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27羅馬假日

    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2.大規模的軍事採購和訂貨

    3.剝奪猶太人資本

    4.強制卡特爾化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8.擴大對外貿易

    9.興辦公共工程

    延伸

    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透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 2 # 一名吉利

    首先是大背景,納粹上臺的大背景是大蕭條,美國經濟系統性崩盤,西歐經濟也好不到哪裡去,失業率幾 乎跟今天的希臘差不多。希特勒背後的經濟大腦並非浪得虛名之人,亞爾馬沙赫特是德累斯頓銀行前行 長,並親自參加一戰的賠款談判。後來,沙赫特又主導了“地租馬克”的發行,因為當時魏瑪共和國出現 惡性通脹,貨幣與今天辛巴維(威)無異。沙赫特透過繫結國家的土地和工業產品,成功抑制了惡性通脹的持 續,避免了德國成為今日拉美的先驅。

    沙赫特是很鮮明的國家主義者,儘管並不認同希特勒的一切,但沙赫特認為德國必須透過強人政治走出歐 洲的叢林法則,而因此沙赫特也在1931年前後開始支援希特勒稱為元首。上臺後,他的政策其實與羅斯福 新政無異——鐵公雞上馬。之前的元首和經濟部長的基建投資不僅得到延續,且得以擴張,以至於德國建 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而納粹德國也開始著手動工興建Autobahn(德國高速公路 網路)。希特勒任命納粹軍官托特擔任德國公路建造總指揮,至1936年已經有多達13萬人直接從事興建公 路,另外27萬人參與到整個供應鏈中,包括鋼鐵、建材、運輸等。整體建造速度十分驚人,從1935年的 108公里到戰前的3300公里。儘管這些公路的建造對德國軍事運輸體系毫無作用(主要使用火車進行軍資 運送),但也解決了就業問題,並且建成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高速鐵路網。 另外在納粹德國時代高速發展的行業還有汽車。汽車業事實上在大蕭條和全球保護主義的陰影下在德國已 經陷入絕境。但希特勒在上臺後高舉“Motorisierung"大旗,認為德華人民有車是納粹時代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的集中表現。在這種背景下,“New Beetle”大眾汽車得以風靡德國,因其便宜的價格和符合德國家庭的 設計。費迪南保時捷的團隊設計了這一款汽車。保時捷被誇讚為“德國的大工程師”,但他也被希特勒要 求放棄捷克國籍稱為德國公民,他也迫於壓力答應了。 (1939年,保時捷博士與新款New Beetle汽車亮相)

    但與此同時身居高位的沙赫特並不贊成反猶主義行為,他在經濟政策上也主張保留私有企業,因此與極端 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如戈林)等人形成了制衡的局面。在他的影響下,德國儘管不少企業幾乎完全國有 化,但銀行,如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等都維持著民營企業的地位。除此之外,諸如德國鐵路和聯合 鋼鐵等公司都是股份制企業,也沒有完成國有化。 然而,納粹經濟仍要為軍事服務,在1936年,軍事開支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而企業家們開始擔 心這樣的道路會最終拖垮德國經濟,希特勒對沙赫特的建議還是比較重視的,因此他採取了平衡沙赫特和 鷹派軍官的做法,當然戰爭肯定還是最後的歸宿。當時對德國經濟不利的條件是,原材料價格開始復甦反 彈,而德國的軍工製造業需要大量原材料進口,導致德國的經常專案赤字與日俱增。希特勒也發現“鳥籠 經濟”或者自給自足在德國並不現實,因此也開始放開一些貿易,包括與東歐和東南歐的貿易往來。最終 這些也都讓路給了軍方來解決。 沙赫特後來的命運也頗有意思,在水晶之夜之後,他極力反對排猶,並幫助協調德國猶太人移民至國外, 然而最終也沒能避免悲劇。沙赫特在1939年正式辭去了經濟部長一職,儘管他還保留了一個顧問頭銜至 1943年。在德國戰敗後,沙赫特也作為被告參加了紐倫堡審判,他辯稱自己39年就已經失去權力,並一直 以來致力於幫助猶太人以及接觸德國反法西斯組織領袖。參與審判的英國法官希望他無罪釋放,而蘇聯則 希望判處他有期徒刑,最終紐倫堡審判宣佈沙赫特無罪,他也因之被釋放。他後來建立了自己的銀行,致 力於幫助不結盟國家獲取發展所需的資金,最終終老於慕尼黑。

  • 3 # 笑居江湖

    在一戰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德國只能用10萬人的軍隊和1萬人的海軍,嚴禁制造攻擊性的武器,這樣的內容也開始限制了德國的發展。

    但是雖然一戰的失敗開始限制著德國的發展,不過在他們僅存的10萬軍對裡面,大多經歷過一戰,他們也暗地裡準備了秘密組織。

    儘管一戰戰敗,但德國擁有的深厚工業基礎和高素質人才也是不容小覷的,再者德國當地的一些工業設施也沒有遭到毀壞,所以發展的還是很順利。

    雖然德國戰敗了,但是各國都是心懷鬼胎,有的希望德國被壓制,有的不希望德國走向滅亡。所以在美國和英國的支援下,加上德國的深厚的工業底子,還有德國的人才,20年後又成了歐洲的強國,發動了世界大戰。

  • 4 # 香茗史館

    這個其實還是英美等戰勝國促使的,德國的崛起以希特勒上臺為標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戰敗後的德國雖然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卻根本無法恢復經濟,面臨巨大的戰爭賠款,道威斯計劃得以出臺,英美等國透過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來保證戰爭賠款;第二階段,經濟大蕭條爆發,希特勒上臺,德國在其手中最終完成崛起。

    △希特勒的上臺最終促使了德國的崛起

    德國一戰後面臨的問題,道威斯計劃的出臺

    一戰戰敗之後,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不僅喪失了13.5%的領土,而且軍隊編制和武器裝備都受到了嚴格限制,更恐怖的是高達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需要以黃金支付的戰爭賠款。後經削減,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凡爾賽和約》簽訂現場

    而此時的德國,雖然仍然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但由於軍事和政治上的失敗,已經無力恢復經濟。這樣的德國是根本無力償還戰勝國的戰爭賠款的,於是在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了一份解決戰爭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的倫敦會議,在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等國討論之後得以透過,並於同年9月1日生效。

    所謂的道威斯計劃,其實就是英美等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保證德國有能力償還戰爭賠款。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由協約國提供貸款8億金馬克(約1.9億美元),並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穩定貨幣。二是鼓勵私人銀行向德國進行資本輸入,幫助德國經濟復甦。三是戰爭賠款如發生問題,一律交由仲裁委員會解決,任何一國不得單獨對德國實行制裁。

    △道威斯計劃簽訂現場

    可以說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1924年至1929年德國雖然先後支付了戰爭賠款110億金馬克,但獲得的各種外來貸款卻高達210億金馬克。

    可以說至1929年,德國經濟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復甦,但卻主要來自於外國貸款,德國的經濟仍然處於極為危險的邊緣。直到1933年,德國的失業人數仍然高達600萬,再加上400萬的臨時工,加上其家屬,可以說當時德國6600萬的人口中,有一半人都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

    經濟大蕭條來襲,道威斯計劃破產,德國迎來轉機

    一戰結束之後,世界經濟進入空前的大繁榮時期,然而這種繁榮景象下卻是暗流湧動。德國欠下高額的戰爭賠款,而英法等國則是美國的債權國,這造成一戰之後金錢源源不斷的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從19.24億美元增加到44.99億美元,佔了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

    △一戰後的美國空前繁榮

    可以說是這種繁榮是極不均衡的一種繁榮,不過這種不平衡由於美國的對外大規模貸款和投資而被抵消,不過這卻加強了這種不均衡。終於,從1929年開始,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大蕭條開始了。

    經濟大蕭條爆發之後,1929年德國藉口經濟蕭條,無力償還賠款,要求重新確定賠款總額和賠付年限,取消外國財政監督,撤走萊茵區的駐軍等。至此,道威斯計劃宣告破產。

    △道威斯計劃的替代品—揚格計劃

    1930年,作為道威斯計劃的替代品,揚格計劃得以出臺。該計劃規定,降低德國賠款額,取消對德國的經濟管制。但在1931年6月,德國總統興登堡再度聲名,因經濟惡化德國仍然無法支付賠款。

    1932年6月至7月,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日本、葡萄牙、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希臘、美國、德國等國舉行洛桑會議,各國達成如下協議:一是不再迫使德國馬上賠款;二是免除德國九成債款,併發行債券,戰爭賠款由原本的330億減至7.14億英鎊;三是隻有美國減免盟軍所有戰爭債款,以上條款才會生效。

    △美國總統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一直沒有再繼續賠償,納粹黨上臺以後,更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希特勒納粹黨上臺,德國徹底迎來複興

    正如前文所說,截止1933年時,德國經濟雖然有所扶蘇,但國內矛盾卻極為尖銳,甚至幾乎陷入到內戰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壇也陷入了動盪之中,這最終促使了1933年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上臺。

    △希特勒和納粹黨成功上臺

    希特勒上臺之後的第三天,便發表了《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而希特勒也的確是說到做到,隨即便投入到了經濟自救當中。

    而此時的美國又起到了關鍵作用,一戰之後美國經濟的迅速繁榮,使得其已經具備了挑戰英國戰前地位的可能,而雙方的博弈關鍵就是德國。希特勒上臺之後,為了緩解國內經濟壓力,美國開始大量向德國輸出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則向其提供金屬、合金和生鐵,依靠著原有的工業體系,德國從此開始走上發展快車道。

    △德國最終完全崛起

    從1932年至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而到了1938年,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了1.3%,不僅低於美國的1.89%,更要遠低於英國的8.1%,比利時的8.7%,荷蘭的9.9%。

    短短數年間,戰敗的德國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全面扶蘇和崛起,在內政、軍事上更是獲得了全面的提升。而這次經濟大蕭條,不僅給了德國崛起的機遇,更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崛起之後的德國,為了爭奪更大的發展空間,最終又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導者。

  • 5 # 萬人迷2333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一戰結束。這場浩劫當中德國傾盡國力,到最後還是變為戰敗國,任人宰割。

    作為同盟國的老大哥,德國遭到英法國家的嚴重懲罰和削弱,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全部被瓜分,部分領土也被波蘭與法國佔領,萊茵變為了非軍事區。德國也為戰爭背上了相當沉重的債務: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政府需要賠付2690億金馬克,相當於9.6萬噸黃金!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的情況下,德國經濟一落千丈。但是是什麼使德國在二十年後又有實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呢?我覺得有這幾個原因。

    1

    國家實力尚存

    儘管第一次世界戰爭進行的異常慘烈,但是德國的本土沒有遭到大量的破壞:學校、醫院、工廠等國家基礎設施還在,使得德國擁有著一批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國民,而這些人成為日後德國重建的中堅力量,這也是德國崛起的根本原因。

    2

    美國的援助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

    在此之後,大量美國資本湧向德國,德華人得到了美華人的鉅額貸款和幫助。英法兩國也要幫助德國,這是為啥啊?德國窮的叮噹響怎麼還欠我們的錢,所以只能扶持德國

    還有德華人的死對頭猶太人,作為世界經濟的掌握者,猶太資本也幫助了德國快速回復經濟。

    3

    綏靖政策

    一戰德國的軍事實力給英法兩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幾乎一代歐洲年輕人因此喪命,所以英法還是很忌憚德國的實力,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極力避免歐洲戰爭的再次爆發,甚至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英法的縱容為德國崛起創造了條件。

    最後,德國在英法的縱容下野心越來越大,最終爆發了第二次世界戰爭。

    4

    領導人

    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將“總統、總理、三軍最高統帥”的職務集於一身,廢止了共和國,建立了獨裁政府。

    毋庸置疑的是,希特勒確實是一個天才,希特勒上臺後,創造了經濟上的神話,3年時間讓德國從萎靡不振中崛起,解決了前總理不能解決的失業問題、麵包問題,國內強國心態和自豪感爆漲。

    希特勒上臺後,很好地利用了民眾普遍存在的愛國主義和為一戰復仇的心理,就是這股勁,給德國國家發展打入了一針強心針,使得德國在戰敗二十年後快隨發展到歐洲強國水平。

    如有觀點,望補充,多謝!

  • 6 # 老俅迷123

    希特勒的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20-1933的德國在戰爭賠款和經濟危機中被反覆蹂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有三點國家支柱並未倒塌

    1.完善的工業教育體系和優質的基礎設施,一戰在本土很少,希特勒上臺後大力扶持和建設使德國在戰前一躍成為歐洲第二強國。

    2.日爾曼人生性的嚴謹和服從極大的促進德國工業的發展使之一直站在世界前列,

    3.凡爾賽的賠款讓德華人民苦不堪言,希特勒利用了這點使德國上下一心,舉國空前團結,從45年帝國末日時期德華人柏林戰役德華人的戰爭指數有多高。

  • 7 # 分秒必爭餃子j

    1.國內形式 德國一戰失敗,是主動認輸,當時只是損失了國外的殖民利益,本身並無大的損失。換句話說,當時的德國其國內的基礎工業設施和人員基本健在。2.國外形式 一戰後,德國退出歐洲權利爭奪,客觀上與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相左,戰後英法對德懲罰的意見不一,使得德國的國際空間相比戰前更好。3.戰後賠償造成德國經濟體制破壞造成德國工業資本運作效率更高,同時隨著1928年世界範圍內經濟危機和美國資本外溢助力德國經濟迅猛發展。4.德國納粹高效的社會職能管理和國內復仇思想的蔓延,使得當時德國工人的效率和薪酬成反比,更是增加整個德國財富的累積速度。綜合下來,德國在1935年,距離一戰結束不到20年就又回到歐洲工業第一,對外開拓侵佔的路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納西族帽子手工製作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