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塵講歷史
-
2 # 高山覓知音
(一)明治維新是一次藉助外力,自下而上的全民思想啟蒙
對於日本來說,明治維新是一場涉及社會制度的深刻變革,而要成功的進行這場變革,必須要有民眾思想的前期準備,探索未來的法制模式,政權模式,說白了就是利益分配模式。這種思想準備在西方曾經被叫做文藝復興。在日本,這種思想是被從外部引進的,所以不叫復興,而叫維新。只有維新思想在全民族得到共識之後,維新行動才有可能得到成功。
在函館山公園,意外見到了和黑船來航有關的景點。黑船來航是日本歷史的大事件,改變了日本歷史的程序。關於黑船來航,網上有以下記載。
第一次黑船來航
1853年(嘉永六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裡(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江戶灣口,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艦隊中的黑色近代鐵甲軍艦,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見到。
“黑船”到來的當天夜裡,江戶城一片混亂,武士們忙於備戰,城外大小寺院內鐘聲齊鳴,婦孺淒厲地哭喊,有錢人準備逃往鄉間,更多的人擁進神社,擊掌禱告神靈,乞求“神風”再起,摧毀“黑船”……
培裡艦隊的“黑船”,要求幕府派官階相當的代表來接受美國總統的國書。培裡拒絕幕府代表讓其轉往長崎登陸的要求,派出三四千名水兵強行上岸,將國書強行塞給不知所措的日方代表。培裡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用力士搬運回贈的大米來展示實力。
培裡來航令日本人震驚,深切感受到日本與外國的巨大差距。日本人稱這次事件為“黑船來航”。由於這四艘軍艦合共有六十三門大炮,而當時日本在江戶灣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與這四艘軍艦相比的大約只有二十門,在不開國就開火的威嚇下,幕府不敢拒絕開國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裡帶來的國書後,會受到全國的抨擊,於是當時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條約,並約定培裡下一年春天給予答覆。
第二次黑船來航
1854年(嘉永七年)2月13日,培裡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這次一共有七艘軍艦,而且艦隊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面對培裡的強硬姿勢,幕府只好接受開國的要求了。於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在神奈川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日美神奈川條約),日本被迫同意開放下田、箱館(今函館)兩港口,美國船可以在這兩個港口加煤上水,並得到糧食等物品的供應。條約還允許美國在上述兩港派駐領事,並享有最惠國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國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隨之瓦解。
影響
面對黑船來航,最坐不住的是幕府,幕府自度無力抵擋黑船,但是又不甘心開國,可巧的是,幕府將軍德川家慶受不了刺激,去世了,主事的是大老阿部正弘,他想開國,又不敢承擔開國的罪名,只好來個權力下放,徵求各藩意見,這也是一種推卸責任吧。
不過這次權力的下放,卻給了各藩一個訊號,要向各藩徵求本屬於幕府許可權的外交事務,這說明幕府已經無力處置日本的未來,幕府無能力了,那權力真空就要有人要填補,這引起了各藩的躍躍欲試,尤其各藩都反對開國,而幕府最終還是選擇了開國,引起了各藩極大的不滿,之後興起的攘夷派便首先把矛頭對準幕府,尤其是,在名義上是日本至尊的天皇也試圖干涉國事,這就為攘夷派找到了擁護的物件。(日後攘夷派也出現了分化。)事實上,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間,從來不準天皇參與政治,但是這次為了減低各藩的反對聲音,於是想以天皇的名義締約,並且破例邀請各大名、藩士、學者、甚至平民,針對開國之事提出意見。於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紛紛舉起了救國的旗幟,趁機躍上政治舞臺。
“黑船事件”後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亂,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隨之瓦解,明治天皇參政,這也促使了明治維新的發生。
函館廣場前佇立著一座培裡提督來航紀念碑。碑文寫到,美國海軍提督培裡與日本締結日美親善條約之後,為視察開港後的箱館港,於1854年(安政元年)5月17日,率5艘艦船到港。在港期間,不僅製作了函館灣海圖,還首次公開銀版寫真術,演奏西洋吹奏樂,並記錄下當時人們驚訝的神態。以培裡來航為契機,修築了五稜郭,將北海道首府搬遷至此地。函館也因受歐美文化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國際觀光城市
明治元年(1868年)10月,勢力衰落的江戶幕府(德川家族統治)已經把權力移交給明治天皇,不甘聽命於天皇的幕府海軍副Quattroporte榎本武楊(左),率部從江戶(東京)品川脫出,來到北海道佔據了五稜郭。土萬歲三(右)率一部陸軍在仙台和榎本匯合,明治2年(1869年)5月,在與天皇軍隊的最後激戰中身亡。箱館戰爭結束了長期統治日本的封建制度,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代。
日本天皇制產生於2000多年前。長期以來天皇不掌握實權。日本政權分落在幕府手中。江戶時代末期,幕府勢力衰落。黑船來襲,打破日本的鎖國。日本下層人士推出天皇走上前臺,替代衰落的幕府政權。由此日本進入明治天皇時代。同期日本派出留學生學習西學。民間興辦洋塾,講授西學。從政府到民間,從上到下,吸收西方的科學思想,完成思想啟蒙。培養了一批後來主導日本社會的人士。後人將此稱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日本並沒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是走上了軍國主義對外侵略的道路。二戰日本戰敗,美國佔領軍司令麥克阿瑟在日本建立了現行的政治制度。
反觀同時期清政府治下發生的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就知道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是有著深刻的政治社會歷史原因的。
(二)明治維新是幕府政權衰落之後,下層民眾藉助明治天皇的威望,進行的一次成功的社會變革
19世紀中葉的日本尚處於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日本天皇只是國民的精神偶像,沒有實際權力,猶如東漢之獻帝。幕府統治者沉浸在“承平以來二百年,不聞鼙鼓聞管絃。呼作花王齊拜下,至誇神國尊如天”的閉關自賞中。1853年6月3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裡率領4艘軍艦闖入日本浦賀港,由於美國軍艦身塗黑漆,冒著黑煙,此次扣關被稱為“黑船事件”。第二年春天,迫於武力威脅的日本幕府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開始了開國的第一步,英、俄、法、荷等國接踵而來。日本國家主權遭到損害,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德川幕府面對亡國危機,以吉田松陰、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為代表的改革派武士提出“尊王攘夷”口號,希望藉助天皇權威來改革幕府的統治,達到抵禦外侮的目的。天皇剛看到翻身的機會,幕府即製造了“安政大獄”,大肆搜捕、破壞改革派領袖。無奈的天皇又把伸出的頭縮了回去。
遭受打擊的改革派轉而認為只有學習西方,推翻幕府統治才能富國強兵,“尊王攘夷”轉為“倒幕開國”。1865年,高杉晉作做出武裝倒幕的決定,很快發展到高潮。1867年剛即位的睦仁天皇,即後來的明治天皇看到倒幕時機成熟,很快表示支援改革派武裝,釋出《王政復古大號令》,宣佈一切權利收歸天皇,廢除幕府。隨後頒佈詔書宣稱:“朕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這波操作就很六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利用改革派武裝勢力將權力一舉收回,集精神權威與政治權威於一體。
歷時一年半的“戊辰戰爭”,徹底結束了幕府統治,打擊了封建保守勢力,清除了維新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改革派還順便送給天皇一個大禮包,在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的推動下,發起“奉還版籍”的請求,把領地和人民控制權交還給天皇。明治天皇順水推舟,於1871年發出“廢藩置縣”命令,強制舊藩主全部遷往東京,府、縣知事由中央任命。同時實行土地改革,讓耕者有其田,進行地稅改革,統一貨幣,廢除關卡等。
羽翼豐滿的明治天皇認為舊武士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宣佈廢除武士稱號,取消武士薪俸。天皇的過河拆橋引發了不滿武士的多次叛亂,西鄉隆盛、江藤新平等改革派骨幹、倒幕運動的組織者也加入了叛亂,天皇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殘酷鎮壓。
政局穩定後,明治政府開始師從西方,逐漸文明開化,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
3 # 文戈筆記
日本的維新運動是真正的維新西化。當大清朝還搞不懂且質疑學與不學西方“利器”時,日本正在實施冰火兩重天的歷史性變革。
在國內外矛盾不斷衝擊下,日本有識之士推動的“尊王攘夷”運動逐漸演變為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1868年8月,德川將軍交權,睦仁登基,改年號明治。戊辰戰爭結束,日本徹底從腐朽封建的幕府統治下解放出來,加速了近代化程序。明治天皇執政完全融入西方執政理念,在經濟上效仿歐美政策,實行工業革命,實施“土地私有”、“殖產興業”。舉國家財力興辦工廠,又將興起的工廠賣給私企,民間經濟發展方式得以快速轉型,大大振興了國民經濟。為快速實現近代化趕超西方列強,1869年,日本明治天皇還以太正大臣巖倉具視為全權大使,率領日本65%的高官大臣遠赴歐美,用當時明治政府2%的財政收入進行了為期近兩年的國外考察,達到了“始驚、次醉、終狂”的效果。
-
4 # 史可見證
日本的“倒幕運動”“明治維新”只是使日本由四分五裂的幕府統治時期的宗藩制變為了君主集權的君縣制;其它諸如學西學、外派留學生、發展工商等等措施也不可能使日本一夜強盛。
但是正是因此使日本走向了統一,卻使日本能夠舉全國之力執行各項內外政策。
而同時期的中國卻是經“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內戰,至使清庭中樞軍政大權轉移到了督撫手中,從而走向了分裂。
同時也因為慈禧執政能力低下,根本掌控不了國家大政。以至於如李鴻章為首的貪腐賣國派竊國器為私器、盜公帑為私帑、謀私利為所欲為。可以為私利挪用400多兩軍費投資日本茶山煤礦、李鴻章子李經芳為私利在日本開三處洋行、父子倆哪怕甲午開戰都仍然與倭寇大做軍艦動力貿易;李鴻章外甥張士衍盜賣炮彈給倭寇獲利達數十萬兩;李鴻章另一個外甥劉棻出賣軍事情報;這一切造成了運兵艦被擊沉、北洋水師出戰也僅能攜帶半個基數的廉價實心彈,而開花彈只有區區數發,燒劣質動力煤航速僅為15節的一半,擴張到七萬之眾的淮軍也是戰鬥力極低,這所有的一切造成了中國打輸了中日甲午戰爭。
而慈禧竟然派在日本有重大經濟利益且戰敗罪人李鴻章李經芳父子負責戰後對日談判!結果《馬關條約》讓這對父子談得比《辛丑條約》損失還要巨大,日本因此得到了臺灣和中國屬國北韓、得到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正因如此日本才開始走向了強盛。可以說李鴻章家族為倭寇走向強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是使中國洋務運動徹底失敗的罪人!
-
5 # 楓丹白露211735932
回答這個問題,先得搞清楚什麼是"明治維新"?
1868年,日本進行了一場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因為這一年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年,故史稱"明治維新”。
在這以前,日本政權基本上掌握在德川幕府手裡,十八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的衝擊,出現了資產階級,大大動搖了幕府集權,透過宮廷政變與流血衝突,日本統治大權回到天皇手中,形成中央集權的天皇專制政權統治全國。新政改革如下:
一,廢除各藩領地,把全國化分為三府七十二縣,直屬中央統一領導。二,廢除封建等級制; 廢除土地買賣禁令; 統一貨帀; 確定土地私有制,允許買賣; 實行稅改。三,扶持工商業,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人才,廢除各地關卡。四,實行徵兵制,建立近代常備軍。此外,還廢除舊文化、舊習俗等,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廢除不平等條約,爭取民族獨立等等。
"明治維新"對日本產生深遠影響,成為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轉折奌。從那以後,日本逐漸成為亞洲強國,並向世界強國過渡。
回覆列表
如今的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只有五個,這兩者制度孰優孰劣誰也說不清楚,如今世界上意識形態的對抗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以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可不管怎麼說這兩大制度都是現代社會制度,都很先進,可如果現代制度碰到古代制度,那就絕對是碾壓了。比如近代歐洲各國先後完成兩次工業革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當時的亞洲還是以清朝為首的封建制度,十九世紀開始歐洲列強就對這些古老制度的國家下手了。先後征服了印度、越南、日本,就連最強大的中國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亞洲的人民不是沒有反抗過,然而軍事實力差距太大,頻繁的戰爭使得歐洲列強與這些國家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掠奪各國的財富。但其中有個一直被欺負的國家居然改革成功,搖身一變也成為了侵略別國的列強,那就是日本。
日本是如何擺脫自己被欺負的命運的呢?這還得得力於日本在對的時間碰到一個對的天皇,進行了三十年的明治維新,讓日本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日本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日本進行了工業改革,建設了金融機構、商貿所、鐵路和電報線路等基礎設施,政府也鼓勵人們從事跟工業有關的工作並且大力支援重工業的發展。最後政府把工廠賣給富人,使國內資本主義慢慢興起。
其次日本特別注重教育,尤其是愛國方面,那個時候的日本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實行了義務教育,還送很多學生出國留學。由於從小被灌輸了愛國教育,那些出國的學生學成後都會回到國內,投入到國家的改革建設當中去,這讓日本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日本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這也得益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對軍隊制度的改革。當時的日本拋棄了學習中國的理念,一切照搬西方,學習歐洲軍隊的軍團體制,請了德國軍事代表團幫忙,建立了陸軍部隊;又向英華人取經建立了現代化的海軍部隊。之後日本憑藉著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得日軍戰鬥力增強不少。
日本再被西方欺負時,根本沒有一部像樣的法律,社會極其混亂,人民都被欺壓。後來明治維新日本成立了司法部,頒佈了憲法,保護了公民的權益,使得社會慢慢穩定下來,人民也能更加團結。
日本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自己的國家實力,這時候他們就想擺脫西方的控制了,於是日本政府就與西方列強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談判,終於在1894年讓英國和美國同意放棄在日本的特權,等日本甲午海戰戰勝清朝後,歐洲其他列強看到了日本的強大,都放棄了在日本的權益,日本從此就擺脫了被殖民的命運。日本也就透過明治維新把日本建設的強大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