年給林丹汗4000兩銀子,作為林丹汗對付後金的報酬,此後增加到每年40000兩。林丹汗也看準了明廷這個羊毛,薅起來不亦樂乎,隨著後金不斷擴張,林丹汗也找到各種機會嚮明廷伸手要錢,據說到其敗亡之前,先後已經得到明廷賞銀近百萬兩至多。

    林丹汗以此為契機,試圖以武力統一蒙古各部,但這也正給了後金拉攏那些受到林丹汗威脅的蒙古部族的機會。在1627年(天啟七年),林丹汗西征右翼蒙古諸部時,第二年,皇太極出兵察哈爾,進攻林丹汗的後方。林丹汗東返後,就著急進攻歸附後金的阿祿部,又招致了1632年(崇禎五年)皇太極的出兵,結果這次,大敗而逃。後金軍隊一直追到了歸化城(呼和浩特)。林丹汗一直跑到青海,得天花病死了。1635年(崇禎八年),皇太極派多爾袞西征,林丹汗的兒子率眾投降,並獻上了傳國玉璽。察哈爾蒙古徹底滅亡。

    統一了漠南蒙古諸部之後,1636 年(崇禎九年,崇德元年)4 月,後金在盛京(瀋陽)召集漠南蒙古16 部的王公貴族,他們共奉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臣汗”,皇太極則改國號為清,建元崇德。

    在這一部分,後金收服蒙古諸部的軍事手段還包括將投降、歸附的蒙古軍民編為蒙古八旗,與滿族八旗一樣,平時生產,戰時作戰。限於篇幅就不多說了。

    宗教籠絡

    乾隆所寫的《喇嘛說》中的“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不僅僅是清入關之後對於藏傳佛教和安定蒙藏的政策。在入關以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已經注意到這點了。

    (乾隆《御製喇嘛說》區域性)

    由於蒙古諸部篤信黃教,所以,為了收服蒙古諸部,信奉薩滿教的後金,也需要考慮到黃教在統一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自努爾哈赤開始,就有意識的尊崇黃教,並加以利用。

    比較早的記載是,1621年(天啟元年/天命六年)為了爭取科爾沁蒙古,努爾哈赤曾迎請老囊蘇喇嘛來遼東,老囊蘇喇嘛也是隨明安貝勒的使節到來,受到了後金很高的禮遇。在皇太極時期,征伐林丹汗時,對於歸化城(呼和浩特)的喇嘛廟和喇嘛均明令保護。同時,在盛京(瀋陽)廣建廟宇,優渥黃教。

    (沒有賽青曲結覲見皇太極圖,就用五世達賴喇嘛進京覲見順治皇帝圖替代吧。圖不清楚,但是能看清坐墊的高低。)

    對於後金及其後清朝的籠絡,以及為了在西藏確定對噶舉派(白教)的絕對優勢地位,格魯派(黃教)也希望同越加強勢的清朝建立良好關係。1642年(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五世達賴喇嘛和四世班禪以及固始汗商議,派遣賽青曲結(伊拉古克三)為使者,前往盛京(瀋陽)覲見皇太極。皇太極親自率諸王貝勒百官出城迎接並予以禮遇。待賽青曲結(伊拉古克三)返回拉薩時,則帶回了皇太極給達賴、班禪、固始汗、以及藏傳佛教各教派的薩迦法王、噶瑪法王、達隆法王、不丹法王等的親筆信函。

    透過這些宗教籠絡方式,進一步加強了後金/清與蒙古諸部乃至是西藏地方的關係。

    綜上,在1644年(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以前,後金/清,採取聯姻、武力征伐、宗教籠絡等方式,收服了漠南蒙古諸部。漠南蒙古諸部作為清朝堅定的支持者,與清朝的歷史命運一直緊密結合到最後。

  • 6 # 蕭武

    早在忽必烈登基的時候,蒙古就已經分裂了,統一的蒙古帝國實際上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各幹各的,誰也管不了誰。元朝還在的時候,至少名義上還有個統一的蒙古諸部盟主,也就是元朝皇帝,等到元朝滅亡,就連這個名義上的蒙古共主也逐步不存在了,就基本上分裂了,而且是四分五裂,不相統屬。

    在明朝也就是韃靼和瓦剌,唯一一次算是完成了草原統一的,就是瓦剌一度崛起,成為蒙古霸主。實際上,瓦剌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征服的當地原住民。所以,瓦剌崛起並且一度成為草原霸主,就是蒙古在草原稱霸時代的結束,不僅中原守不住,草原也控制不住了。

    也先在土木堡之變後試圖與明朝達成一個類似澶淵之盟的城下之盟,但是明朝並沒有同意,給點錢可以,但是要改變雙方的地位,建立一個穩定的、長期的明朝向瓦剌進貢的機制,明朝不接受。這其實也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轉變。因為在與明朝的博弈過程中,尤其是在歸還英宗的問題上,蒙古三大分支都在各自私下與明朝聯絡,不想完全受制於也先。

    這才草原和中原持續了近兩千年的博弈方式的一次重大轉折。按照拉鐵摩爾等人的看法,草原遊牧部落之所以聯合起來,形成部落聯盟,並且能夠長期維持,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必須聯合起來,才能一起進攻中原,到中原地區去劫掠,並且最後達成一個穩定而長期的進貢的協議,由部落聯盟的盟主來統一分配從中原獲得的物資,這是遊牧部落聯盟國家的君主的一個重要權利。

    明朝為什麼不願意接受以前都能夠通用的規則了呢?原因也很簡單,明朝這時候雖然在土木堡之戰中戰敗了,英宗也被俘了,但是也先的十萬軍隊從大同一路到北京劫掠,卻差點被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明軍堵在長城以南迴不去了。因為這時候明朝的長城防禦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了,除了作為防禦工事的長城,還有沿長城線屯駐的大量軍隊和關隘,已經沒那麼容易突破了。

    而且,明朝在長城線以北也不斷的向北拓展,主要是透過駐軍掩護,內地移民不斷向北進行墾荒,所以明朝的北方邊境實際控制線並不限於長城線,而是要比長城線更靠北的地方。而這個地帶本身也是一個既可以遊牧也可以農耕的地區,中原能夠控制,就可以變成更低,中原控制不住,就會變成草原遊牧民族的上好草場。中原漢人不斷在這裡墾荒,蒙古人在這裡也就沒辦法待了,只能往北後退。

    也因此,在整個明朝,除了也先這一次之外,蒙古沒有再形成統一的政權,整個草原都是四分五裂、不相統屬的。雖然現在在地圖上標記為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莫北蒙古,但實際上只是個大體的分類,實際上並不是統一的部落。相對而言稍微統一點的,反而是漠西蒙古,也就是瓦剌,到晚明到清初的時候,瓦剌四部中的準格爾強大起來,趕走了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和和碩特部,獨霸了整個漠西草原,也就是現在的蒙古草原西部和北疆。

    也是因為這種草原上缺乏統一的政權,導致了整個草原地區實際上處於權力真空狀態。而這個狀態一般就會為邊遠地區的民族和部落的崛起提供機會。更要命的是,明朝在遼東和遼西地區一直不斷加強控制,到李成梁時期,透過不斷的征討,將原本在這一帶的蒙古部落幾乎全部打垮,不僅無法威脅明朝,也無力壓制女真在大興安嶺地區的崛起。如果當時遼西和遼北一帶的蒙古部落是統一的,也就沒有女真什麼事了。

    女真崛起的過程也就是先統一女真內部,然後和臨近的比較強大的蒙古部落透過結盟、聯姻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聯盟,東部蒙古諸部逐步被納入了女真主導的這個政權當中去了。之後,再透過與明朝的戰爭,女真將明軍和漢人從遼東地區趕出去,打開了統一整個漠南蒙古的通道,之後就逐步統一了整個漠南蒙古。在後來清朝的政權中,漠南蒙古和女真是始終結盟的,甚至可以說,沒有蒙古騎兵的支援,清朝也無力進入中原。

    在入關之前,清朝已經和漠北蒙古、準格爾開始有了交往,並且和漠北蒙古大體上達成了同盟,漠北蒙古承認清朝皇帝為草原上的大汗,而清朝則給草原上的貴族們以各種封號,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定期的賞賜,實際上也就是工資。透過這種方式,蒙古貴族得到了他們以前需要透過劫掠中原才能得到的物資,而清朝則得到了蒙古的支援。即便如此,在康熙時期,漠北蒙古也出現了問題,最後還是透過打仗才解決。清朝和準格爾的戰爭,更是持續了上百年,一直到乾隆時期才最終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時尤文為何會讓阿萊格里下課,選擇薩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