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嶽獨尊—泰山
-
2 # 歷史是杯酒
兩廠一衛都是明朝的特務組織。這是專制王朝發展到末期後,統治者所採取的非正常手段之一。錦衣衛由一個指揮使主持,是明代唯一一個不由宦官主持的特務組織;東西廠都設有提督,由宦官擔任,除偵察京師官民外,連錦衣衛也在其偵察範圍之內。
錦衣衛明代特務組織的設立源於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是由於他猜疑多慮的性情所致,另一方面是出於控制臣僚的目的。早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就開始派遣檢校從事這種活動,其職責是:“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有一次,國子監祭酒宋訥在家獨坐,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生氣,宋訥大吃一驚,照實說了原因,朱元璋就把派人偷著給他畫的像拿了出來。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把自己身邊負責警衛事務的親軍都督府的儀鸞衛改為錦衣衛,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大權。它是一個正式的特務機構,有指揮、僉事、鎮撫、千戶、百戶,所統率的人員有將軍、力士、校衛,直接由皇帝控制。錦衣衛有自己的監獄和法庭。朱元璋把重大案件都交給錦衣衛處理,錦衣衛只對皇帝負責。但是,朱元璋並不希望自己的後代效法自己的做法,他在胡惟庸案接近尾聲的時候,下令焚燬了錦衣衛的刑具,把犯人移交給刑部。而藍玉案處理完畢後,他又再次申明,以後一切案件交由朝廷三法司勝利,內外刑獄不再由錦衣衛處理。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他又重新利用錦衣衛來鎮壓建文帝的臣下。
東廠東廠是明代最大的特務機關,在明成祖朱棣時開始設立,一直到崇禎帝亡國,東廠就沒有停止過。因朱棣初建時設在當時的東安門北而稱之為“東廠”,這個機關直接由皇帝指揮,其主持者為掌印太監一個,官銜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廠內人稱之為“督主”或“廠公”。他的下面設掌刑千戶一名,理刑百戶一名,都是從錦衣衛提拔而來。再往下是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在外面偵察緝防的為役長和番役。役長一百多人,番役又稱“番子”,由役長統率,一共一千多人。
西廠西廠並不是每個時代都有,在明代歷史上一共設立過兩次。一次在明憲宗成化十三年,但設廠不到五個月,這幫特務就把朝野搞得烏煙瘴氣,在群臣的壓力下,憲宗只好下旨罷革西廠。但在停了僅僅一個月後,明憲宗又下旨重設西廠。一直到成化十八年,才又下旨罷革西廠。所以在明憲宗時期,西廠一共存在了五年多的時間。另一次在明武宗正德年間,大約也存在了五年光景。在這五年裡,東西廠互相爭功,互相競賽,搞得人們“草木皆兵”。而關於西廠的內部組織情形,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回覆列表
1、東廠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一、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二、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東廠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不經司法審判,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
而對於擔任政府高階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東廠入內即擺設大幅岳飛畫像,提醒東廠緹騎辦案毋枉毋縱。
2、西廠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
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3、錦衣衛
錦衣衛首先是皇帝的侍衛親軍和儀仗隊,由將軍、校尉和力士組成。將軍初名“天武”,永樂時改稱“大漢將軍”,選取體貌雄偉、有勇力者充任,作為殿廷衛士。校尉、力士揀選民間身體健康、沒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鹵簿、傘蓋,力士舉持金鼓、旗幟。
“巡查緝捕”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案件。成化元年,增鑄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
擴充套件資料
廠衛,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於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於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
廠衛是明代特務政治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於衛。
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定的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
最先出現的特務機構是錦衣衛。錦衣衛是怎麼出現的呢?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恐怕是覺得朱元璋疑心病太重,為了防備文武百官欺瞞自己或者害怕功臣謀反才建立的機構,實際上並非如此。錦衣衛並非憑空冒出來的。它的前身是儀鸞司,而儀鸞司的前身則是拱衛司,按照《明史》的說法是:
“明初,置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為親軍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為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
《明太祖實錄》也說:
洪武十五年“改儀鸞司為錦衣衛,秩從三品。其屬有御椅、扇手、擎蓋、旛幢、斧鉞、鑾輿、馴馬七司,秩皆正六品。”
萬曆年間明朝官方修的《大明會典》也稱“錦衣衛,本儀鸞司。”
可見在明清兩代人來看錦衣衛是儀鸞司是個無可辯駁的事實,那麼儀鸞司又是幹嘛的呢?從名字想必大家也能猜出來,就是皇帝出行的時候,給皇帝擺排場的,而儀鸞司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儀仗隊,隸屬於親軍都督府,而親軍都督府又屬於是朱元璋的禁衛,那麼錦衣衛的職能應該與儀鸞司相差不大。《明史》又云:“十五年,罷府及司,置錦衣衛。”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朱元璋的禁衛機構從拱衛司到親軍都尉府,再到裁撤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僅留下錦衣衛呢?
拱衛司,儀鸞司早在朱元璋稱帝之前便以設立,按照《明太祖實錄》記載:吳元年十二月“儀鸞司官位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衛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之左右,俱東西相向。”,“甲辰年十二月乙卯,置拱衛司,以統領校尉。屬大都督府,秩正七品。”
之後不過是調整了他們的隸屬關係,以及在朱元璋稱帝后地位的不斷提升,身為禁衛機構的拱衛司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但是他們的任務基本是負責儀仗而非護衛,而早期承擔實際禁衛任務的則是都鎮撫司,按《明太祖實錄》:“國初,嘗設都鎮撫司,總領禁衛。後隸大都督府,秩從四品,統率各門千戶所。尋改宿衛鎮撫司。至是,升為衛,專領軍馬守禦各城門及巡警皇城與城垣造作之事。”
但是,都鎮撫司的低品秩註定了他們職能必將逐漸萎縮,因此都鎮撫司不久就被調整為大都督府下屬的南京各守禦千戶所的從屬機構,此後長時間段裡,朱元璋的禁衛機構都由親軍都尉府,這一隸屬於大都督府的機構負責。但是親軍都尉府的品秩提的太快,卻沒有完善相應的人員,雖然將儀仗隊交給了專門的下屬機構儀鸞司,但自身人員不足,外加王府儀衛司和皇帝的儀鸞司品秩基本沒有差距,缺乏權威。儀鸞司司仗不過正六品,而王府儀衛司典仗也有從五品,這樣一個弊病叢生的機構勢必需要改革才能迎來新生。
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終於對禁軍機構進行大改,包括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降為正三品,而衛指揮使司降為從三品。再到洪武十五年的“罷府及司,置錦衣衛。”真正的把禁衛軍從大都督府手裡搶過來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按《明史》所載:“所屬有南北鎮撫司十四所,所隸有將軍,力士,校尉,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而錦衣衛一開始的職能則就是拱衛司和儀鸞司的職能疊加,也就是護衛皇宮和儀仗隊的作用,所以《明史》才會說“太祖之設錦衣也,專司滷薄。”但是錦衣衛創設時正值胡惟庸案期間,牽連不少官員和開國功臣,朱元璋又好重典治吏,於是讓錦衣衛參與逮捕審訊,就成為了錦衣衛參與刑獄的開端,逐漸的就變成了一個特務機構,至於南北鎮撫司,則是一早就出現的護衛皇城的機構,之後逐漸演變和親軍都尉府合併成為了親軍都尉府的下屬機構,而親軍都尉府被裁撤成為錦衣衛後,南北鎮撫司也就成了錦衣衛的下屬機構。
第二就是所謂的“東廠”。
東廠的誕生就沒有錦衣衛這麼多彎彎繞繞了,關於東廠誕生的有許多說法,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東廠創設於永樂年間,至於到底是哪一年,說法各有不同。由於東廠不屬於一般機構,負責的也是緝私偵隱之類的隱晦事件,針對的物件也有朝廷文武百官,所以明代官方史書以及明人都諱言東廠,東廠所行隱私之事《明實錄》基本無載,明面上的剷除異己倒是記載了不少。針對東廠的設立,《明史.成祖本紀》只提了一句“十八年....始設東廠,命中官刺事。”
《明通鑑》記載更為詳細“永樂十八年八月...置東廠於北京。初,上命中官刺事,皇太子監國,稍稍禁之。至是以北京初建,尤銳意防奸,廣佈錦衣官校,專司緝訪。復慮外官瞻徇,乃設東廠於東安門北,以內監掌之。自是中官益專橫,不可複製。”當然了,也有認為東廠設立於永樂初年的,比如《明史紀事本末》,以及認為設置於永樂七年的,比如《罪惟錄》,《明書》,永樂七年和永樂十八年並存的,比如《國榷》,而主流的《明史》和《明通鑑》
以及王世貞的《中官考》都認為是永樂十八年設東廠。
除了東廠的創設時間存疑,東廠的權力大小變化也存在疑點,東廠緝私防奸似乎與錦衣衛職能重疊,且兩者都是受皇帝直接指揮,為什麼朱棣會選擇多此一舉設定東廠而非繼續使用錦衣衛呢?《明通鑑》的說法是“復慮外官瞻徇”,意思是朱棣害怕外官徇私枉法,所以用“內官”來監察外官,雖然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不過細想之下也能瞭解朱棣想法,他是篡來的帝位,即位後營建北京城,強行把首都遷到自己的潛邸,自然關心大臣百官的看法。錦衣衛屬於外官非他自己的嫡系,不是他一手打造的隊伍,心存疑慮實屬正常,所以重用內官刺探訊息,即使身在皇宮大內,也可以隨時得知宮外外的訊息,比起錦衣衛也更加方便。
而西廠則是成化年間的新產物
成化年間太監汪直與提督東廠太監尚銘兩人爭寵競功。事情的發端是成化十二年,妖道李子龍以一手“仙術”結交太監韋舍,潛入皇宮大內,雖然最終被發現處死二人,但是這件事東廠不得不為自己的失察背鍋。而汪直當時正深受明憲宗朱見深信任,同時皇帝這件事對東廠的能力產生質疑,迫切想知道皇宮外的情況。於是在第二年,也就是成化十三年,答應汪直成立西廠。
按照《明史》所載:“成化十二年,黑眚見宮中,妖人李子龍以符術結太監韋舍私入大內,事發,伏誅。帝心惡之,銳欲知外事。直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將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獨都御史王越與結歡。明年設西廠,以直領之,列官校刺事。”
汪直帶領西廠走上了一條與東廠對抗的道路,汪直本人非常具有辦事能力,在微服私訪刺探外情中有不俗的表現,讓憲宗大加讚賞。但是汪直做事向來不管別人喜好,只看皇帝臉色,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百官,不僅逮捕前朝內閣大臣楊榮曾孫施加酷刑,而且折辱兵部尚書項忠,讓百官對其越加憤恨,設立不過半年,成化十三年五月,由內閣首輔商輅帶頭,萬安,劉珝一起彈劾汪直十大罪狀。六部尚書在外聲援,終於迫使憲宗收回成命,廢除西廠。
雖然如此,憲宗仍然在廢除西廠後讓汪直秘密外出偵查秘辛。而且對汪直眷寵不絕,不過一個月西廠復設,當初帶頭的內閣大臣以及六部尚書都御史,如商輅,項忠,李賓皆遭罷免,汪直一時權傾天下。不久之後汪直更是與王越,陳鉞出兵外虜,斬獲大功。在立下大功之後汪直卻漸漸失寵,這是為何呢?
《明史》稱是憲宗醒悟,對汪直交結在外武臣有所防範,再加上尚銘和百官一起推波助瀾,終於在成化十八年下旨裁撤東廠。對於這個論點,我覺得不太可能。其實私以為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皇帝不再寵信你了,疏遠了你,也不想再費盡心機去搞那些偵訊來了解宮外之事,所以自然就遠離了汪直,罷免了西廠。汪直也沒有被彈劾的那些大罪而被殺,不過是在南京為官孤獨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以憲宗性情,若真是對某個人產生懷疑,不會這麼簡單的就讓他逃過一劫,所以各種對於憲宗疑懼汪直的史實,我覺得是有待考證的。
而正德年間,由於劉瑾,谷大用等八虎爭寵,西廠再次被鼓搗出來了,同樣的職能,最後也伴隨著谷大用的去世被歷史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