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隴之語

    《三國演義》是在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志》及東漢末年其他史料的基礎上,廣泛地採集民間傳說而寫成的長篇歷史評書小說。即使是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歷史名著,三國的故事也是存在的,三華人物的影響也是廣泛的;即使是羅貫中不去寫《三國演義》,一定會有其他的人將三國的故事演繹成評書或小說的。同樣的道理,有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不是關鍵;關鍵是有沒有三國這段歷史,有沒有關羽這個人?!

    關羽是客觀存在的,是忠義勇信仁的化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和載體,也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為實現牢固統治而刻意樹立的榜樣;同時,關老爺在民間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也是老百姓崇拜的物件,在這樣一個官民共同推崇的情況下,即使是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關羽也會被後來的統治者封為武聖的。後來的統治者為了將關羽封為武聖,即使是在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情況下,也會撰編出其他關於關老爺的教材,讓老百姓從內心深處對關老爺產生深深的崇拜,好利用關老爺忠義勇信仁的品質來塑造治下的老百姓,實現統治的長治久安。

    所以,我認為,即使是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關羽的武聖桂冠和地位也是跑不了的。

  • 2 # 尹禾

    從發展的角度看,元末明初問世、嘉靖年間盛行的《三國演義》的確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武聖”的製造,是一個歷經千年的漫長過程,是道教佛教傳播造神的過程。

    傳世與發展

    在隋朝期間便已有建立關廟,北宋期間道教盛行,本地神被大肆發掘,關公自然不容錯過,被宋徽宗封為“崇寧真君”、“武安王”。在此期間,關羽的名號其實並未十分超然,然而佛道兩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需要為人們提供信仰,以此來吸引教眾和,尋求發展。

    隋朝時天台宗僧人為了在荊州一帶傳教需要,宣佈這個在當地流行的“關三郎”關羽,為佛教“伽藍護法神”,然後隨著佛教信仰的擴散,又經過唐朝幾百年發展,由荊州而四川,由四川而全國,到唐末大亂時已在唐朝都城長安深入人心。終於成為民間供奉的眾多佛教神靈之一。

    成名之路

    從三國時期,一直延續到元末明初的人物,在官方和民間,僅有諸葛亮和關羽兩位廟宇最受歡迎。可以說正是因為歷盡各朝的推崇,才能讓諸葛亮和關羽名氣經久不衰,這也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神話二人的基礎。其實三國時期牛人不少,關羽、張飛、張遼、鄧艾、呂蒙等都曾位列武廟。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武將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萬曆年間,關羽被官方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也就是“武帝”。

    封聖

    真正使關公地位超然的,卻是滿清政府的功勞。

    滿清政府和當年戰國時期的日本相似,對《三國演義》推崇備至。努爾哈赤為建州酋長時,與其子孫,人人便熟讀《三國演義》,把這本書當做他們的軍事啟蒙教材。受該書影響,把關羽當做他們的戰爭守護神來崇拜,專門向嚮明朝請求賜予關羽神像,並稱關羽為“關瑪法”(滿語,即關爺爺)。

    八旗兵出戰之前,每每必拜關二爺。

    從順治帝入關起,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之後10個皇帝中,先後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諡關羽,最後變成所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

    武聖候選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間與“關聖”其實有一齊名之人,甚至本該超越關公的存在。那便是岳飛,岳飛在明朝期間與關羽並列為“武帝”,萬曆年間加封關羽之時,同時加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嶽聖帝君。」然而打了清朝,政府為了加強愚民統治,減緩民族矛盾,嚴禁百姓拜祭岳飛這類民族英雄。

    還有一比,便是諸葛亮。在明朝之前,諸葛亮一直是三國時期地位最超然的一位存在。唐朝時就被比做漢初三傑,名列武廟十哲。宋朝時已開始稱為“三代以下一人”,明朝更已經徹底奠定僅次於孔孟的聖賢地位,並作為漢末三國唯一人選從祀歷代帝王廟。幾乎是後世首選的武聖人選。然而由於佛道兩教的推崇、《三國演義》的傳播以及清政府極力的宣揚,使得“武聖”的頭銜最終歸屬與關羽,並且從近現代歷史文化斷代開始,此封號基本已經形成共識,基本沒有再易主的可能。

    因此關羽被封“武聖”,源於自身的名氣,長於道教佛教推崇,成於《三國演義》傳播,盛於清政府的極力宣揚。其中,《三國演義》的確是很重要的一環。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關羽在去世1800年後,身份越發高貴起來。不僅封神成聖,還成了帝君;不僅當了武聖,還當了財神。央求關聖帝君保佑升官發財的香火鼎盛,其盛時是在清代,全國各地的關帝廟不知道有多少。

    由於關羽崇拜的盛行,寺廟也開始將關羽納入神祇譜系。相傳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者大師,有一次曾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於定中聽見空中傳來:"還我頭來!還我頭來!"的慘叫聲,原來是關羽的頭被敵人砍下來,其憤恨不平,到處尋找自己的頭。智者大師反問:"您過去砍去他人的頭無數,您今日怎麼不去還別人的頭?"

    智者大師為其解說佛法,關羽當下心生慚愧,而向智者大師求授三皈五戒,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並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於是,這位千餘年來極受華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又成了與韋馱菩薩並稱佛教為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籃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伽藍殿的正神:關羽)

    可是不禁要問一問,關羽在歷史做了哪些豐功偉績,以至於有如此哀榮?

    關羽曾被曹操俘虜併為其效力,於“萬眾之中”取顏良首級,解“白馬之圍”因此被封為“漢壽亭侯”,關羽一直很在意這個漢朝官方封的爵位。後來,關羽重回劉備一方,在荊州戰役中圍攻魏樊城,關羽憑藉魏多為北方陸軍,而己方多為南方水軍的優勢,降於禁,斬龐德。因為驕傲輕敵,放鬆警惕,被東吳偷襲荊州,敗走麥城,被擒身亡。

    從關羽生平來看,關羽的事蹟並不十分出彩,歷史上的能臣武將數不勝數,關將軍怎麼能排到封神入聖的高位?吳起、白起、李牧、韓信、衛青、霍去病、諸葛亮…數得著的還有很多,這些人的豐功偉績,都比得過關將軍啊!所以關將軍並非以軍事能力入選神聖之列。

    (關羽敗走麥城)

    除了才,那便是品了。關將軍的品德,為歷代統治者看重。關將軍不為曹操的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的高官厚祿所誘惑,一心追隨劉備的忠肝義膽,讓統治者大為感動。但僅僅是感動就要將關將軍抬到如此高的地位?其背後依然有帝王心術。

    且不說元清,單說漢民族熱衷於加封關羽的三個著名皇帝: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明神宗朱翊鈞。

    這三個皇帝都是聰明人,高宗、神宗的諡號來看,都還算是不錯的諡號,宋徽宗也是藝術大師。聰明人做皇帝自然有聰明人的做法。

    這三個皇帝所在的王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執行守內虛外的國策,將更多的聰明才智用來防範內部敵人。如何才能讓內部敵人喪失反抗能力呢?修一座廟,勝過十萬兵。在思想領域裡下手,善之善者也。

    統治者統御萬民,“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愚民政策是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指鹿為馬,趙高早在秦朝就已經給這些統治者開了個頭。但是趙高做的太低端,聰明人一眼就瞧出破綻。所以後世的這三位聰明的皇帝沒有做這樣的事。

    (指鹿為馬是拙劣的愚民政策)

    關羽是一介武夫,只知忠君,沒有獨立的思想,其人格閃光點是“忠義”二字,在具體行事上難當“良臣良將”,最後蜀漢政權也是在關羽手中敗掉了一半,蜀漢後主封其為“壯繆侯”,就有這個意思。

    但是對於這三個皇帝來說,內政平穩、安與享樂,懶政庸碌無為,因此就特別希望臣下也都是隻知忠義,不以“天下為己任”的匹夫。這樣的愚民最容易被統治,被控制,只要教導灌輸忠義思想,就會產生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良好效果。如此,君位得安。

    (關羽忠義名傳千古)

    關將軍的神位,在那些意圖大有作為的漢民族皇帝面前,是不堪一擊的。比如宋太祖和朱元璋,都對關將軍不以為意。至於唐代之前的帝王,對關將軍的態度,也不不過普通名將而已,絕無出類拔萃。因為這些朝代的君主,都是守外虛內,對外敵保持攻勢,因此就需要有獨立思想的良臣良將來駐守邊疆,因此他們尊崇的是諸葛亮、韓信、吳起這樣的能夠幫他們建功立業的人。

    到了元清時期,由於異族人統治中原,對於愚民政策的執行,就更加不遺餘力了。

    關羽是中國古代將領中,沒有思想立場,且沒有與外敵作戰“汙點”的著名將領,符合“愚民”神祇的標準。因此在元清時期,關羽的神位被統治者越抬越高,直到被請進了廟宇,成為了主殿正神,連大聖先師的孔子都因為要限制皇權為所欲為的“道統”的原因被降格為廟,而關羽卻最終成了帝君、菩薩,升格為殿。越是社會黑暗的元清時期,就越喜歡建廟的原因即在此,這都是聰明的皇帝的做法,糊塗的皇帝想不明白這裡面的機關,也就糊塗了事。可是清朝的皇帝,各個都很聰明,於是關帝廟就越建越多,以至於窮鄉僻壤都有關帝廟。清末時,國民冷漠麻木的思想狀況,也與此有莫大關聯。

    (修一座廟,勝過十萬兵)

    所以,崇拜關將軍的社團組織,大都義氣為先,不問是非道義,這樣就很容易失去大是大非的立場,而天地大道恰恰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儒家道統,因此這樣的社團往往格調不高,難以承擔改天換地的偉大使命。天地會、義和團都是如此,孫中山以幫會起家,最終成事卻是“三民主義”,而非幫派忠義。

    中國文武之道,在宋代之前都是一起的,武能上馬治軍,文能下馬安民,所謂出將入相。宋朝崇文抑武之後,文武殊途,臣子們力量薄弱,難以抗衡君權。君權為政權穩固,又不斷地在文官中削弱道統,在武官中灌輸愚忠,使得天下成為皇帝一家之天下,社會是穩定了,可也萬馬齊喑了,最終的結果反而是更大的災難。

    所以,關羽能夠為封神入聖,並不是《三國演義》一本書促成的,恰恰是皇帝們對統御之術的熟稔,以官方行政力量強勢宣傳出來的“忠義”神祇,改變了人們的思想。《三國演義》只是迎合了這一思想,推波助瀾而已。即使沒有《三國演義》,關羽封神成聖的路依然要走完,因為原因是這樣的不幸: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社會黑暗是中國政治發展的必然。

  • 4 # 約定9521

    我們先看看歷代統治者對關羽的追封,關羽作為忠義的代表,猶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堂建中三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將,放進武廟,這時的武聖是姜子牙。宋代以後,關羽一下子被宋徽宗連生三級又公到君,在到王。忠惠公,崇寧真君,昭列武安王到明神宗關羽終於成帝了神宗封他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至此關羽走完了他成王成帝成聖的過程,真夠漫長的關羽有人而聖整整經歷了約一千年的時間,真是修行不易呀!。關羽對國以忠身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的萬代楷模形象歷經統治者的選染深入人心,關羽集戰神,財神,文神,農神於一身。他還是護法神教四元帥之一。他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受到人們的崇拜。加之羅老先生三國演義的渲染滿清統治者將上一代武聖岳飛弄下神壇將關羽送上武聖的寶座。其實沒有羅老先生的三國,關羽也已是民間的武聖了,還是民間的萬能之神,關二爺真是幸運的,因為我們中國民間自古就有愛國精神,他們為此選了關羽作為愛國的符號,寄託自己的愛國精神。

  • 5 # 拭血論茶

    我認為,即使沒有《三國演義》,關羽依然能被後人尊為武聖。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三國演義》與《三國志》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是陳壽所著。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所以說,《三國志》講述的是正史,雖然明朝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誇大了關羽,很多經典如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雖是虛構的,但忠義是一樣的,正是因為關羽的忠義故而受世人景仰。

    2、關公地位的提高是持續性的

    關羽,首先他在世時劉備和曹操兩位帝王都很敬重他,並且從三國時期到明朝已經過了1000多年,這期間並沒有《三國演義》可關公依然家喻戶曉,所以說關羽的地位是持續在不斷的提高的,最後甚至被神話了,成了人人景仰的關帝。

    綜上,即使沒有《三國演義》關羽依然是關帝,武聖,依然家喻戶曉。

  • 6 # 麻辣一加一

    其實早在《三國演義》之前,關羽作為神的形象被朝野崇信已經開始,並且地位是隨著時代逐漸提高的。

    魏晉時期,荊楚之地有厲鬼崇拜的習俗,關羽起初是作為鬼魅形象示人的。這一時期有著“關三郎”橫行的口頭傳說與記述,傳播廣泛,更有人將其與宗教饗祠關聯,比如“三郎神”祠。

    唐朝時,關羽被賦予“護法伽藍”的佛教神職。這時候關羽的形象已經呈現神將的色彩,與普通人的心理距離已然拉大,高不可及。唐朝時的蜀地,在武成王廟的配饗中,關羽也和其餘六十三位名將一起職守,不過結合當時崇孔的風潮,武成王廟還處於帝王關注的邊緣。

    宋朝時,道教的加入也為關羽成神後形象的豐富起到進一步的作用。關羽大戰蚩尤解除旱災、協助張天師平水患的傳說廣為流傳,受到皇帝敕封為“崇寧真君”。因為關羽具有的濃厚的忠勇色彩,在宋朝正式被封為王且次數不少,比如“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英濟王”“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等。

    元朝時,關羽被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武安王封號石刻》《關廟詔》都有對關羽極長的諡號:“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鎮招討使兼提調天下諸宮剎天地分巡案管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駕前都統軍無佞侯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崇寧護國真君”。

    到了明朝,朝廷對關羽的敕封出現高潮。皇帝曾五次加封關羽,最終成為“三界伏魔大帝”,神的地位已確立無疑,宗教的特質亦逐漸外現。在這個過程中,周倉、關平也一併得到敕封與神化。

    清代對關羽的敕封達到極至,這裡應該少不了《三國演義》的影響。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先後十三次進行正式敕封,關羽成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到此,關羽形象完成了從歷史人物——傳說人物——鬼魅——王——真君——大帝的演化提升,達到極為崇高的地位。

    另外,也就是在明清時期,民間開始把關羽視為武財神供奉,有些行業甚至還把關羽作為行業神崇奉。

    對關羽的崇拜,其實不僅僅限於國內,華人聚居的地方,都能看到關羽崇拜的影響,美國、日本、澳洲、東南亞各國,都有關帝廟的存在,形成了時間長、範圍廣的一種關公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煎雞蛋。伏天的順口溜和習俗,你都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