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鍵鼠俠
-
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衛國多君子,其國無患”是春秋時期季札出使經過衛國得出的結論,說衛國有許多君子,他們的國家不會發生變故。正是由於衛國的人才多,才使得衛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從第一代康叔受封,到秦末衛君角被被廢,存在了900多年。雖然國運祚長,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始終默默無聞,沒有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究其原因:
衛國雖然國運長久,但是英明的君主很少。900多年,比較有作為的君主,只有康叔、武公兩三個而已。早期,周公在平定管蔡之亂後,把弟弟康叔封到了原來殷商的舊址,並告誡他要尋求賢者,詢問存亡之道,愛護百姓。康叔牢記周公教誨,安撫百姓,讓百姓和悅。到了武公時期,他推行康叔政治,全國百姓和樂康順,國力大增,並且幫助周朝平定犬戎。應該說,在春秋前期,衛國基礎還是比較好的,有殷商時期的基礎,國君勤政。但是衛武公是逼迫當時太子共伯自殺,當上國君的。從此衛國進入了動盪時期,衛國政局始終伴隨著爭權奪利、殺戮篡權,國君奢侈腐化、殘暴不仁,導致內亂頻繁。比如桓公的弟弟州籲殺死桓公,之後上位的衛宣公強搶兒媳,並派人殺死太子和公子壽,繼位的惠公又遭受華人不滿,被逼逃到齊國。惠公去世後,懿公繼位,懿公特別喜歡鶴,甚至讓鶴乘軒、做官,大臣非常不滿。等到翟國攻打衛國的時候,大臣們都說,國君喜歡鶴,你就讓鶴抵抗吧。最終懿公被翟國殺死了。由於衛國頻繁的內亂,政局不穩,導致君臣上下沒有精力搞軍事、政治、經濟建設改革,導致國力大損,更錯失了春秋前期寶貴的機遇期,同一時期的齊國、晉國都已經走上了兼併諸侯、擴充疆土的爭霸戰爭。之後,衛國君臣仍然不思進取,發生多次內亂,孔子的弟子子路也死於了衛國的內亂。
衛國的位置地處中原,臨近晉國、齊國等大國,即使周邊的魯國、宋國、鄭國也比衛國勢力勢力較強,而且沒有天然屏障,易攻難守,導致國勢難以鞏固發展。特別是晉國要想發展,必然要使衛國屈服。因為國小力弱,晉國、齊國頻繁干涉衛國。比如,齊桓公擁立衛文公繼位;晉文公藉口逃亡時,衛國對其無禮,出兵討伐衛國,並透過暗殺手段,壓迫衛國屈服,最後,還把衛國的土地分給宋國。到春秋末期,趙簡子支援戎州人在衛國建城,併為此攻打衛國。隨著大國的侵擾,衛國不僅沒有時間富國強兵,領土也不斷減少,到了戰國初期,先後依附趙國、魏國。衛國就只剩下濮陽一座城池。衛國從頃侯賄賂周夷王成為侯爵,到這時就只能降爵稱君了。隨後,魏國殺死衛懷君,擁立魏國女婿衛元君,衛國徹底淪為了魏國的附庸國。到了衛元君十四年的時候,秦國佔領了包括衛國在內的魏國大片東邊的土地,就把衛元君封到野王縣,繼續讓衛國苟延殘喘,直到秦二世的時候,取消封號。衛國經過春秋戰國,屢次經受晉國、齊國,趙國、魏國侵擾、欺辱,居然在存活到了最後,也不得不說是個莫大的諷刺。
衛國雖然人才眾多,但因為地小力弱,眾多人才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紛紛到強國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到了戰國時期,商鞅、吳起、呂不偉這些都是戰國時期頂尖的人才。商鞅在秦國變法,讓秦國從一箇中等強國成為戰國七雄之首;吳起在魏國為將,攻佔秦國所有河西土地,在楚國為相,推行改革,使楚國國力大增;呂不韋早年經商,幫助異人回國繼位,在秦國為相十幾年,權傾天下,並主持編纂《呂氏春秋》。這些人任何一人都能讓衛國富強,但衛國一個都沒有留住。不僅如此,像刺客聶政、荊軻,也都是衛華人。聶政為嚴仲子刺殺南韓宰相俠累,荊軻為燕太子丹刺殺秦始皇,都是為他國所用。
衛國雖然多君子,但卻不能稱霸,其根本原因是衛國上層熱衷爭權奪利,腐化墮落、不思進取,同時,不利的地理形勢、頂尖人才的流失,也是其不能爭霸的重要原因。
-
3 # 閒話三分
衛國之所以沒能成為大國,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勵精圖治、大有作為的王太少,朝政動盪不安。衛國第一代王康叔是周公旦的弟弟,弟弟去往封地時,周公再三囑託弟弟要好生治理封地,使百姓安居樂業。康叔謹遵兄長之言,在位期間,休養生息,經濟平穩發展。傳到武公一朝,國力發展一直不錯,尚有能力幫助周王平定犬戎。但是,自從武公之後,衛國的國君就變得越來越不靠譜,殺兄上位、搶奪兒媳、喜鶴忘政……幹啥的都有,就是沒有好好治理國家的。於是,朝政荒廢,經濟不振,軍力不足。
第二、王不作為,朝政混亂,人才外流。剛才說過衛國用心治理國家的王太少,這讓衛國的人才看不到希望,而恰巧這些人卻有大的抱負,他們只能選擇遠走他國,尋找用武之地。李悝、吳起、商鞅、呂不韋等都是出自衛國,魏國、楚國、秦國在他們的輔佐之下,先後崛起,變成強國。衛國賢才出走,這對於衛國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其實,就算是他們留在衛國,也未必能使衛國強大,殷商聞太師就是前史之鑑。
第三、衛國地域範圍小,無天險可守。一個國家的強大,不但要有繁榮的經濟作為支撐,也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保障。衛國地域不算很小,但是和齊、晉這樣的大國相比,衛國就顯得力不從心。從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來講,它都沒法和晉國、齊國相比,就連旁邊的小國甚至都比它強大。衛國加在晉國、齊國之間,沒有足夠強大的軍隊能和他們抗爭。就算是打起來,打贏了,也沒有天險可守,不具備強大的軍隊保衛奪取的領土。所以,衛國始終只是保持現有領土完整。
-
4 # 讀春秋思無忌
公元前544年,吳國延陵季子遍訪中原諸侯。經過衛國,與衛國大臣蘧瑗、史狗、史鰍、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等人會晤,談得非常投機,於是就說:“衛多君子,未有患也。”1. 延陵季子的看法
延陵季子以天下讓而聞名於世,又因為遍訪諸侯時,以多次預言成功他國政事而見稱。就連齊國的晏嬰、晉國的叔向,他都要給點意見,能與他相談甚歡的非君子莫屬了。
然而,當延陵季子離開衛國去晉國,途經衛卿孫文子的戚地時,想法就有所改變了。那孫文子竟在衛獻公去世之時奏樂取樂,眼裡還有衛君嗎?
2. 孫文子眼裡當然未有過衛君孫文子為衛國史上最厲害的外交官,特別與晉國打得火熱。當時許多重大的會盟都在戚地舉行。
有了這麼強大的靠山,衛國國君識相的,就湊活著過過,不識相地只能再見。孫文子一不開心就趕走了衛獻公,再不開心就讓後爸晉國誘捕了衛殤公,然後再把趕走的衛獻公請了回來。有了目無國君的臣子,後來,衛國的政權漸漸由鄰邦說了算。
3. 衛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無法向外擴充套件,相反只能依附於某個強大的鄰邦。衛國處於齊、晉、魯、曹、鄭的包圍之中,除了曹國,那個不比它強大。
楚國攻打宋國,晉文公想借道衛國去救宋國,被拒絕。晉國一怒之下就差點滅了衛國,要不是周天子求情,衛成公收買了下毒之人,衛成公早就一命嗚呼了。從此,衛國成了晉國的小跟班。
後來晉國助莊公蒯聵回國,再後來齊國又護送衛出公輒回國。衛國漸漸地變成了西晉、東齊的小附屬國,誰當國君,他們說了算。三分晉室後,衛國又成了趙國的附屬國。
結語:在戰火紛飛、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更需要的是讓國家迅速崛起的法家、攻城略地的兵家以及靠兩片嘴皮子游說天下諸侯的縱橫家。君子哪裡有勇武之地?不信,去問問孔子吧!您認為呢?
-
5 # 老貓談史
謝邀,我是愛歷史的老貓,“衛多君子,其國無患”這句話是吳王的弟弟季札周遊各國時所說的。衛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而且他也是周朝姬姓的一個諸侯國,在當時有著很高的地位,根據歷史的記載,衛國一共有著907年的歷史,在這907年間魏國一共誕生了41位君王,衛國可以說是流傳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家了。
可能有人會說,衛國這個國家雖然是在春秋時期建國的,但是它到了戰國時期不是被魏國滅掉了嗎?按道理來說衛國已經滅亡了啊。事情的確是這樣的,到了春秋後期,衛國由於朝政內亂導致君臣關係極為不合,國力羸弱不堪。到了戰國時期,衛國終於被三晉之中最為強大的魏國給“廢”了。我們一般都說滅國,為什麼在這裡要用到“廢”這個字呢?
在本意上來說,“滅”和“廢”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如果一個國家被滅,那麼他的領地、人口財富甚至王室成員都將被戰勝國所俘獲。魏國並沒有選擇徹底的滅掉衛國,而是選擇保留給衛王一些土地,將衛王侯的封號降為了“君”。可以這麼說,衛國已經完全成為了魏國的附屬國了。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吧,相信大家都知道先秦時期的義渠。當時的義渠一度成為了秦國內部問題的心腹大患,好在在秦宣太后羋月的帶領之下,義渠內亂終於得到了解決。在義渠最為鼎盛的時期,“義渠王”是沒有任何理由服從於秦王的。到了後來的“義渠君”,我們也可以看出義渠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歸順了秦國。
衛國雖小,但是英雄輩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衛國的人才左右了戰國時期各國國力的發展戰國時期最為出色的人才有一大部分都出自於衛國這個彈丸小國。根據歷史記載,商鞅、呂不韋、吳起、李悝和荊軻的母國都是衛國。相信大家能夠理解“衛多君子”這句話了吧。秦國由於商鞅變法迅速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實力大到能夠憑藉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呂不韋是秦朝時期著名的相國,重要性不言而喻。
戰國初期的魏國為何如此之強大,原因就是魏文侯重用了衛人李悝在國內變法圖強,另一方面重用衛人吳起建立魏武卒這一強大的重灌步兵。
荊軻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大刺客之一,雖然刺殺秦王以失敗告終,但是他的英勇事蹟還是流傳於千古。
為什麼人才輩出的衛國一直沒有成為強國呢?我認為人才的流失和朝政的內亂是最大的原因相信每個人都是非常樂意效忠於自己的母國的。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分析,為什麼衛國最為傑出的人才全部跑到了別國當官,我個人認為是衛國沒有這些人才施展才能的平臺,這些人空有報國之志但是一直不被重視,這可能是他們流失的最大原因之一。
早期的衛國還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衛武公時期的衛國實力雄厚,曾經是一方土地的霸主,但是衛武公死後,衛國陷入了內亂,這一致命的打擊使得衛國迅速走向了衰弱,從此一蹶不振。雖然有多位衛王想要下大力度改革,力圖恢復武公時期衛國的強大,但是始終沒有成功,衛國的人才已經流失殆盡,再加上衛國實力過於弱小,這也決定了衛國不可能走向成功。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周王朝是禮法社會,各種繁文縟節,數不勝數,都在條縷清晰地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在本質上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
周王朝分封天下,有大量的姬姓子弟被封到各地,屏藩周室。這些人本就是王族子弟,從小耳濡目染,深得周禮精髓。回到封國後,自然也是把先進的文化拿來用了。這也就是吳國的季扎說的,“衛多君子”的事。
在大爭之世,周王室已經逐漸衰敗,而各地姬姓諸侯國卻沒有魄力進行改革。幾百年來,他們透過“祖制”形成了太多的既得利益,一旦改革,勢必要動搖他們的根基。越是歷史久遠的國家,這種歷史包袱就越重。
衛國就是如此。
春秋早期,衛國一度強大。因為衛國的國民大多是殷商親周派,衛國的公權都掌握在周人移民手中,即是華人。因此,衛國是一個很徹底的殖民政權,權力壟斷的特點是最為顯著的。這就造成了衛華人口雖然不少,但是上下離心,國家形不成合力。
就像衛懿公好鶴,華人在打仗的時候就不願意給衛懿公賣命了,說讓你的鶴將軍來打吧。結果,衛懿公為了完成周禮,帶著幾十個人就去衝戎族的軍陣,最後就戰死了。後來衛國因此被戎族所滅,虧了齊桓公才得以復國。不過,經此亂後,衛國勢力不再強大了。因為當時已經是大爭之世了,周邊的國家可以允許你存在,但不會允許你強大。
(夾在大國中間的衛國)
衛國最大的靠山,周王室此時已自身難保,自然也難提供有效的幫助——周王室建立的封建體系正在瓦解。
商人在衛國是主體民族,他們被排除在政權之外,只好做生意積累財富,他們本來也擅長這些,加上衛國地處中原,四通八達,所以衛國出了很多富商。富而讀書,加強人員往來頻繁,衛國的思想交流碰撞跟劇烈,因此也很容易產生新思想,新學術,所以衛國多君子。
春秋末期,三家分晉,魏國率先強大。魏文侯就做了兩件事:1、果於變法;2、折節下士。這兩點也為後來的有為君主所效仿,非常有效果。
(衛國成了魏國的保護國)
不過,衛國已失了發展先機,又有禮法包袱,不能果斷變法,即使衛國有人才,他們也難有施展的空間。後來衛國更是成了魏國的附庸國,國家級別也一降再降,身處亂世,誰都得罪不起。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突然想起來,竟然還有一個衛國存在,直接一紙詔書,把衛君廢為平民。
衛國存在了900多年,所謂壽多則辱,最後也還是亡了,悄無聲息。
回覆列表
衛多君子,其國無患。為何成不了大國?
衛國確實出了很多人才,但從立國之始,八百多時間一直內憂外患,如何能成為大國?
武王滅商建周,與公元前1045封文王第九子姬封於康(故稱康叔),作為王朝姬姓公族,地位確實尊崇。但封地非常狹小,只有河南北部、山東一隅、河北南部一小塊封地。武庚叛亂平息後,將商都朝歌劃給衛國,才有立國的都城。後主動或被動遷都四次,都是受國際形勢所迫。
除武公在位時稍微強盛一時,歷代國君多有弒君篡位者、國滅身亡者。懿公無道奢侈,養鵝授祿,終被狄人入侵,導致懿公被殺。後在齊鄭兩國幫助下才復國遷都。衛莊公立公子完為儲君,但讓庶子州籲掌兵。莊公薨,完即位是為桓公,逐州籲。然州籲聯合鄭國共叔段攻打衛國,弒君自立。後雖州籲被誅,立桓公弟宣公。宣公更是出了明的淫蟲,在做公子時就私通庶母夷姜,生公子伋。待公子伋長大即將迎娶齊國宣姜時,見宣姜貌美,又強搶兒媳。生公子壽和公子朔。而諸子之爭,本文不再細述。衛國作為一彈丸小國,內憂外患不斷,何來無患?
最後在看大國的特徵:疆域領地、人口總量、政治生態、人才改革。哪樣衛國都沒有!除了輸出人才如衛鞅(公孫鞅)外流到秦國變法強國,吳起歷仕魯、魏、楚三國,在楚國變法強兵。還有呂不韋、荊軻這些戰國末期人物。如果衛國是大國,為何留不下人才。人才的流失只能說明國家體量太小,贏弱不堪。
衛國雖然不能成為大國,卻是周朝諸侯國之中存國最久的國家,在東西兩週、六國被始皇滅國後一直留存到公元前209年秦朝末期。國君稱號數百年時間從公侯伯君不斷的掉檔次,但人家畢竟笑傲八百諸侯國,這也是它的能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