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王孫阿狸

    楊業實際上死於他人的嫉妒。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雍熙北伐時,潘仁美和楊業分任西路軍的正副統帥,攻克了寰、朔、應、雲四州。七月,當東路軍潰敗、中路軍撤退以後,西路軍擔負起掩護四州居民遷入內地的重任,形勢對宋軍相當不利,遼將耶律斜軫率領十餘萬大軍正在尋機聚殲宋軍主力。

    楊業認為,遼軍勢盛,不可正面接戰,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應縣西南),事先派人密告雲、朔守將配合,將民眾遷徙到石碣谷,再派強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騎兵在中路聲援,就能完成預定的任務。

    但監軍王侁卻指斥楊業怯懦,要他出雁門關正面迎敵。楊業告訴他這是必敗之勢,王侁卻譏刺他說:“君侯素號無敵,如今領精兵數萬,卻逗撓不前,是不是別有企圖!”這時,主帥潘美在一旁卻不置可否,對王侁的主張表示默許。

    楊業只得出戰,悲憤的說:“此去必定不利。我楊業原是太原降將,理應當死,天子不殺而授以兵權。我這不是縱敵不擊,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報效國恩。現在諸位責怪我楊業避敵,我就應先戰死在敵陣之前!”但他還打算敗中求勝,臨行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口兩側埋伏強弩步兵接應,以夾擊敵軍。

    楊業出戰以後,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見遼國軍隊,誤認為敵人敗走,欲爭戰功,便領兵離開谷口,沿馬邑川行進二十里,後來聽說楊業戰敗,直接引兵撤退了。而主帥潘美完全知道撤離防地的嚴重後果,卻聽之任之,不加阻攔。

    楊業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軫見楊業前來,佯敗退兵至狼牙村,遼將蕭撻凜率伏兵從四處殺來,宋軍大敗。這時楊業麾下還有百餘人,他對他們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兒,與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圍回報天子。”眾人感動得流淚,卻無一人離去。

    楊業且戰且退,從日中戰至日暮,轉戰到陳家谷口,見空無一人,撫胸大哭。他身上已受創數十處,但仍率帳下勇士力戰,手刃敵兵數百人,轉入深林,被射中坐騎,墜馬被俘。

    遼將耶律斜軫責問道:“你與中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見!”楊業嘆息說:“主上期望我抗敵守邊,不料反為奸臣所迫,致使王師敗績,我有何面目求活!”於是絕食三天而死,其首級被送往遼國,他的兒子楊延玉也死於陳家谷之戰中,手下將士更是無一生還。

    楊業實際是因主帥潘美、監軍王侁、劉文裕等妒忌,被置之必敗之地,潘美等又違約不援所害。宋太宗深為痛惜,但主帥潘美因是其親信,只受到象徵性的懲罰,外戚劉文裕被除名,配隸登州(今山東蓬萊),但不久即招還,只有王侁被除名,配隸金州(今陝西安康),後死於召還途中。

  • 2 # WarOH協虎

    在後世的關於勇敢忠義的戲文中,楊家將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千百年來的宣傳,他感人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更由於戲文的影響,潘美被描寫成了嫉賢妒能的小人形象。這一切源於一場戰爭。

    楊業,原來叫楊重貴,在戲文小說中,被稱為楊繼業。他原來是北漢朝廷的一名將領。在宋朝建立之後,歸降了宋。由於他的驍勇善戰、富有智謀,此前又立過不少奇功,所以被授予“右領軍衛大將軍”一職。在宋朝對外的戰爭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雁門關一帶打敗了。遼國軍隊,契丹為此感到震驚。

    到了980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此時的北宋文治方面已取得初步成績,武功方面只差幽雲地區未收復了。朝廷也是想盡快收復這些地區,統一全國,於是發起了對遼的北伐。這一次,宋廷做了諸多的準備。命名將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王侁為護軍。從這個安排來看,似乎可以看出宋廷對武將的不信任感。或許楊業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次的戰爭是自己的最後一次軍事生涯。

    戰爭一開始,就向著有利於宋軍的方面發展。宋軍一路勢如破竹,固安南城、涿州、朔州等地一一被攻克。就在勝利在望的時候,哪知遼國方面阻斷了宋軍的補給線,致使東線的曹彬軍隊大敗。由於蔚州、寰州等地相繼被遼軍佔領,西路軍已經很難有進展,於是朝廷命令他們保護當地百姓內遷。

    楊業認為不適於與遼軍正面交鋒,應該避其鋒芒,應該先告知雲州、朔州的將士,讓雲州的部隊先行出發,自己的軍隊在雲州地區,再將百姓轉移到石碣谷,再派人守住谷口以為應援,這樣百姓就能安全撤離了。

    不料,王侁卻反對,說這不是大將應該有的做法。而且,停止不動,是不是有別的企圖。楊業聽了之後,為表示自己沒有其他想法,只好帶兵出戰。他料定此次必敗,臨行前,慷慨激昂了一遍,並請求潘美設伏以狙擊敵人。

    果不其然,楊業在狼牙村遭到襲擊,到了陳家谷口被俘,三天之後,絕食而亡。他的死,可以說是死於嫉妒。

    那麼,潘美有沒有責任呢?他有著一定的責任。他明知此去必敗,為何不阻止王侁呢?這是宋朝的制度所致。宋朝對於武將都是非常防範的,有人有這樣的分析:“潘美之陷楊業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功高將震主,這種危險是人人都想躲避的。

  • 3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一個王朝,人們提到宋朝,除了他的科技、經濟發達外,對宋朝動不動就屈辱求和的歷史想必也是記憶猶新吧。遼國、金國,甚至是西夏等小國也能打劫宋朝的國庫,宋朝也成為了少有的軟骨頭王朝。

    但是哪怕宋朝軟弱到連皇帝都被俘虜,也還是出了很多個硬骨頭英雄,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岳飛,還有韓世忠等絕世名將。岳飛韓世忠都是南宋時期的名將,北宋自然也不會缺乏名將,楊業就是其中的一位。

    楊家將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楊業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而且還是一個“二臣”。楊業從小就非常擅長騎射,志向遠大,經常對別人說將來要當將軍。楊業長大後,因為驍勇善戰,被北漢皇帝升遷為節度使,由於戰功顯赫,在北漢他還有一個“無敵”的綽號。

    之後宋太宗北征,楊業見統一大勢不可阻擋,於是勸皇帝投降宋朝,他自己也成為了宋朝的一個刺史。楊業成為宋朝將領後,在一次戰爭中,於雁門關外大破遼軍,威震契丹。之後,楊業再次隨軍北伐,因為是降將,楊業自然也很想證明自己。

    之後楊業在狼牙村遭到敵軍埋伏,全軍大敗,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楊業身受重傷,手下也損失殆盡,最後楊業精疲力盡被遼軍生擒。楊業為表對宋朝的忠心,被俘後絕食三日而死,他的兒子楊延玉和其他部將都力戰而死。

    楊業確實是北漢的降將,所以有些人稱楊業為“二臣”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楊業本身就是漢人,北漢和宋朝都是漢人建立的政權。在面對外族時,楊業表現出來的忠貞不屈和寧死不降的忠義也讓後世人所銘記。相比來說,我更喜歡楊家將中所描寫的楊業撞李陵碑而死,更顯悲壯。

  • 4 # 海鏡清

    當然是因為不死不行啊。

    楊業在北宋的地位是很尷尬的。他的家族是隻有麟州一小塊地盤的一個袖珍軍閥,本來是投奔後漢的,並讓作為長子的楊業去當了人質。結果沒想到後漢才幾年就被第二代皇帝自己玩沒了,大將郭威建立後周。小皇帝的叔叔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年號,史稱北漢。

    楊家先投北漢,因為北漢在他們和後周之間啊。北有遼國,西有西夏,要是再和南邊兒北漢鬧翻,那就沒法玩兒了。但沒多久復投後周,成為後周(北宋)的一塊飛地。

    楊業年輕時就跟隨劉崇,被收為養孫,改名劉繼業,這下子,他也算是北漢皇族了。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北漢亡於後周的繼承者北宋之手。史書上語焉不詳,只說楊業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號為"無敵"。這戰功怎麼來的?除了和後周、北宋打還能和誰打?肯定有不少宋將是其手下敗將,也有不少人死在他手裡,你說他尷尬不?

    楊無敵的赫赫威名,是北宋將士的累累屍骨鑄就的,註定了楊業在宋軍中是孤家寡人

    所以楊業投降北宋後,雖然宋太宗很看重他,“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但其他的宋將可沒拿他當自己人。打了二十多年仗,你說和解就和解?

    這就決定了楊業被俘後必須死,如果他不死,逼他出戰以致大敗的潘美和王侁必然會發動自己的能量,把屎盆子扣在他身上。說他被俘投降都是輕的,說他蓄意投敵,準備給遼國當嚮導南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小說《楊家將》故意安排楊業撞死在李陵碑前,其實是有非常強烈的暗示的,讓楊業的死既悲壯又無可奈何

    當年漢朝李陵不就是這樣嗎?投降後雖然什麼都沒幹,漢武帝一樣聽信謠言,以為他在幫匈奴訓練軍隊,把他一家人都殺了。

    所以要麼死一個,要麼死一家,你讓楊業還有別的選擇麼?

    即使楊業以死證明了自己的清白,相關責任人的處理也是從輕的。僅將潘美貶官三級,王侁“除名,隸金州”。罪魁禍首王侁很快就被赦免,還給了一個均州團練副使的官職。

    可想而知,如果楊業不死、不速死,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 5 # 歷史總探長

    楊業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楊家將的故事傳承開來的。

    雖未他作為北漢在雁北之地的名將,可是當時的宋王朝中,他的地位並不算太高,反而被當時的朝中文臣、武將看不起。

    因為,他是曾經北漢的降將。

    要知道,曾經宋王朝在立國之初多次攻打過北漢,其中北漢王朝中最大的勁敵就是楊業。

    北漢被宋王朝攻破之後,楊業最終被安排在雁門關駐守,這才開始踏上了宋朝名將的征程。

    楊業絕食而死這一件事情還要從宋太宗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開始說起。

    雍熙三年,趙光義下令徵集三十萬大軍,分兵四路發動北伐戰役:

    東路主力大軍:曹彬、崔彥進等將領率領大軍從河陽進軍

    東路右翼大軍:米信、杜彥圭等將領率領大軍從雄州進軍

    中路大軍:田重進、袁繼忠率領大軍從飛狐口西行進軍

    西路大軍:潘美、楊業率領大軍從雁門攻打雲州

    趙光義這次發動雍熙北伐的目的和以往並不一樣,因為他真正想要奪取的戰區要地不同。

    我們從雍熙北伐初期的戰況也大抵能夠看得出來,趙光義此次北伐真正的目的在哪裡。雖然仍舊是一直想要收回的幽雲十六州,可是幽雲十六州仍舊有戰略上的不同價值。

    我們看一下幽雲十六州的地圖:

    山後九州:朔州、寰州、應州、雲州、蔚州、新州、武州、媯州、儒州

    山前七州:薊州、檀州、順州、幽州、涿州、莫州、瀛州

    也就是說,太行山的東南翼正好將幽雲十六州橫向切割,構成了兩大地形上相對獨立的戰略區塊。

    趙光義曾經之前屢屢直接北上進攻遼國重鎮幽州,可是曾經十萬大軍在幽州敗北的慘痛教訓讓他不得不進行戰略上的重新規劃,此次出征就更是如此,為了能夠將迷惑遼軍,趙光義此次的四路北伐大軍中,最為重要的其實中路大軍和西路大軍,因為這兩路大軍的真正意圖是北上進攻,轉而收復山後九州,繼而橫向直接抄掉遼軍的退路。

    而為了能夠最大可能的造勢,趙光義給東路主力大軍統帥曹彬調集了二十萬的兵馬,這二十萬大軍的目的就只有一個:

    北上進攻涿州,將遼國在燕雲十六州的佈防兵力全部集中到幽州,以此來為中路大軍和西路大軍收復山後九州創造條件。

    雍熙北伐的戰爭初期,曹彬帶領大軍迅速搶佔在涿州,將大軍駐守在這裡,成功的吸引了遼軍的注意力,遼軍的所有精銳幾乎都集中在了幽州城。

    宋軍的戰略意圖已經大佬,中路大軍、西路大軍順利攻佔蔚州、寰州、朔州、蔚州、雲州五州被宋軍順利攻佔,整個北伐形勢一片大好。

    可是在這種關鍵的時刻,作為牽制遼軍的東路主力二十萬大軍因為缺糧問題竟然敗北。這也同時意味著中路大軍、西路大軍馬上要面臨這巨大的軍事壓力,因為一旦東路大軍敗北,遼軍勢力會馬上馳援,他們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

    在東路大敗敗北之後,遼軍統帥耶律休哥迅速挺兵進入山後九州馳援,想要穩定戰局。趙光義眼看遼軍主力全部撲向了山後九州,馬上下令讓中路大軍、西路大軍盡數遷民回撤防守,放棄剛剛攻佔的城池。

    可是,王侁斷然拒絕了楊業的計劃,他此時仍舊想要和遼軍交戰,準備奪回被遼軍攻佔的寰州,楊業無可奈何,只能聽從王侁和潘美的話,同時楊業希望他們兩個人能夠在陳家谷安設伏兵,萬一自己兵敗此地,到時候也能夠重創遼軍。

    讓楊業萬萬想不到的是,他在進攻耶律休哥的時候,耶律休哥已經給他準備了一個巨大的圈套,耶律休哥剛剛和楊業交戰,就假裝戰敗南逃。楊業不知道狼牙村有耶律休哥提前安設的伏兵,在這裡慘遭圍攻,僅僅剩下幾百名計程車兵,準備逃往陳家谷。

    對於楊業而言,陳家谷有王侁和潘美伏擊,自己不至於完全戰敗,說不準還能夠將戰局扭轉。

    可陳家谷早已經沒有了伏兵,這王侁和潘美聽到楊業戰敗的訊息,早就已經溜之大吉。帶著絕望和憤怒的楊業在陳家谷再次和遼軍展開大戰,身受重傷被擒。

    隨後絕食而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6 # 歷史哨聲

    因為他不想投降第二次——我覺得這才是楊業絕食而死的原因

    楊業先是效忠北漢,後投降北宋,如果不絕食而死,契丹人不會殺他,就只有被囚禁的日子了。

    如果楊業受不了囚禁,就只有投降契丹,那麼兩次投降的楊業,就不會成為楊家將,只會是和呂布一樣的三姓家奴。

    以北漢和契丹的盟國關係,楊業投降契丹並非不可能。或許楊業在契丹能夠得到比在北宋更大的官職——負責幽州或雲州的防務。

    北漢對楊業待遇不薄:

    1、劉崇提拔年輕的楊業為保衛指揮使,後升遷為建雄軍節度使,華人號稱“無敵”;

    2、建立北漢後,劉崇提拔楊業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兼領建雄軍節度使,外號“太原驍將”;

    3、楊業為北漢效忠30年,被北漢賜姓劉氏,改名繼業。

    比較一下,楊業在北宋中的待遇:

    楊業投降後,宋太宗授予左領軍衛大將軍(虛職)、鄭州防禦使(楊業在山西,不在河南)。楊業在取得雁門關之戰勝利後,楊業被提升為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管理邊境。雍熙北伐時,楊業為雲州觀察使。

    可以說,北漢對楊業的待遇,不比北宋低。如果楊業投降契丹,楊業在契丹的地位和待遇也不會比北宋低,很可能是負責雲州或者幽州的方面大將。

    但楊業的難處就在於:

    在投降北宋後,就因為自己的降將身份受到北宋文臣武將的排擠,受到羞辱。如果投降契丹,也難免日後被契丹將領羞辱。

    楊業自己已經63歲高齡,受過一次羞辱就夠了,沒有必要再受一次羞辱!63歲年紀死去,在當時也算是高壽了。

    至於史書所記錄的楊業被俘虜時所說的話“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不過是注重忠君的北宋所做的一次愛國主義宣傳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細胞平均體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