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安讀歷史
-
2 # 鴻涵先生
您的問題是:同樣是外來戶,為何東吳在江東的根基比蜀漢在益州要穩固很多?
我來為您解答
咱先說說東吳經略江東
小霸王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投奔了劉表,劉表嘴上支援孫策,實際上把他當槍使,可惜這孫策是把好槍,劉表也看出來孫策不能總在自己的屋簷下生活,就借個機會把孫策打發走了,孫策一走可就龍歸大海了,藉助之前在劉表賬下積累的千八百人開始經略江東,用了不到幾年的時間就佔據了江東六郡,實力大增,後來袁術自立稱帝,孫策在寫信勸說他,可是袁術不聽,至此孫策和袁術正式撕破臉,江東才真正意義上的歸屬於孫策了,孫策經略江東採取的是安撫和鎮壓這兩種雙管齊下的政策,首先孫策對不服從自己的部族和豪門大戶採取了瘋狂和血腥的鎮壓,你不服我,我就弄死你,一了百了。對服從自己的部落和大戶,孫策採取了安撫的政策,主要形式是封官和聯姻,要不就給與高官厚祿,再不然就把老孫家的女子嫁過去或者讓老孫家的男丁娶進門,這就形成了姻親,所以不服從管理的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全都是親戚,這就是為什麼即便孫策死了,孫權依然可以在江東呼風喚雨,這說明當時的江東主要勢力幾乎已經和孫家成為了利益共同體了。
接著咱講講蜀漢得益州
因為張松引狼入室,劉備才得了益州,本身這做法就不光明磊落,難免不讓人留下口舌,最關鍵的一點是劉備得了益州之後做出一個非常錯誤的命令,導致益州老百姓對蜀漢那是怨聲載道,劉備向來以仁義著稱,可也不知道劉備抽了哪門子風,當時他竟然和眾將士約定,拿下成都之後,允許兵士去隨意拿府庫的錢財,這樣一來,本來充盈的國庫被一掃而光,其次還連累很多老百姓家中遭到洗劫,一來二去,本身劉備佔益州就不光彩,再者立國之本那是得民心啊,劉備得了天下人的心,卻傷了益州百姓的心,所以蜀漢自開始立國,益州老百姓就是充滿著仇恨。
這兩家咱都分析完了,所以說,東吳在江東的根基很穩固是因為自己的高壓政策消滅了反抗他們的人和得到了大家族的支援,但是劉備雖說佔了益州,可是卻種下了隱患,因為他傷了益州人民的心,因此他的根基並不穩固。
-
3 #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江東受本地豪族的深刻影響,其中以顧姓(如顧雍)、朱姓(如朱桓,朱然為丹揚郡人)、陸姓(如陸遜)和張姓(如張溫)即“吳四姓”最為重要。
但早先孫策在平定江東時,曾對當地士族進行打壓、屠戮,所以一開始孫家在江東是不被支援的。
孫權接位後,在任用父兄遺留部將的同時,大量啟用豪族子弟並以部曲私兵世襲製作為條件懷柔本土豪族,同時對外招納人才。陸遜、徐盛、留贊、諸葛瑾、步騭、顧雍、顧徽、是儀、呂岱、朱桓、駱統等賢才良將加入孫權麾下。周瑜斷言孫權能成就帝王大業,將好友魯肅推薦給孫權。
孫權終於統合了內部,穩定了孫家在江東的統治地位。
孫權以後採取的一些列措施也有利於孫家的統治:
1平定揚越叛亂,強兵吸收、老弱補戶,給予落後山越民提供漢文化的學習。
2用人上,以適才適所為第一原則,不以輩分、資歷、交情、名氣為優先,不追究缺點而用其優點。
3講究規矩和制度,就算親族或功臣家族犯罪,也會給予嚴刑處分。陳壽因此贊曰“況此諸孫,或贊興初基,或鎮據邊陲,克堪厥任,不忝其榮者乎”。
-
4 # 會跳高的豬
題主所說吳比蜀要穩固,指的是地盤,還是人事?且不敢苟同。
不知上述幾位回答者是從何方面得出吳比蜀穩定的看法的?
我就認為蜀比吳要穩定。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吳的地盤確實是孫氏兩代基本一城一池血洗下來的,孫策帶著其父的舊部和袁術的授權,一路南下,基本上原先江南的勢力,諸如劉瑤,王朗,嚴白虎等軍閥不是被徹底消滅就是附庸歸附,最後勢力做大,基本得到了吳地各大士族的支援,建立了江東大業。而劉備得蜀,基本上原封不動接手了劉璋的地盤,也就接手了劉璋原先的大部分班底,益州士族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實際上,無論願不願意,都必須歸順。這樣一對比,似乎確實江東的地盤是實打實攻佔的,而蜀地的地盤是接手別人經營的,貌似是應該吳比蜀要穩定。然而,事實卻未必。
翻看三國志或者演義,蜀地的叛亂,除去南方的少數民族,其他真沒多少,人事上也是比較穩定的。而吳國卻未必了,大將軍奪權,太子爭位,不知道的可以去看看吳國後期,一言難盡。
究其原因,其實從司馬炎對劉禪和孫皓的封號就知道了。劉禪是安樂縣公,是公爵,公侯伯子男,第一等,安樂縣的土皇帝——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而孫皓是歸命侯,同樣是投降國主,職位低了一級不說,賞賜呢——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完全和劉禪不是一個等級的。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炎對待二人的態度是不同的,司馬炎的態度其實也就是代表當時大多數權貴的態度,劉禪是一國之君,而孫皓只是個不臣之臣。
這是致命的!在當時那個年代,無論如何用手段鎮壓,名正言順是很重要的。
因此,蜀地自被劉備佔領後,無論是當地各層階級還是平民百姓,甚至是敵國均已經承認了相當的國家地位。而反觀吳國,這麼多年,依然處在外來戶邊緣,一旦形勢有變,就會發生動亂。
因此,我覺得是蜀國比吳國穩定。各位覺得呢?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同樣是外來戶,為什麼孫氏家族在江東的根基要比劉備在蜀漢的根基穩固?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歸結起來有一個最大的重點。那就是,孫策經略江東時,江東實際上是個“無主之地”。除了漢王朝的地方官和當地的世家大族,就只有一些地方豪強了。
孫策領著從袁術那裡帶出的父親孫堅的幾個心腹老臣和數千老弱病殘到江東“打天下”時,江東地區實際上是一盤散沙,而這也給了孫策各個擊破的可能性。雖然對江東的世家大族也有所籠絡,孫策的女婿陸遜實際上就來自江東的世家大族——陸氏家族。但是,孫策把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武力擴張方面,而孫策最終也死於武力擴張引起的報復,在狩獵時被人暗殺。直到孫權成為江東的新主人之後,政策才徹底轉變。孫權不再憑藉武力進行擴張,而是把江東的世家大族全部攏入了自己麾下,張氏家族、顧氏家族、陸氏家族等等,各大家族子弟紛紛出將入相、與孫氏家族聯姻,共享富貴。如此一來,孫權便控制了整個江東地區的人才和經濟命脈,任何豪強勢力都無力與之對抗。漸漸地,一張以利益和婚姻為紐帶的關係網便形成了,孫氏家族與江東世家大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劉備與孫策、孫權兄弟面對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劉備最初的目光並沒有放在益州。先是佔領了徐州,兵敗丟掉徐州之後,劉備又把目光投向了荊州。在四處碰壁之後,劉備才在諸葛亮的協助之下把目光轉向了天府之國——益州。而彼時的益州,劉璋早已經營多年,與當地的世家大族、豪強之間利益關係盤根錯節。換言之,彼時的益州是一個整體,而劉備是在拿下劉璋之後整體吞下了益州。緊接著,問題就來了。益州計程車大夫階層和世家大族本就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利益網剪不斷理還亂。忽然間,老闆換了,還帶來了一大批外來戶,利益重新分配幾乎是必然的!牽扯到利益問題,沒有誰會淡定。於是,舊班底、新股東、益州土著之間的矛盾出現了。劉備為了安撫益州世家大族,不僅給予了他們極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甚至還娶了益州世家大族——吳氏家族的女兒、劉璋守寡的弟媳吳氏為皇后。
只可惜,劉備還沒來得及徹底消化益州勢力,便去世了。臨終之前,為了防止諸葛亮專權影響兒子劉禪的皇權,劉備又玩起了權力平衡的遊戲,以出身益州集團的李嚴牽制諸葛亮,與諸葛亮分權,而此舉無疑是增加了舊班底與益州土著之間的矛盾!劉禪即位之後,諸葛亮大權在握,為了防止諸葛亮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劉禪表面上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暗地裡卻繼續保留了益州土著勢力的長期存在,甚至有所偏袒。益州集團與諸葛亮之間一直矛盾不斷,雖然諸葛亮居於強勢地位,卻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實際上最主要就是忌憚益州土著勢力。諸葛亮去世之後,兩股勢力之間的內鬥也一直沒有斷絕,直到鄧艾滅蜀!
這就是為什麼孫吳根基穩固而蜀漢一直內鬥不斷地原因所在。孫氏家族是江東地區的“大家長”,是孫氏家族聚攏了江東的世家大族。而劉備父子卻是外來戶,他們是霸佔了人家的府邸,殺了人家“家長”,娶了人家的“媽”,帶著自己一幫“兄弟”跟人家“孩子”分家產。同時,劉備對自己帶來的“兄弟”又不放心,利用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帶來的“兄弟”內鬥,以鞏固自己兒子的地位。如此一來,蜀漢政權的根基啟蒙穩固?
-
6 # 蘇沉船
孫權是吳郡富春縣人,不是什麼外來戶,只不過孫家不是經學世家出身,屬於地方豪強勢力,在東漢社會地位不算高。孫堅娶吳夫人還有一段故事,吳家人都討厭孫堅這輕狡之人,不願把吳夫人嫁給孫堅,吳夫人勸家裡人不要因為這件事惹禍,答應了婚事。
這不是危言聳聽,孫堅、孫策兩父子性格剛強,孫堅後來殺長官王叡,孫策因為廬江太守陸康不肯見自己,後助袁術進攻陸康,陸家一半子弟死於這場戰爭,後來孫權讓陸遜娶孫策之女為妻,算是化解這段仇怨。孫堅舉兵之時,他弟弟孫靜一次就拉扯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追隨孫堅,可見吳郡孫氏在當地很有勢力。
劉備相對而言是徹頭徹尾的外來戶,但兩國哪個更穩固沒有定論,諸葛亮治蜀時國內日漸安定,劉禪在位多年也沒有逆臣作亂。孫吳那邊孫峻、孫綝接連作亂,後來的張布、濮陽興執政也不得人心,所以沒法說孫吳更穩固,只是蜀漢國力不如孫吳才是最先被滅。
蜀漢重臣的核心都不是蜀人,諸葛亮、李嚴、蔣琬、費禕、董允皆荊州人,法正、孟達、馬超是扶風人,陳祗是汝南人,姜維是天水人。諸葛亮其實重用過蜀人楊洪、張裔,只是兩人死後就缺少有能力的後繼者,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等更倚重非蜀地人,最終到蜀漢滅國,權力核心人物裡沒有蜀人。
從這點可以看出蜀漢維持穩定的思路,不過蜀漢的穩定主要是在諸葛亮執政時期,他執法嚴峻,但百姓無怨,自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的政策開始惡化,百姓更明白諸葛亮執政之好,故可說諸葛亮執政的蜀漢穩定優於孫吳,蜀漢後期政局開始惡化,劉禪才偏偏不用蜀人。
蜀漢政治開始惡化是從劉禪重用陳祗、黃皓開始,又加上大將軍姜維長期窮兵黷武,大敗於段谷之戰,招致國內百姓怨恨,這時蜀地民心才開始嚴重惡化。不過同期的孫吳也好不到哪去,張布、濮陽興執政令國民大失所望。
回過頭來說孫策兼併江東,主要靠的時武力與江北士族張昭、張紘、呂範等人支援,但因為孫策對江東豪族屠戮過多,最終遭到行刺重傷而亡。故孫氏最初對江東的統治也並不鞏固,孫權掌權後開始任用江東士族為官,與江北士族取得平衡,各大家族再透過交錯的聯姻關係,緊密聯合在一起,這就成了孫吳政權的根本。
比較適合跟孫權做比較的是劉璋,孫權受重臣周瑜、張昭擁護,擊退了競爭對手孫暠,鞏固江東統治。劉璋受重臣龐羲、趙韙擁護,排擠兄長劉瑁後成為蜀主。孫權在位期間信任周瑜、程普等老將,並提拔起魯肅、陸遜、諸葛瑾、顧雍、步騭等人,一時間江東人才濟濟。反觀劉璋惹起甘寧等人叛亂,接著平定甘寧的大將趙韙又發動叛亂。
孫權和劉璋都是在重臣擁立下上位,孫權能夠建立自己權威性,最終開創孫吳帝國,劉璋坐守疆土,等著被劉備兼併,劉璋連有效統御群臣都做不到,可看出明顯的差別。
孫權借用江北士族和江東士族建立政權也是尾大難掉,各大家族後來權力過大令孫權感到不安,孫權借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讓群臣進行鬥爭,藉機削弱陸遜、張休、顧譚、朱據幾大家族。然江東俊傑亦因這場政治鬥爭死傷慘重,孫權死前就已是人才銳減,實在得不償失。
孫吳著名的呂壹案、暨豔案鬧得也是血雨腥風,搞的江東士族人心惶惶,這時的孫吳政權極不穩定,只是靠著孫權的權謀暫時壓制。至他病逝,託孤大臣諸葛恪襲殺中書令孫弘,頓時大權在手。接著孫峻兄弟殺諸葛恪奪權,又禍亂孫吳多年。
總結來講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的穩定期都差不多,很難說清哪個更穩定,蜀漢歷經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人統治時期都很穩固,孫吳維持穩定的優勢是孫權掌權以來一直活到252,僅比費禕早死一年。
回覆列表
三國中吳國和蜀國的建立者分別是孫權和劉備,他們對於當地人來講都是外來的人員。但是東吳的根基要穩固的多,因為東吳在江東紮根的時間比劉備在蜀中紮根的時間要長得多。
在三國中,除了北方的魏國之外,另外兩個是劉備和孫權。但他們兩人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有很大的差別。孫氏家族在三國剛剛開始不久的時候,就平定了江東六郡。當時孫權的哥哥被稱作是江東小霸王,連曹操對他都感到一定的忌憚,可見當時孫氏家族的武力之盛,實力之強大。
孫策在征服江東六郡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積極與當地士族較好。孫權當時娶了當時江東大族喬玄的大女兒,他讓他的部將周瑜娶了喬玄的小女兒,這就是大小喬的由來。同時他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陸遜,陸遜在東吳的地位之不可說,他本身的家族也是東吳的名門。
除了這些聯姻的手段之外,孫策孫權還積極徵召東吳士族中有才能的人物,讓他們出來做官,為自己的政權服務。透過這些手段,在赤壁之戰前,孫權家族在去江東的根基謂是非常的穩固,以至於能夠擊敗曹操的進攻。
而劉備不同,劉備一直處於流離失所之中,到處投奔各大諸侯。早期他幸運的有了徐州這塊棲身之地,但是可惜很快就失去了。後來他又先後投奔了袁紹,劉表等。在赤壁之戰前,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只能夠託庇於劉表的門下,當時劉備除了有一定的名氣之外,實力和地盤上來講,與孫權比實在差差的太遠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好歹有了荊州這塊地盤,後來又出兵攻打劉璋,得到了益州,但是那個時候已經非常晚了。雖然劉備做出了一些結交當地士族的行動,例如娶了當地士族吳懿的妹妹。但是不久,劉備就因為夷陵之戰的失敗,最終敗亡。
劉備得到了益州的時間非常短,而且劉備集團內部自始至終存在著荊州派和益州派的爭鬥。本來如果劉備不死,應該可以解決這些派別的爭端,但是劉備死了之後,掌權的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人,他不可避免的就打壓益州派。而且兩派之間的爭鬥,一直持續到蜀國滅亡,都沒能真正得到有效的解決,這也是蜀國比較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因為孫氏家族在江東紮根的時間很長,他們在江東的根基非常的穩固。而劉備得到益州的時間太短,本身集團存在的荊州派和益州派之間的鬥爭,而劉備死的太快,來不及對這些派別進行協調,所以根基一直不大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