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著名流浪詩人
-
2 # 山堅海闊
儒家的話到今天已經沒一句真話了。孔子殺少正卯最早是荀子記載,少正卯的後人跑了,改姓聞,這是聞姓來源之一。南京大屠殺日本人想忘了,而華人總是記著。我想這與孔子殺少正卯事件也是同理。所不同的就是孔子時期這種事沒人追究,後來因言獲罪的多了,被人攻擊的多了才開始質疑,然後根據質疑再完全否認。
從邏輯上說儒家認為荀子是儒家,那麼儒家講親親為大,荀子怎麼會賣自己祖師爺的賴?如果是故意的那麼就說明荀子不儒是法家。要是如此整個春秋戰國儒家無一個名人。如何忽悠帝王?
-
3 # 荼蘼香晚
荀子不是儒家,儒家主流從不把荀子當自己人,而是當做異端。
孔子之後,孟子被尊為“亞聖”,且與顏淵、曾子、子思一起作為“四配”從祀文廟,但荀子在很長的時間裡不但沒有任何尊稱,也沒有從祀文廟,連從祀兩廡之資格都沒有。
直到北宋才開始有資格入文廟,但後世儒者的反對之聲不絕於耳,宋濂等人一直想把荀子從文廟趕出去。
到了明朝弘治年間,張九功上《禆補名教疏》,力主荀子、馬融、王弼、揚雄不當從祀文廟,其斥荀子曰:
若蘭陵伯荀況,言或近於黃老,術實雜於申韓。身託黃歇,不羞悖亂之人。學傳李斯,遂基坑焚之禍。以性為惡,以禮為偽,以堯舜為矯飾,以子思、孟軻為亂天下者。是以程子譏其甚偏駁,而朱子書為蘭陵令,乃系之以楚,以深鄙之也。
徹底否認荀子的儒家淵源,把荀子當成儒家之敵,是混入儒家隊伍的異端。最終荀子的牌位於嘉靖年間從文廟移除,荀子徹底失去了吃冷豬頭肉的資格。
說荀子是儒家代表性人物,儒家還有這臉皮?荀子要是知道,估計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是少正卯: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是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殺。
儒家對他人要求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對自己就是一個自由心證,只要能維護自身利益,不仁不義不禮不信完全無妨,看看歷代衍聖公的德行就昭然若揭。
-
4 # 朱八戒CC
孔子殺少正卯是儒家史上留下的千年懸案,是否真假,引來了後世激烈的爭論。爭到現在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迷團,給人們帶來滿頭的霧水。
相信這一事件的真實性,是源於《荀子》、《孔子家語》、《史記》等古典史料中有名確的記載。尤其是巜史記》的權威性,讓後人無可辯駁。
又有學者認為,孔子有足夠的理由殺少正卯。孔子列舉少正卯五大罪狀:“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強記而博,順非而澤”。他認為只要犯有其中的一條,就應該誅殺少正卯。
更多的說法是,少正卯在當時是魯國的文化名人,他的私學比少正卯更有名氣,他的講學吸引了孔子的大多數弟子去聽課。少正卯傳授的是法家思想,適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容易被人接受,佔盡了風頭。孔子傳授的儒家思想,過於超前先進,與當時的動亂社會不相適應。少正卯是孔子的異己,孔子殺少正卯是排除政敵,公報私仇。
孔子是否真的誅殺少正卯,引起了後世很多儒學大者的質疑。他們認為孔子心懷仁慈博愛,主張仁政,反對刑罰。對待他人過錯,以德感化,重在教育。他上任大司寇代理宰相僅七天時間,也沒有這個權利對少正卯定下死刑,也不會輕易而舉板倒官至少正計程車大丈,少正卯是當時的賢能名士,也絕非等閒之輩。即使孔子為少正卯列舉的罪名成立,也只是很微小的過失,談不上誅殺至死,更不可能暴屍三天。
《史記》對孔子誅殺少正卯的記載是來源於《荀子》,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為何對孔子有著這樣的說法,我們不得而知,只有從多方面去分析。荀子雖然對儒家有所傳承和發揚,但是他的思想卻有著道家法家以及各家之眾長,他的許多觀點與孔子有所對立。他在崇尚孔子思想的同時,對少正卯的法家思想也很關注。孔子對少正卯過激的反對和攻擊,也可能令荀子心懷不滿。
“誅殺”在古代是對他人的責怪和反對,如成語所說“口誅筆伐”,好象不是將人置於死地。《荀子》中的孔子誅殺少正卯,是不是引起後世身的誤會,也有這種可能。
荀子是在孔子兩百多年後的儒家人物,《荀子》之前的《論語》、《左傳》、《孟子》都沒有孔子殺少正卯的說法。先秦時期許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沒有文字的記載,透過兩百多年的演變都形成了故事和寓言,成為民間傳說。真真假假,真假難分。
荀子不可能編造孔子殺少正卯,但他卻與這一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有專家認為很可能有人在《荀子》中有意新增這一段,我認為毫無根據。
孔子之所以封為至聖先師,那是他有著最崇高的道德品質,有著超越時空的智慧。我認為孔子絕對幹不出傷天害理之事,他之所以揹負兩千多年的巨大汙點,很可能是荀子引用“誅殺”兩個字,引起後世的誤讀所造成。
-
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孔子誅少正卯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學術疑案。之所以能爭論千年而無定執,就是正反兩方面都有充足的論據自證觀點。所以,千年無定論。要給出符合歷史事實的正確結論,除了需要深厚的學養之外,還要有過硬的歷史資料。並非易事。如果沒有新的考古資料做為證據。子殺少正卯一事,註定還要爭論下去。
以我個人的看法,從現實功利的目的來看,這種爭論似乎沒什麼意義。原因很簡單,孔子誅少正卯的事,記載在多個歷史文獻中。比如《荀子宥座篇》;《史記孔子世家》,王充《論衡講瑞篇》;還有《孔子家語》等。
否認孔子誅少正卯的,其意在維護孔子。認為“誅正卯”的行為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講為政以德的,《論語》中有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則何如?”孔子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既然孔子已經說過“焉用殺”,怎麼可能在自己掌權之後,誅殺少正卯呢?於是,他們便出來說,“孔子誅正卯”是後人編造的。如果是真的,為什麼不見於孔子弟子的書中,比如《論語》,而見於他家之之言呢?
為什麼會說此事是荀子編造的呢?其說法是“聖人以神道設教”。古代聖賢們為了教化百姓,論及一事,怕自己人微言輕,便拿古代聖賢說事。荀子在這裡也是這樣。宋代的蘇東坡在科舉的時候還編出了“三殺三宥”的故事。如果不是梅堯臣、歐陽修追根問底,許多人還認為史料中真有此事呢?
否定者的論證很有道理。但是他們否認這個事件的前提其實是不存在的。既他們認為“誅正卯”是有損孔子仁德之名的。所以,否認之。可是,上述所有史料中關於“誅正卯”的記載,其本意都不是為了貶損孔子,而是為了讚揚孔子。下面我們簡單看一下,《荀子宥坐篇》中的原文:
孔子為魯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者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辯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者。
簡單翻譯一下:孔子為魯國宰相,上任七天就殺了魯國大夫少正卯。門人問孔子為什麼這樣幹。孔子說:人有五種惡行,連小偷都不會與之交往。一是居心通達而險惡,二是專幹壞事而意志堅強;三是能言善辯說假話不臉紅;四是心中記住的全是歪理邪說,知道的很多;五是做壞事得到的好處會分給同夥。這五種毛病犯了一種就該殺,五種全犯了,就決不留了。這種人可有很強的拉幫結派的為非做歹的能力。屬於小人中的英雄豪傑。(小人為害少,這些人為害很大)所以,必殺。
荀子說完孔子的故事,列舉了一大堆歷史名人殺小人之雄的故事。成湯、文王、周公、姜太公、管仲、子產這些歷史上有名的聖賢,都殺過類似的小人。
可見,荀子寫孔子殺少正卯,不管是否是歷史事實,都不是為了抹黑孔子,反而是為了歌頌讚揚他。
我個人覺得,如果孔子沒有殺少正卯,他只不過是個教育家,道德家,算不上政治家。有了殺少正卯一事,足證孔子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下面再看一下漢代王充在《論衡.講瑞》中,對此事的記載:
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當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聖也,三年之後,然乃知之。以子貢知孔子,三年乃定,世儒無子貢之才,其見聖人,不從之學,任倉卒之視,無三年之接,自謂知聖,誤矣!
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又不能知少正卯,門人皆惑。子貢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子為政,何以先之?”孔子曰:“賜退。非爾所及。”夫才能知佞若子貢,尚不能知聖,世儒見聖,自謂能知之,妄也!
王充這段話表達的意思是,越是高明的理論,越不容易理解。而歪理邪說,人們一聽就會上癮。他舉例子說,子貢是孔子門中的賢者。他剛入孔子之門時,覺得孔子沒什麼了不起,自己比孔子強多了。學了一年之後,覺得孔子和自己差不多。學了三年之後,才知道,自己遠遠不如孔子。連子貢這麼高的才能要了解孔子,也要三年時間,況且一般的學者,才能不及子貢的,以為自己就瞭解孔子了,不過是吹牛罷了。
少正卯之事,在王充這裡是做為歪理邪說容易吸引人的例子出現的。他說:少正卯在魯國,與孔子一樣,也聚徒講學。連孔子的學生們都跑去聽少正卯的課,導致”孔子之門,三盈三虛。但只有顏回不去少正卯那兒。孔子的這些門人們不但不瞭解孔子(的聖明)。也不瞭解少正卯(的虛妄)。
當孔子殺了少正卯之後,子貢很不理解孔子為什麼殺少正卯。王充用的是“何以先之?”其意是說,子貢承認少正卯可殺,但孔子為政之初(七日),好多事可以辦。為什麼“先”從殺少正卯開始呢?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這件事不是你的能力可以做到的,所以你也不用問為什麼。
王充在這裡的情感色彩是很明顯的。對孔子的聖人之智是倍加推崇的。而少正卯做為歪理邪說的代言人是毫無疑問的。
《史記》中,史馬遷對孔子的態度也是尊重的。
看了上面的資料,再看看後世學者,論及此事的時候,或承之,或否之,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
“批林批孔”時期,孔子做為“反動學術權威”的代表,而殺少正卯成了他反社會,反人民,堅守反動立場,屠殺革命者的重要罪證。同時,殺人,也證明了他所謂“仁義道德”的虛偽。在這種先入為主的學術氛圍之下。孔子殺少正卯的故事就具體化了。最明顯的說詞是,孔子不是中國最早辦私學的人,當時辦私學的人很多。少正卯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少正卯的學問和水平都不比孔子差。於是,二人就形成競爭關係。後來孔子當了宰相,殺了少正卯。這樣孔子就成了私營教育企業為了競爭獲利利用公權力殘殺競爭對手的小人,無恥之徒。近期有網紅學者就持這種譁眾取寵。只要自己認真讀一下歷史上的經典原著,很容易得出正確結論的。
總之,現有史料中,所有記載孔子誅少正卯的。都沒有損害孔子的形象。而持編造說的人,是因為時代變化後,儒家學者以自己認為正確的儒家觀念維護孔子的結果。這可以用個例子說明。比如貞節觀念中,女子不能再嫁,雖然歷史上一直在強調,但宋代之前,人們並不很重視。漢唐時期,再嫁算不得什麼大事。可是,明清之際,貞節就成為大事,女子再嫁就成為重大汙點。政治家能否殺政敵和對手的問題,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持肯定態度。而儒家的書呆子們,死守孔子的為政以德,認為殺人是不道德的。可是,真正的政治家們,恐怕並不這樣認為。
最後說一點。這裡把荀子說成是儒家代表人物是不正確的。戰國時代,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都以孔子為師。從這個意義上,把他們列為儒的兩支也可以。但是,荀子的思想與孔子有很大差異。比如他提倡性惡說,孟子提倡性善說。誰更得孔子本意。沒人說的清的。但是,荀子的學生們,李斯、韓非都走向法家,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後世儒家,一直只承認從孔到孟是正宗。後世都是這樣化分。
因為後世儒家佔統治地位,所有被認為是儒家的學者,其著述列為經,而荀子的著作,被後世列為子書,也說明了這一點。
回覆列表
一看就是假的!因為中國是一個集權社會,最高權力掌握在國王手裡。孔子作為大司蔻,也就是司法部長肯定是沒有權力殺少正卯的。如果孔子真是有權力殺少正卯的話,那麼就是說中國在春秋時期的魯國,已經是三權分立的現代化國家了。中國的虛君政治大概是在宋朝以後才出現,也就是說君主並不真正掌握實權,首相大臣的權力很大,但是到了清朝,權力又被君主掌握。
孔子與少正卯都是政府官員,那麼孔子是不可能有權殺掉另外一個官員的。這個權力只能是君主才有的。
另外孔子主張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孔子本身是反對法制的,主張禮治。假設孔子要針對少正卯,那麼褫奪官職封地,施以割鼻刺面等羞辱性的刑法更符合禮治思想。儒家認為,不教而誅謂之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用死來威嚇人絕不是孔子會做的事。孔子是主張教育的,實在不堪教育,孔子也只能說朽木不可雕也,爛泥敷不上牆。僅此而已。孔子對於不理解自己的人並不惱怒,所以有人說孔子是喪家犬,孔子哈哈一樂,可不是嘛,我就是一隻喪家犬啊。
說孔子殺少正卯的是荀子,孔子是春秋時期人,荀子是戰國時期人,荀子雖然也是儒家,但是荀子卻是法家的鼻祖,法家的幾個人物是荀子的學生。孔子是教育家,誨人不倦,不管怎麼樣,只有教育教育再教育。荀子也搞教育,可是荀子沒有那麼好耐心,不聽教育的話就要動粗了。所以產生了法家思想,也就是懲罰來達到目的。作為一個儒生,荀子在孔子學說裡找不到用法制的根據,怎麼辦呢?就借孔子名聲來推銷自己的主張。可以說這是當時的一種風氣。就是借古說今。孔子在他的時代並不出名,到戰國時期已經成了聖人級別人物。所以很多人說孔子如何如何,其實是為了拉孔子來自己背書。
比如莊子也是戰國時期人,離孔子的年代已經二百年樣子。莊子就有很多文章拿孔子的故事來說事,很多明顯不是史實。荀子編造了孔子殺少正卯,就是為了推銷法家的法制思想。
孔子是堅決反對法制的。孔子說仁者愛人,主張仁政。反對暴政。很多人理解的暴政是壞政惡政,其實孔子說的暴政不是壞政惡政,孔子說的暴政就是法制或者法治。暴政是說用暴力施政,而不是指政策本身好壞。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程序不正義就叫暴政。暴政猛於虎!
以孔子看來,依法治國或以法治國都是暴政。所以孔子是不可能殺少正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