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緣分追逐

    感覺劉禪被黑的太慘了,有些人為了拔高劉備和諸葛亮,非要將蜀國滅亡的鍋給阿斗。劉禪個人認為在皇帝中排中等水平吧。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拖諸葛亮後腿,這份全心全意相信諸葛亮的精神試問能有幾個皇帝做到。劉禪感覺還是遺傳了劉備仁德的特點的,只能說是個庸主吧。《三國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記載:蜀亡時,府藏有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可見蜀漢的經濟狀況還沒有糟糕到要亡國的地步。

    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被滅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當時蜀漢能夠上下齊心,一致對外,應該還是可以在多堅持幾年的,只要再堅持兩年司馬昭就完了。不北伐內部鬥爭會更加激烈就和東吳一樣,只有北伐能讓各大黨派一致對外,但是也避免不了有鴿派和鷹派。兩漢大統一的時代幾百年了,百姓心理對於朝廷的統一根深蒂固,不喊克復中原,不騷擾魏境,就劉禪那樣的人格魅力,位子能坐穩多久?李密: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周壽昌:五丈原頭大星夜隕,至千載下猶有餘恫。廖元儉、李正方俱為武侯貶退,侯死皆痛泣而卒。李邈何人敢為此疏,直是全無心肝。使非後主之明斷,則讒慝生心,乘間構釁,恐唐魏元成僕碑之禍,明張太嶽籍沒之慘,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變矣。見疏生怒,立正刑誅,君子謂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分時期,劉禪用人不疑但是識人不明,趕上遇見諸葛亮這種他就是典型的明主,蔣琬費禕時期也算不錯,他們都掛了趕上黃皓亂政時期那就是典型的昏君,綜合起來是中等庸主沒毛病。諸葛活著的時候,劉禪說他是庸主還行。但是諸葛死後他又精明瞭一會,取消了丞相一職。後期完全就是昏庸,蔣琬費禕死後,重用宦官不說,內政上宦官把持朝政,軍事上姜維無節制的北伐,你別告訴我劉禪沒權利壓著姜維最後魏國進軍蜀國姜維進言的東西還無視。裴松之: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

    可見,蜀之亡,大勢所趨,群臣無力,不在阿斗一人!

  • 2 # 野草的沉思

    劉禪沒有其父劉備英武,積極求進。但他能評得上是個中庸之主。

    劉禪在位四十年。

    沒有濫殺人。

    沒有隨便更換大臣。

    沒有虐待百姓。

    只在晚年,寵信了一個宦官黃皓,於國有一定影響。

    所以劉禪說不上是壞皇帝。

    但也決不是明君。

    如果劉備活著,諸葛亮五次北伐,必將取得更大的成績。

    如果劉備活著,鄧艾的偷襲將不會成功。即使能偷渡陰平,劉備也必與他決死一戰,不會舉國投降。

    因此,對劉禪不能評價過低。但也實在無法把他評價更高。他是個平庸之主。可以算箇中等水平的皇帝。

  • 3 # 杏林帥哥

    個人愚見,劉禪絕對算不上個好皇帝。

    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涯山之戰時以死殉國,死時年僅八歲;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李闖王義軍攻進京城之日,自縊而死以身殉國,死時仍不忘為京城百姓求情,而不顧自己身後如何,這兩位皇帝,雖死猶榮。

    劉禪雖生於戰爭年代,但沒有得到應有的鍛鍊,他十七歲繼承了帝位,卻沉迷於聲色,大小事宜皆交給諸葛亮操持,他寵信宦官黃皓,有時給諸葛亮造成許多人為的困難。

    炎興元年,魏軍鄧艾鍾會伐蜀,劉禪貪生怕死,對許多人提出的抵抗魏軍的建議拒不採納,而接受了投降派譙周的投降建議,大開城門,綁著自己,並令人抬著棺材(同樣是抬著棺材,劉禪比龐德簡直是天壤之別)出城投降。之後,被押送到洛陽,他照樣吃喝玩樂。司馬昭為他安排了蜀中歌舞,劉禪的舊臣為之悽然淚下,而他卻喜笑顏開,司馬昭問他是否思念家鄉,劉禪說出了那句讓人傷心的千古名言:“此間樂,不思蜀也”

    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裡,供奉著四十二尊塑像,這些塑像中,除了不知名的侍者外,都是蜀漢的開國元勳,治國重臣。但卻偏偏少了劉禪這個重要人物。據記載:原來是有劉禪的塑像的,宋真宗年間,被益州知事蔣堂命人砸爛了。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作過一些好事,人民會永遠記著他,違揹人民意願,胡作非為的哪怕是皇帝,人民也是不會寬恕他的。

  • 4 # 農夫看天下

    我認為阿斗一點都不愚蠢!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呢?一個在亂世裡主政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能夠算是“扶不起的阿斗嗎?”諸君如有興趣不妨聽我慢慢道來。

    阿斗,名叫劉禪,字公嗣、升之。蜀漢孝懷皇帝,相傳是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甘夫人,做夢仰吞北斗後懷孕而生。

    阿斗整整當了41年的蜀漢皇帝,就這一點就不能說是愚蠢,一個愚蠢的人能夠呆在皇位41年不倒嗎?一個愚蠢的人能夠看得懂奏摺嗎?

    諸葛亮是這樣評價阿斗的:

    “聖上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氣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無猜險之性。”

    也許你會說這是諸葛亮偏愛自己的學生而捏造的矯枉之詞。那好,我們來看看孫盛是怎麼說的:

    “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於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孫盛說劉禪實是沒有“桀、紂”這兩個昏君那麼殘酷墜落,而且失敗的時侯也沒有土崩瓦解那樣的慌亂出現。這難道是一個“愚蠢”的人可以做得到的嗎?

    那麼阿斗不愚蠢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阿斗懂得明辨是非、愛憎分明。

    當諸葛亮由於軍務操勞過度,病死於五丈原之時,曾經在諸葛亮手下當過丞相參軍的李邈立刻上書劉禪,數說諸葛亮種種罪狀,企圖乘機詆譭諸葛亮的名譽以及抄沒諸葛亮的家族。

    從來很少發怒的阿斗閱表後大發雷霆,當即把李邈押入大牢並擇時斬殺。在劉禪的心目中,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相父是容不得任何人無端毀謗的。

    2、阿斗是心繫百姓才忍辱負重投降曹魏的。

    當鄧艾從陰平暗中偷襲蜀中一舉成功之時,兵臨成都城下,這時另有魏帥鍾會擁數萬大軍扼守在劍閣。

    此時姜維雖有屯兵十萬,可惜一時之間遠水救不了近火。於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張飛之子張遵;趙雲之子趙廣相繼戰死。

    蜀中其實已經無力也無將可戰,這可以從阿斗的投降書裡看出:

    “……斗絕一隅,千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

    “斗絕一隅”,說明蜀漢國度經過多年的持續北伐,當時已經是枯木朽株、破銅爛鐵,根本經不起任何打擊。阿斗又寫道:

    “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帑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蕙,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佈德施化。”

    這裡的“全元元之命”就是保全所有百姓性命的意思。這說明阿斗到了生死的最後關頭首先考慮的是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這不但是一個“愚蠢”之人所不能考慮到的,而且說明了阿斗“愛德下士”的聲譽並非浪得虛名。

    3、阿斗在司馬昭面前裝傻成功安穩地度過晚年。

    有一個歇後語叫做“司馬昭試探阿斗——樂不思蜀”。當司馬昭有心想試探阿斗是否有反叛之心時,阿斗的回答絕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回答。

    假如阿斗像他的手下大臣教導那樣,在司馬昭面前涕泗橫流地哀告,如何如何想念家園的話,阿斗肯定老命難保。

    相反裝著傻乎乎的玩得不亦樂乎,什麼也不管的樣子,反倒使司馬昭看著他的傻相而百分百的放心了。司馬昭肯定在想,這麼傻了的人怎麼有可能造反呢?

    阿斗的沒心沒肺之語反而使得阿斗安樂地度過了後半生。

    4、劉禪投降鄧艾時沒有辱沒自己作為一個帝王的尊嚴。

    古代帝王投降之時,往往要帶著棺材,捆綁雙手,口中銜玉,跪著行走到受降者面前。然而阿斗沒有跪著,而是乘著騾車直到鄧艾的面前。

    請看《後主傳》中摘文:

    “艾至城北,後主輿櫬面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這一點很偉大,盡然不怕死了。這一點被很多晉代王公所稱道。謂之“劉禪乘騾車詣艾,不具亡國之禮。”

    總之我認為阿斗雖然有些懦弱,但是他的豁達大度、氣量如海、恢弘大氣,並不是一個“愚蠢”之人所能做到的,從某種理解角度上來說倒不如說他更像一個看淡名利、與世無爭的佛門子弟。

  • 5 # 雨夜構想

    劉禪是什麼樣皇帝要從多來面來看。

    從百姓角度來看,他不亂殺無辜,注重人民福祉,不大興土木。這差不多就已經符合一個好皇帝的的標準了。

    從國家戰略角度來講,他不思進取,放權與大臣,聽信宦官讒言。這就大概符合一個昏君的標準了。

    我們就來看一下劉禪在皇帝的位置上是怎樣表現的。

    劉禪生在亂世,多次險些亡命於戰場。幸的趙雲屢次相救才留住性命。劉備入川之後,劉禪的生活進入了平安享樂時期,遠離前線,遠離危險。養尊處優的生活開始了。

    也許是這樣養尊處優的生活養成了劉禪的性格。

    使他沒有了那麼多的進取心。反而是劉備的教育使他有了更多的愛心。對待百姓或者臣下都是比較溫順的態度。在劉禪的內心裡他是沒有曹丕的進取和魄力的。可他有自知之明,既然我做不了曹丕,那我就做我自己。劉備臨終之時曾經囑咐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禪雖然沒有完全按著父親的囑託去做,可也基本保持了自己的一貫作風。優柔寡斷的性格,不做大奸大惡之人。

    劉禪17歲繼位成為了蜀漢皇帝。

    劉備留下的是一個亂攤子,內憂外患不斷。就憑他的政治經驗他是無法處理這些問題的。只有把這些問題推給諸葛亮,畢竟除了諸葛亮沒有人能把這些問題處理好。劉禪果斷的放權給諸葛亮,並對諸葛亮絕對信任。這樣的信任一位大臣在歷代帝王之中也都是很少見的。當然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禪的信任。至少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蜀漢政權還是比較穩定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禪也想過要親政,可是為時已晚。

    諸葛亮死後蔣琬姜維等人已經沒有掌控全域性的能力,還有一個黃皓總是在身邊教唆他吃喝玩樂。劉禪就沒什麼心思搭理朝政了。得過且過的心裡,讓劉禪更加醉心於吃喝玩樂的生活狀態。可就是這樣劉禪還對國家擁有掌控權的。在劉禪後期他還是能很好的平衡蜀漢各方勢力,不至於讓國家出現內亂。劉禪這種能力也是其他兩股勢力的皇帝所不具備的.。

    劉禪的為人要是放在普通百姓家裡,他就是一個和善的老好人。放在一州一縣之地他就是一個愛民如子的父母官。錯就錯在他生在帝王之家,還是一個內憂外患不斷的帝王之家,他就成了一位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的帝王。也算是時也運也命也。沒辦法啊!!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只是沒有那麼多的進取之心,沒做好一個亂世帝王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對與我的觀點您怎麼看呢?

  • 6 # 洛水清風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後主劉禪昏君的形象一樹千年,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看來,劉禪裝傻充愣的精彩演技,不僅騙過司馬昭的眼睛,連後人也被愚弄千年。

    劉禪蜀漢政權的第二個皇帝,是劉備的兒子,小名阿斗。他在位40年,是三國11位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就是放在中國歷史上,劉禪在位時間也是屈指可數的。假如劉禪真是一個大草包 ,豈能穩坐40年的皇帝位,恐怕早就被權臣架空了。

    有人該說了,劉禪能做當這麼長時間的皇帝,完全是諸葛亮靜心輔佐的結果。其實,諸葛亮輔佐劉禪僅僅11年,其餘的29年都是劉禪自己獨當一面。儘管諸葛亮給劉禪留下蔣琬、費禕、姜維等文臣武將,但劉禪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正是劉禪平衡了文臣武將的權力,蜀國才沒有出現文官獨大,或者武將侍強混亂的局面,這不充分顯示了劉禪駕馭群臣的能力!

    最瞭解劉禪者莫過於諸葛亮,他曾這樣評價劉禪:“帝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意思是劉禪仁愛、聰明、禮賢下士。這絕非阿諛奉承之詞,而是諸葛亮發自肺腑之言。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蜀國就很少發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不是劉禪不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甘願偏安西南一隅,是因為國家需要休養生息。諸葛亮六次北伐,弄的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再動刀兵,蜀國將面臨滅亡的危險。因此,諸葛亮病逝後,劉禪採取寬鬆的政策,發展生產,改善民生,使蜀國逐漸恢復元氣。所以說劉禪雖夠不上開疆拓土英明之主,但絕對是一個合格守成之君。

    儘管諸葛亮生前大權獨攬,說一不二,劉禪被嚴重邊緣化。但諸葛亮死後,劉禪沒有像萬曆皇帝對待張居正那樣對諸葛亮搞政治清算,他親自出城20裡迎接諸葛亮的靈柩,哭的是傷心欲絕。這裡除了他由衷感謝諸葛亮對他11年的忠心耿耿外,還頗有些政治作秀的成分,目的就是籠絡諸葛亮這一派的人心,為他所用。就這一點,他比萬曆皇帝高明許多。

    公元263年,魏將鄧艾率軍偷渡陰平,克錦竹,兵鋒直抵成都城下,劉禪不戰而降,後被遷居洛陽。自古亡國之君難有好下場,唐朝滅亡後,李氏皇族被朱溫斬盡殺絕,後主李煜寫了一首《虞美人》,被宋太宗毒死。劉禪屬於主動投降,司馬昭沒有殺他,而是封他為安樂公。但司馬昭對他存有很大的戒心。一次,司馬昭宴請蜀國君臣,席間故意命人奏蜀樂、跳蜀舞,蜀國大臣見狀,紛紛落淚。唯獨劉禪吃的津津有味,看的不亦樂乎。司馬昭便問劉禪:“頗思暑乎!”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聽罷,驚得酒杯差點掉落於地,這傢伙是不是梟雄劉備的親兒子,怎麼能說出這樣沒心沒肺的話!

    蜀國大臣欲正覺得劉禪說話太沒水平,太丟蜀華人的顏面了,就偷偷對劉劉禪禪說:“晉公再問你思蜀不,你就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西川 ,哪能不想,這樣晉王就能放你回去。”

    果然,沒過多久,司馬昭又問:“頗思蜀乎”。劉禪就一字不漏把欲正的話說了一遍,還閉上眼睛,做哭泣狀,但一滴眼淚也擠不出來。司馬昭聽罷便問:“這是不是欲正教你說的!”劉禪大驚,睜開眼問道:“正是,晉公如何知曉?”宴席上頓時鬨堂大笑,司馬昭很是喜歡劉禪的誠實,從此再也不懷疑劉禪了。

    這就是著名的樂不思蜀的故事,表面看劉禪麻木不仁,愚蠢至極。但細想想這難道不是劉禪天衣無縫的表演嗎!可以這麼說,劉禪來到洛陽後,每日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過日子,稍不留神,很可能搭上身家性命。這次在宴會上,如果劉劉禪顯露一點失意悲傷,懷念故土的樣子,非但不能贏得司馬昭的同情,還會招來殺身之禍。劉禪高明就在於:他把“大智若愚”這四個字用實際行動演繹的惟妙惟肖,不僅矇蔽了司馬昭,也騙過宴席上所有人 ,從而保全自己與家人的性命。

    劉禪稱不上三國時期的英明之主,但絕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只不過他的聰明才智被劉備、諸葛亮的光芒掩蓋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著名的景區被稱為天下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