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
2 # l楚軒l
真的不想反 就不會稱帝了 還大周皇帝 呸。不過他把明朝皇帝勒死到是不錯 明朝皇帝都該殺 除了崇禎是沒辦法了 祖宗缺德報應在他身上了。不過崇禎也沒腦子 每次快給李自成滅了 他準給前線指揮官叫回京城弄死。崇禎到是還沒什麼惡行 雖然加派三餉 也是沒辦法了 國庫和內府確實沒錢了,都讓祖宗糟蹋沒了。再加上當官的貪汙。其實主要是祖宗缺德,在宮裡擺攤賣肉的,穿上老百姓衣服上街調戲婦女的,在宮裡擺攤做買賣賣日用品的,御花園裡挖坑賣銀子 晚上還讓太監攙著他去數錢的,還有愛玩打仗的,就建文帝還正常點 還被他的混蛋四叔給篡位了,朱棣更nb 中國廢除了幾千年的活人殉葬 朱棣給恢復了。明朝這幾千個朱姓的王爺在外面兼併農民土地搞得老百姓餓死無數。所以 誰要是說明朝好 我真的覺得你智商有問題。
-
3 # 小小梁山伯
答:吳三桂被順治皇帝封為"雲南王″(平西王),到了接班人康熙皇帝時候,這些王王候候們的勢力越耒越大,爭地盤,擴充地盤,招兵買馬,不聽朝庭皇帝調遣,使朝庭皇帝的稅銀收入越來越少,甚至康熙皇帝派到吳三桂王府的"使者″吳三桂″也殺了不少,由於中央財政吃緊,康熙皇帝便開展了"削藩",就是要限制吳三桂的權力,減兵員,減小吳三桂的管轄範圍,財政迴歸中央大部分,並把兵員遣散回原籍,這下子平南王吳三桂不原意了,便自立皇帝,開始了造反,在起初明朝崇禎皇帝死後,忠臣們便把崇禎皇帝一個皇子保到南方去藏起來,吳三桂奉順治皇帝之命令打到南方去,找到這個小皇子,並殺了小皇子。………………吳三桂造反失敗,與他殺了這個小皇子關係十分密切,他起兵造反稱帝后,康熙王朝傾全華人力,物力消滅他,而漢族人民沒有一個人參加他的造反,因為他做的壞事太多了…………引清兵入山海關,斷送大明二百多年基業,又殺了小皇子,漢族人民又記下了他的一條罪狀,漢族人民那能與一個壞蛋去同流合汙呢,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絕對沒有群眾基礎。…………歷史上所有沒有立場,顛三倒四的人,顛冬瓜,倒葫蘆的人都只有可恥的下場,例如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一會兒認丁原為義父,利益的驅使,又殺了丁原投董卓,一會兒利益的驅使又殺了董卓投王允,最後被曹操所殺。…………吳三桂也不是戰場戰死的,在戰爭後期,年老了,在軍旅途中有病而亡。吳三桂在歷史中從沒人說他好。
-
4 # 17942601573
吳三桂反清,如果成功,他就可以洗掉漢奸的惡名。但是,他沒有那個本事。所以,他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
5 # 秋草獨尋
是個好問題,我的分析的結論也是如此。吳三桂壓根就不想反,是被康熙逼反的。
首先吳三桂起兵時,傳檄四方是臨時的。
1、其他的三藩起事在時間上就不統一,平南王尚可喜不同意反,至1676年尚之信軟禁其父尚可喜才反,這是三年後的事了。耿精忠到1674年才反。而且吳三桂兩個兒子都在北京。
2、吳三桂起兵時已經61歲,從他豐富的從政經驗來說,這時起兵並不是什麼好時機,自已還能活多久,正常人用腳指頭都會想清楚的。如果不是萬不得已何必出此下策?
3、吳三桂也清楚朝廷的力量,畢竟朝廷已穩定二十多年。中原及兩江財賦重地一直牢牢在中央 控制之中,要打破這個局面,重建王朝的可能性是多少。尤其是在國家大一統情況下,在邊陲之地起兵打擊一個統一的王朝,基本沒有這種可能性。蒙元攻打南宋總共都打了50多年戰爭。既便是清軍入關,南方處在南明、張獻忠、李自成等四分五裂的局面,由北打到南方也是用了二十多年。作為老將他也清楚。
這個戰略有多遠
4、如果吳三桂象康熙說的那樣蓄意謀反,他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他必然要把自已的兒子吳應熊、次子吳世琳接回來,在戰爭中進行培養。而實際上匆匆忙忙舉事,卻導致兩個兒子被誅殺,接吳三桂帝位的只能是孫子吳世璠。
這個從吳三桂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最初是無奈降李自成,卻發現李自成根本就不可靠,不是可依託之人。所以衝冠一怒為紅顏。然後他無奈又降清,可又是被迫降清,心有不甘,然而天下已無可追隨之主。所以只得向清廷以效忠,在昆明十字城處死永曆帝父子,一路上猛打猛殺把全天下的漢人得罪光了。
然後他又畢竟是漢人,想留住自已的王國,不願意到清廷到當三拜九叩的奴才,甚至想效沐英世守雲南之例,當個老地主終老一身。當初他在致多爾袞信中可以看出“毋傷百姓,毋傷陵寢、訪東宮及二王之所在,立於南京”,多爾袞是做了保證的,但卻沒有履行第三條承諾,吳三桂是有怨氣。
而從別一個方向說,滿清是利用了漢人集團有分裂,以漢攻漢,以吳三桂三藩攻中原,再養漢擁滿,以養三藩來穩定江山,消滅反滿殘餘。一旦江山已穩,必然走向中央集權,狡兔死而走狗烹。養漢之策就必然改為抑漢之策,裁撤三藩成為必然之舉。
其中,在三藩之亂時,康熙同時還有一個重大舉動。
就是成立了南書房,間接的把議政王大臣會議給撂在了一邊,議政王大臣會議本是滿清討論國家大事的傳統,向來由親貴王公大臣來議決大政。從努爾哈赤一直延續到順治時期。然而當穩定了中原地區之後,皇帝就覺得很礙手礙腳了。到雍正時,乾脆就徹底廢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在中國歷史上叫皇權政治的頂峰。
這一舉動其實也是與裁撤三藩是一個性質。一個是裁地方,一個是裁中央!
假設說如果吳三桂一直有反心
在永曆時代,南方一團亂麻時,李定國兵鋒正健之時就應該要反。何必拖到天下太平之時,讓朝廷才收拾自已?不符合邏輯。
那為什麼吳三桂要反?作吳氏集團來說,他們又不得不反。
1、異姓異族之王,為歷代隱患之重。自古藩王與中央專制就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撤藩前,康熙就先在朝中說:“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這就沒得活了。尤其是異姓稱王,異族之側,則是大忌。
既使不是異族,如漢朝,劉邦對於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全部誅殺。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武帝時滅淮南王,西晉的八王之亂,到明朝的朱棣燕王之亂。所以朝廷與吳三桂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天生的不信任感。何況異姓異族之王。當吳三桂問順治要這個王的時候其實就埋下了禍根。
當初吳三桂為了表忠心,得罪的滿漢官員太多了。退休之後,隨便一個參奏就可以致你死命。所以,從吳三桂這邊理解,通常藩王一撤就沒有什麼好下場。
2、對於滿清,吳三桂應該看得很清楚。
三藩之亂——吳三桂傳統中國的最後悲劇
洪承疇大清貳臣之首的悲催人生
首先洪承疇的悲劇已在前面,洪承疇可謂朝廷平定江南的大功臣,可是最後卻落得一個逆臣下場,朝廷不認他,家鄉人甚至家裡人都不認他。據說洪承疇與吳三桂話別時,吳問洪承疇有何可世鎮雲南之策,洪承疇回答“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但吳三桂沒有聽他的。
三藩之亂後,靖南王耿精忠、王輔臣是康熙口口聲聲保證不殺的,結果第二年耿精忠就被處死,還是凌遲處死,王輔臣也被迫自裁。這種歷史的規律,對於拼殺了一輩子的吳三桂來說,無疑是很清楚的。
3、吳三桂前期與朝廷的已經結下了怨。1670年左右,前期在與康熙回收雲貴督撫權上已經鬧得不愉快,朝廷猜疑之心已重。家族性命之憂不可不防。
4、同時吳三桂的部將群情洶湧,如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大將就一直戰鬥到叛亂失敗。部將一起奮戰二十多年,為清朝打不半壁江山,好不容易有現在的榮華富貴,一則心態不平衡。二則一旦撤藩他們的地位大多不保,有些親信的性命也擔憂。所以吳系眾將也是團結一致,要求造反,這也逼得吳三桂不得不做出反應。
吳三桂為何要主動撤藩呢?
1、首先實力強大可恃,因吳三桂本身部隊就是明軍關寧鐵騎,戰鬥力又強,在清朝的建立戰爭中又身經百戰,而八旗兵在收復南明的戰爭中已證明戰鬥明顯下降,尤其是李定國曾經兩厥名王,所以後期清朝主要靠三藩平定南明,從實力上來說他們也不怕朝廷。
2、其次他知道朝廷大多數廷臣反對撤藩,索額圖等人眾多都不贊成。吳三桂也需要表一個恣態,以示君臣和睦。
所以,吳三桂本來是抱著試探的想法奏摺撤藩,希望朝廷慰留。而又吳三桂也不太相信康熙會冒險撤藩。他也相信以他的實力與功勳朝廷也會慰留。
這一點,可以從吳三桂起兵後看出,1673年,康熙帝連忙下詔趕快再次加封定南王尚可喜,1674年再次加封尚可喜為定南親王,異姓封定南親王的稱號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又趕快勸慰靖南王耿精忠,恢復耿精忠的王位,又是籠絡王輔臣、孫年齡,與當初一意撤藩的舉動簡直是判若兩人。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康熙其實已經有點慌了,只是該反的還是要反,命中註定的。
所以吳三桂主動要求撤藩是覺得朝廷肯定會慰留的。
現實明顯超出了他的預計,否則不可解釋吳三桂為什麼要承受兩個兒子會死在北京的代價來做這件事,這是不太可能的。
1673年八月,結果康熙作為新的政治首腦,實際上想得太簡單了。康熙帝否定了大多數廷臣反對撤藩的意見,這種冒然撤藩的事情處理實際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過不了多久吳三桂就會死了,那時的和平撤藩對國家的傷害會比較小,這也是許多史學家詬病的一個原因。而從後來吳三桂死於1678年的情況看,才5年時間,這也是一個印證。
吳三桂造反僅僅是因為出於自保的原因,並非要反叛反清復明。而是希望朝廷收回成命。
所以在1674年佔據嶽州之後,吳三桂去信與康熙(這封信至今沒有下落,但康熙回覆的諭旨上卻有提到),以實力希望裂土分疆稱王。
這是吳三桂的心態,即使朝廷不答應,吳三桂也有資本與朝廷對抗。
從戰局上看,清廷在吳三桂死前局勢仍然是很被動,八旗的戰鬥力已十分乏力。最重要的轉折性勝利在於嶽州之戰是在1679年,而這時吳三桂已於1678年的8月死去(有一說是衡州氣溫太高,中暑,這個有很大可能性),而且即使是嶽州之戰,吳軍還全軍撤退至長沙。
吳三桂死前一刻,在戰勢上吳軍並還處於主動,馬寶軍在永興已三次大敗伊里布,即將要拿下永興城時,突然情況出現了,導致馬寶旋即回師。
戰爭的轉折點關鍵就是吳三桂的死。吳軍的權利與指揮上出現了紛爭。既使如此,在吳三桂死後,吳軍居然還堅持了三年多時間,可見吳系眾將的團結性還是很高的。
吳三桂與朝廷的魚死網破
對於清廷的撤藩政策,吳三桂集團的高度不滿,即使沒有準備好,也要拼個魚死網破。在吳三桂看來,把握性還是很大的。
事實上我們看看,吳三桂無疑是有戰略眼光,可以與朝廷相抗衡的。
第一重兵駐守長江沿線,以精銳之師擋清軍於江北。八旗兵其奈我何?
第二據守江北,最重要的就是一種節省軍費的辦法,以雲貴湘基地對峙清軍。這也是當初孫可望與李定國為南明定下的國策。不徒耗資源去搶中原之地。
第三,與此同時在各處給朝廷製造麻煩,陝西、福建、四川、江西,煽動各地的漢將與舊將起事,實際上效果很明顯,弄得朝廷四處救火,無暇南顧!
以長江對峙逼朝廷屈服。
但唯一出乎吳三桂意料的是,他遇上的千古一帝康熙,有強烈的意願和超強的能力駕馭這個局面。在經歷了初期的慌亂,康熙用了五年的時間終於調整過來。但康熙終於還是保持了局勢沒有惡化。終於熬到了吳三桂死的那一天,平定了三藩之亂。也是吳三桂的悲劇所在。
實際上就是吳三桂不想反,是被康熙的激烈政策給逼反的!
-
6 # 媚之夭夭
說起吳三桂,這個前明的將軍,後清的平西王!確實不一般!
為什麼?只因一個女人,背叛了大明,投靠了清庭,還美其名曰:衝冠一怒為紅顏!後來,康熙大帝誓死削三藩,吳三桂又反清,還舉起復明的大旗,真的是反覆無常啊!
那麼歷史上吳三桂反清,完全是被康熙所逼,其實他壓根就不想反?
這個中原因,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更復雜!
一,這個平西王,就是想做個跟康熙平起平坐的一字並肩王!吳三桂,因為開啟山海關,讓清兵入關有功,後被封為平西王,駐守雲南!
這個吳三桂,在雲南他就是一手遮天。當地官員任命,當地法律法規,都是他說了算!就是朝庭頒佈什麼,在這裡都沒辦法實施!到後來,吳三桂竟然發展到自己鑄錢,在他轄區內流通使用,儼然一個朝庭中的朝庭!就算是朝中有什麼指令,在雲南還是咱平西王說了算!
年僅八歲登基的康熙,連朝中老臣都搞不定,特別是鰲拜!哪有時間和能力去處理千里之外的平西王?!
二,隨著年齡的增長,康熙執政能力盡現,擒下鰲拜,下一個重中之重,就是削藩!康熙一年一年長大,加之顧命大臣輔佐,執政能力逐步展現!
時機成熟了,康熙第一件大事就是拿下專朝專權又目中無人的鰲拜!
當吳三桂聽到了當時也大吃一驚,一個少年天子竟然一出手,就是驚人駭俗的大手筆!
可是,少年天子康熙接下來就是削三藩!
為什麼?平西王吳三桂,另兩藩分別是耿精忠和尚之信!他們三藩的眼裡根本沒有朝庭,也沒有他這個康熙皇帝!三藩當地財政收入也全歸他們所有,這樣的局面,康熙能容忍嗎?!
特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幾乎把康熙大帝當透明,連朝庭派去的大臣也殺!就無異於公然跟朝庭對抗!於是,康熙大怒,調兵遣將同吳三桂打起來了!
三,平西王早就做好了準備了,吳三桂一動,尚之信,耿精忠,還有孫延齡,以及陝甘寧的王輔臣全部跟康熙對陣!其實,吳三桂一直想在雲南稱王算了,可是康熙要削,他就想放手一博!
這樣說明了,吳三桂反康熙,削藩就是一根導火線!同時,吳三桂跟另外兩個藩王保持密切的聯絡,他一反,另兩家遙相呼應一起反!
經過幾次大對陣,最終吳三桂在雁城衡陽匆匆稱帝匆匆而亡結束了!
由此看來,盤踞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朝庭預設現狀,大家相安無事!如果朝庭有新舉動,他就反清!
回覆列表
大漢奸也有人洗地?
吳三桂不想反就不會主動受蕃雲南,哪裡可是天高皇帝遠,還和其它兩個藩鎮結盟,如果沒有二心,當一個富貴閒王也好啊,幹嘛整軍經武,不斷插手官員調整,以雲南的窮鄉僻壤居然在起兵之初勢如破竹打到長江,拿下了湖南,逼得清廷差點遷都,這不是蓄謀已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