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16.66MHz是透過載波數目和載波間隔所計算出來的。在802.11a中,子載波數目有53個,其中4個作為導頻,48個作為資料子載波,實際上還有一個DC空置,所以實際上使用時52個。子載波的間隔是312.5kHz(實際上這個值是等於20MHz/64,其中20MHz是通道頻寬,而64是64個FFT/IFFT取樣點),從而312.5KHz*53≈16.66MHz。而一個完整的通道是20MHz,大致是64個子載波(多餘的部分是保護間隔)。而為什麼子載波間隔是312.5kHz是由於WLAN的覆蓋範圍決定的,如果覆蓋範圍越大,那麼訊號的時延擴充套件就越大,相干頻寬就越小,從而子載波間隔就變小,如LTE的子載波一般是15kHz。而WIFI的覆蓋範圍適中,所以其頻寬設定為312.5kHz。(PS:下面補了張圖,清晰一些)同時第二個問是關於速率的,題目中所列舉6,9,12,18,24,36,48,54的速率都是在該頻寬上所實現的。這些速率具體是由於MCS表的設定不同導致的。如下圖(圖摘自《Wi-Fi:802.11 物理層和發射機測量概述-入門手冊》,泰克的圖畫的比較好看,比協議裡面黑白的好看點):第一行對應是其物理層對應的PMD子層做速率協商時候所用的編碼。具體位置位於下圖中紅色部分,中間的4個bit位置。而第二行是調製方式,第三行是編碼效率(實際上就是冗餘效率,1/2可以理解成1個bit用2個bit來重複傳送),最後一行就是實際的傳輸速率了。舉個例子就是,對應調製方式為16QAM,編碼效率為1/2的速率。同時我們還需要補充的條件是:在802.11a中,資料子載波是48個,OFDM symbol的時間是4us(簡單理解成每次傳輸的時間間隔),16QAM每次可以傳輸的物理層位元數為4(即2的4次方為16)。即 24Mbps = 48*4*(1/2) / 4us 。每一種速率透過不同的編碼方式,從而達到不同的實際速率。
該16.66MHz是透過載波數目和載波間隔所計算出來的。在802.11a中,子載波數目有53個,其中4個作為導頻,48個作為資料子載波,實際上還有一個DC空置,所以實際上使用時52個。子載波的間隔是312.5kHz(實際上這個值是等於20MHz/64,其中20MHz是通道頻寬,而64是64個FFT/IFFT取樣點),從而312.5KHz*53≈16.66MHz。而一個完整的通道是20MHz,大致是64個子載波(多餘的部分是保護間隔)。而為什麼子載波間隔是312.5kHz是由於WLAN的覆蓋範圍決定的,如果覆蓋範圍越大,那麼訊號的時延擴充套件就越大,相干頻寬就越小,從而子載波間隔就變小,如LTE的子載波一般是15kHz。而WIFI的覆蓋範圍適中,所以其頻寬設定為312.5kHz。(PS:下面補了張圖,清晰一些)同時第二個問是關於速率的,題目中所列舉6,9,12,18,24,36,48,54的速率都是在該頻寬上所實現的。這些速率具體是由於MCS表的設定不同導致的。如下圖(圖摘自《Wi-Fi:802.11 物理層和發射機測量概述-入門手冊》,泰克的圖畫的比較好看,比協議裡面黑白的好看點):第一行對應是其物理層對應的PMD子層做速率協商時候所用的編碼。具體位置位於下圖中紅色部分,中間的4個bit位置。而第二行是調製方式,第三行是編碼效率(實際上就是冗餘效率,1/2可以理解成1個bit用2個bit來重複傳送),最後一行就是實際的傳輸速率了。舉個例子就是,對應調製方式為16QAM,編碼效率為1/2的速率。同時我們還需要補充的條件是:在802.11a中,資料子載波是48個,OFDM symbol的時間是4us(簡單理解成每次傳輸的時間間隔),16QAM每次可以傳輸的物理層位元數為4(即2的4次方為16)。即 24Mbps = 48*4*(1/2) / 4us 。每一種速率透過不同的編碼方式,從而達到不同的實際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