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BAMPAcc胡老師寫作

    辯證看吧

    1.感恩教育必須有。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有的問題。個別學校忽視這一課,把精力全用在功課和升學上,結果培養了吸血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白眼狼來。關鍵是其心理承受力也弱。

    2.反對走了樣的感恩教育。比如全校學生一起哭爹哭娘。誇大似的,有一著沒一著的。形式主義,抓的時候集中媒體集中來做。過了那陣絕口不提。

    3.感恩教育是常態化的,融入平時課堂之中。點滴言傳身教中。遮蔽心❤對待就是。

    4.其實,不光開展感恩教育。還應該補上挫折教育這一課。

    就說這些吧。你看,今天結婚的郎朗。郎爸爸對其挫折教育感恩教育方面做可以的呢。附上照片。

  • 2 # 一縷陽光am

    不少學校都開展過類似感恩教育這種活動,效果不一樣,我說一說我自己的觀點及感受。

    我一直堅持認為現在孩子的不少問題起源於最初的家庭教育,當然這是大環境造成的。在家庭中,一堆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無形中就養成了孩子“人人為我、我為中心”,這是現在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最根本的區別。我們小時候吃飯,家裡老人、大人沒動筷子,孩子誰也不能先吃,現在呢,好東西一做出來都先給孩子吃。這種環境下,孩子能不以自我為中心嗎?父母賦予孩子再多的關懷在孩子那裡都是理所應當。這種起源教育奠定了孩子的心理基礎,孩子心中對父母的辛苦付出理所應當的接受,沒有一絲的感恩意識。進入學校,意識中就把老師當做父母,面對老師的各種關懷也認為是理所應當。

    也許這就是現在有些人提倡的平等,但以我多年的觀察看來,這份平等拔高了孩子的地位,讓孩子凌駕於家長、長輩、老師之上,讓現在的孩子成了“王”,結果就是孩子對父母沒有感恩,對老師沒有敬重。有時候我總在想,這就是“平等”?把家長老師從過去威嚴高高在上的地位上拉下來就是“平等”?我贊成和孩子平等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改善過去家長一言堂的家庭教育模式,但我絕不贊成讓孩子成為一個家庭的“王”,所以對於現在學校開展的各種感恩教育,我是持贊成態度的。

    在這些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的人嫌學校走過場、無實效,感恩教育只是形式。其實,同樣一個活動,在不同的家庭配合中,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一次三八婦女節,我們開展為媽媽洗一次腳的感恩活動,可是反饋回來的家長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家長不耐煩的對孩子說嫩老師真毛病多,淨整些沒用的;有的家長說行了行了不用洗了,等我和嫰老師說你完成這個作業了;有的家長擁抱孩子,告訴孩子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禮物;有的家長等孩子洗完後,告訴孩子你給我做了個好榜樣,我向你學習,然後也去給家裡老人洗腳……請對比想想,孩子們的收穫能一樣嗎?

    編者後語:在我心中,希望家庭學校建立起與孩子平等交流的教育模式,讓孩子從這份平等中獲得自信獨立堅強,獲得溫暖儲蓄;也希望孩子們能獲得“長幼有序,尊卑有禮”的教育,讓孩子們心中懂感恩、有尊重,改變現在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局面。我是一縷Sunny,歡迎關注點贊!

  • 3 # 軒老師談教育

    我的觀點:我覺得感恩教育作為知識技能教育的補充很有必要。可以先在一部分學校試行,效果比較好的話再進行推廣。這兩年出現了幾起少年兒童弒母的惡性事件,更加深了我們作為老師和家長的思考:我本來是愛ta的,緣何ta如此恨我?

    學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學會感恩。記得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女孩和媽媽發生了爭執就跑出家門,在外面又冷又餓的時候一位賣麵條的老大娘送她一碗麵。她非常感動,一直感謝老大娘。這時老大娘說:“你媽媽給你做了不知多少頓飯你都沒有感謝過她,今天我只給你一碗麵條你就如此感動!”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的付出孩子們認為理所應當,對我們的要求理直氣壯。有時我們稍微做的令其不滿意,ta還可能覺得非常委屈。

    我們辛辛苦苦養育一個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以前人們認為“養兒防老”,而現在卻變成了“養老防兒”。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對人冷漠。這樣的孩子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要教會他們感恩。

    感恩教育要落到行動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如果感恩教育也流於理論知識的講解和灌輸,那麼最終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也沒有必要大演苦情戲,增加孩子的負罪感和愧疚感。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體會一下父母的辛苦。和他們表達一下父母對他們的愛與期待。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以及對感恩的認識。

    感恩教育應該作為一節常態課。

    不能說跟颳風一樣,流行幾天就過去了。應該把感恩課和思想品德課一樣,作為我們教育中的常態課,每個月都有所教授和實踐。相信透過課堂和實踐的潛移默化,能夠對孩子起到良性的引導作用。

    相信心懷感恩的孩子更懂得回報父母,回饋社會,更懂得珍惜學習機會,感謝老師孜孜不倦的付出。

    總結:感恩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美德。只有心懷感恩的孩子才會珍惜父母和老師的付出,才能實現我們德育的最終價值。所以應該常抓不懈!

  • 4 # 楊永厚說教育

    感恩教育的意義何在?

    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他人和社會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並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重要內容之一。

    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需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優秀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傳承影響了幾代中華兒女。感恩教育是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學校教育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立什麼德?做什麼樣的人?是每一個學生必須用行動去回答的人生課題。

    感恩教育中存在不足

    在現實實踐中,中小學在開展對學生感恩教育的活動中卻存在不少問題,如一些學校對感恩教育認識不到位,教育內容被人為的窄化,難以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家庭中家長的感恩教育意識淡漠,社會中存在一些不利學生感恩情感行為的因素等。但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感恩教育過分重視形式,追求廣告、“吸引眼球”的效應,忽視實際效果。

    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重形式本不可厚非,但過分追求教育形式,為了形式而“形式”,忽視教育的實效性,就值得反思了。

    感恩教育要注重實效

    如何使創新感恩教育的形式與體現教育的真實性、科學性、實效性有機結合起來,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心課題。

    感恩教育,學校要提高認識。

    學校要正確認識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義,把學會感恩、懂得感恩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做人、做好人的基本內容和任務,納入並融入學校德育工作之中,滲透貫通於學校的整體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視。

    感恩教育,學校要豐富教育內容。

    有克服和改變一些學校感恩教育人為窄化內容的做法,避免感恩教育就是感恩父母的現象。要以科學、發展、全面的思維,確定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應有內容及範圍。要使學生知曉,作為一個生存於社會中的人,需要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感謝社會的關愛之恩,感謝自然界的共滋之恩。

    感恩教育,學校要構建教育的科學的機制。

    構建形成感恩教育的科學機制,是增強感恩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學校要明確感恩教育的目標,確定感恩教育的內容,遵循學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規律,創造性地構建課程課堂融入教學機制,主題專題教育的活動機制,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機制,學校文化融合浸潤的機制,使感恩教育實現有計劃、有要求、有活動、有環境、有效果。

    感恩教育,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群、社會聯手合作。

    學校要在感恩教育中發揮主導、指導等重要功能,要注重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絡,透過家長會、接待日、家長學校、學生家庭表現記錄表等形式載體,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積極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感恩,併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實踐體驗成場域。學校要與社群、社會相關機構經常聯絡,爭取社群、社會有關機構參與、配合學校教育。

    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校要樹立榜樣,強化考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根據中小學生身心品德發展的規律特點,學校可以指導學生透過閱讀中華傳統美德方面的圖書,用中國古代的英雄人物、歷史人物、先仁志士人的榜樣激勵學生,可以向學生推薦當代社會個行業湧現的先進模範、感動中國的人物,感染學生,用現實生活中的感恩人士的故事教育學生。與此同時,學校應把感恩教育列入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綜合素質評價朝中,加強對學生感恩言行表現進行科學評價。

    總之,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要使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勢與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及感人、感動的真實情感有機融合起來,在堅持、經常、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真正觸及到學生的靈魂深處,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和效果。

  • 5 # 程俊談教育

    學校的感恩教育值得推廣嗎?

    說到感恩這件事情,想起這幾天網上熱傳的一位安徽考生,高考結束後,當著眾人,跪謝母親的事件。他用這種行為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有很多人在評論中寫到,“孩子就應該跪拜父母。”這句話讓人看得非常不舒服,什麼是應該跪拜。都2019年了,還來封建殘餘那一套。跪拜父母只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但不是必須的行為。父母又不是神,何須孩子跪拜。是因為長輩的身份嗎?

     

    感恩,應該是孩子被無條件的關愛,他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關心被愛護,他的內心是溫暖的,推己及人,他會反過來反哺父母,在情感上對父母表達感激。發自內心的,自發的一種行為。這就是愛的教育所帶來的結果。

     

    之前看過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與農村孩子互換。城市孩子到農村後,農村的父母用愛,把有限的生活資源,自己能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他們之間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有的只是愛的行為。用行動關愛著孩子,並沒有對他們提出過多的要求。再頑劣的孩子都有顆柔軟的心。在相處的過程中,這些頑皮的孩子慢慢感受到了農村父母給予他們的無條件的愛。這與他以往在家庭中所受到的關注不一樣。他被他們樸實的愛所感動了,會反過來關心他們,為他們做一些事情。這樣的教育是無痕的,孩子們學會了感恩。

     

    學校做感恩教育是值得稱讚,更多的功課還在父母身上。對孩子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勵和表揚。對他們的行為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判。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多一些關注,平時多陪伴他們,能夠及時迴應孩子。讓孩子承擔一些生活的責任,讓他體驗勞動的辛苦。在孩子面前,給孩子做好榜樣,尊敬長輩,愛護孩子。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內心種下感恩的種子。

     

    言傳勝於身教。在學校推行感恩教育,我認為應該先教育好家長,讓家長知道應該怎樣做合格的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這樣,孩子才會有學習的物件,從父母身上學習到感恩。而不是將感恩當做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來做,那不是真正的感恩,只是一種表面的形式。

     

  • 6 # 啟智優學

    這個問題問得好。

    題記:不要將感恩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

    作為一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感恩教育”在小學可以開展。初中以後就不必要了。

    首先,說說教育。

    在我們國家,只要一項事物作為了“教育”的內容,往往都會流於形式。流於形式就會費時費力還沒有效果。

    感恩,是靠用心去體會,是心與心交流的結果,是人性本來就有的。如果一個人已經失去了這個“人性”,靠流於形式的教育是很難找回來的。

    那為什麼我又認為在小學有必要呢?

    人的價值觀在六歲左右基本上就已經形成了。按道理來說,感恩教育應該是父母最重要工作之一。

    但因為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他們接受學校以外的影響比較少。學校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可以起到“增強”(父母在這方面教育得好的)和“糾正”(父母在這方面教育得不夠的)的作用。

    其次,為什麼我主張初中以後就不必要了呢?

    一是因為初高中學生學業重,整天搞流於形式的教育不但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導致他們對“感恩教育”的反感與排斥。

    另一方面,初中開始,學生的價值觀趨於穩定,人生觀開始形成。此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斷。“感恩”這種素質教育,單單憑形式教育對他們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要注重的是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身教”。需要家長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並且時時要求,最終體現在學生的行為上,而不是幾篇慷慨激昂的作文和報告上,也不是體現在一臺載歌載舞的感恩晚會上。

    最後,說說我對“感恩教育”的看法。

    感恩,首先是“感”。什麼是“感”?先是“感受”,然後是“感動”,最後是“感恩圖報”。

    所以,我們要先教孩子去“感受”別人,包括別人的喜悅、痛苦與付出。這些都是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應該教的。

    而現在的孩子被教成了什麼樣呢?別人喜悅就嫉妒,別人痛苦就偷樂,別人付出就覺得是應該的。

    這樣的孩子,送到小學受“感恩教育”,本來還有一點希望恢復一些人性。但如果家長不知道配合,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是一套,回到家家長教的又是一套,你讓孩子怎麼能學會“感受”別人?更遑論感恩了。

    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悅、痛苦,慢慢就能感受到別人的付出。這樣才能為別人而“感動”。

    但大部分家長跟著社會,隨波逐流,眼裡只看到別人的不足,卻難以看到別人的付出。面對老師,也只有抱怨、指責和謾罵。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很快就體現在行為上。你讓學校怎麼教他們“感恩”?

    沒有“感受”,不會“感動”,你讓孩子們怎麼會有“感恩之心”?怎麼可能“感恩圖報”?

    能將老師的錯記二十年的大有人在,能記住老師諄諄教誨傳業授道的有幾人?

    應該接受感恩教育的,不是學生,而是家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國畫發展的方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