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畫中人

    從上古到清末,中國一直是一個一夫多妻與一夫一妻並行的社會,這種現象甚至到了民國時代仍沒有多大改變。

    一夫多妻的始作俑者是誰,現在已經不可考,但皇帝是其最大的受益者,這一點恐怕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這一不可爭辯的事實出發,有人進而推論出每個皇帝都有數不清的妻妾,換言之,至少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事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指的是什麼

    要分辨皇帝有沒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首先就要弄明白“三宮”、“六院”及“七十二嬪妃”的確切含義。

    何謂“三宮”?

    三宮,其意本來是指古代諸侯夫人的宮,《穀梁傳·桓公十四年》有“甸粟而納之三宮”的記載,範寧注曰:“三宮,三夫人也。”楊士勳疏曰:“禮,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故知三宮是三夫人宮也。”

    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宮”指的是諸侯夫人(頂多是個王后),而不是皇帝的妻子。

    “六院”疑是從“六宮”演義而來。

    “六宮”,本義是指古代皇后的寢宮,後來代指皇后或皇帝的其他妻子。《周禮·天官·內宰》中有“以陰禮教六宮”的記載,鄭玄解釋說,皇后寢宮有六,其中一正寢,五燕寢,合起來即六宮。唐人白居易《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漢書·馬皇后紀》:“後辭曰:‘此繒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宮莫不嘆息。”這兩個“六宮”都是用的引申義。

    “七十二嬪妃”來歷不詳,或許是從“三”的倍數而來,或許純是言成數以表其多。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顯然是個杜撰的名詞。那麼,正確的說法是什麼呢?

    翻一下《二十五史》,任何一個朝代的“后妃傳”之前都會有一段大同小異的概述。

    皇帝的妻子其正式的稱呼應當是:“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別的叫法,如:

    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婕妤、才人、美人、昭儀、姪娥、傛◆、八子、充依、良人、采女、淑妃、淑媛、貴人、常在、答應、女史等。

    這些皇帝的妻子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隋書·后妃傳》中記載,在隋代“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是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女御,總一百二十,以敘於宴寢” 。

    很明顯皇帝的妻子不能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稱之,那麼,皇帝的妻子能不能用“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數字來計量呢?

    大部分都是什麼結局呢?

    古代皇帝駕崩之後,這些年輕漂亮的妃子何去何從呢?

    1、殉葬。

    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們死後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豔妾都送到墳墓中去。考古工作者從已經發掘的古墓中發現,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全部為年輕女子。

    據東晉葛洪的《西涼雜記》記載:西漢,漢景帝的孫子廣川王劉去,為人暴虐,殘忍,有盜墓的愛好。有次挖開一陵墓,見到屍體百十來具,只有一個男人,其餘都是女性。這座陵墓的主人便是西周那個大名鼎鼎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那些女性屍首都是他的妃子。由此可見,西周時期,后妃殉葬屬於皇家傳統。

    秦朝的時候,秦始皇駕崩,秦二世下令把後宮數千女子活活葬在驪山的秦始皇陵中。明朝朱元璋死得時候,明朝小史記載:太祖崩,侍寢宮人盡數殉葬。到了朱棣死後,殉葬妃子多達三十多人。滿清,努爾哈赤去世後,先帝遺詔稱,要求多爾袞之母大妃阿巴亥殉葬。此事的真實程度雖是歷史謎團,但從側面可以看出,滿清是有妃子殉葬傳統的。(有兒子的需要遺詔特殊點名通知,那些沒兒子的可想而知。)

    2、守陵。

    此制度開始於西漢,如開頭所言,漢高祖劉邦死後,像薄姬這種有兒子的去了兒子封地。至於沒有兒子的,呂后專權後,一蓋驅逐到陵園居住。知名人士有,傾國美女趙飛燕。漢成帝駕崩後沒幾年,趙飛燕被貶守陵,當日便自殺身亡。

    指古人(多指帝王)安葬之後,會派一批人在他的陵墓附近守護陵墓。清朝在清東陵、清西陵俱設有守陵大臣,由宗室親貴充當,確實是一種很殘忍很壓制人性的一種做法。

    3、削髮為尼。

    唐代武則天之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據統計光出家的妃子便有十七位。其中,皇后就佔了十三位。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罹患痢疾,腹痛如絞,病情日重,生命垂危,唐太宗料想自己大限將至,只是有一件事始終放不下心來。原來,武則天入宮不久,民間就流傳說:“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還說:“這人已在宮中,自今日始,不出三十年,當王天下。”這寥寥數語傳到唐太宗耳中,很是拂意,於是遍插宮中,要把姓武的人找出來處死。其實,嬌滴滴的武媚娘,日夕待側,誰不曉得她姓武,怎能一點兒嫌疑都沒有呢?只是唐太宗為色所迷,故意放縱罷了。

    如今,唐太宗病沉之時放心不下。一天,他對陪伴在身邊的武媚娘說,朕自患痢疾以來,醫藥無效,看來是不行了,你待朕這麼多年了,朕不忍心撇下你,你自己想想,朕死後,你該怎麼辦?武則天何等聰明,皇帝這樣問自己,用意十分明瞭。她知道,如果繼續留在宮中,唐太宗遲早要處死她。於是她當即跪下說:“妾蒙聖上隆恩,本該一死報德,但聖躬未必不愈,妾亦不敢死,情願削髮披緇,長齋拜佛,為聖上祈求長生,聊表恩寵。”

    唐太宗本想將武媚娘賜死,聽了這番話,又念及往日恩愛,實是不忍,好在她自願削髮為尼,料想天下沒有尼姑做皇帝的,自覺這下死了也安心了,所以留她一命,並催促她立即離宮出家。其實在這之前,武則天就與太子唐高宗關係曖昧,料定這次不死必有東山再起之日。

    果然,唐太宗死後,唐高宗即位,服喪三年,就往尼姑庵探望武則天,並令其蓄髮入宮。自始武則天持寵驕橫,無所顧忌,不久,就成了唐高宗的皇后。公元690年,處心積慮的武則天終於撕下面紗,做起女皇帝來了。

    當然武則天是幸運的,因為她生在唐代。如果她要是生在明初,那估計就涼了,因為明朝前期,後宮沒有生養的,或是地位較低妃嬪都會在皇帝駕崩後被拉去殉葬,這個規矩執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被英宗皇帝廢除。

    4、外放。

    許多皇帝在生前死後都會放出一大批宮女出宮嫁人的,有些大度一點的皇帝甚至會把不得寵的妃子放出宮去,比如衛子夫在被漢武帝寵幸後卻一度被晾在一邊,後來還差一點被放出宮去了,要不是在其哭哭啼啼的時候再度打動了漢武帝也就沒有後來的衛皇后了。

    5、留宮,實際上就是所謂的打入冷宮

    在皇帝死後有許多妃子和宮女依然會留下宮裡當差,這些人中有些是年紀大了的即使外放也是嫁不出去的,因此留下宮裡對她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至少不用為未來自己的生計而發愁了,但是這些太妃和老宮女卻基本上和打入冷宮無異沒有什麼政治地位。

    6、從子

    皇帝駕崩後那些有兒子的基本就是跟隨兒子享福去了,運氣好的兒子當上皇帝自己就是萬人之上的皇太后了,運氣稍微差一點的就跟隨自己的兒子去封國當王太后了,對於這些人來說總算是熬出頭了,如果運氣再好一點說不定兒子將來還能當皇帝,比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就是這樣的。

    因此總得來說只要是皇帝的妃子生了子女的話一幫都不會有性命之憂,而且結局一般也不會太差但也不是高枕無憂。但是萬一沒有生過子女的話其最終的結局就要看皇帝的心情和當時的制度了,而這些人大多結局都不算好。

    結語:

    古代帝王駕崩之後他們的妃子並沒有什麼何去何從之說,畢竟古代女子地位並不高,她們需要仰仗男子生存。往往帝王駕崩之前的決定直接影響她們的生活,只有極少一部分的妃子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處境,真應了那句一入豪門深似海之說,古代皇室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朝四百多年咋就二十位君主,唐朝三百年也二十位,夏朝時期難道更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