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覺得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可能打敗秦國的是哪個國家?為什麼又錯過了機會?
8
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應該是魏國!

    但這並不代表趙國有機會打敗秦國,因為趙國強盛起來時,秦國也已崛起了。在綜合國力上,趙國遠比不上秦國,趙國太窮了!

    而事實上真正有機會擊敗秦國,甚至還有機會一統天下的,其實是魏國。

    魏國是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的諸侯,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其實就是以此作為參考和學習的物件的。魏文侯率先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軍事上,魏文侯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使魏國迅速崛起。北滅中山國,西取秦西河之地,一舉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那時,魏國湧現了大量才幹,比如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經過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努力,實現了魏國的富國強兵,成為三晉之首,接連擊敗秦、齊、楚等諸侯,開拓大片疆土,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國霸業長達百年,在整個戰國前半部分時間裡,魏國都是最具實力的諸侯,長期壓制東進的秦國。本來魏國比秦國更有機會一統天下,無奈魏惠王昏庸自大,沒有戰略規劃,總是東打打、西打打。

    加上魏國地處中原腹地,本就四面環敵,而魏國到處樹敵,最終在接連的戰爭中衰落下去,從此一蹶不振……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好寬泛啊。

    首先戰國跨度很大。從前475年開始,到前221年結束,兩個半世紀時間,很多國家的勢力是此消彼長的,就連傳統小國南韓也有數十萬精兵,足以在戰國前期將秦國牢牢堵在函谷關。

    其次,打敗秦國和消滅秦國是兩個概念,如果按照題中所說,打敗秦國而不是消滅秦國,那麼東方六國除了燕韓等小國之外幾乎都有能力!

    概括起來,在長達兩個半世紀的事件裡,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戰國前期:前475年-前342年;

    戰國中期:前342年-前284年;

    戰國後期:前284年-前221年。

    1、戰國前期:魏國

    三家分晉後,出現了三個新的諸侯國,即魏趙韓。

    在三國中,魏國最先崛起。魏文侯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西取秦西河之地,秦國只能退縮在函谷關以西地區,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同時魏文侯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這就是魏武卒,這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在位期間,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武侯即位後,不斷東征西討,國力達到巔峰。

    此時,魏國是真正的中原霸主,對秦國形成極大的壓制!前350年,魏反攻秦國,包圍秦孝公於定陽,秦國戰敗乞和,魏國的霸業得到繼續發展。

    2、戰國中期:齊國

    前342年的齊魏馬陵之戰是魏國衰落、霸主易手的轉折點,此戰魏國主將龐涓戰死,10萬魏軍被消滅,魏國元氣大傷。

    馬陵之戰後,魏國從頭號強國淪為二流強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此後齊國取代魏國,成為東方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個國家。

    進入戰國中期,各國都已經進行了變法,但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因此國力上升迅速,東方五國難以單獨抗秦。

    在這樣的條件下,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東方各國紛紛支援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的一次“合縱”運動。“犀首”指公孫衍。

    前298年,齊聯合韓、魏攻秦,攻入秦國天險函谷關,迫使秦王割地稱臣。前286年,齊湣王時代,齊國國勢到達巔峰。

    3、戰國後期:趙國

    前307年,趙武靈王開始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這是趙國迅速強大的轉折點。

    《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長期以來,趙國受西部的秦國、東部的齊國、燕國、南部的魏國、楚國、北部的林胡、中山等國的侵擾,不斷被削弱,所以趙武靈王決心進行改革。

    由於實行騎射,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戰鬥力迅速提升。前306年,趙國進攻中山國,奪取多座城池。又西攻胡地,到達榆中,“闢地千里”,林胡王向趙獻良馬以求和。

    從前305年開始,趙武靈王再次進攻中山,到前296年,終於滅掉中山,解除了趙國的威脅。《戰國策》有云:“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緊接著,趙國出擊匈奴,“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雲中、九原。

    趙武靈王時代,趙國疆域達到極盛,疆域包括了今天的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大部、河南北部、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地。

    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當時的趙武靈王甚至擬定了從雲中南下突襲秦國的戰略,可惜未能實施!

    趙武靈王之後,趙惠文王主政,趙國國力達到頂峰。但是在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秦國成為最後的霸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以史為鑑

    一,有歷史

    從周武王建立周朝開始,齊國就一直是比較強大的諸侯國之一,而秦國則是在東周時期因為勤王有功才得以被封為諸侯,在春秋前期,因為要對付遊牧民族,在中原秦國存在感比較弱。

    二,有地盤

    齊國自從姜子牙被封到齊地後,一直向東擴充套件,佔據如今山東半島,不但獲得了大量的魚鹽資源,而且不用擔心有後顧之憂。

    北方燕國弱小,南方吳越前期也不足為患。齊國只需要防守或者進攻西方諸侯國即可。

    在戰略上遠遠好於其他諸侯國家。

    三,有名將賢臣

    齊華人傑地靈,一直善於誕生名將賢臣。

    留名千古的管仲、晏嬰都是齊國治國大臣。

    軍事上著名的軍事奇才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田單等都是齊華人。

    在齊閔王時期,齊國勢力強大,多次主導聯合諸侯國伐秦,楚國王位繼承一度都要請求齊閔王的支援。

    齊閔王五年的時候,齊國帶領韓魏三國聯軍攻破秦國函谷關,秦國滅國在即,嚇得秦國一面聯合燕國讓背後進攻齊國,一邊趕緊求和。

    如果聯軍就此長驅直入,秦國必定滅亡,可惜齊閔王卻覺的贏得了面子,輕易答應了秦國的求和,率軍北上攻擊燕國,喪失了絕佳打擊秦國的機會。

    後來秦國實力恢復,於是和齊國一東一西互相對峙,雙方商量乾脆撇開周天子共同稱帝,秦國是西帝,齊國是東帝。這也是齊國最為輝煌的時刻。

    齊國因為沒有戰略規劃,由著君王的性子想打誰就打誰。齊閔王覺的宋國不順眼,打算滅亡宋國,宋國雖然實力不強,但是地處中原,是多個強國的緩衝地區,齊國吞併宋國引起了各國的一致反對。

    齊國國內由於連年用兵,國民疲憊,貴族和百姓矛盾加劇。

    國外由於齊閔王好大喜功,樹敵無數。燕國藉此機會聯合五國,任命樂毅為將討伐齊國。

    而且齊國相國蘇秦就是燕國間諜,國事事無鉅細,燕華人都清清楚楚。

    樂毅很輕鬆就滅亡了齊國, 齊閔王逃跑向楚國求援,結果楚國援軍直接抽筋虐殺了齊閔王。要不是田單橫空出世,齊國就此滅亡了。

    這也是秦國滅六國時,齊國絲毫不在乎的原因,在齊國看來,五國都是敵人,狗咬狗而已。

  • 4 # 香茗史館

    題主想問的應該是有哪個國家最有機會滅掉秦國吧,因為打敗秦國的事情不止一個國家辦到過,前期的魏國、後期的趙國都曾打敗過秦國。但如果說滅掉秦國的話,只有前期的魏國有機會。

    戰敗秦國的不止一國

    正如前面所說,秦國並非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無敵的,也曾被擊敗過多次。簡單列舉幾個例子:

    河西之戰: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裡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最終全部佔領河西之地,設立西河郡。

    陰晉之戰: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起兵50萬與魏軍決一死戰,卻在陰晉之戰中被吳起率領五萬魏軍擊敗。

    閼與之戰:前270年,秦國伐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趙將趙奢率軍救援,用計戰敗秦軍,秦軍死傷逃亡過半,趙奢因功被封馬服君。

    邯鄲之戰:前258年,秦將王陵攻邯鄲,被趙、魏、楚聯軍所敗,擊退秦軍30裡。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秦將鄭安平降趙。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秦軍覆敗,退回河西。此時南韓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由此可見,秦國並非不可戰勝,即使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和軍力均有大幅提升,但仍數次戰敗。

    滅掉秦國,只有魏國曾有機會

    縱觀整個戰國時期,雖然各國國力此消彼長,各有稱霸歲月,但其實最有機會滅掉秦國的只有戰國前期的霸主魏國。而在魏國衰敗、無力殲滅秦國的同時,秦國也完成商鞅變法迅速崛起,自此之後列國雖然有機會戰敗秦國,但卻再也沒有了滅掉秦國的任何機會。

    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魏文侯以李悝為相,變法圖強,魏國迅速強盛,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強盛之後的魏國與韓趙兩國結盟,積極向外擴張,而魏國的擴張方向正是西邊的鄰居秦國。

    魏國以吳起為將,侵吞秦國河西之地,窺視關中。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攻魏,意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吳起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不能敵。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起兵50萬與魏軍決一死戰,吳起在陰晉一戰中,以五萬之卒大敗秦軍,秦國此戰大敗虧輸,再也無力抵抗魏國攻勢。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魏國是最有機會滅掉秦國的,而縱觀整個戰國時期,也只有此時的秦國是最有可能被滅國的。那麼魏國又是怎樣錯過這一機會的呢?

    1、魏趙反目。韓趙兩國在三家分晉後,雖然一度擴張極為迅速,但魏國卻率先進行變法,國力迅速大漲,遠超韓趙兩國。此後在魏文侯的推動下,三晉雖然聯盟,但卻以魏國為首。尤其是魏國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後,對趙國造成了極大壓力。後來,趙國不滿魏國壓制,魏趙反目,三晉聯盟隨之瓦解,魏國結怨於諸侯,魏國再也不能全力蠶食秦國,這使得秦國壓力大減。

    2、馬陵之戰。魏國的衰敗與崛起一樣迅速,僅用了一場戰爭。公元前342年,魏國出兵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再次採納損兵的意見,上演了一出“圍魏救韓”,於馬陵之戰大敗魏軍,殲滅魏國主力十餘萬人,並並俘虜了魏軍的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頓時淪為二流強國。

    3、秦國崛起。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等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軍事、國力均得到迅速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綜上所述,魏國雖然是最有機會滅掉秦國的國家,但由於魏國身處四戰之地,周圍諸侯林立,三晉聯盟時期的魏國還能傾力向外擴張,然而一旦三晉反目,魏國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向外擴張,反而會在周圍諸侯的圍攻下迅速衰敗。

  • 5 # 秋山三國

    國無恆強,哪個國家沒有黃金時期?

    秦國也不是一開始就強大無敵。

    在秦國最庸弱的戰國初期,魏國齊國無疑是最強大的。齊國是因為太貪被六國聯手廢了的,離秦太遠,關係也較好因此先不論。魏國是秦國的老對頭,但是秦國的很多人才卻都是魏國過去的,比如商鞅範睢。

    在秦國最強盛的戰國中後期,恐怕只有趙國楚國可以與秦一戰。由於秦楚聯姻,羋八子和魏冉又執掌秦政多年,相對而言,不如秦趙對抗那麼激烈。趙國則是在胡服騎射後進入黃金時代,名將輩出,將相和與末期李牧更是讓秦東進屢屢遇挫……但可惜了,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太多,否則秦國能否統一六國都是兩說。

  • 6 # 蜀北一

    其實,在戰國時期,一直有兩個國家,是秦國統一中原最大的阻礙,一個是趙國,還有一個就是楚國。先來說一下趙國,在戰國中後期,之所以趙國能夠異軍突起成為秦國東進最大的阻礙,就是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公元前302年)。

    其實在趙武靈王繼位之初,趙國還是很弱小的,而在趙武靈王進行一系列改革強軍之後,趙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有了巨大的提升。而在這之後,趙武靈王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北擊匈奴,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趙長城以抵禦胡人,使得趙國國力達到鼎盛。

    而這時的趙國,國力與秦國不相上下。

    還有一個是楚國,而楚國最為鼎盛則是在楚威王時期,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因齊國僭越稱王,同時齊國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欺騙楚國,於是親率大軍伐齊,在徐州大敗齊軍。這一次徐州之戰,是楚威王在位時期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而在這次勝利後,楚國達到了他在戰國時期國力最為強大的巔峰時期。

    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可惜後來繼位的楚懷王昏庸無道,大好的楚國江山毀在他的手中,原本一手好牌卻打的稀爛,自己也死在了秦國。即使是楚國國力衰退之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依然不好小看楚國,少於60萬秦軍,是不可能將楚國滅亡的,由此可見,及時在那個時候,楚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由此看,原本最有希望打敗秦國的就是趙國和楚國,奈何,貌似春秋戰國時期,只有秦國的君主一個個的都挺厲害,其他國家厲害的就那麼一兩個,所以,國家的強盛並不能像秦國一樣延續持久啊!

  • 7 # 還是喜歡熊貓這個名字

    沒有國家可以打敗秦國。

    古代戰爭,戰馬就是國家的核武器,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

    戰國後期,秦國西部盛產戰馬,趙國北部也有產一些。

    不過趙國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人口稀少,四面受敵。

    秦國坐擁八百里秦川,天府平原肥沃,山高地利,易守難攻。

    趙國是不可能打敗秦國的,那其他國家更不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