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說春秋
-
2 # 君不見子不語
中國是極為重視歷史的國家,雖然從來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司馬遷是最重要,最偉大的史學家,但他肯定不是最早的一位。他的著作《史記》也不是國家出版物,實際上是個人著作。
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官位是—太史令。太史令的職責就是著述歷史、起草文書、掌管典籍的,而這個官位在夏代末已經設定了。也就是說中國至晚從夏代已經有專門的官員記述歷史,而且這是國家行為。
但是司馬遷《史記》之前的史書,流傳下來的很少,能夠想到的:
1.位列四書五經,儒家必讀經典之一的——《春秋》。據說作者是孔子,但是這個歷史上一直有異議,也有說是孔子整理的。
2.春秋三傳,因為春秋寫的太簡單,後來有許多對其記載歷史進行比較詳細註疏的史書,最著名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3.左丘明寫的另外一本史書《國語》又叫《春秋外傳》或者《左式外傳》。
我想,漢以前的史書比較稀缺和之前文字的發展和書寫記載工具的發展是有關係的。周以前的書寫工具是甲骨文或金文,費時費力費錢,書寫記錄極不方便。這麼重要的記錄工具肯定不能用來寫史書。後來逐漸發展到絲帛、木牘、竹簡。絲帛太名貴、木牘難以儲存,所以主要還是以竹簡為主。
但是竹簡也是非常笨重,難以傳播、轉述、儲存的。韋編三絕不僅僅是指讀書勤奮,也說明竹簡書多容易壞。
所以史書之前許多史書寫在竹簡上就成了孤本,沒人抄錄、轉述、記錄、擴散。時間久了自然毀壞了或毀於兵燹戰火。能夠流傳下來的就是那幾部特別出名被很多人抄錄珍藏的。
《史記》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並儲存跟東漢製紙技術的成熟,紙張的廣泛應用有很大關係。
有趣的人,長得好看的、感情豐富的人都關注了夜半聊閒。你還不快點一下關注!
-
3 # 關東俠客
中國是個非常重視歷史的國家,自公元前841年西周華人暴動以來,中國的歷史記錄幾乎沒有斷過,這個在世界範圍內獨此一家,決無分店。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唯一一脈相承傳下來沒有中斷過,嬌傲啊!我的國。中國是個比較著重歷史的國家,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秦以前的書籍差不多讓秦始皇一把火燒光了,剩下的在歷代改朝換代中損失待盡。留下的有孔子整理的《尚書》根據上古歷史編籍整理的書籍。《春秋》根據魯國曆史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晉朝時有個盜墓賊名字叫不準,有一次他盜墓被抓住,在他盜的墓中有大量竹簡,經過晉朝學者整理成書叫《竹書紀年》又叫《汲冢書》書中是按春秋時魏國曆史編年體史書,書中記載的歷史和司馬遷的《史記》,孔子的《春秋》有出入。
-
4 # 小心創可貼
漢武帝以前的歷史都是司馬遷寫的嗎?秦朝以前有沒有什麼權威的史書,作者是誰?
小編是文科生,對於歷史人物的話不是很瞭解,但是高中老師卻是我們歷史老師,我們都叫他金魚,因為他的名字諧音叫金魚,他有點黑黑的,所以私底下我們也叫他黑娃。
那時候對於班主任的課,可是打起12分精神,但是瞌睡總是打起12.01分的過來,所以也是整天在熟睡中度過,有時候被他發現了,還得被罰站著睡覺,真的是慘不忍睹啊。
不過我一直有件事覺得對不起他,之前告訴他我要好好學習,他竟然信了,一度給各個科任老師各種誇,後來我數學考了50分,就再也沒找過我了,當時滿分是150分。
所以,關於漢武帝以前的歷史都是司馬遷寫的嗎?秦朝以前有沒有什麼權威的史書,作者是誰?這個我不知道,應該是個人寫的。
-
5 # 楊朱學派
《史記》記載了從軒轅黃帝至漢武帝的歷史。《史記》的成書不能歸功於司馬遷一個人。其父親司馬談就開始收集整理各種史料典籍,司馬遷治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完成了父親未盡的事業。
秦朝建立之前的史書有《尚書》、《春秋左氏傳》、以及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國史。其中,《尚書》和《左傳》既是史書,也是儒家經典。
《尚書》記載了堯舜禹湯,周文武王以及周公的歷史。焚書坑儒後,《尚書》被焚燬。漢文帝時,年過九旬的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28篇。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
《左傳》是從古至今,唯一可信度100%的史書。她記載了春秋時期,周王室以及諸侯國的歷史,以鄭國、晉國為主,魯國、齊國、衛國、宋國、楚國次之。
焚書坑儒時,《左傳》被儒生冒著生命危險收藏起來。孔子做《春秋》的目的,是為貶天子,討大夫,推諸侯,把權力關進牢籠。故《左傳》中,叔嫂通姦,兄妹亂倫。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把人性之醜惡血淋淋的展現給我們。當然,也有更多的正能量。如鄭國賢大夫子良,堪稱卿大夫中的聖人。
《左傳》對於趙氏孤兒的故事,與《史記》不同。起因是趙莊姬與小叔子通姦,小叔子被趙氏放逐。趙莊姬懷恨在心,在哥哥晉國國君面前誣陷趙氏,晉國國君聯合郤氏、欒氏,滅趙氏全族。應當《左傳》更為可信。
秦始皇焚燬六國史書。司馬遷寫《史記》,六國曆史如何書寫呢?
雖然六國史書被焚燬,但六國曆史透過口耳相傳,被大致流傳了下來。口耳相傳有兩大不足:一是不夠詳實,二是年份不確切。這就導致《史記》六國史年代錯亂嚴重。而秦國曆史不但詳實,而且沒有一處年代錯亂。是因秦國史書被蕭何收藏。(見史記-蕭相國列傳)
《史記》中程嬰救孤的故事,就是在趙國史書被焚燬的情況下,透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其事件起因為何與《左傳》不同?最大的可能是趙國建立後,想給自己的祖祖祖趙莊姬奶奶塗脂抹粉。美化了趙氏孤兒的故事。
司馬談很可能對此做了諸多調查。如拜訪多位學者,這些學者表示,自己的父親確實看過趙國史書。《史記》中趙氏孤兒的故事,應與趙國史書的記載是一致。
除了六國年代錯亂嚴重和趙氏孤兒外,《史記》的可信度接近100%。
司馬遷寫《史記》,查閱了大量先秦典籍。被焚燬的,就藉助口耳相傳。存疑問的,如白起坑殺40萬降卒。他就親自去長平古戰場考察。最大限度的還原真實歷史。
最後,對司馬遷為中華歷史做的貢獻。表示敬意。
-
6 # 恆實說
一、《史記》。《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耗時十四年,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它被後人譽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一書中記載了上從中國遠古時代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間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可惜的是,《史記》現今留世130篇,有少數篇章為後人補寫而成。
司馬遷寫《史記》,資訊採集途徑主要是這幾種:1、根據《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等史書、2、實地考察。3、結合當地百姓的神話傳說。
那麼在秦朝以前有沒有權威的史書呢?什麼是權威,我在這無法論斷。但是留存後世的還有以下幾本,算是學界中比較有參考和考證價值的史書典籍了:
一、《春秋》。嚴格來講,是一部魯國的編年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後人普遍認為該書的作者是一、認定是孔子的作品。二、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集體創作而成的作品。
二、《國語》。是中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該書記錄了周王室和眾諸侯如較魯國、齊國、鄭國、晉國、楚國、越國、吳國等歷史。但是《國語》作者同樣也是一個謎:司馬遷認為《國語》的作者為左丘明。但是晉朝以後,越來越多的質疑《國語》的作者是否左丘明。現在學術界普遍的看法是:在戰國初期,有一個或一群熟悉各諸侯國曆史的人,根據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內的史書,整理彙編而成的。
其它還有沒有秦朝的史書了呢?我不敢確定的說。除了現存於世的書籍外。毀於中國古時歷個朝代:秦孝公焚書、秦始皇焚書、梁元帝焚書、南唐後主李煜焚書、乾隆帝焚書、文革焚書、戰亂、水火天災等等因素,很多的史書典籍就灰飛煙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同樣,歷史的很多跡團也不為人們所知悉瞭解了。
古時因為印刷技術不如現代印刷,一個個字全部是由工匠刻出來,或一字字抄錄下來。所以一部書籍數量也非常稀少。再加上述那些因素。造成了文化上的不可逆的傷害。更是給我們瞭解歷史,走進歷史增加了困難與艱阻。願人們永世和平,讓史書留傳萬載。
-
7 # 鄭國柱
早在《史記》之前,中國就有一些史學雜著,如《山海經》、《世本》、《國語》、《國策》、《楚漢春秋》等古史,這些史籍的體裁,皆屬雜史。中國自古就重視史事的記載,到夏、商時期,已有正式的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曾提出“六經皆史”的觀點,為後來很多史學家所認同。就是說《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都被看作是中國古代的史書。其中的《書》即《尚書》,它是中國最古之史籍。下面主要介紹4種。
《春秋》簡練的記事語言,被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人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和闡發,出現了一些稱為《傳》的著作,其代表作品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2、《國語》。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是西周、春秋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國別史雜記。全書共21篇,即《周語》3篇,《魯語》2篇,《齊語》1篇,《晉語》9篇,《鄭語》1篇,《楚語》2篇,《吳語》1篇,《越語》2篇。或詳或略地記載了八國的歷史。
3、《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的國別史,記事年代從戰國初年到秦滅六國,約有240年。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記述了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反映出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的體例,像是遊說演講彙編。
4、《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是古代的記事史書,原書已失傳,今本為輯本,史料價值很高。晉太康二年(281年),有人盜發魏襄王墓,得竹簡古書很多,其中有以編年形式記事者十三篇,通稱《竹書紀年》。內容記夏、商、週三代之事。
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評價說:“《竹書紀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問題上有其特殊意義,正在於它是現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學的系統。”
-
8 # 歷史的天空history
司馬遷寫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而在此之前也是有史書的,都是編年體史書,比較有名的就有《春秋》《左傳》《戰國策》等。司馬遷的《史記》也是有很多參考了這些史書,但從那麼多史書中歸納總結,找出有用的資料,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古代中國和西方不同,中國一向注重歷史,從第一個王朝夏朝就設立了史官,後面的王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各個國家都有史官,所以才能把遙遠的歷史記載下來,流傳後世。
而西方不同,西方沒有專門的史官,所以後來都是把神話和歷史結合在一起,比如《荷馬史詩》,《聖經》,亞瑟王的傳說等,把神話當成了歷史,不夠嚴謹。
中國的史官都秉承著公正的態度,只會寫下事實,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修改他們筆下的歷史。下面我說兩個春秋時期的史官故事。
第一個故事,春秋時齊國有個大夫叫崔杼。公元前548年,因莊公與其妻棠姜私通、並且將賜予自己的帽子贈與他人,便聯合棠無咎殺莊公,立莊公弟杵臼(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齊國的太史公如實記載寫下:“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
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太史季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啊,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來寫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崔杼無話可說,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來,正遇到南史氏執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
第二個故事,春秋時晉國有個卿大夫叫趙盾,也就是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戰國趙國的先祖。
趙盾執政期間,晉靈公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趙盾只好逃亡。當逃到晉國邊境時,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靈公,於是返回繼續執政。
史官董狐記載道:“趙盾弒其君”。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從這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先秦時史官的的剛烈和正直。
-
9 # 史話石說3610
漢武帝以前的歷史都是司馬遷寫的嗎?
很顯然,司馬遷一人區區數十年,怎麼能把之前的歷史都寫了?
有一個說法,很接近您要的,那就是——司馬遷著的《史記》囊括了漢武帝(司馬遷沒有記述漢武帝去世)之前的眾多重要的歷史。
一個都字,讓人望而卻步。事實上,史官從夏朝就有設定了。而且是有記載流傳下來的。有的學者認為專職記錄歷史的人——史官,在三皇時候就已經設立了。不過,我們看不到任何的記載,但道理上,也有可取之處。
秦朝以前有沒有什麼權威的史書?有很多,在此推薦幾種:
第一種:《古文尚書》
雖然學者對這本著作爭論不休,但是關於原始社會,上古時候的記錄文獻,講真不多了。再說這本著作總比《搜神記》,《山海經》,《呂氏春秋》等乾的多吧,值得一讀。
第二種:《春秋》及《左傳》
當然,其實看起來是兩部書,其實是一部書。《春秋》太簡略了。文字不多,不好理解。《左傳》是解釋《春秋》的眾多著作之一,就好讀很多了,這本著作絕對權威,非常值得研習。
第三種:《老子》和《莊子》
您一定反對,這些著作怎麼能當正史去讀。我的看法是《老子》的下篇,和《莊子》的外篇有大量的例項,更重要的是,歷朝歷代的註釋,解釋,合起來的分量不亞於《史記》,這些註疏都旁徵博引,隨便讀來,都覺得歷史感滿滿。至於權威與否,看看作者,查查作者的地位,反正我覺得很受用。
回覆列表
一、《史記》記事啟黃帝,至於漢武帝當時。但有些篇章遺失。如武帝夲記等,後來褚少遜補成120篇。二、司馬遷之前有編年史書孔子《春秋》《左氏春秋》《竹書紀年》魏時出土。春秋戰國,各國諸侯均設史官,都應有史書,可惜只傳下魯國史書。
三、《史記》之前還有《國語》《戰國策》等史書。諸子百家等書也記許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