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動情是一生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新劇都在正在播,看了很多電視劇的大家,有沒有發現:演員演技好對於我們觀眾還真的是種享受!有時候看那些演員精湛的表演,真真假假都分不清楚,看的自己都感情都帶進去了~

    那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些演員們,平時都是怎麼提升演技的呢?

    先說當紅小花鄭爽,雖然鄭爽本身受到的爭議比較多,但是很火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有很多人很喜歡鄭爽的表演。從《一起來看流星雨》到前段時間的《夏至未至》,可以看到鄭爽的演技還是有進步的。

    這幾年鄭爽也一直在不停的努力,之前娛記寶寶看到一個採訪,鄭爽的父母說小爽平時對演技還是琢磨的挺多的,拍戲的時候會讓助理給錄上幾段,自己回去再琢磨,看哪裡有不好的地方再改進。

    這方法還是挺獨特的,希望鄭爽能一直這麼努力下去,一定會有收穫的~

    雖然馬伊琍很久沒接戲了,但是這次在《我的前半生》裡的表現絕對讓人耳目一新,看馬伊琍戲長大的娛記寶寶表示:馬老師真的寶刀未老~

    大家都知道其實馬伊琍已經淡出娛樂圈了很久了,一直以家庭為主,這次“復出”馬伊琍也做了很多的努力。馬伊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說過,為了演好“羅子君”,跟文章兩人宅在家裡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研究現在年輕人喜歡看什麼樣的表演。

    還真的是下功夫啊,怪不得馬伊琍能把羅子君演的這麼好~

    李沁最近也是憑藉《楚喬傳》裡元淳的角色火了一把,元淳後期那真的是要考驗演技的哇,不得不李沁承認真的把“元淳”這個角色駕馭的很好。

    其實李沁演戲一直也是非常的用心,在《白鹿原》裡飾演的田小娥,剛開始定角的時候其實還是有很多反對的聲音的,很多人都覺得李沁不能勝任,不過結果出來卻打了很多人的臉,李沁飾演的田小娥“媚而不妖”,詮釋的剛剛好。

    這種提升演技的方法雖然比較“笨”,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多,但是真的是很用心了~

    有付出就有回報,相信今年李沁收穫的一定不會讓她失望~

  • 2 # 賺客天下

    我是一個方法派,不會只讓你去體驗去感受等等,這些對於很多人根本聽不懂,即使聽懂也做不到,哪些沒有方法的傻表演老師才會這麼做,那麼表叔就給你一些你能做到的方法。

    首先我要告訴你:表演究竟一個什麼東西

    表演是一個人來扮演人的一個藝術。

    說通俗理解點就是:演員要改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在假定的環境中自然真實的生活

    用什麼來演呢?很直觀的講:用演員的身體(包含你的肢體、聲音、表情)

    (有人說要運用情感、經歷、體驗等;誰看的見你的這些東西,最終的呈現,觀眾能看到的就是你的肢體、聲音、表情)

    所以再清晰點講就是:演員要透過控制自己的肢體、聲音、表情等來使自己變成角色。

    這也就是表演專業的基本功為何是:聲樂、臺詞、形體、表演;學習這四門的目的就是使演員能夠駕馭控制自己的身體。

    如果你演不好,說明你對你自己的身體的控制不行。

    據我診斷你估計上臺都緊張,不能鬆弛下來,也就是說你的肢體在舞臺上時都是收緊的,那你的表演又談何自然真實呢。你的表演狀態是端著的,你的肢體是僵的,這其實就是天性沒有解放好。

    這一說又多了,我就隨意的給你講點吧:

    解放天性就是使演員在舞臺上肢體和思想輕鬆自如的站在舞臺上。保持鬆弛的狀態,而不是讓你們做一些不要臉的行為。這需要透過一些舞臺肢體訓練和呼吸訓練來達到。

    透過解放天性的訓練使演員達到一種站在舞臺上輕鬆自然的狀態,還有,解放天性還要使演員達到一種敏感敏銳的狀態,說白了就是讓你的觸覺、嗅覺、感覺、視覺、聽覺敏銳起來,觀察也敏銳起來。

    所以這些都是表演很重要的基本功。表演素質

    小品是表演學習的一個很高階的階段了。沒有基本功的支撐,你做小品練習一定會很累很無力。就像戲曲演員唱戲一樣,沒有基本功的支撐,你唱的了嗎?

    學習永遠是一個循序漸進一步步遞進的過程。而不是你去體會吧,你去感受吧,你去理解吧。那些都是虛的,極其不負責的。

    診斷出你的問題了也告訴你為何這樣了。

    你要做的就是運用訓練,練習自己的身體,使之受自己意識的控制,感覺敏銳,為自己提供更多的視野。

    具體的練習方法,我就算給你,你自己也做不了,需要上表演課需要表演老師帶領才能達到。

    自己提高的方法就是把形體、聲樂、臺詞學好,多加練習,使你的肢體動作、聲音、節奏感等都達到一個很棒的狀態,你的藝術領悟力就會提高,那麼你的演技也隨之提高了。

    記住:表演學習聲樂、臺詞、形體都是為表演服務的,所以小品才是表演初學者的高階形式。

  • 3 # 小厚說事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①第2 卷的序裡,格·克里斯蒂寫道:“……體系的一切元素,實際上就是舞臺動作各個組成因素。沒有創作注意、情緒記憶、想象、邏輯、真實感信念的參與,舞臺動作是不可能實現的;舞臺動作應當體現在言語、動作、場面排程等等上面。”這就清楚地說明了,在今後學習各個元素時,都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圍繞著舞臺動作這個核心來展開。因為斯氏反覆強調過:在舞臺上需要動作。動作、活動——這就是戲劇藝術、演員藝術的基礎。他甚至稱演員為“舞臺動作的大師”。   在該書中斯氏作過這樣的解釋:戲劇一詞在古希臘文裡的意思是“完成著的動作”。在拉丁文裡,它和action一詞相等,這詞的詞根act也轉成我們的詞активность(活動)、актер(動作者─演員)和акт(動作)。   所以,舞臺上的戲劇便是在我們眼前完成著的動作,走上舞臺的演員便是動作著的人。動作、行動、活動三個術語,從俄文譯為中文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混淆的情況,為了便於理解原著的精神,特作如下簡釋:   動作,由俄文Деиствие譯成,按其涵義來說,相當於中文的“行動”,但長期以來已經習慣於譯成“動作”。要把它完全改過來,恐怕是不大可能了。因此有些譯者就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凡屬表演術語部分,仍譯為動作,非術語部分就酌情譯成行動,或者在動作一詞後面加上“(行動)”,以幫助大家加深理解。其實我們只要認識到動作這個術語包含著行動的意思就可以了,用不著在譯文上過分推敲。英文act 譯為“動作”,action 譯為“行動”,早期體系是從英譯本翻譯過來,所以都譯成了“動作”。   活動,由俄文Движсние而來,也有人把它譯成“動作”,其實它僅僅是人們身體各部分器官及肌肉的自然運動而已。就像人們坐在那裡,手指、腿、腳、眉、眼、臉等,都會不時地活動活動,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舒展與收縮。譬如小孩子除了睡覺以外,他無時無刻不在活動,有時是有目的地做遊戲,但大多數時間卻是漫無目的地活動,我們甚至很難確定他在做什麼。在我們的術語中,動作是有目的性的,而活動不一定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它只是動作的組成因素罷了。誠然,活動一詞在中文的涵義裡,是遠遠超出我們上面所解釋的。如:活動範圍、活動場所、非法活動、走私活動,秘密活動、革命活動、學術活動等,都是為著某些特定目的而奔走奮鬥的意思。它包含的內容遠遠超越“舞臺動作”這個範疇。所以,我們碰上這個術語時,千萬不要作這方面的理解。   行動,即行為舉動。我們常說採取行動、立即行動、搶救行動、突擊行動、搜尋行動、拘捕行動等。在大多數情形下,部署一個行動基本上都是有組織、有步驟、有目的、有企圖的,而且都含有“要進行”及“進行著”的意思,相當於文法上的進行式。從小的方面講,探病、訪友、購物、晨運、品茗、教子、掃除……都是人們生活中的慣常行動。而任何一個行動都需要由一系列動作去完成。只要執行動作,不管是內在或外在的,人的整個有機活動系統就自然會全部參與其中。這些有機活動的連鎖反應,完全是按照動作本身的要求而展開的。換而言之,動作就是由身體各部分的活動組合而成的。譬如,因為孩子考試不及格,你氣極而敲桌子罵他。這個看來很簡單的動作,卻不是僅僅用手敲一下桌子就能完成的。你會緊握拳頭,皺起眉頭,雙目怒視,面頰、嘴、頸、肩、腳以及全身的肌肉,都會為這一敲而緊縮起來。甚至你的額角會充血,心跳會加快,滿肚子怨氣要向外發洩,也就是整個形體以至心理的活動系統都動起來了。這一連串的活動組成了敲桌子訓斥孩子的動作,而這個動作又是“教子”這個行動的組成部分。所以,行動、動作、活動這三個術語,是一而二、二而一地關聯著的,實際上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   行為,這個詞的含義就較為廣闊一些,它是若干行動的抽象和概括,並透過社會的、倫理的和道德的標準,對某一個人階段性的或總體性的表現作出評價。如謹小慎微、好吃懶做、落拓不羈等,都是對人們行為的形容和描述。我們之所以對動作如此感興趣,僅僅是因為要透過它來掌握表演藝術,所以我們稱之為“舞臺動作”,用以區別於生活裡的動作。事實上一般人在生活中是不會時刻關心著自己的動作的,只要他想著做什麼事情或採取什麼行動,一連串的動作就會隨著意志而產生,積極地去實現既定的目的。但是在舞臺上,角色的行動必須由演員去創造,由演員去體現。如何能使演員所創造的舞臺動作達到有機的真實,既逼真又感人,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 4 # 火星男之九陽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正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是我們所在的網路世界最大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每個人都展示著自己最想讓別人看到的一面。朋友圈,成了一個舞臺,就又引出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演員和觀眾,我們發朋友圈的正確姿勢到底是什麼呢?要用什麼姿勢發朋友圈才能做一個不讓觀眾反感的好演員?

    作為個體身處社會中,社會對我們的行為存在一定的期待,為了達到這種期待,我們就必須表演。在社會學家看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句話恰如其分地闡釋了社會學中“前臺”和“後臺”的概念。今晚的《長安夜書房》讓我們來學習一下,作為一個演員,我們的舞臺和觀眾是什麼樣子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我們該具備什麼樣的修養。

    ●●●

    夜書房私享音樂

    -變革之路-

    ●●●

    作家熊培雲在《自由在高處》這本書中說:“開啟幾個網頁,關掉,一天過去了。開啟無數個網頁,關掉,一輩子過去了。我現在要做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了:若非必要,以後一定少上網。我熱愛生活,並且喜歡安靜,我更想坐在陽臺上讀幾本書,懶洋洋地過一上午,而不是坐在電腦前,與世界抱成一團。”

    池子是個“奇怪”的人。凡見過他的都習慣用這個詞去形容,雙手習慣插兜,走路不帶任何聲音,更不愛說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下班,是個存在感很弱的人。和他工作上有溝通交接,加了微信的人,會習慣性的去看池子是個怎樣的人,畢竟朋友圈是日常生活輸出,但是他竟然沒有開通朋友圈。他說更習慣用QQ,平時親密的人直接私信聊天,朋友圈對他而言是沒有意義的設定,所以直接不用。這是兩年前的事了,時至今日,他的朋友圈仍然未開通。

    大家當然都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開啟朋友圈的,也不是每一個人開啟朋友圈都會更新的。這是個常識,並不是個奇聞。不去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不去觀察別人的生活,這是一種個人選擇,也是一種個人自由。“池子”的自由在於他的直來直往,在於不去打擾別人也不願被世人打擾。在任何時候,一個人都有權保持沉默,都有權不受打攪地一個人待著。

    小左是個開朗真實的姑娘,是特別開朗,絕對真實的人,這個人們在她的朋友圈就能看出來了。她是個特別愛玩也很能玩的人,她喜歡拍各種照片,一次性九張滿格,每天3-5次傳送朋友圈。小到吃飯喝茶,大到周遊世界。但有一次她問朋友她是不是朋友圈傳送的太頻繁,讓自己的朋友很困擾。

    朋友圈的意義,或許就是現世紛繁雜亂,而我們都需要一點糖吧。朋友圈是為有分享精神的人而設的,分享行為本身,也可以生產愉悅。如果你觀察過那些吃飯前會拍照發朋友圈的女孩子,喜歡在演唱會上拿著熒光棒自拍的女孩子,在知名景點前噘嘴擺V字手拿自拍杆的女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們的嘴角都是向上揚的,她們的愉悅感在那一秒都是爆棚的。只要能帶給人們愉悅感和幸福感的東西,就是好東西。在朋友圈裡愛分享的人,他們既表達了自己,也能將快樂的情緒傳遞。愛分享的人,心情都不會太差。

    朋友圈本身是一種真實的記錄。有一部分熱愛生活的人,他們發朋友圈本身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不為了別人的點贊,不為了別人的褒獎,純粹地為了記錄。比如:在什麼時候讀了一本書,書裡的某個句子令人驚豔,觸動到自己內心的某個部分,於是發朋友圈。健身是自己一直想做但沒毅力去做的事,今天第一次嘗試,健身完真爽,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於是發朋友圈。為了慶祝平凡生活裡的偉大勝利,發了一條朋友圈。就這樣,人們的每一次改變,每一次突破,都在朋友圈裡留下了足跡。生活呈現了新的樣貌,這是記錄,也是紀念。

    在朋友圈的字裡行間,都藏著你的生活態度。有一朋友,一年到頭都在外面邊旅行邊打工。平均每年要新跑好幾個國家,每次翻他的朋友圈,都像在翻旅遊雜誌。他在國內支教2年後,一頭扎進了外面的世界。他的朋友圈裡,一會兒是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打工的照片,一會兒又到了新加坡,他甚至還去北韓、格陵蘭、東帝汶等少有人去的地方。他的朋友圈告訴我,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人把生活過成了詩。

    哲學上有個說法:一切的根源在於自我。面對同樣一條朋友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有的人讀出了“炫耀”“賣弄”,但有的人也會讀出正面意義上的東西。有人嫌朋友圈太吵,越刷越焦慮……歸根結底,是自己內心的不平靜。利用朋友圈消耗自己,一天什麼正事都不幹就知道刷社交網站。從來沒有試過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自己,稍微完成點小事就又逃回去刷刷刷。於是,一切的不如意都好像是朋友圈害的,其實是自己出了問題。

    朋友圈本身無害。請珍惜那些還在用心發朋友圈的人。有時候會想,假如沒有朋友圈,我們應該會從彼此的世界中消失吧。所以才會顯得呈現在朋友圈的人和事,都是一種真實而溫暖的存在和記錄。朋友圈的意義,是因為現世紛繁雜亂,我們都需要一點糖,來互相甜蜜,互相關照。朋友圈也是一種生活和一個舞臺,你留在朋友圈的,又是什麼呢?

    ●●●

    夜書房好書推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多君子,其國無患,衛國為何還是沒能成為春秋戰國時的大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