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潛江雲哥

    記得小時候過節可熱鬧了,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有些小朋友還在一邊幫忙大人調漿糊,現在好多地方都看不到對聯了。 那時候放鞭炮也是沒有禁的,想放就放,還是一群小朋友拿著各種鞭炮盡情的玩耍,現在的小朋友放個鞭炮家裡的大人就會制止,現在小孩人手一部手機玩遊戲,和身邊人都沒有交流了。 以前吃點好的就要盼過年,現在想吃什麼都可以隨時買回來吃,還有新衣服也是到過年才有得穿,現在衣服還是好的就扔了,沒有那個盼望勁了。 總之還是現在生活好了沒有以前那種熱鬧了吧!

  • 2 # 九日升王

    小時候的逢年過節,代表著有好吃的碎嘴吃食,而在記憶中的逢年過節,也是人最開心的時候,之所以讓人記憶猶新,是因為在哪個年代的生活條件並不怎麼如意,所以更能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而到了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吃食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追求,所以這也是現如今沒有節味的原因之一。

    而最大的原因,則是現在的節日沒有了小時候的人味,為了環保國家禁止了爆竹煙花的燃燒,要知道燃放爆竹煙花可是幾千年不變的規矩傳承,而到了現在專家的眼中,很多老祖宗的傳承,成了他們唯利是圖的手段。

    沒有了煙花爆竹,就少了一份熱鬧,多了幾分冷清,而更多的也有隨著生活水平的進步,生活壓力也在新一代人的肩膀上,是日益劇增,壓的很多人竄不過氣了,所以也就沒有幾個人願意過節,甚至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避節假日。

    結合以上幾點,也就足矣說明,為何現在節假日沒有了過節的氛圍。

  • 3 # 蘇凡說電影

    所有的成年人,都是曾經的孩童。

    小時候,過年意味著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可以買鞭炮,買小人書,買玩具。那時候,家鄉外出打工的人比現在少的多,留守的人也多。超市,雜貨店,家家戶戶家裡,放的都是喜慶的歌曲,年味兒很濃,很足!那個時候的他們過得無憂無慮,活得沒心沒肺,因為未曾長大的時候,有父母為我們撐開一方晴空。

    而今,他們也長開了,代替了年邁的父母,成了家裡遮陰避雨的參天大樹。每天一睜眼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孩子的學費和吃喝拉撒,就是家裡老人的健康。每天開始為生計奔波,為生活焦頭爛額。不知從何時起,突然發現年味兒已經越來越淡,甚至害怕過年,孩童時過年的喜悅和雀躍,已被束之高閣多年!

    只是偶爾在深夜裡驅車回到家樓下,熄火,開啟音樂,點燃一根菸安靜地聆聽時,他可能會想起,當年穿著新衣新鞋手裡拿著小鞭炮和小夥伴一路小跑的自己,那時候,哪懂得什麼人生啊,看到的都是父母臉上慈祥寵溺的笑。

  • 4 # 日月文刀

    為什麼有成年人覺得過節沒什麼氛圍了?我們從過節的內容和人群來分析。

    一,從人群來看,應該說是現在的成年人覺得過節的氛圍沒了。那麼未成年人覺得過節還是有氛圍的,不過是氛圍的形式跟過去發生一些變化。而成年人當中,有些是過去過節覺得有氛圍的,如今覺得沒有什麼氛圍的,有從未成年過來的人,覺得過節沒氛圍了。不管怎樣,成年人基本上覺得過節氛圍沒了的原因還是如今的過節隨著時代的發展出了新的變化,過去那種過節的感覺找不到了。這些新變化讓很多成年人覺得過節的氛圍沒了。

    二,從過節的內容來看。中國一年當中有很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月半,中秋,重陽,元旦,臘八等等。我們以春節為例來看。

    春節,這是現在很多成年人,都覺得過這個節好像缺乏了一些氛圍。春節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年中最濃重的節日。

    那麼這個節有什麼氛圍。吃,團圓飯應該說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了。過去物質匱乏,春節可以吃上很多豐盛飯菜。而現在基本上不愁吃了,天天吃的跟過節似的。甚至團圓飯也不用自己動手,一家子出去吃。這樣漸漸少了親自動手做出來的味道。過去生活水平低的時候,團圓飯顯得尤為重要。現在不管是團圓飯還是走親訪友大家一起吃的氛圍減少了。

    玩,過去玩各種傳統遊戲,甚至爆竹煙花。如今成年人傳統遊戲不玩了,可能迷戀新遊戲。也許是在要新遊戲的時候在懷念曾經老遊戲。如今為了環保煙花爆竹不放了。這種刺激感沒了。總之春節期間玩的氛圍弱了。

    穿,過去每到春節一定要穿新衣服。這是很快樂的事情。而現在成年人天天新衣服都可以實現,春節特意穿新衣服的概念淡了。

    走,過去,都要走親戚大多確實是用腳去走的。走到親戚家裡,都要廢好幾個小時,然後在一個親戚可能要玩幾天。如今交通發達,一兩天可以走完所有親戚。春節過去可能要過到元宵。如今春節也就是兩三天而已。慢慢的春節走親戚的味道沒了。

    雖然如今春節讓成年人覺得氛圍沒了,但是並不意味著春節就可以不用過了。其實它的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這種變化讓我們開始尋找它曾經的一些味道。

    當然除了春節,還有很多節日也是。不過如今很多人對“洋節”還是所謂新節如“光棍節”產生很大興趣。我們不是不可以過這樣的節,但是我們最後還是不能忘記我們本有傳統節日,相信它的氛圍還是存在的,它對優秀文化內涵還在。

  • 5 # 民間文學黑戶

    因為過節的文化氛圍是大人們自己營造出來的,小時候知道過節的好玩雖然已經無法複製,長大以後繼承並營造節日氣氛的方式方法更應該作為傳統包容下來,否則就是越來越多的下一代覺察到過節沒有氛圍而不止成年人了。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大部分都講究熱熱鬧鬧,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這時候講究的彩頭就是文化氛圍。比如包餃子餃子裡放硬幣,元宵節搞燈謎端午節包粽子,七夕乞巧中秋祭月,七月十四放河燈,張燈結綵載歌載舞,每個節日製造不同的懸念。

  • 6 # 張衛曉502

    很到位的分析,我覺得有道理。

    生活需要儀式感,老人是基於傳統,孩子是基於內心的期待。

    成年人因忙碌忽略了,我們為什麼而活,幸福感來自於哪裡。

    很多西方人節日感很強烈,所以現在中國很多洋節盛行。

    儀式由形式發展到內心,發展為敬畏。

  • 7 # 快樂有你有我

    小時候,經濟條件沒那麼好,買衣服、吃美食是逢年過節才有的配置,平常不捨得買的衣服、不捨得吃的肉、不捨得買的零食,會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得到滿足。

    小時候,娛樂專案沒那麼多,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遊戲成了心中的嚮往,悄悄話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偷偷的告訴小夥伴們。相聚,很難,卻很珍貴。

    小時候,春節沒那麼多限制,鞭炮可以隨便放,煙花可以隨意看,正月十五,各個單位制作的花燈擺在公園裡或者廣場上,是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小時候,零花錢沒有那麼多,過年的時候大家在一起比誰賺的壓歲錢多,賺的最多的那位小朋友成為了方圓幾里大家豔羨的物件。

    過節,對小時候的我們來說,意味著滿足,意味著熱鬧,意味著快樂。

    長大後,經濟條件變好了。想買的衣服隨時可以買,想吃的美食隨時可以吃,不必等到過節,想要的都唾手可得。所以,也就少了對過節的期盼。

    長大後,娛樂專案變多了。過節的時候一個個拿著手機玩遊戲、看電視,年夜飯上相聚在一起說一句話都難。平常有什麼事情,透過手機也都解決了,彼此之間的話少了,快樂也就少了。

    長大後,春節有了太多限制,鞭炮不能放,煙花不能放,甚至正月十五的花燈都要因為怕引發踩踏事故而取消,年的元素變的越來越少。

    長大後,工作變忙了。可能只有過年的時候大家才會聚在一起,平時的聯絡少了,感情也淡了。聚在一起開始被逼問談戀愛了沒,生孩子了沒,這些問題也讓你越來越害怕相聚。

    長大後,心願容易得到滿足了,家人變的難以相見了。

    過節,對長大後的我們來說,依然意味著相聚,卻少了點氛圍、少了點快樂、少了點熱鬧。

  • 8 # 溪流湘園

    是的,本人感悟很深。四十多年前(小時候)過年過節的場景現仍歷歷在目,不能忘懷。

    我們隊共一百多人,屬本家,每到中秋和過年,每家每戶必把家裡早就備的好吃的東西拿出來供全隊人分享,如誰家所備物得到大家誇讚,這家女主人的口碑會傳遍三村六寨,出外遇鄉鄰定會得到尊敬。……因激情難擬,聊作打油詩一首借抒懷:

    又臨月圓時,相問秋思中。

    兒時過節事,再次湧心頭。

    父釀糯米酒,母備土佳餚。

    網匠攪魚跳,屠戶驚豬吼。

    風輕星初上,舉村聚堂樓。

    瓜甜青棗脆,豆酥花生香。

    餈粑代餅祭,老少喜洋洋。

    聽罷爺說古,滿地已銀光。

  • 9 # 杜雲曼

    是的,現在大多數的成年人都覺得過節沒有什麼意思了,尤其懷念小時候過節時的場景。個人覺得出現這種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較二十年前有著大幅度的提高。現在家家幾乎都有私家車,人人都有手機。人們都能感受到科技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簡便舒適。現在我們的追求不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了,而是吃的要更加健康、穿的要更加時尚精緻。我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了,普通的一些東西我們經常會視而不見,想想小時候過年前買一件新衣服都會很開心,捨不得穿只有等到過年那天才能穿,所以我們早早地盼望著除夕的來到。可是現在買一件衣服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隨時都能買都能穿,用不著等待,也就體會不到那種久盼過後願望達成的喜悅之情。物質水平在提高,可我們對身邊"小幸福"的感知度卻越來越低了。

    第二是感覺現在我們對傳統文化習俗不再向以前那麼重視了,平時的假期時間比較短,有些人會選擇節日長假出去遊玩。可是小時候印象比較深的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們全家人都會早早起床,坐小客車到外公家去拜年,等我們到的時候,外公家裡裡外外都是人,因為外公是家族裡最大的長輩,所以那時家裡的親戚無論多遠都必需趕回來給他拜年,那個場面真熱鬧啊,有好多的小孩子,我們雖然一年不見面,但是不到一刻鐘,我們就玩得很熟了,打羽毛球、跳長繩、跳格子 ......就算有時什麼也不做光是坐在那裡嗑嗑瓜子吹吹牛都會很開心,而現在過節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聚在一起就會大吃一頓然後都自顧自的用手機打打遊戲,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情上的交流,感覺不到那份親人間的溫情。

    一個個熱鬧而又溫情的節日時常會出現在夢裡。

  • 10 # 雲端密碼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有些傷感,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如果你也有同感,那希望看完答案的朋友,能得到一些認同和釋懷。

    先丟擲觀點:過節氛圍逐漸冷卻和科技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不只是成年人有這種感覺,各個年齡都會有,只是我們恰好卡在了時代快速變化的這個坎上。

    我們先來分析什麼是過節氣氛?過節對華人來說意味著情感的寄託,或思念,或喜悅,或祝福;首先在我們心中會有一種節日的意識,中秋要吃月餅,端午節要吃粽子,這樣過節才有意味。這是一種來自內心的過節氛圍。其次,活動氛圍,尤記小時候過春節元宵節,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怎麼過都有講究,都有與節日相關的事,且家家都如此,鄰里朋友間張口閉口新年好,看春晚放煙花走親訪友都是少不了的,從大年三十就開始編輯祝福簡訊,一條一毛群發一點不心疼,彷彿整個世界都在一起慶祝這個節日。這是大家共同創造出來的活動氛圍,處處都在提醒著你,過節了。

    我想,從前過節的氛圍,就是在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累積起來的。

    時至今日。翻看科技對生活的影響,似乎總逃不過氛圍二字。有了手機,吃飯的氛圍沒了,朋友間交往少了,鄰里間關係淡了,過節的氛圍也沒以前濃了。

    這話怎麼講?現在科技進步了,人們懂得環境的重要性了,放鞭炮的少了,年三十再難聽到隆隆的鞭炮聲。網路發達了,以前串門的事,現在一個影片搞定了,走親訪友似乎更像是一個奢侈的事,太費時間。資訊發達了,人們更多的瞭解外面的世界,過年過節出去過變得流行了,如今家鄉更像是異鄉,想聚齊親朋好友實在太難了。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一來二去,氛圍越來越淡就不足為奇了。

    年齡越大越懷舊,我們都是如此,成年人經歷過曾經的淳樸的過節方式,依然會覺得新的節日就像是放假,別無他意。但換個角度講,這就是發展,如今我們享受了科技發展的紅利,就要接受它所帶來的社會變化,節還是那個節,但我們有更多的過節方式了,作為成年人,嘗試去習慣接受,弘揚節日的傳統,同時去過新時代新特色的節日。

    過節氛圍之與我就像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余光中-鄉愁),回不去了,但永遠留在心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釣魚,如何走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