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今聞史話
眾所周知,晉朝多狂士。但其狷狂是有淵源的,從三國時期開始,輕狂之風已不經意間成為眾名士的新時尚,例如禰衡曾裸衣擊鼓辱曹操,孔融有不敬父母之言傳世,廖立、彭羕只為逞一時口快,白白送了性命等等。孔融曾和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說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則回贊禰衡,說你是“顏回復生”。孔融還不尊孝道,鬧饑荒的時候,孔融對別人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真是狂妄之至。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甚至連諸葛亮也曾不謙虛地自比管仲、樂毅,而貶低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最多能做個刺史郡守。然而也有這麼一個懷有不世之才卻格外低調隱忍的人,這個人就是人稱“冢虎”的司馬懿。
難道在這樣一個以狂為美的時代,司馬老先生能夠獨善其身,與世風格格不入?答曰,非也。司馬懿年輕的時候,也曾因少年輕狂與同郡的周生結了樑子,周生等人慾除之而後快,和司馬懿關係非常要好的著名隱士胡昭聽說了這一訊息,不惜跋山涉水,涕淚交加,才阻止了這一惡性事件的發生,估計司馬懿這個膽小鬼,也真嚇壞了,從此便夾著尾巴做人。當然,這只是影響他處事風格形成的一方面,關鍵還是其本性使然。從他人生的另一次不淡定、不隱忍,便可見一斑。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朝廷命他據守,他卻在接到諸葛亮送來的女裝之後,數次上表請戰,皇帝派來了辛毗,這才壓制住了出兵與諸葛亮對決的念頭。大家注意,此君的妙處就在於“數次上表請戰”。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所以數次向朝廷請戰,甚至把辛毗搬到了前線,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穩定軍心而已,因為司馬懿有自知之明,如果正面對決,自己肯定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自己不想動手,卻還要有面子,還要穩定眾將的憤怒情緒。只有出此下策,才能全面照顧到裡子和麵子。由此看來,若不是司馬懿骨子裡的隱忍,真可能會做出傻事來,那才中了諸葛亮的圈套。
在那樣一個亂世出英雄的時代,正是因為有著堅定隱忍的性格,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的他,才拒不出仕,甚至不惜假裝中風;後來被曹操脅迫,他被迫為官,雖然獻計不少,卻並不刻意出風頭;曹丕時代,他被委以重任,卻從不恃寵而驕;曹叡時代,雖然皇帝年少,他依舊沒有什麼出格的行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曹芳時期,他被曹爽架空十年,其間裝病兩年,才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最終一舉成功;過後曹芳對他進行封賞,他卻辭之不受。 如此看來,司馬懿隱忍的功夫,幾乎無人能敵。歸根結底,性格使然,對時勢的準確把握使然,胸懷異志使然。
-
3 # 青草無為
司馬懿老謀深算,是個人精。年輕時,曹操要他出櫃,他固辭不受。非把少年虛度,熬成了婆婆的年齡,才大放異彩。司馬大神那智商,到哪不能發光啊,偏偏等要老了才想起功名?這不怨他,他也是迫不得已。那麼,他有哪些不得不說的苦衷呢?
第一,不是他不想當官,光宗耀祖,而是當時曹魏的政治環境,讓他看不到出頭的希望。
曹操手下謀士眾多,將星雲集。武將有曹仁、夏侯淵、許楮、典韋等等,戰場上殺人如麻,都能獨擋一面,一般人惹不起。謀士裡也是藏龍臥虎,荀彧、郭嘉,皆是不世出的人才,在曹操眼裡,地位很高。司馬懿出現時,曹操的班子已經搭起來了,那些人都是和他過命的弟兄,他想後來居上,很難獲得曹操的專寵。
曹操的另一個優勢,是運氣好得令人髮指。在創業前期,幾乎是打誰滅誰。尤其是和袁紹爭霸的時候,眼看要撐不下去,天降許攸,絕殺袁本初,霸佔了他的全部。有了這好手氣,曹操也經常裝逼,帶了幾個人就要嫖張繡的嫂嫂。赤壁開戰在即,他又寫詩,又喝酒,反倒把打仗排在後面了。所以,他打江東的時候,也沒帶幾個貼心的謀士。司馬兄的妙計再多,這會估計曹操也懶得搭理,他的娛樂節目太多。
司馬懿如果沒沉住氣,去曹操手裡當官,結果多半是有他不多,無他不少,很難引起重視。赤壁一戰,曹操損失很大,出現了人才慌,大哭郭嘉,明白了謀士的重要性。匹馬懿抓住曹操智商的空巢期,正式踏入仕途。裝了好幾年孫子,才出了頭,得到了曹家的認可。第二,司馬懿的戰術體系在三國前期不佔優勢。在和諸葛亮的角逐中,他以防為主,打死不首先動武,在耗死諸葛亮後,也沒去欺負蜀國。他不是不想打,是自己守強攻弱,怕折本太多。
這種戰法,需要有穩定的後勤保障。三國前期,大家的底子都不厚,只有當惡狗,多搶地盤,什麼都往手裡抓,才能吃飽飯,鞏固勢力。司馬大爺的玩法,可就佔不住腳了。等他慢條斯理的算清楚了,那地方早被奪了。劉備早上還在徐州起床呢,晚上就被呂布趕到小沛睡覺了。這麼快的變化,估計司馬懿適應不了,他畢竟出生大族,對顛沛流離的日子,過不慣。
有了這些人生經歷,加上自己算計的優勢,他懂得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後發制人才是他的殺手鐧。
-
4 # 使用者57571696916
有一句話叫做“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我不贊同説司馬懿最初是沒有想過要奪取曹家大業,這類似於沒有人不喜歡錢一個道理。從諸葛亮設局迫使劉備三顧茅廬請求他出山,也能得出當時的武將也好還是文臣也好,都沒有一個單純,要不然在戰爭時期,單純的結局就是死亡,司馬懿那麼聰明的人又怎能不知。司馬家族是做生意和文臣的,當時北方已經是曹家的,要想得到曹家大業只有借別人的力量造就自己的夢想,荀彧(藉助曹操勢力復辟漢朝)就是這樣的人,結果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槍桿子出政權”,天下是軍隊的天下,不是個人感情的天下,所以荀彧死了,當然司馬懿也明白這道理,於是夾著尾巴做人,養精蓄稅。曹操後期和曹丕時期,正真能夠為曹家牟利天下的也就司馬懿一個,於是司馬懿的春天機會來了,上天也傾向於司馬懿,因為曹操和曹丕很快的死掉了,曹叡繼位,實際大權落入曹真手上,於是曹叡為了得到中央集權制,打壓曹真,提拔司馬懿,隨後用政治手段讓曹真和司馬懿內鬥,在內鬥的過程中,出現了效忠司馬懿的軍隊,這才有了奪取曹家大業的資本。
-
5 # 簿君
問這個問題的人你還不如問"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聰明",或是"漢獻帝為什麼這麼懦弱?","劉備為什麼這麼虛偽?""張飛為什麼這麼爆脾氣?"
其實,這就是一個人天生的性格。但司馬懿隱忍也是有後天的原因的,因為在曹操手下當差時,曹操就有殺了司馬懿的心,老馬從這開始隱忍不發,才保得性命。到了後來曹魏的幾代皇帝,司馬懿一直被人打壓,大起大落,如果不是靠著這樣的隱忍,早就灰飛煙滅了。
-
6 # 聽濤軒書法
司馬懿為什麼能隱忍而後發制人,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時局所迫;二,善於把握機會;三,好的心態。
時局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司馬懿年輕時感到漢室衰微,自己並沒有好的發展前途,並不想為曹操效力。要不是曹操發大招逼司馬懿入仕,司馬懿肯定還會等待時機,飼機而動。
司馬懿在曹操陣營中並不受曹操信賴,曹操總是對他留有戒心,要不是司馬懿與曹丕關係好,司馬懿沒準就被曹操清理了,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不得不隱忍,不然會招來大禍。
當曹爽大權在握時,司馬懿也選擇了避其鋒芒 當時曹魏宗室實力尚在,司馬懿也不敢輕易對曹爽下手,出於無奈也只有韜光養晦。
善於把握機會,有絕佳的洞察力當司馬懿遭到曹操猜忌時,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曹丕。此時他緊抱曹丕這個大腿,使自己免災。
當曹叡準備拖孤時,司馬懿不在都城,他接連線到兩道聖旨,前一封是要他去鎮守關中,後一封是要他速速回京。司馬懿果斷的回京,這才有了後來的拖孤,不然司馬懿與中央就沒什麼關係了。
高平陵事變中司馬懿再一次展現了他把握機會的能力和絕佳的洞察力。他趁曹爽兄弟出城,果斷採取行動,這一次冒險使他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
好的心態,能曲能伸司馬懿能夠隱忍而後發制人好的心態很重要。年輕時不為曹操所招,而甘心等待時機,這對於一般的年輕人來說不是可以輕易做到的。
明帝時司馬懿屢次招到猜忌被貶,但他依然能夠不卑不亢,依然按照平常的心態去面對,這也是一個政治家最應有的心裡素質。
司馬懿最後一次賦閒在家是曹爽輔政時期,這時作為一位將近古希的老人來說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但他依然鬥志滿滿,不得不說他的這種意志力也是他良好心態的表現。
有人說司馬家得天下明不正,言不順,確實如此,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認司馬懿的才能。他的才能在三國裡面應該也算是頂級的。
-
7 # 如切如磨
我認為隱忍二字屬於司馬懿早期就形成的沉穩堅毅、謹慎周全的人物性格,更是一個胸懷大志的梟雄所具備的特質。且成為司馬懿從始至終秉持的處世原則,而相應的後發制人,則成為仲達一生行事的制勝之道。司馬懿二十歲就以才名聞達於鄉梓
並得到曹操的注意,進而起意徵辟於他。《晉書》有記載司馬懿以生病為由拒絕了曹操的徵辟。於是曹操派刺客去試探真假,刀子都快砍到身上了,司馬懿仍然大膽的臥在床上也一動不動。從這就能看出,二十歲的熱血青年有這份大膽的堅忍是何等的難得,可見司馬懿很早就開始具備和培養自己堅忍的性格。
年屆三十歲之際,一是曹操再次強勢的徵召,二是想來已經漸趨成熟的司馬懿也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因而司馬懿順勢而為,正式出仕。這裡能看出,司馬懿非常知進退,並不是一味的對抗惹來災禍。
作為前輩梟雄的魏武帝曹操觀察力敏銳而善於識人,對司馬懿有清醒準確的認識。不但察覺出其有雄豪之志,更有狼顧之相,而且早早就對曹丕下斷語說“司馬懿必不甘於人下,日後必然成為禍亂曹家的隱患”。可想而知,司馬懿在曹操手下是如何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
司馬懿再次展現出隱忍低調的深厚功底。他異常低調的安於本職,勤懇盡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此外就是不動聲色的親近和交好曹丕,給他出謀獻策,助力支援他成為正式的繼承人,遂成為曹丕最信任和得力的屬下之一。也因此司馬懿得到曹丕的庇護,分擔了來自曹操的威脅猜忌。
同時司馬懿雖出身漢朝舊臣體系,但他早早就完全表現出對曹操的衷心擁護支援,更時常在軍國大事上給曹操提出正確的建議和謀劃。多管齊下,司馬懿不但逐漸打消曹操的猜忌疑慮,更在曹氏政權中嶄露頭角,平穩上升。熬到曹操去世,司馬懿被委以全權處理其喪葬大事的重要職務,一時間內外肅然。由此在曹操時期,司馬懿不但成功保全了自己,更是奠定了自己在曹氏政權中的地位基礎。
曹丕繼位建國稱帝,對司馬懿的信任和重用達到高潮儼然把司馬懿定位成為可以代替自己留鎮後方、督撫軍國的安邦重臣。臨終時予以輔臣之職。魏明帝曹叡繼位,司馬懿正式開始全面轉型為軍事統帥,並逐漸掌握曹魏的軍權。期間司馬懿更是把隱忍後發制人的策略發揮到了極致。
對外,司馬懿抗衡來自諸葛亮的大舉入侵。他的策略就是依託有利地形,佔盡地勢,以守代攻,進行消耗型的持久戰、陣地戰。此舉有效的阻止挫敗諸葛亮的北伐之勢,並最終逼得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期間,諸葛亮甚至以送來女子衣物,侮辱司馬懿像個娘們一樣沒有血性,來挑釁逼迫司馬懿出戰。司馬懿非但不受嘲諷而被激怒,反而套話詢問諸葛亮的瑣事,以此準確判斷出諸葛亮死期將至。
對內,司馬懿反而用諸葛亮的北伐逐漸攫取軍權。期間先不露聲色的套路搞死了曹操時期留下的碩果僅存的大將張郃,還借諸葛亮之手打擊壓在自己頭上的曹真,生生把他熬死。到此時,司馬懿把軍中曹操舊將勢力、曹氏皇族勢力一一除去,自己全盤掌握了軍權。並以此征戰四方,拒蜀抗吳,平滅公孫淵,在軍中奠定不敗統帥的地位。
魏明帝曹叡死前託孤於司馬懿與曹氏宗族曹爽。曹爽代表了曹氏的皇族勢力,天然具有優勢和號召力,以此來逼迫司馬懿,想將其逐出曹魏的權力中樞。而司馬懿雖被剝奪軍權,僅留下個太傅的虛職,但仍然不驕不躁,一副聽之任之的合作態度。
果然天要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曹爽一夥倒行逆施,但知以低劣手段爭權奪利。對外軍事失利,對內結黨營私、專擅朝政,甚至逼迫太后。結果使國力衰退、朝廷動盪。朝野大臣、有識之士漸漸開始寄希望於司馬懿出來收拾亂局,主持超綱。司馬懿也留下名言“且止,忍不可忍。”
而後司馬懿演技炸裂,偽裝病重,一副要死的龍鍾老態成功騙過了曹爽黨羽。機會終於來臨,曹爽輕身而出。司馬懿先請得太后懿旨,佔據大義。再控制軍隊,佔領首都。以清君側的名義進軍逼迫曹爽。孬種曹爽很沒骨氣的直接放棄抵抗,屈膝投降,後被族誅。司馬懿正式接管曹魏大權,奠定晉朝司馬氏天下基業。
用了這麼多文字記敘司馬懿的事蹟,正是為了說明隱忍性格帶給司馬懿一生的不凡成就。甚至在司馬懿如曹操一般得掌最高權力後,行事作風是越發的謙遜低調。其遺囑辭讓郡公和殊禮,只要求簡葬,不樹不墳,不設明器。可謂連死都死得低調至極。縱觀司馬懿梟雄一世,是真正把隱忍二字做到了極致的,獲得成功那是理所當然的。熬死了仨皇帝,耗死了諸葛亮,奠基了一個新的統一政權。司馬懿的隱忍實在是最逆天的技能了!
回覆列表
其實這是所有人對司馬懿的誤會,司馬懿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篡位,奪取曹魏的政權,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忠臣,我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具體我不展開,你們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因為你們把司馬懿定位為奸臣,所以反推顧忌她的行為,是非常不正常,如果你定為忠誠,你去看他的行為,又是另一番滋味
隱忍是所有政客具備的基本條件,如果一個政客連基本的隱忍都不會的話,他肯定不會成功,符合這樣的條件不僅僅只有司馬懿,還有其他人,霍光立劉病已為帝的時候,劉病已多麼隱忍,不敢有一絲不滿,霍光活著的時候,自己結髮的妻子被毒死了他都能忍下來。所以相比之下司馬懿一種隱忍又算得了什麼。
劉病已也是後發之人,霍光死後他殺了霍光的全族,司馬懿本身就不願意出山,曹操公元200年徵召的時候他裝瘋,到207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他沒辦法只能出來。所以曹爽對他的明升暗降,他是看在眼裡,根本無所謂,理由非常簡單。整個大魏朝缺了他不行,這才是他的根本,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實力,你隱忍有個毛用。因為魏明帝時期,全靠司馬懿四處平叛。
司馬懿被曹爽架空,他沒有反擊是故意的,他是故意讓曹爽霸道到滿朝文武都感到十分的不滿,包括曹氏宗不滿。那個時候他出來,收拾殘局,順理成章,所有人都會站在司馬懿那邊,不覺得司馬懿的行為是不對的。這才是他的底蘊和底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