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光下的天山

    按埃夏論的觀點,夏是古埃及十八王朝前的歷史。孔甲亂夏,周人為夏農官,自竄於夷狄之間,從海外崑崙碾轉遷移到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聚居區周原,先周文化有兩種,也出土了白種人蚌雕。包括殷墟,有白黃黑人種頭骨,喜克索人?

    埃夏論的觀點,當時世界上的強權古埃及已將東亞部分割槽域分封於王室成員,如楚國史書載"昔皇祖伯父舊許是宅",周人不稱帝只稱王,言"今夏、有夏、區夏",當時有帝,周人不是當時王室成員,為第一王朝姒姓國王的高官,為了取得合法性,必然弱化夏曆史,隱瞞很多夏帝王,主要是第二王朝共公系國王和第三王朝楚國先祖吳回系,並且偽造商滅夏的歷史。這樣周伐商才說的過去。商滅夏長久以來很多人懷疑是偽造。已經證明喜克索斯入侵埃及的百年時間就是中國記載的太康失國百年時間。並且已經完全證明所謂“商湯滅夏”實際是周人偽造的。詳證暫不公佈。

    夏曆史不止四百年,帝王不止二十位。

    1300歷史的誤差,周朝人有意少記載的歷史,給後代留下無解的一個誤區!儘管歷史上中國學者如王國維對《竹書紀年》等史書中漏洞有指出,但從沒人給出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

    附:

    以下部分引自微博地址古埃及史與夏朝歷史對比揭示真實的夏

    博主兵策儒劍的論述:

    基於中國本土考古並未發現令人信服的夏朝存在證據,以及西方古埃及考古歷史證據、中國古籍記載證據,以及古漢字與古埃及圖畫文字對比,根據這些可信、公開的,大家都可看得見的直接證據分析對比揭示了夏的真相!

    1 古埃及早王朝 VS 五帝時代

    (參考 良渚玉器上的古埃及早王朝法老蠍子王(禹)的名

    顧老教授講過“大禹是條蟲”

    《竹書紀年》捲上:“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

    古埃及法老巾冠:最早的帶有蛇頭的Nemes巾冠形象在古埃及第一王朝的一個象牙標籤上就有發現。很有可能是納爾邁開始制定的。

    年代 西方考古古埃及史中國古籍記載的夏朝前3150年?

    顓頊的後裔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其弟季連為楚人的先祖。昆吾做過夏的國王,故楚人稱昆吾為“皇伯父”,並以此為驕傲。昆吾氏族及其後裔在夏朝一直很有勢力。

    吳回在帝嚳時代接替他的哥哥重黎成為了姬姓部落的火官,又叫"火正、火主、祝融",故而昆吾氏又稱祝融裔。(火官可能負責青銅器冶煉)

    前2181–2060古王國經歷6個朝代。在前2300-2200年左右,中東經歷大旱。乾旱引發的大面積饑荒使古埃及進入了持續近二百年的黑暗時代。這就是古埃及處於分裂狀態的第一中間期((2181-2060 BC)。在此之前是古埃及古王國第六王朝(2345 to 2181 BC),直到中王國((2060-1802 BC)《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夏的第一次衰亡,在《國語》中有隻言片語被記錄,伊洛可能是尼羅河諧音。乾旱可能導致伊洛河(尼羅河)枯竭。但似乎並沒有在《史記》中體現。中國境內的伊洛河只是河南西南部的兩條小河,很難想象這兩條小河枯竭能導致夏亡。

    3 中王國時期(第7王朝到第16王朝)

    參考:太康法老名之確證 (太康法老名確證)

    年代 西方考古古埃及史中國古籍記載的夏朝前1765年

    百度介紹說,古埃及第13王朝存在時間前1784-前1668,116年裡65位國王在世,平均2年不到就有一位法老。

    Khendjer,是13王朝的一位法老。他的荷魯斯名字為:

    Horus Djed(泰) kheperou(康)(參見太康法老名確證)

    十三王朝時期王位都不穩定,所以很少有法老能留有金字塔,但Djed(泰) kheperou(康)是其之一。國政被閃米特人操縱。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亞洲西部的一個混合民族,喜克索斯也譯希克索。近年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地證明喜克索斯人主要屬於閃族,而他們很可能是迦南人。他們於前17世紀進入埃及東部並在那裡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約前1674年至前1548年)。他們推翻了埃及虛弱的第十三王朝(首都孟菲斯),統治了中和下埃及一百多年。喜克索斯人將新的戰爭技術如複合弓、馬和馬拉的戰車引入埃及。他們建立的這兩個王朝的實情今天還不是十分清楚,但這兩個王朝的統治者是互不相關的。傳統的說法一般只把第十五王朝的六位統治者稱為喜克索斯人,而第十六王朝的眾多王子們是喜克索斯人、其他亞洲閃族人和服從這些新的統治者的當地埃及王子的混合。第十五王朝的統治者的名字我們今天知道。這些名字在埃及的建築、刻有聖甲蟲的寶石和其它小物件以及在曼尼索的埃及歷史中留下來了。埃及歷史上這一段軟弱、外族統治和混亂的時期被稱為第二中間期。

    太康失國與后羿代夏: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從 Khendjer法老的荷魯斯名被確認為太康之後,那麼以此為標杆,可以看到《史記》把太康直接說成是啟的兒子,相當於丟掉了從啟到太康的1300多年的夏曆史。畢竟司馬遷時代距離黃帝到太康時代也有2000-3000年了,他關於三皇五帝等記載也是根據他尋訪有學問的人之後記錄的,顯然啟之後1000多年曆史太過複雜,沒有書籍光靠口傳很難完整記錄下來。比如“伊洛竭而夏亡”在《史記》中沒有體現。又比如關於楚人的記載中,昆吾氏做過夏國王,但在《史記》關於夏國王譜系中並沒有昆吾氏的位置,但如果與西方古埃及史一對比,昆即胡夫,真相立馬就水落石出。估計秦始皇燒燬了很多周人來源和歷史的書籍,也可能是出於對曾經作為周人奴隸的秦人報復。

    約前1674年至前1548年 喜克索人人統治下埃及長達100多年

    中國古籍記載太康失國百年。

    新伊林人曾把古籍記載的“商湯滅夏”對應為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

    中國古籍又記載,太康失國期間,昆吾氏曾組建勤王之師,以尊夏王室。古籍又載“商湯滅夏”時昆吾氏部族又被打散。昆吾氏最早遷徙到山西安邑一帶,還有一說是到川西與三星堆有關,鑑於昆明所在西南,楚人走南路也有可能。推測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時,楚人先祖部落奮起反擊,但被喜克索人打散後流落到東方,最早進入山西。因此楚人可能是把青銅文明帶進東亞的主要傳播者之一。

    據《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記載:商湯滅夏,戰於鳴條時,軍中就有七十乘戰車。“商湯滅夏”時,動用了大量的戰車,而動用馬拉戰爭正是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時的景象,此時馬拉戰車剛發明不久。顯然後人把這些故事都糅合到“商湯滅夏”故事中。

    3 新王國時期(第17-18王朝)

    參考:卡摩斯就是少康之確證 (少康名確證)

    年代 西方考古古埃及史中國古籍記載的夏朝前1554–1549

    Kamose,卡摩斯十七王朝末位法老,是喜克索斯的封臣。十七王朝的最後三位法老塔阿一世、二世和卡摩斯,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鬥爭。約前1575年,卡摩斯和其父親Seqenenre Tao在埃及與外族喜克索斯人的戰爭中戰死。他的王銜名確證即為“少康”二字:

    雅赫摩斯是卡摩斯的弟弟。他繼承兄長的事業,將喜克索斯人徹底逐出埃及,使埃及獲得復興。雅赫摩斯在位時對努比亞進行了多次遠征,從而恢復了埃及對該地區的傳統控制。他的王朝標誌著埃及史上新王國第十八時期的開始。

    “ 少康中興“或”少康復國“:

    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浞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藉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透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浞父子,中興夏朝。

    約前1540前後維基百科認為前3200年古埃及人已經發明瞭航海(3200 BC: Sailing in ancient Egypt),之前博文推斷此時良渚正是早期古埃及人的開拓地。

    少康庶子于越或無餘封於會稽。

    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張守節“正義”引賀循《會稽記》:“少康,其少子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此。”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面對中東民族(東夷)的入侵,古埃及夏人已經深深體會到亡國的慘痛,此時重新重視良渚地區並封少康兒子於此顯然也有多準備一條退路的選擇。

    甲骨文裡無“夏”字,但商人曾經臣服於大禹,倒是確有其事,甲骨文裡也多次出現“禹”字。這就可能與無餘越國與商朝接觸有關。

    前1352–133418王朝埃赫那頓一神教宗教改革:埃赫那頓,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他在位時期最重要的事件即是推行崇拜阿頓(或翻譯成阿吞)的“宗教改革”。他廢除太陽神Ra以及太陽神阿蒙信仰,以宗教改革為名,強制推行太陽神阿吞的崇拜活動,這是古埃及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埃赫那頓之後,又經歷四任法老,被19王朝取代。

    孔甲亂夏:

    姒孔甲: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繼王位後病死,由他繼位。宋人邵雍所著的《皇極經世》稱孔甲在位31年,病死。根據百度介紹說法,孔甲在位期間,肆意淫亂,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領紛紛叛離,夏朝國勢更加衰落,逐漸走向崩潰。所以《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注意國語這裡沒有用”夏亡“字眼。

    前1340年左右埃赫那頓統治期間,似乎唯一興趣就是推行阿吞信仰。於是乎對內政外交幾乎全都置之不理。這是有證據的。有關阿蒙霍特普四世統治後期的關鍵史料來自於被稱為阿馬爾奈文書的古埃及文獻。檔案主要是阿蒙霍特普四世王朝的外交通函。這些信箋中包含了真正的無價之寶:來自亞洲地區的大量泥版檔案,它們是埃及在亞洲的殖民地或盟友發給法老的。這些文獻顯示,由於阿蒙霍特普四世對宗教事務的過度關注,埃及在國外的影響力下降,甚至是出現了明顯的國力衰退。法老對宗教改革以外的政治活動的漠視無疑引起了由圖特摩斯三世建立起來的埃及帝國發生了大麻煩。

    周人遷徙:

    按照周人描述,周人祖先不窋襲父職,繼任農官(后稷),但其時夏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叛之",《史記.周本紀》載:“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國語.周語》中也載有:“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

    前963-前959年從第十八王朝開始,古埃及的新王國時代維持了近五個世紀的霸權,到第20王朝的拉美西斯十一世為止,這一霸權走向崩潰。埃及到了二十王朝以後,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按照西方人的說法,從第21王朝到第31王朝古埃及歷史終結,埃及進入了后帝國時代,這一時期又被劃分為第三中間期和後埃及兩個階段。“第三中間期和後埃及”叫法其實也並不準確,它反映的是延續20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在周邊勢力興起後遭到外族入侵統治後的崩潰消亡的一個長期過程。

    周穆王西遊,參拜黃帝宮,會見西王母。

    周穆王姬滿,為周王朝第五位帝王,穆王曾於十三年至十七年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觀黃帝之宮。又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即穆王西遊年代應該在公元前963-公元前959。周穆王這次返鄉探親顯然也把”孔甲亂夏,四世而隕“資訊帶回中原,也許他看到中東亂象,從此著手經營東方重建華夏。

    根據《史記》和《國語》、《竹書紀年》等記載,關於夏亡至少有三次,一是”伊洛竭而夏亡“,二是“商湯滅夏”,三是“孔甲亂夏,四世而隕”,顯然這三次夏亡很明顯對應古埃及三大事件,一是古王國因為中東大旱而衰亡,而進入第一中間期,二是喜克索人人入侵,古埃及進入第二中間期,三是埃赫那頓宗教改革,導致姬周家族出走,步楚人後塵遷徙到東方。但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姬周家族出走的時候古埃及(夏)並沒有亡,甚至18王朝還並沒有滅亡。

    根據張四維《夏朝的歷史和考古困境》一文,按照《史記》等古籍的記載,商朝的開國之君是湯,也叫湯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鹹、唐、成湯、成唐、烈祖”等等。但在甲骨文裡,湯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開國之君,最多也就是一個“發揚光大”的中興之君。甲骨文卜辭對湯武王的歌功頌德不少,但就是沒提到他曾經打敗過“桀”,推翻過“夏”。甲骨文裡不僅沒有“夏”這個字,也沒有“桀”這個字,甚至連可以懷疑的物件都不存在。

    周武王為了給滅商找出合法性理由,可能炮製“商湯滅夏“。《尚書》裡有說是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宣言:“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 司馬遷可能搞不明白為什麼夏亡三次,把對應喜克索人入侵事件的“商湯滅夏”作為夏亡事件,顯然某些故事是出於編造,把太康失國期間發生的事件作為“商湯滅夏”的商代夏故事肇由。但商人來源應該與喜克索人關係不大,到是楚人先祖部落很有可能是在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時因起兵尊夏攮夷被打散而流落到山西。如果讓司馬遷去解釋“孔甲亂夏,四世而隕”與“商湯滅夏”是什麼關係,估計司馬老爺子也暈了,至於“伊洛竭而夏亡”,司馬老爺子乾脆假裝不知。但是對比古埃及史,立即就清楚了中國古籍所有關於夏朝的零星記載都是怎麼回事!尤其是太康和少康的名字找到了對應古埃及法老的真實名字,真實不虛,又給出了斷代標杆,可以迴應任何質疑!

    (參考法老列表:List of pharaohs),另外分子人類學的證據之前已有很多博文論證。 分子學的強大證據正是古埃及夏論背後最強有力證據。)

  • 2 # 蒼茫大地一棵草

    商朝來自於1936年殷墟發掘的甲骨文,實物記載佐證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關於商朝的君王和史實。夏目前為止都是迷一樣神秘感。

  • 3 # 陳萬里建築設計

    夏朝用甲骨文,並不以史記的“三立”(立功立言立名)為目標,當君主大多都是做好事不留名。或者只留下甲骨文記載的矩陣磁場資訊,現在的磚家看不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二胎比頭胎聰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