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長子無能、次子年幼之時,趙光義奪走皇位、大治天下,能被稱為謀逆嗎?
11
回覆列表
  • 1 # 野叟雜談

    中國古代皇權更迭的常態是父死子承,在有兒子的情況下,一般都不會出現傳子的局面。所以,宋太宗趙光義的即位,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

    在比較可靠的宋代原始文獻之中,《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對這次皇位更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記載。在第十七卷中有這樣一條記錄:(976年11月14日夜)“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㪬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到底當時發生了什麼,只有他們兄弟二人在裡面,外人不得而知。《長編》接著記載道:“癸丑上崩於萬歲殿,時夜已四皷,宋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它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於雪中歩至宮……乃與王俱進至寢殿,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耶?’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而根據這條記錄,宋太宗趙光義的即位又是一個叫王繼恩的宦官操縱的結果。

    宋太宗畫像

    在宋太宗即位後,總要向天下人解釋自己即位的合法性。首先,他宣稱早在宋太祖還活著的時候就多次稱讚過自己,“晉王龍行虎歩,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接著宋太宗宣佈自己即位時根據當年母親杜太后的約定。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宋史·杜太后傳》記載,杜太后在臨終之際曾經把他們兄弟召集在床前:“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這個時候已經被貶出京的趙普宣稱自己當初見證了這一幕,“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宋太宗即位之後不久,就把趙普重新召回開封任為丞相。

    趙普畫像

    在趙光義當了皇帝以後,他又面臨這一個問題,就是按照他公佈的說法他當皇帝是他母親早就定下來的,可是他母親還說了將來的皇位是要傳給弟弟光美,然後再傳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或德芳的。可是,他並不想這樣。一開始他的確是做出一付要履行約定的樣子,把侄子和弟弟當繼承人來培養。很快這些人就都先後去世了。他的侄子,宋太祖的長子德昭也被他逼死了。據說有一件事他們叔侄之間產生了分歧,趙光義嚴厲地訓斥了趙德芳,並且說等你將來當了皇帝再說吧。結果趙德芳就自殺了。聽說了自殺的訊息後,趙光義又假惺惺地痛哭道傻孩子你何必當真呢!宋太祖的另一個兒子,傳說中的八賢王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死年二十三歲。侄子的問題解決了,接著就是弟弟了。這時的弟弟因為避諱的問題也已經改名為廷美。廷美被人誣陷為謀反,先是不斷削去爵位,後來又被安置到外地,最終病死了事。這樣趙光義就面臨著輿論的疑惑,他為了解釋自己不傳位給弟弟,又再次的編造謊言說這個弟弟實際是父母收養的。

    關於宋太祖和宋太宗之間的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後來還影響到了南宋。那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2 # 奕天讀歷史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是否屬於篡位,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趙光義篡位是事實。

    趙光義篡位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斧聲燭影”,這件事情應該是真實發生過的。

    開寶九年(976年)年十月十九日,太祖趙匡胤召當時的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入宮議事。

    當時趙匡胤屏退了左右,單獨和趙光義對飲。室外守候的宮女和太監看到趙光義數次離席,擺手後退,而趙匡胤也用手中的柱斧咔咔的戳地。還聽到趙匡胤數次說,好為之,好為之。

    雖然當時具體說的什麼事情沒人知道,但我推測,應該是趙匡胤發覺了趙光義的野心和一些試圖謀反的舉動。趙匡胤很有可能是在以退為進,試探趙光義。當時趙匡胤很有可能說,下詔立趙光義為皇位繼承人,而狡詐的趙光義自然要推辭掉,否則,他知道他的性命會立刻不保。

    趙匡胤的試探,讓趙光義知道了趙匡胤已經對他產生懷疑。所以,趙光義先下手為強,殺死趙匡胤是他僅有的選擇了。

    事實也是如此,議事後的當天夜裡,年僅50歲的趙匡胤就暴斃而亡。

    當時的宋皇后是在趙匡胤身邊的,宋皇后讓宦官王繼恩去傳召已經年滿25歲的趙匡胤長子趙德昭。

    但是,王繼恩缺跑去了晉王府,而趙光義的心腹醫生程德玄早已經在晉王府門口等待了。趙光義、程德玄不經王繼恩稟報,就直接闖進了皇宮。

    宋皇后立刻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以“官家”稱呼趙光義,認可了趙光義是繼任的皇帝身份,這讓趙光義也暫時放過了宋皇后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

    當然,趙光義還是要除之而後快的,趙德昭、趙德芳、趙光美、宋太后都相繼離世。

    趙光義,還和趙普互相交換利益,編造了一個“金匱之盟”的故事。

    “金匱之盟”,有人專門考證過相關的歷史資料,認為即使存在這件事,可能也不是像現在我們知道的這樣子,必須是趙匡胤傳趙光義,再傳趙光美,再傳趙德昭。

    很有可能,“金匱之盟”的內容是如果德昭年幼,那麼就光義繼位,如果德昭已經長大成人,那麼就由趙德昭直接繼承皇位。

    估計這也是趙普在趙光義繼位後,沒有立刻獻上“金匱之盟”的原因。要不就是根本沒有這件事,要不就是跟公開的內容不一樣,是趙普經過深思熟慮後,跟趙光義一起演的一場秀。

    這件事情,也可以從宋高宗趙構還位給太祖一支的後人得到印證。

    皇族內部,應該對“斧聲燭影”的故事都有所瞭解,所以,趙構就借托夢說,將皇位還給了太祖一支的後人。

    雖然趙構的真實目的是穩固自己的統治,減少太宗一支其他後人的勢力,但也從側面證明,太宗可能真的得位不正,也就是篡位得到的皇位。

  • 3 # 鹹魚閒聊

    因為中國封建社會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主,所以“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顯得很突兀,很不正常,再加上野史記載的“斧聲燭影”,使得人們認為趙光義的皇位來的很蹊蹺,甚至有了如題主所問的可能是謀反。但趙光義的皇位真的如野史所說是弒兄而來嗎?雖然正史對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的繼位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根據我所瞭解的一些史實再加上我的一些主觀判斷,我認為趙光義的繼位合理合法,當然了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有不同觀點的朋友可以留言,大家一起交流。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看法。

    首先,由於正史《宋史 太祖本紀》只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這寥寥幾筆,所以後世人們對宋太祖的死,宋太宗的繼位產生了很多疑問,其中流傳最廣的“斧聲燭影“來自於北宋僧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內容大家基本都清楚了,這裡不再贅述。但是司馬光在《涑水紀聞》裡卻是另一番說辭“宋太祖駕崩後,宋皇后派使者召趙德芳入宮,但使者卻徑直去了晉王府,趙光義見到使者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入宮”,根據司馬光的記載,太祖死時,趙光義並不在宮中,因此不可能弒兄。而畢沅的《續資治通鑑》也力主這一說法。一邊是僧人的記載,一邊是兩位歷史學家的觀點,到底誰更可信相信大家一目瞭然了吧!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金匱之盟”,據記載當年杜太后有感於趙匡胤皇位得益於後周主幼臣強,因而為了趙氏江山的穩固,避免宋朝再次步入後周的後塵,令趙匡胤定下死後傳位給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位給趙廷美,最後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德昭的皇位傳承順序,由趙普記錄下來,藏於金匱之中。由於“金匱之盟”在《宋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篇》中都有記載,所以,這一說法比較可靠,這再次印證了,趙光義皇位得來之正。

    第三,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仁德之君,在他的身上可以發現作為一個男人應該有的所有好的一面,比如他心懷大度,勇於納諫,崇尚節儉,對母親杜太后更是出了名的孝順,而且對待自己的弟弟們也很好,有記載趙光義有次生病,趙匡胤陪在床側,親自喂送湯藥。再有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擁立有功,而且本身也很有能力,趙匡胤登基後,封他為殿前都虞侯,泰寧節度使,征討李重進後,又封他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加中書令,後晉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可以看出來,趙匡胤在位期間是很重用趙光義的,這種重用並不是簡單的任用,而是大有傳位之心,為何這樣說?這就不得不提趙光義眾多官職中的一個很特殊的官職——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在五代,宋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因為五代時期,各地烽煙不斷,一國之君大多要經常外出征戰,所以他們選定的接班人一定要有強大的勢力能夠震懾住朝廷上下,因而接班人基本都會出任京兆尹(北宋定都開封就是開封府尹)這一高階行政長官,還有的會加上宰相銜和親王,所以這一時期的儲君大多都是集京兆尹,丞相銜和封王於一體,那麼我們再回過頭看看趙光義當時的一身官銜,開封府尹,晉王,同平章事(宰相銜),三位一體,標準的北宋初儲君模式。所以我認為雖然宋太祖沒有明說,但在形式上應該已經承認了趙光義儲君的地位。像之前的周世宗,之後的宋真宗即位前都曾擔任開封府尹,也都是親王,所以這一說法是可信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秦王趙廷美也擔任過開封府尹,所以這從側面也可以印證“金匱之盟”的真實性,當年趙廷美可能真的也是趙匡胤和杜太后約定的繼承者,只不過,趙光義登基後,私慾太大,不想傳位給弟弟和侄子,而是想直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所以趙光義後來貶謫趙廷美,訓斥趙德昭,使得趙廷美憂憤而死,趙德昭自殺身亡。想來也是趙光義最想見到的結果吧。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趙光義並沒有弒兄,只不過他也並沒有按照當年“金匱之盟”的約定進行傳位,但不管怎樣,趙光義的即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更不存在謀反一說。

  • 4 # 古今夢迴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死後,竟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匡胤傳位於弟弟的舉動,給後世留下永遠解不開的謎,尤其是燭影斧聲更是將把陰謀論推到了極點。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認為趙光義害死哥哥,才登上皇位。之所以都這樣認為,是因為趙光義最接近皇權的人物,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鋌而走險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說沒有,似乎也無法辯駁,先前就有金匱之盟在先,趙光義只需要耐心等待就是,完全沒必要冒著危險去爭皇位。但是話又說回來,既然沒有證據證明是趙光義殺死自己的親哥哥,那麼為什麼還對趙光義有許多的詆譭,那就是趙光義繼承皇位後,並沒有按照金匱之盟約定,將自己皇位傳給弟弟,或者是趙匡胤的兒子們,而是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直到北國入侵北宋,擄走徽欽二帝,後來康王趙構建立南宋,皇權才重新回到趙匡胤一脈的後人中。

    中國本就是習慣朔本正源的,尤其在儒文化非常繁榮的北宋時期。趙光義的這些舉動,必然會引起世人對趙光義的繼位是否合法,從而產生懷疑。而攻擊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詆譭,詆譭的武器就是篡位和謀反,然後再借助燭影斧聲,達到詆譭趙光義人品的目地,是最適合的了。

  • 5 # 國史記聞

    首先,歷史記載中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宋太祖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無能”,而趙匡胤駕崩之時,他的次子趙德芳也已經十七歲的,算不上是“年幼”。而趙光義繼位之後,雖然吞併了吳越、漳泉,消滅了北漢,讓中原地區基本統一,但是他的統治時間內算不上是“大治”,反而因為多次大規模北伐,又遭遇慘敗,可以說是敗壞了太祖奠定的基業。

    再來看趙光義算不算“篡位”: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詳述過“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的來由以及真偽。就目前遺留下來的歷史記載來看,杜太后生前應該是真的留下過“金匱之盟”,並且得到了太祖趙匡胤的許諾。

    但是,趙光義繼位之後很可能將“三傳”改成了“兩傳”,也就是把約定中的傳位方式(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篡改了,以達到皇位在自己一家傳承的目的(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義之子)。

    “斧聲燭影”一事本來就出自筆記體的野史,而且是孤證,可信度很低,但是這曲折離奇的宮闈秘事向來很受歡迎,再加上平時精力充沛的趙匡胤突然駕崩,趙光義又直接或間接害死了趙廷美、趙德昭以及趙德芳,讓人們不得不懷疑趙匡胤也是趙光義害死的。其實這種推論是很草率的,趙廷美叔侄三人之死,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趙光義想把皇位緊緊握在自己“一家人”手中,因為他們三人之死去推論趙光義弒兄,有點本末倒置了。

  • 6 # 逐夢星辰丶

    針對趙光義和趙匡胤兄弟二人的紛爭,千古迴響不絕,史學家們也是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確定的結論,尤其是針對燭影斧聲,以及趙光義有沒有很早就開始謀劃取代趙匡胤,看過很多這方面專家的說法,加上個人的看法,在下以為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可能性非常大,有以下幾點。

    1.傳說燭影斧聲的當晚,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是針對某件事起的爭執,確切的說,就是老太后的金匱之盟,也就是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製度,老太后的說法是為了避免像後周柴榮一樣,死後皇帝年幼,重蹈覆轍,但是這個觀點漏洞百出,第一,當時太祖趙匡胤的長子趙德芳已經接近成年了,已經有十七八歲了,這個年紀在古代應該說已經不存在年幼了,像漢武帝就是17歲登基的,更何況當時趙匡胤的皇后也還在,完全有能力支撐起天下,因為史書是後人寫的,所以這個金匱之盟極大的可能性是趙光義為了宣示自己的繼位合法性找的說辭,而修改了當時的史書

    2.有種說法是從五代十國以來,接班人的制度就是開封尹➕親王,當時趙光義的爵位就是晉王➕開封尹,這個說法還是有史可查的,但是個人認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後,想依靠弟弟坐穩天下,才給他做了親王➕開封尹,而不是想讓他繼位,因為在華人的傳統文化中,子承父業的觀念非常濃厚,而且,如果趙匡胤真的想著兄終弟及,那應該對趙光義非常友善,那趙光義應該也不會在繼位幾年內就把太祖的幾個兒子都弄死了,這不是就是在像世人證明他的心虛嗎

    3.針對趙匡胤在陳橋兵變時,趙光義究竟有沒有參加,這個已經確認就是趙匡胤從有這個想法,到黃袍加身,都沒有趙光義什麼事,最多也就是邊緣OB,所以不存在他結黨不可收拾

    4.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不喜勿噴,趙匡胤作為一代王朝的建立者,最後在這種撲朔迷離的情況下淡然退場,不得不說,非常的令人生疑,我覺得趙匡胤作為帝王,尤其是開創者,缺少了一些霸氣和心狠手辣,最是無情帝王家,趙匡胤作為將領,作為軍事家,他是合格的,但是作為一代帝王,他的政治頭腦還是略顯不足,缺少了一點雷厲風行,在此還是為他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素質教育要求減輕學生負擔,如何給學生的書包“瘦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