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啵啵喵

    真的很推薦TK11這類可以瞭解到很多東西的綜藝,我們就該在快樂中學習。想跑男是真的不知道除了明星光環以為還該看什麼了

  • 2 # 故事咚咚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特意百度綜藝節目的解釋。

    意思:綜藝節目是給大家帶來很多歡樂,娛樂的節目。

    所以排除一些非娛樂性節目。比如《最強大腦》《中國詩詞大會》等

    黑馬綜藝節目有《奇葩說》《爸爸去哪兒》《嚮往的生活》

    比如這三檔節目,其實有新聞爆料開播前沒有投資商贊助。

    新型的綜藝節目,會有很多風險和未知,投資商看不看好,也決定了綜藝的效果。

    比如奇葩說現在會請些有地位身份的嘉賓,以前是沒有的。爸爸去哪兒,先開始條件都很苦。嚮往的生活先開始的屋子外面還要自己打灶爐。

    《奔跑吧,兄弟》曾經是戶外綜藝節目老大,現在最爛尾!

    成員大換血,導演也換了,內容不優質,常常為一個梗,演員們尬笑幾分鐘進度表。

  • 3 # 牡丹雨下mg

    不知不覺,一晃《中國詩詞大會》都已經走完了第四季。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文化類綜藝能有這樣的生命週期,並且尚未見明顯頹勢,誰要是說他在2016年前後就能預料到,那還真是呵呵呵。

    因為儘管2016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砰”地一下迅速火爆,並以主流社會始料未及的速度迅速主流化之後,文化類綜藝到底該怎麼做?無論是廣電行業,還是各大影片網站,心裡其實是沒數的。而且實事求是講,《我在故宮修文物》這種節奏和調調的紀錄片,哪怕再往前幾年,在任何一家電視臺,恐怕都不會有什麼像樣的收視率。至於想進主流衛視,可能壓根就沒機會。

    但是時代就是這樣,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一旦當你踩上時代的節點的時候,真是今年的生肖都可以上天肆意逡巡。

    這股從2016年前後伊始,在2017年、2018年形成了全國性話題,並一直延續至今的文化類綜藝熱潮,也由於明顯不同於以往那些從國外引進的投入巨大的、大牌明星壓陣的,強調視覺效果、情節衝突、氣氛緊張激烈的綜藝模式,被扣以中國綜藝節目的“清流”這樣的字眼。

    然而,《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行業環境下誕生?這些深受好評的文化類綜藝,是否真的能夠承擔起“中國原創”的重任?在今天這個時代,它們背後的傳統文化熱,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真正指涉到中國廣電行業的發展前景、未來趨勢的關鍵問題,在收視熱潮的喧囂和一輪又一輪的炒作背後,卻從未被真正觸碰。

    港臺模式、歐洲模式、南韓模式,文化類綜藝的來時去路

    所以,我們首先只有回到中國綜藝節目近30年來的內在演化脈絡,理清中國綜藝節目模式的真實發展歷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認清當前文化類綜藝走紅的深層次原因。

    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一直到當下,中國的綜藝節目發展歷程,曾經歷了港臺模式、歐洲模式、南韓模式等三個特點鮮明、風格迥異的不同發展階段。

    1990年,和《綜藝大觀》同時期播出的《正大綜藝》,既是內地引進港臺綜藝模式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廣電史上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電視綜藝節目。儘管已有過多次不甚成功的改版,在今天已經事實性停播,但其近30年的生命週期,放眼整個世界電視史,都是屈指可數的行業記錄。

    《正大綜藝》的意義在於,在1990年代中國廣電行業開始市場化、產業化改革的初始階段,港臺綜藝模式由於語言、文化上的近水樓臺,是中國廣電行業所抓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1999年,當所有省級衛視的綜合頻道全部完成“上星”之後,面對高昂的日常維護成本(是的你沒看錯,當年也很困難,廣電行業的好日子其實也就十年左右),以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一系列“港臺風”十足的電視綜藝,開始迅速出現在全國範圍的衛視和地面電視臺。那些畫風,在今天都已成為了回憶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文化符號。

    九十年代的正大綜藝

    只不過在那之後,由於經歷了世紀末眾所周知的“陣痛”,全社會在世紀之交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普通觀眾的觀賞趣味也被迅速拉昇,《正大綜藝》等港臺綜藝模式,也很快不再能滿足他們日益豐富的文化娛樂消費渴求。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超級女聲》的出現,對於以綜藝節目為代表的中國廣電行業而言,都具有著里程碑式的歷史節點意義,其影響也絕不僅限於廣電行業一個領域,《超級女聲》對於中國的青少年文化、亞文化的影響可能都不完全在今天這個時代的認知範圍。但無論是益智類綜藝模式,還是選秀類綜藝模式,歐洲綜藝模式的最大缺點,就是具體的綜藝規則,一般都比較僵化,每個參與者都被限定在相對固定的角色位置,大部分參與者都按部就班,發揮空間非常有限。

    故而到了第三階段,《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南韓綜藝模式的室外真人秀,和《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等第二階段的歐洲綜藝模式相比,對於其參與者則有較大的可發揮空間。南韓綜藝模式在幾年間,也有著幾近壟斷式的行業地位,曾在很長時間佔據了各個衛視的收視前茅,就連央視都降低身段,透過播出有南韓綜藝模式特徵的《叮咯嚨咚嗆》,試圖在激烈的綜藝節目競爭中博得收視率。南韓綜藝模式在前幾年火爆到今天都有些恍如隔世的地步,甚至一度流出南韓當時的綜藝模式被華人“買光”的誇張傳聞。

    奔跑吧兄弟

    “清流”背後,一個夕陽行業的悲壯突圍

    當前的這些文化類綜藝,顯然不應僅僅被看做是所謂的情感堅守,或者是簡單的情懷問題——那並不是成年人的應有姿勢——在越來越“速朽”的文化娛樂市場中,只靠情懷和堅守這些說辭,絕不可能生存下來。在2014年,全行業的風向標——央視廣告標王達到6.7億的歷史天頂之後,整個廣電行業在近年來都陷入到了有上頓沒下頓的營收困局之中。

    2017年,中國廣電行業的廣告總收入,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負增長。到了2018年,連湖南衛視、浙江衛視這些老牌兒頭部衛視的營收都跌回到了幾年前的水平——這意味著在經濟發展階段,中國廣電行業連純粹數字意義上的“面子”都難以為繼——這也是光鮮的文化類綜藝背後的深層行業困境的最真切體現。在當前明星“天價薪酬”“陰陽合同”橫行、進口綜藝模式引進受限的現實語境下,《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這些“清流”的文化類綜藝的熱潮,毋寧說是全行業的一次悲壯突圍。

    更何況以中國目前文化娛樂工業的平均發展水平,在綜藝編劇、分鏡師、剪輯師等一系列文化工業相關環節仍相當薄弱。而且當下很多文化類綜藝節目所號稱的“中國原創”,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鑑”了英國等歐洲綜藝模式,與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更別說要擔負起開創中國綜藝節目的多元化格局,摸索中國廣電行業的原創路徑,這些“清流”的文化類綜藝,實際上可能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行業重任。

    儘管文化類綜藝在近3年來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但其還不能承擔起目前社會和媒體上所想象的行業角色。在未來,中國廣電行業的整體性、結構性危機還會進一步持續爆發。即便文化類綜藝本身還有著很大的探索空間,這些“清流”也並不足以扭轉全行業的頹勢。而廣電行業整體性、結構性危機,勢必還會至少在相當程度上,制約和限制中國文化類綜藝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這一階段的文化類綜藝的原創探索,就有著十分重要的當代意義。面對如此複雜的現實情境,今天的文化類綜藝熱潮,到底是不是曇花一現,是不是整個廣電行業的“迴光返照”?中國的綜藝模式何時能夠被當之無愧地被冠以“中國原創”字眼?這些都構成了在未來,再回看、審視我們當前這個時代的一個根本性歷史引數。

    這一次的傳統文化熱,和之前的哪一次都不一樣

    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其背後有著多重不同的複雜線索的交匯。

    因為就算是在今天,在相當一部分人的一般印象中,一提起傳統文化、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會有刻板、保守、迂腐的老古董式印象,而且很少會將這樣的話題和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聯絡起來。然而近幾年來,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媒介所折射出來的一系列新鮮、紛繁的文化經驗,卻幾乎從根本上顛覆了這種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常識”。

    當下的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對於傳統文化、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了令人措手不及的巨大熱情。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紀錄片、文化類綜藝近三年來的“突然”熱播,大大超出了既往所有理論分析框架的解讀範圍。

    然而,也同樣是在文化類綜藝大受追捧的2017年、2018年,從“油膩中年”到“佛系青年”,關於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的不同層面的集體性焦慮屢屢爆發,這些在新媒體上引爆的話題所暴露出的深度內在焦慮感,其所反映的社會心理的多樣意味,已經毋庸多言。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再討文化類綜藝背後的傳統文化熱的歷史縱深,才有著更為明確的現實指向。

    儘管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鮮活的、翻天覆地的時代變革,正在以新舊媒介迭代為表徵愈演愈烈,但我們依然要保持足夠的審慎和剋制——很遺憾,我們可能遠未抵達今天的新的青年一代的真實面孔——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穩定的正式工作,收入整體偏低的廣大青年群體,開始透過作為電影、電視、移動網際網路等各類文化產業的消費主體和主力,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源源不斷地登上歷史舞臺。

    這一次的傳統,來自未來

    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狀況,也遠遠超出了過去我們所耳熟能詳的迷影文化、新興中產階級、二次元等分析框架。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穩定的正式工作,收入整體偏低的廣大青年群體,其作為文化產業乃至是國民經濟的增量意義,就是對於他們自身而言,其實也絕不曾料想。

    這一波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中心線索的新媒體浪潮,的確將媒介槓桿作用發揮到了人類迄今為止全部媒介經驗的極致,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文化產業的消費主體和主力的結構性變遷,才是這個大時代變局的真正根源所在。

    我們要加倍珍惜和重視當代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所迸發出的,對於包括文化類綜藝在內的傳統文化的所有熱情。因為就算不橫向對比日本的“低慾望一代”,不參照在西歐、南歐、北美等這些曾經的發達資本主義中心區域的,正在發生的觸目驚心的失業率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其所連帶的時代意義也足以觸目驚心——在這一歷史週期內,一方面,新媒體確實有可能為全社會的發展進步發揮積極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媒介槓桿放大效應也很有可能被利用、被操縱,起到巨大的、相反的阻礙作用。

    在這個維度上,這一波被譽為“清流”的中國文化類綜藝是不是一種生命力更長、效益產出週期更持續的“中國原創”模式?能不能在較為豐富的層次上滿足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穩定的正式工作,收入整體偏低的廣大青年群體的文化娛樂需求?這些關鍵性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充分評估。這些“清流”文化類綜藝背後的傳統文化熱所影響和輻射的範疇,恐怕也早已並不只是侷限在其自身行業的範圍內,註定還將波及到文化、經濟、政治等多重領域——當前的一切,不過都是未來社會的開場序幕。

    對於中國新一代,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穩定的正式工作,收入整體偏低的廣大青年群體而言,傳統文化、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過去任何時代都絕不曾料想的文化公約數。在當下,對於這類文化公約數的再整合和再建構,其所蘊藏的時代動能的蝴蝶效應,對於中國的文化治理、網際網路治理,都是前所未有的歷史挑戰。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廣電行業的文化類綜藝熱潮及其背後的傳統文化熱,將是一個可以持續觀察將來社會發展趨勢的有效視角——被移動網際網路的媒介槓桿效應所撬動的,中國新一代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的歷史勢能,僅僅是剛剛展開在歷史地表。

  • 4 # 嘟嘟淺談

    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神速,在這股大潮下,國內各種綜藝節目層出不窮。也非常火熱。現階段很火的綜藝有《跑男》、《極限挑戰》等真人秀節目,這種綜藝節目的形式本人自我感覺都被高估。因為這種綜藝節目看似隨機性很強,都是嘉賓臨場發揮,實則劇本性很強,加上國內政策對這種真人秀諸多限制,而這些限制的東西,確是真人秀的靈魂、看點。何為真人秀,自我感覺重點在於“真人”二字。看點越來越少,人也會出現審美疲勞。就像以前的我,特別期待每週的《爸爸去哪》、《跑男》。但是現在卻不在關注,不在留意,一方面是審美疲勞,領一方面是生活工作成為了重點。

    個人覺得,現階段最被低估的綜藝節目,是短小精悍類的競技類綜藝,比如《這就是機甲》,《這我就是街舞》適合年輕人的。年輕使用者群的粘合性很強。未來潛力也很巨大。競技類充滿不定性,每期都有希望都有懸念。這樣才有興趣看下去。

  • 5 # 歪理諧說123

    你還記得那對蘿莉與御姐的姐妹花麼?如果不,那你一定記得那個憑藉巨大腦容量一路過關斬將遇鬼殺鬼遇神殺神大殺四方最終卻遺憾離場的“白話靈犀組合”!

    有看過的小夥伴都知道,《中國成語大會》是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後的又一檔大型文化節目,節目邀請畢淑敏、蒙曼、酈波等多位重量級文化名人擔任嘉賓,選手根據隊友的提示進行猜詞,可正是這樣一檔看似了無生趣的競技猜詞節目卻讓選手們玩出了不一樣的高度!

    一、先說說導師,畢淑敏、蒙曼、酈波可謂文化節目的常客了,看過他們節目的小夥伴都會發現,儘管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這些導師可一點不古板,相反,他們極具風趣,一個個看似乏味的歷史文獻經他們一講,分分鐘變得妙趣橫生,讓人聽了還想聽欲罷不能!

    二、再說說主持人,主持人張騰嶽不開口則以,一開口則妙語連珠舌燦蓮花!他損人不帶髒字夸人於無形,他能斟詞酌句把你誇到天上去,也三言兩語把你貶到塵埃裡;他幽默不失風趣逗趣不乏分寸,他讓選手哭笑不得卻又不得不誠服於他的能言善道;他調動選手積極性的時候不忘照顧觀眾情緒,讓觀眾鬨堂大笑之際紛紛驚歎於他的主持天賦!作為一個文化節目的主持人,他把語言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最後來說說選手,才華橫溢博古通今已不足以形容他們給予觀眾的震撼,他們有的伶牙俐齒能言善辯,有的大智若愚大辯若訥,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卻一致收穫了億萬觀眾的驚歎與掌聲!他們兩兩組合,一個描述,一個猜詞,往往是你才剛開口,我便已然知道答案,“才思敏捷”、“天生異能”這類片語大概就是為這一群人而生!他們分別是白話靈犀組合,秦漢思源組合、以及PM2.5組合……

    白話靈犀,秦漢思源、以及PM2.5這三個組合,你最喜歡哪個組合?為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堂堂七尺男兒,一生征戰無數的劉備真的愛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