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赤壁之戰中龐統的計策很關鍵,但是他後來卻離開了東吳跟了劉備
14
回覆列表
  • 1 # 九州歷史

    龐統與諸葛亮齊名,在劉備帳下兩人官職也一樣,都是軍師中郎將。龐統出身於荊州四大家族(蒯、蔡、龐、黃)之一的龐家,與劉表、諸葛亮等人都是親戚。

    龐統之才華,應該是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的,但是諸葛亮後來做到丞相,成為千古名臣,龐統卻在36歲去世。歸根結底在於性格,龐統進取心太強,急躁冒進,他的一生都被這個性格左右,也死在這個性格上。

    龐統年輕時想快速出名,去潁川拜訪名士司馬徽(就是水鏡先生,後來到荊州避亂)。龐統來到,司馬徽正採桑葉,龐統在車裡說:" 大丈夫處世,應當帶金印、佩紫綬,哪能做這些婦人之事!" 司馬徽說:"你先下車。你只知道小路便利,卻沒考慮迷路的危險。從前伯成寧願種地,也不羨慕諸侯;原憲住茅屋也不願住豪宅。哪有住在華麗屋子裡,出門騎高頭大馬,侍女環繞的人,能做出一番事業呢?這就是許由、巢父辭讓,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原因。即便呂不韋做了高官,齊景公有驚天財富,也不顯得珍貴啊。" 龐統連忙下車,說:“我在邊遠之地,沒聽過高深道理,如果不親自敲洪鐘,就不知道它們的聲音。”兩人志向不同,但是聊得很愉快,成了莫逆之交。

    龐統在荊州,未能得到劉表重用,原因不明。可能是他太狂傲,也可能是他容貌醜陋。龐統跑到江東,做了周瑜的部下。這一點是劉表非常忌諱的,畢竟荊州與江東是世仇。赤壁之戰中,龐統是否獻了連環計我們無從知曉,但他看不起周瑜是真的,周瑜自然也不重用他。

    赤壁戰後,荊州之主成了劉備,孫劉聯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處於蜜月期。龐統覺得東吳不敢得罪曹操,又不敢得罪劉備,攻取益州的長江水道被劉備控制,認為東吳是沒有前途的,自己的才能也無法施展。龐統急躁冒進的心理又發揮作用了,心情極度苦悶,這時魯肅建議他去投靠劉備。

    龐統在劉備的荊州如魚得水,他的進取心只在天下的劉備非常契合,很快被任命為軍事中郎將,與諸葛亮一樣。在攻取益州這件事上。劉備遲疑,或者是故作深沉,龐統說:“兼弱小、攻愚昧,春秋五霸也這樣幹。奪取天下,再順應民心治理,以忠義報答,再封給劉璋大塊封地,這在信義上沒有虧欠。如若不取,必將被別人所取。”幫助劉備做了奪取益州的決定。

    圍攻雒城的戰鬥,龐統衝鋒在前,中流矢不治而死,年僅36歲。龐統是當時軍中僅次於劉備的人物,卻死於戰場,其他文武都活得好好的。可見龐統並不是死於激烈的戰鬥,而是死於自己毛躁的性格。

  • 2 # 紅楓林42

    龐統起初婉拒諸葛亮邀請、不去投劉備、是因為他深知孔明之才非常人可比、如果與臥龍同事一主、自己的才能必得不到充分發揮。但在赤壁大戰之後、經魯肅舉薦又受孫權冷遇、此時龐統經過權衡、還是決定投奔劉備。應屬於退而求其次。至於為什麼不投曹操、是因為劉備是皇親、在當時屬於正統、加之劉備以仁義著稱、選擇投之、日後或成大業!按三國演義所描述、龐統之才本不在諸葛亮之下、只是他沒有諸葛孔明的老謀深算、結果求功心切、英年早逝。

  • 3 # 四川達州人

    龐統最初根本沒有看中劉備。

    龐統直接去了江東,在周瑜手下,周瑜很認同他的能力,不過周瑜不久死了。聽說龐統的能力之後,孫權召見龐統,結果不怎麼喜歡這個說話氣勢足,又比較難看的龐統。

    魯肅知道後非常惋惜龐統的才能(不能為江東所用),就寫信推薦給劉備。龐統到了劉備手下,最初擔任一個縣官,後來,張飛巡查到此發現了龐統的能力(張飛很尊重有能力的知識分子)就推薦給劉備,龐統才拿出魯肅的推薦信來,劉備大驚失色,非常給予重視,不久拜龐統為軍師。

  • 4 # 南門太守

    其實龐統投靠過曹操,也投靠過孫權,但他最終選擇的還是劉備。

    龐統投靠過曹操

    在劉表時代,龐統有正式的職務,他是南郡的功曹。龐統是襄陽人,襄陽歸南郡,龐統年輕時在本郡作官,這是當時一些年輕精英們共同走過的路。

    劉表死後,劉琮投降了曹操,南郡也歸了曹操,龐統沒有辭職,仍是南郡功曹,從這個意義上說,龐統曾經與本郡一起歸附過曹操,這段時間其實也不算短,應該從建安十三年(208年)8月曹操兵臨襄陽開始,到建安十五年(209年)初曹仁撤出南郡為止,有一年多時間。

    龐統投靠過孫權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軍攻擊曹軍佔領下的江陵,在此發生長時間激戰,由於兵力薄弱,曹操最後將江陵守軍撤出,周瑜佔領了江陵。

    江陵是南郡郡治,龐統此時大概就在城內,孫吳攻佔江陵後,仍將南郡郡治定在這裡,周瑜擔任了南郡太守,龐統仍未辭職,擔任南郡功曹,繼續留任,成為周瑜的手下。

    這段經歷只有幾個月,因為就在建安十五年(209年),周瑜病逝,龐統以南郡功曹的身份護送周瑜的靈柩去過江東。

    名士顧劭去見龐統,乾脆住在龐統那裡,二人經常談論。顧劭曾經問龐統:“聽說您善於知人,那您說說,我和您相比誰更好一些?”

    龐統一改之前評論人物時多用“美言”的做法,此時的評論更加客觀、直爽,他回答說:“講到教育、訓導社會風俗,辨別人的優點與缺點,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話雖然說得很直接,但也很有道理,於是跟他格外親近。

    龐統要回去的時候,眾人又齊會於昌門相送,陸績、顧劭、全琮等江東名士都來送行。

    那麼,龐統為什麼沒有留在江東為孫權效力呢?史書沒有說明原因,不過可以推測一下,一方面與諸葛亮後來的想法差不多,龐統大概不願意在已經人才濟濟的江東求發展,二來龐統的家鄉觀念比較重,從之前他一直不願意辭去南郡功曹一職就可以看出,他更願意留在家鄉。

    龐統為什麼選擇了劉備?

    龐統回到荊州,這時劉備透過“借荊州”擁有了南郡,南郡在兩年時間裡三次換了主人,作為南郡的功曹,龐統理應回到郡政府上班,但劉備此時大概已任命了新的功曹,於是改任龐統為耒陽縣令。

    龐統沒說什麼,就去上任了,幹得卻不怎麼樣,說明他對這個職務不滿意,劉備一生氣,把他免了官,龐統也不沒有作解釋。

    魯肅在江東聽說以後,覺得可惜,專門寫信給劉備:“龐士元非百里才也,最少也要讓他任治中、別駕這樣的職務,才能盡其所能。”那時候諸葛亮江南負責籌辦稂稅,不在劉備身邊,他也聽說了龐統的事,於是也給劉備寫信,推薦龐統的大才,這才引起劉備的注意。

    劉備於是改任龐統為荊州治中從事,功曹和治中工作性質差不多,都是人事工作,功曹相當於郡政府人事局局長,治中相當於州政府人事廳廳長,級別和重要性都上去了。

    劉備還單獨與龐統進行了交談,在這次談話中龐統提出了進取益州的規劃。龐統對說劉備說:“荊州已經殘破,東有孫吳,北有曹氏,想以此為鼎足之計,以難實現。益州國富民強,人口上百萬,兵強馬壯,可以藉以成大事。”

    劉備說:“我與曹操勢如水火,他急,我寬;他暴,我仁;他詭,我忠。只有與曹操不一樣,事情才能成功。所以,奪取益州難免失信義於天下,我不能取。”

    龐統道:“現在是講究權變謀略的時代,不是固執一面就能成就大事。兼併弱小,攻取愚昧,這就是春秋五霸的事業。逆取順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給原來的主人以優厚的待遇,又何妨於信義呢?如果不取,終落入別人之手。”

    龐統的這番見解與諸葛亮之前在“隆中對”中的看法一樣,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聽完,進一步堅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龐統是帶著“計劃書”投奔劉備的,好比帶著專案找人一塊創業,只有劉備能幫助龐統完成自己的理想,這才是龐統最終選擇劉備的原因。

  • 5 # 青春夢史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相信三國迷對鳳雛先生並不陌生。而具有雄才大略的龐統為什麼投靠劉備?而非孫權曹操?其實原因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淺談一下個人觀點:導致龐統投靠劉備最直接的原因是東吳大都督周瑜的故去!大家應該知道,龐統出山最初在劉表帳下任職,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龐統壓根就沒把劉表當回事。直到周瑜攻下江陵,龐統與周瑜相見恨晚,決心跟隨周瑜,對周瑜忠心耿耿,史書記載龐統是周瑜親自選拔的私人佐官。周瑜取西川的計劃,就是和龐統周密策劃的!可以看出,龐統向劉備建議取西川的上中下三策與龐統周瑜二人的取川計劃是極其相似的。周瑜取西川極有可能是龐統的戰略意圖!因此可以推斷周瑜龐統二人關係相當密切,龐統絕對是周瑜的親信。若非周瑜故去,龐統是不會投靠劉備的。那麼周瑜死後,龐統為何不投靠吳主孫權呢?也許是三方面原因:

    ①龐統相貌醜陋且傲氣十足,而孫權以貌取人,剛愎自用,看不上龐統。

    ②即便孫權能留用龐統,而江東人才眾多,龐統認為自己很難躋身一線謀士行列。

    ③龐統為求自保。龐統認為周瑜並非因病而死,而是被孫權所害,如果周瑜真的是被孫權暗算而死,作為周瑜左膀右臂的龐統能有好果子吃嗎?可想而知。所以龐統棄孫權而去也在情理之中。那麼龐統又為什麼不投靠曹操而投靠劉備呢?曹操帳下人才濟濟,謀士眾多,必不為重用。而劉皇叔禮賢下士,名滿天下,加之劉備當時人才相對匱乏,龐統投靠劉備被重用的機率極高!所以龐統選擇效忠劉備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龐統加入劉備陣營後,雖然初期並沒被重用,只做了個縣令。後經孔明魯肅強力舉薦,劉備與龐統深談數次,發現龐統果有雄才大略,遂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對龐統器重有加。取西川之時,龐統更是作為重要謀士為劉備出謀劃策,獻上中下三策,被劉備採納!只可惜龐士元時運不濟,攻城時不幸被亂箭射中身亡,英年早逝,時年36,令人唏噓不已。

  • 6 # 天山月3

    龐統投奔劉備完全是出於"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的明智選擇。三方比較曹操雖名漢相,實屬漢賊,他欺君罔上,獨霸朝綱,挾天子以令諸侯,早晚必行篡逆。這對於漢未深明大義之志士來講是大忌,只有那為名為利高官厚祿者才有誘惑力。而對龐統這樣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隱士來說不屑一顧。而孫權雖獨霸江東,歷經三世,上下一心,疆土穩固,但畢竟是地方諸侯,孫權又無匡扶漢室之志,一心要搞地方割據,從倫常來說,名不正言不順。曹操還有漢獻帝這塊招牌呢?孫權也是漢室的叛逆。而劉備即是漢室後裔,又禮賢下士,頗有英雄之氣和君子之風,且素有大志,常懷匡扶漢室之志,救民水火之德,手下人才濟濟,主僕關係最為融洽。並且又有好友諸葛亮在彼,龐統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投奔劉備麾下也是合情合理之舉了。

  • 7 # 我是趙帥鍋

    在《三國演義》中,龐統投靠劉備,是因為孫權不願意重用他。但是,這種觀點,從《三國志》的內容去看,顯然經不起推敲。首先,從史書上所記載的內容看,龐統在孫權一系的人望,恐怕也就僅次於張昭、魯肅之類的人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看《三國志》中記載的這段內容:“周瑜去世後,龐統扶送周瑜靈柩到東吳,東吳很多人士都聽到過龐統的聲名。當龐統辭別吳主西歸荊州時,這些人便齊聚在昌門相送,陸績、顧劭、全琮都趕來了。”

    我們必須得知道,陸績、顧劭、全琮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江東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並且後來在孫權稱王稱帝時,這些人都是做在最前排位置的人物。換句話說,當時龐統離開江東時,整個江東的頭面人物都紛紛出來送行,本身證明,如果龐統願意留在江東,肯定可以前排就坐的。

    更主要的是,劉備後來重用龐統,是魯肅極力推薦的結果。史書上記載,魯肅曾經寫信給劉備說:“龐士元不是一個治理百里小縣的人才,讓他擔任治中、別駕之類的職務,才能讓他施展高才。”也就是說,在魯肅心中,龐統都是非常牛逼的人物。

    你們說,這樣的龐統,不好好在孫權的地盤內發展,跑到劉備陣營所為何事呢? 關鍵是,劉備一開始也沒有重用龐統,只是讓他當了個耒陽縣令,既然如此,龐統熱臉貼在劉備的冷屁股上又所為何事呢?如果說,龐統相信自己可以用才能可以改變劉備對自己的態度, 那為什麼龐統就不相信,他也可以用才能改變孫權的態度呢?

    當時的龐統,進入劉備一系,想超過諸葛亮地位的可能性,就和他進入孫權一系,想超過魯肅地位的可能性一樣,都不會很大。更主要的是,從親近上,劉備一系有糜竺、簡雍、關羽、張飛那種元老。龐統想真正超越他們,可能性似乎也不大。就如龐統留在江東,想真正超過張昭之類的人,可能性應該不會很大。

    那既然如此,龐統為什麼一定到劉備那裡發展呢?當時的諸葛亮,已經作為荊州系的代表人物進入了劉備的權力核心,同樣作為荊州系的龐統再跑到劉備那裡,顯然已喪失了先手。從這層意義上,此時的龐統進入劉備、孫權陣營,出頭的機會,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也許有人又會說,劉備是漢室正統,大家自然更願意追誰他。但問題是,諸葛亮效忠劉備,諸葛謹效忠孫權,他們好像並無高下之別。黃權追隨劉備,後來因為環境所迫,投降了曹丕,也沒有人因此非議他。當然,諸葛亮效忠劉備,自然是一代名臣,魯肅、諸葛謹效忠孫權,同樣也是一代名臣。

    而且,更讓人莫名其妙的是,魯肅認為龐統有才,竟然不向孫權極力推薦,反而向劉備推薦,這叫什麼事呢?按照正常人的做法,魯肅對龐統的態度應該是這樣的。那就是力勸孫權重用龐統,如果孫權不能重用龐統,魯肅就應該希望龐統永遠沒有機會被別人重用,甚至是希望龐統早點死。因為,這樣有才能的龐統如果受到別人的重用,肯定會成為江東的心腹大患。

    但是呢?魯肅卻反而極力想劉備推薦龐統?這就顯得太不合常理。所以,從史書上所記載的各種細節看,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那就是龐統是一個孫權、劉備兩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中間人物。因為諸葛亮已徹底溶入劉備一系,所以,諸葛亮雖然有諸葛謹這一層關係,但是諸葛亮也不是孫權一系能接受的中間人物。因為,這樣的諸葛亮,已不可能立足於孫權一系的利益思考問題。至少,孫權是這樣認為的。

    在這種背景下,當孫權和劉備決定結成聯盟時,孫權一系就讓龐統進入劉備的陣營中,當雙方合作的中間人,為雙方牽線搭橋。也正因為此,龐統雖然在江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卻大老遠跑去去投靠劉備。也正因為此,劉備在魯肅推薦之前,也不敢輕易重用龐統。

    後來,劉備對龐統越來越器重,一方面是孫劉聯盟越來越默契,另一方面也是龐統並沒有溶入到孫權的權力核心,而劉備有著梟雄的心胸、手腕,所以劉備相信,只要他善待龐統,就可以讓龐統死心塌地的站在自己一邊。從這層意義上,龐統投靠劉備,是劉備、孫權聯合下的產物,而因為龐統的存在,劉備、孫權也才能達成很好的默契。等到龐統戰死後,劉備和孫權的關係,也逐步開始出現裂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棉花產量跟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提高棉花的畝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