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dy20521191

    是啊!所以美國有好多文盲閱讀障礙者…中文就不存在閱讀障礙的問題!日語和韓語就是音標發音對應的…韓語有連讀!

  • 2 # 精華坦白說

    這其實是個正字法問題,為什麼英語不直接用音標來當做字母? - nanako izzmi 的回答的那個吐槽也是正字法的後果。說什麼正式不正式的,恐怕各位想得太多了;正字法歸根到底,實際上是一種習慣與現實的妥協,只是英語的妥協走向了“習慣”的那一面。英語的正字法簡直就是一筆糊塗賬,這點我想沒幾個人不同意的,但是真的就正字而言,又可以洋洋灑灑說很多內容,所以我打算今天給它一併說完。

    之前曾經打算給為什麼英語不直接按讀音書寫? - 語言學寫一個回答的,結果放在草稿裡坑了一年了,今天一鼓作氣在這裡寫完。英語原生詞彙的拼寫是在中古英語的時候形成的,也就是說,這些詞系統表示的其實是十四世紀之前的英語讀音,那時候的英語也是像德語和西班牙語那樣“所見即所得”的。但是接下來有兩件事,導致英語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一個是著名的母音大挪移(Great Vowel Shift),還有一個看似奇怪但非常重要——是的,古登堡的印刷術。

    母音大挪移的時間點大概是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一直持續到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原因大抵是黑死病導致死了很多人,而同時由於外來語的影響,在這個時期語音變化就“趁虛而入”——這也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畢竟如果習慣舊讀音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那麼新讀音就在人口上佔了主流。母音大挪移導致了現在母音的讀法基本都是亂的,包括silent e之前的母音的讀法也都發生了變化。而英語的“正字問題”,一般也出現在母音層面,只有一部分子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不過我們也不能把今天的局面全部怪在母音大挪移上。如果在母音大挪移的時代,英語原生詞彙的正字還沒有完全記錄下來的話,那麼局勢還有扭轉的可能;可惜,就在和母音大挪移幾乎同時代的時候,印刷術傳進了歐洲,十五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有了印刷出版機構,並且開始批次印刷英文書籍——而當時的書籍可是用中古英語的拼寫方式寫出來的。印刷術影響了歐洲這話不是白說的,至少在英國,最初的英文印刷文字是基於古英語和中古英語的的讀音形成的,而由於印刷術的簡便和高效,這些文字大量擴散,導致最後“想改也改不了”。於是在母音大挪移之後、現代英語形成的時候,英華人面臨著一個割裂的問題:語音現代化了,拼寫卻不現代化。這是英語讀音和書寫分離的原因。

    有人可能會說,分開了怕什麼,找個人把它們合上就好了。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自現代英語形成之後,正字法這個東西從來就沒有大規模地出現過。直到現在,英語也沒有一個負責正字法的官方機構,不管是在英國、美國還是在其他英語國家都沒有。我們都知道法語有法蘭西學院(是的我還得再講一遍那個笑話:抓蝸牛。吃蝸牛。),德語有德語正字法協會,但是不管在哪個英語國家,都沒有一個完全負責正字的由全國認可的機構。在十九世紀之後,也就是德語開始大批次正字的那個年代,在英語世界裡,即使有人提出了大規模的正字類建議,也都是小範圍的,因為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像美國那種把s改成z、ou變成o的,只能叫換湯不換藥,和英語正字面臨的問題相比根本就不是事兒:你見過有誰一下決心把gh的拼法改掉嗎?你見過有誰一下決心把kn改成n嗎?這些都沒改,只能說是沒人有能力和影響力去完全撼動中古英語留下來的爛攤子。

    正字法這種東西,就像其他一切有爭議的大變動一樣,改和不改,兩方面都有很大的理由,也會有很明顯的缺陷:如果改了,英語的拼寫和讀音會統一,從而方便拼寫和學習(可不是外華人覺得英語拼寫麻煩,蕭伯納自己都覺得英語單詞的拼寫簡直是混賬;也一直有英國的家長反映說,自己的孩子以英語為母語、德語為外語,結果德語拼寫學得很好,英語的拼寫卻經常不及格);如果不改,保證英語的拼寫方式一致,可以有效地反映早期讀音(比如說在中古英語裡knight這個詞的k是發音的,而gh也發成/x/),能夠明確知道詞源(比如說restaurant這種詞一看就是從法語後媽那裡借過來的),也方便閱讀古典文獻(畢竟古典文獻是根據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寫的)。缺陷麼,自然就是對方的優點反過來。正因為這兩個問題始終糾纏不下,所以我們也很難說到底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更何況正字法這種東西實際上是越早做越好,既然早期沒有人做,往後大家更覺得累贅,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意見,只能無限期擱置下去了。

    那麼再看國際音標。國際音標的雛形出現於十九世紀中葉,而我們今天用的國際音標,大概是在1989年左右才完全形成的,在之後有過幾次明顯的增刪,不過不太影響。英語裡已有的發音,基本上都是在國際音標的雛形裡已經包括的標記,包括幾個在英語裡沒有出現的拼式,比如/ŋ/(對應ng)和/θ/與/ð/(對應th的兩種發音)。如果在國際音標剛剛出現的時候就選擇用它來表示英語發音的話,就“可行性”來說,是可能的,畢竟英語的同音字是相對比較少的(相對,不是沒有,誰硬要說我在說英語沒有同音字就是耍流氓),我們在聽的時候也可以透過語境來識別,比起漢語日語的情況好很多了(日語的問題在音調之前,當然還有漢字與假名的對應)。

    但是,國際音標出現的時候,距離母音大挪移已經過去了二百年,而在這二百年裡,識字的英語母語者已經這麼一瘸一拐地走過來了,甚至已經非常習慣一瘸一拐地走路了。幾次基於英語本身拼寫的正字法都沒有完全推廣,而如果換成國際音標,還要引入那麼多的新字元,你覺得真的有人會同意嗎?我經常說很多事情“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但是這次情況變化了,成了“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為母語者們沒能力承受也懶得承受這種完全的修改。從歷史上看來,英語世界能夠允許的修改,也不過是s改成z、ou變成o這樣的小手術。

    更何況,用國際音標來拼寫英語是一種很不實用的行為。首先,國際音標並不是“自然產生”的字元,並且硬性要求符號和讀音一一對應,因此引入了很多“非英語”的字元,它的直觀度是很有限的。它在誕生之時就是作為一種“專業工具”而非大眾用品設計的,它所追求的是精確可靠,而不是簡單易懂,這和正字法的目的是完全反著的;讓群眾掌握到底是/i/還是/ɪ/,是/ɑ/、/æ/還是/a/就已經足夠讓很多小學生哭著回家了。其次,正如題主所說,英語的不同變體會有不同發音,即使是同一個單詞也會使用不同的母音,如果完全採取國際音標來拼寫的話,要不我們就選擇一個基本的發音基準進行統一——這樣首先格拉斯哥就能和南安普敦打一架;要不就各自按照各自的拼式走,這樣英美音的區別還是小事,澳洲音可以再給你來個母音大挪移,這是所有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估計都不太希望看到的事情。

    這樣,我們大概可以總結國際音標無法作為英語拼寫正字的基本原因:出現時間太晚;字元繁多、拼寫較為複雜;較成本而言實用性太弱不利於推廣。正字法的目的,當然是規範拼寫、規範印刷,但是其最終的目的,是謀求語言內部交通的便利。如果一種正字法會對母語者造成異常的負擔的話,那麼還不如讓它去死好了。

    說完了歷史上國際音標沒能成為英語拼寫方法的原因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在電腦全面普及的今天,修正正字法的兩個限制:鍵盤和編碼。

    我們現在在電腦上常用的QWERTY鍵位及對等鍵位系統(比如法語的AZERTY和德語的QWERTZ),是基於早期打字機的鍵盤排布產生的,這個排布大概出現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而那個時候國際音標還差幾年就誕生了。之前我們說了,英語是在母音大挪移及印刷術發展之後錯過了正字法的第一個時機,那麼在打字機出現之後,英語就錯過了第二個時機(那個時候有小規模的正字法變動,但是沒有擴充套件開來)。打字機的出現使文字的輸出變得更為便利,但是也因為打字機的制式問題,參與文字輸出的字元變得更加固定,畢竟如果是手寫的話想隨手畫個花都可以,但是要在打字機時代給語言拼寫新增進新的字元,就需要對打字機的鍵盤排布進行改造。如果是普通的umlaut和accent,還可以用退格鍵進行操作;但如果是新增諸如ŋ和θ的新字元,就需要完全改造打字機了。國際音標出現得晚,此時的打字機已經成型了,而我們也都知道,一旦涉及到對成型的東西進行改造,大家都會有一副“喂真的有必要嗎”的態度。因此如果在當前,把英語的拼式換成國際音標的話,我們勢必需要調整鍵盤的排布,也必然也引出更大的阻力。

    我之前也說過,由於國際音標強調準確性,所以在設計時是採取嚴格的一符一音規則的,因此除了標準的拉丁字母以外,也從別的地方借了很多字母過來。因此,國際音標的一些字元是需要unicode擴充套件包才能夠實現的,我們上維基百科上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提示:

    This article contains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phonetic symbols.

    本頁面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要知道,即使是英語的音標,也有很多不存在於我們常用的編碼組裡;在Vista之前,Windows的預設瀏覽器字型Times New Roman是不支援大多數國際音標字元的。如果你曾經在Word或者其他文字編輯器裡試著輸入國際音標字元的話,估計會對這件事情的困難程度有所瞭解。當然,你可以說我們實際陷入了一個圈套論證:如果英語採取國際音標拼式的話,這個問題可能早就解決了;正因為英語沒有使用國際音標進行拼寫,所以才會有這個問題。但是,正如我所說,這並不是英語沒有使用國際音標拼寫的根本原因,而是在當前改換英語正字法需要面對的問題。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確是沒有錯,但是我們的科技是建立在過往的發展基礎上的,越往後這個包袱越沉重;這也就是如果要在今天推廣新的基於國際音標的英語正字法會比一個半世紀以前更困難的原因。

    最後,我覺得有必要讓題主稍微感受一下,如果英語的拼寫真的改成國際音標了會怎麼樣。(全文來自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可能需要翻牆,請大家自行解決)

    ðə ɪ̀ntərnǽʃənəl fənɛ́tɪk ǽlfəbɛ̀t ɪ́z ə sɛ́t ə́v fənɛ́tɪk notéʃən wɪ́tʃ símz tú hǽv bɪ́n ɪ̀nvɛ́ntəd sólli tú ənɔ̀j ɛ́niwən hú hǽd ɛ́ni sɔ́rt ə́v ɪ̀ntɛ́ntʃənz tú ǽktʃəwəli fɪ́gjər áwt háw sə́mθɪŋ ɪ́z prənáwnst. ɪ́t ɪ́z nɛ́vər júzd, ǽz ɛ́niwən hú wʊ́d hǽv ðə tájm tú lə́rn ðə fʊ́l notéʃən də́zənt hǽv ɛ́ni frɛ́ndz tú tɒ́k tú wɪθ ɪ́t.

    ðə sɪ́mbəlz ə́v ðə ɪ̀ntərnǽʃənəl fənɛ́tɪk ǽlfəbɛ̀t ɑ́r dɪvájdəd ɪ̀ntú θrí kǽtəgɔ̀riz: əmɛ́rəkə lɛ́tərz, wɪ́rd grík lɛ́tərz, ǽnd ə́psájd dáwn méd- ə́p lɛ́tərz.

    ɛ́ni sáwnd kǽn bí rɪ́tən ɪn ðə ajpié, ɪ̀nklúdɪŋ ðə sáwnd ə́v klɪ́kɪŋ ðə tə́ŋ, nǽʃɪŋ wə́nz tíθ, ɛngédʒɪŋ ɪn ópən hɑ́rt sə́rdʒəri, dájɪŋ ə bɪ́t ɪ̀nsájd, ǽnd ívən ðə sáwnd ə́v wə́n hǽnd klǽpɪŋ.

    不用謝。

    考慮到回覆裡有人已經和我一樣大腦麻痺了,我決定把標準英文版也貼上來: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s a set of phonetic notation which seems to have been invented solely to annoy anyone who had any sort of intentions to actually figure out how something is pronounced. It is never used, as anyone who would have the time to learn the full notation doesn"t have any friends to talk to with it.

    The symbols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merica Letters, Weird Greek Letters, and Upside Down Made-up Letters.

    Any sound can be written in the IPA, including the sound of clicking the tongue, gnashing one"s teeth, engaging in open heart surgery, dying a bit inside, and even 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

    所以,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 3 # goggletan

    作為文字,區分同音字很重要。對話時,同音字之歧義可以當面問清。但文章沒法即時澄清,越短越難在語境上捉路,尤其一些專業很強之條文,如法律,合約,說明書,等。

    純音文字需要一段長時間去完善同音歧義的影響。

    另,發音在不斷變化中,會造成一個字(word)不斷在變。

    關鍵,英國文化衹喜歡改良,即少修少補。改用音標字元無疑一場革命,恐怕要世上其它民族使用英語,人遠多於英美澳紐加,且達成改革(革命)共識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信是怎麼死的?他真的想過謀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