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色生香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話說這三伏天真是難熬呀。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麼樣,反正在山東生活這麼多年,每到伏天就哪裡也不想去。坐著都渾身冒汗,更別說幹活了。別說人了,連動物都熱趴下了,所以古人起這個“伏”字,簡直是太對了。

    但我不知道“夏練三伏”由何而來?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只是古人對意志力訓練的一種美好想象?或者是現在人們對抗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弱了?三伏天,我只想靜靜的待著,淌汗。

    我特別喜歡這種大汗淋漓的感覺,任毛孔張開順暢排水。蓋以為打通了任督二脈才會如此。而不是貪圖一時舒適,去空調房待著。你見過夏天雨後潮溼的山上,從石頭縫裡都會滲出或大或小的山泉水嗎?跟人體伏天排汗有異曲同工之處。

    再說一年中也就這麼一回,好好珍惜這淌汗的感覺吧,也算是順應自然,順應天意,“損失”點汗水又如何?

  • 2 # 詩詞與美文欣賞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中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干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dog days;hot summer days] 指三伏天,時間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後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起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中國農曆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時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如最能反映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在湖北省襄陽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在夏至後氣溫驟升,形成灼熱的暑天。把最熱的暑天稱為“伏天”,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為什麼有這個食俗和俗語呢?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後,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老北京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麵條、烙餅的食俗。

    俗語有云:“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指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三伏是中國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初伏,為十日,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是真正暑天的開始。

    中伏,一般為十日到二十日,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結束。

    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末伏,為十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末伏早晚較涼快,白天Sunny依然劇烈。

    “熱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彷彿置身巨大的蒸籠。

    三伏天又悶又熱是由於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Sunny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各地伏天的飲食習俗:

    1.北方地區: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在北方地區有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的說法。

    那麼,頭伏為什麼要吃餃子呢?一種說法是餃子做得像元寶,寓意福氣,而“伏”和“福”同音,所以就吃餃子。

    另一種說法就是伏天裡,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華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山東有的地方會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至於二伏吃麵,這一習俗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為什麼在熱天裡吃熱面?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三伏要吃烙餅卷雞蛋,這樣的做法突出了一個“補”字。

    在三伏當中,中伏的時間往往較為漫長。到了三伏的時候,人體消耗已經到了一定程度,該瘦的人都已經消瘦了很多。

    所以,這個時候要適當多補充營養。烙餅攤雞蛋中有油,有高蛋白的雞蛋,很適合這時候的人來吃。

    2.上海:頭伏餛飩二伏茶

    上海人總是會說頭伏餛飩,二伏茶,因為三伏天氣溫很高,很容易影響人的食慾,而用一些醬料涼拌煮熟的餛飩是很開胃的方式。

    可以很好的振奮食慾,避免三伏天食慾不振導致身體受損的情況出現。

    而喝茶就很好理解了,在三伏天人會大量的流汗,導致體內水分迅速消失,而透過喝茶,能夠幫助我們迅速補充身體內部的水分,並且喝茶還有利於排尿,可以將身體之中的暑氣、暑熱、暑溼透過尿液排出。

    3.杭州:頭伏火腿二伏雞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

    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慾不振,營養不足。

    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慾,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4.長沙:頭伏狗二伏雞三伏吃甲魚

    “伏狗”“伏雞”是長沙人在三伏天最常吃的食物,因為這兩種動物的肉能夠補虛助陽,溫裡散寒。

    對於陽氣虛而畏懼寒冷的人來說,可以起到很好的溫補作用,特別符合冬病夏治的理念。

    此外,甲魚有著滋陰清熱、健脾開胃的功效,在三伏天食用尤為適宜,當然了,有肝病或者腸胃疾病的朋友,最好不要吃甲魚,防止身體遭受損傷哦。

    5.南昌:起伏吃只雞

    南昌有著在三伏天吃雞的說法,並且這種吃法還有一定的規矩,如到了三伏,很多南昌人會將雞做好,然後將門窗關閉,接著穿上長袖衣物,將鞋襪穿著整齊,褲腳則用繩子紮緊,也不開空調或者風扇,只是倒上一杯小酒,然後慢慢食用吃的自己大汗淋漓才可以。

    因為許多南昌的老人認為,這樣做能夠將身體內部的溼氣、寒氣排出,讓自己一整年都不生病。

    6.徐州: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

    在徐州等地區人們認為羊經過春冬季節養殖後,正是膘肥肉嫩的時候,此時用羊肉燉出的湯味道醇厚,羶味很小,並且可以幫助人們發汗,排出身體內部的積熱,減少這些熱氣暑氣可能導致的疾病。

    俗話說“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冬病夏治由來已久。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貼,還有三伏天扎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

    醫生根據病人的病症不同,在這些方法中選擇一兩種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小兒感冒等,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如胃痛、關節炎、腎虛引起的腰痛。

    專家推薦兩種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貼和三伏天拔火罐。

    之所以介紹這兩種方法是因為它們具備4大優點:高效、安全、經濟、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需連續3年,也就是3個療程。為鞏固療效,病人應於冬至日到醫院複診。

  • 3 # 小萌芽

    三伏天是指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之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

    三伏是中原地區一年最熱的三、四十天,大約在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上旬。初伏為10天,中伏一般是10天到20天,末伏為10天。

    在北方有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羅餅卷雞蛋的說法。上海一直有頭伏餛鈍二伏茶的習俗。杭州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對金銀蹄。長沙頭伏狗,二伏雞,三伏吃甲魚。南昌是起伏吃只雞。徐州頭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

  • 4 # 老羊鏟史

    北方民俗,幾乎沒有什麼更大的差別,農耕社會,除了吃就是耕了。

    吃: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煎雞蛋。

    也說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立冬餃子伏天面”

    與伏天相關的順口溜還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只能種蕎麥。

    意思是或,在北方一季產糧區,在這個季節可以種的農作物只有這幾樣了。種其他的農作物基本上在霜凍來臨之前不能有收成。

    北方農村最怕這個季節有風、雹等自然災害,因為這個時候農作物被毀掉,只有靠種點這樣的蔬菜和蕎麥了,沒有玉米、高糧這些主要作物,來年肯定要捱餓了。

  • 5 # 尤巧英1

    一、伏天的諺語:

    丨、伏裡有九,九里有伏。暖在三伏,冷在三九。

    2,伏雷雨,三後晌。

    3、處暑伏不來。

    4、秋後一伏捂死牛。

    5、早晨立秋秋,後晌涼颼颼。

    6、頭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三伏耕地沒來由。

    7、伏裡有雨多稼麥。

    8、頭伏蕎麥末伏菜,中伏蘿蔔用手拽。

    9、伏裡雨三場,秋地不用看,鋤了打八斗,不鋤打一石。

    10、大暑前後,衣服溼透。大暑不熱,五穀不鼓。

    11、伏旱伏旱,並不少見。

    12、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有雨種蕎麥。

    13、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無雲三伏燒,夏至鳴雷旱三伏。

    14、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

    15、人在屋裡熱的躁,稻在田裡哈哈笑。

    16、伏裡多雨,囤裡多米。

    17、五天無雨一小旱,十天無雨一大旱,一月無雨地冒煙。

    18、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19、暑伏不種薯,種薯不結薯。

    二伏天的習俗:

    1、伏天吃羊肉,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體內的毒和溼驅除出來。但應同時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

    2、諺語有,伏天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吃雞,能適當補充營養,起到發散體內寒涼,防止秋天發生寒病。

    4、頭伏餃子,餃子也叫福貼,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餃子是中國傳統美食,人們伏天不思飲食,而餃子又營養又美味,是開胃食物的首選。

    5、二伏面,夏天剛收的新麥子面,有麥子的純香味,做成的麵條,加上炒菜,很好吃,也是我們北方人們每天必吃的食品。至少,我們靈石人每天中午都吃麵。大熱天不吃麵,好像少了什麼似的。也可以做成涼麵,加上各種調料和黃瓜絲蒜泥,又殺菌又美味。

    6、三伏吃餅,末伏氣候涼快了一些,家庭主婦又可以站在灶臺前烙餅了,熬上一鍋綠豆湯,攤上幾個雞蛋,拌上幾個小菜,全家人食之,清爽味美,其樂融融。

    7、據說三伏天,還有己婚婦女回孃家避暑的習俗。這主要是為了減少夫妻房事,好使腎經內藏。

    8、另外,從古至今,流行在三伏三九天貼三伏貼三九貼。伏天貼藥,藥性最容易由面板滲入穴位經絡,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治病強身的功效。我己經伏天貼藥三年了,確實有一定療效。

    9、伏天應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睡眠充足。如外出,須採取防曬措施。活動不要過量,避開中午高熱時段活動,注意勞逸結合。

    農村的諺語文化,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直以來對於農業生產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以前農民們就是根據這些農諺從事耕種和勞作的。

    伏天的習俗,也是從古至今流傳廣泛深遠,對人們安全渡過苦夏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聯友們,大家還知道有哪些伏天的諺語和習俗呢?提供出來與大家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合法改裝都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