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奔跑的蝸牛灬

    個人感覺隋煬帝做的一些事並沒有多大過錯,而且也是有必要做的。

    首先遷都洛陽,洛陽糧食產量大,遠離西安門閥,利於統治,不過遷都工程量巨大,耗費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

    緊接著就是修建京杭大運河,連通南北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不過這個工程量同樣也是巨大的。

    另外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前後徵調數百萬的民夫。接著又是遠征高句麗,耗費了無數的錢糧,連武器器械都消耗一空。

    以上幾件事分開來講都是對國家有利的,錯就錯在同時進行,以隋朝當時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龐大的工程,如果能夠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或許歷史就會改寫了。

  • 2 # 歷史即故事

    隋煬帝一生功過是非太多,但他的所做所為來說,除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其他的就是為了顯耀功績,擴大他的統治。

    一、功:

    1、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結束了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戰亂局面,令分裂了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鑄為一體,更讓中原百姓從三四百年之久的戰亂時代中脫離出來。直到李淵叛隋而代之,建立唐朝,而幾代後唐朝統治者便出現政策錯誤,導致中國從唐中葉起就淪入藩鎮割據,兵連禍結的悲慘局面,唐帝國崩塌後,中原百姓又歷經了五代十國的慘痛遭遇,民不聊生近兩百年,直到北宋初年才又恢復統一的局面。

    2、最先開鑿了世界第一長的南北大運河,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3、開疆擴土五萬裡,建立了“過於秦漢”和唐宋的遼闊疆域。

    4、最先倡行進士科,創立了影響中國後世千餘載的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開創了一條明路。

    5、頒佈了“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熱情接待外國使團,並積極對外派出使者,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華夏文明與外界的交流。

    6、東征西討,令四夷臣服。大隋在楊廣執政時期萬國來朝,中原百姓一千五百餘年來的“天朝上國”意識自此而始,之後更成為每一位華人心底的驕傲,並進一步演化為如今已然穩固濃郁的民族自豪感。

    二、過

    1、首先是營造東都洛陽,隨後又下令開鑿南北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這些工程調發男丁竟高達200多萬,造成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

    2、在軍事方面,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皆是無功而返。最多的兵力竟然高達一百一十三萬人,徵調來運輸軍事物資的民夫更是不計其。由於連年征戰,使得民不聊生,饑民遍野。

  • 3 # 小蠻影視淘

    隋煬帝如果在當時那就是一個昏庸殘暴,弒父娶母的皇帝,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最終引火燒身,被起義軍推倒隋朝,自己被部下殺死,惡人終食餓果。

    但從長遠來看,隋煬帝是一位有很大成就的帝王,開創了進士科,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為後世王朝人才的培養以及任用有了深遠的影響。大運河的開通,不僅是當時的交通大動脈,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有著重大的影響。

  • 4 # 初三歷史書

    隋煬帝在人們的眼中是一個橫徵暴斂、荒淫無度的君主,文帝的艱苦基業毀於他手。而我認為煬帝是一位個人英雄主義非常強的人

    在位期間修運河,徵高麗,併成為第一個到過河西的帝王。這些行動在當時確實勞民傷財。但京杭大運河貫通之後以其特有的溝通功能將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連線在一起,將不同江河流域的生產區域聯絡在一起。以後封建王朝當權者以它為基礎建立了將各地物資輸往都城的歷時千年的漕運體系,維持著王朝的生命。

    大業五年,楊廣親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西巡隋煬帝並不是為了遊山玩水,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只有楊廣一人。

    楊廣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中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但他的諸多行動主要還是於之身之功利而不於民。他為了征討高句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顧客觀條件,任性妄為,把百姓和國家都拖進了災難中,至使百姓被迫起義,造成隋末軍閥混戰的局面。

    他的諸多行動多事功利不利民的,他盲目追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業績,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會有濫用民力的行為,才會有最終的失敗。帝王這種形式的縱慾帶來的災難,遠大於追求個人享樂所帶來的災難。

  • 5 # 石頭諞歷史

    隋煬帝的功與過,我們得客觀的來看。如今我們瞭解到的隋煬帝只是根據史書資料的記載而得到的一些資訊。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肯定要給失敗者一些有汙點的記載,從而來標榜自己勝利者得姿態。所以,史書記載的隋煬帝並不是實事求是的隋煬帝,我們應該客觀的來評判隋煬帝的功與過。

    史書上記載的隋煬帝殘暴不仁,殺父弒君,為了皇位,不顧一切。同時滿足自己的私慾,勞民傷財開鑿隋朝大運河。運河開鑿完畢,又建造龍舟順大運河遊玩。場面之裝大令人歎為觀止。所以,隋煬帝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位貪圖享樂,好大喜功的暴君。而這些正是史書上所記載的,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隋煬帝楊廣,可以說為大隋朝建立了不朽之功勳,他南征北戰,為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而得封晉王,而他在為晉王時也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王爺,能禮賢下士,虛心求教。而且對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也是孝順有加。試想這樣一個人他怎可能一下子就有那麼大的變化,去殺父殺兄,做出禽獸不如的事呢!在他即位之初,也有一些很好的理政方針。所以由此看來,隋煬帝並不是一位暴君,而是有一定抱負的君主。不然在他也不可能被封為晉王,也不可能不去封地居住在皇城之中常伴隋文帝與獨孤皇后左右。由此看來,隋煬帝他確實是有功的,他開鑿的大運河使水路暢通,運河沿線土地肥沃,雨水充足,而且運河開通後加強了南北的聯絡。使得文化,貿易,更加融合暢通。但有可能他太著急了,所以在開鑿運河時為了更加快速,徵調了大量的民夫,以致與民怨沸騰。從而對他也沒有好的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終究大運河是在隋煬帝的政令下得以開通的,大運河的開通不僅僅隋朝一朝受益,而是受益於後世萬代!所以從這方面來說隋煬帝的功業是萬世千秋。

    但是另一方面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這也使得他被後世所詬病,也許隋煬帝當時去征服這些國家是想更進一步擴大隋朝的版圖,也許是想更進一步湊近各民族的大融合,但是他太急了,因為大運河的開鑿,東都得興建導致了民怨沸騰,也使得國庫虧空,所以這些戰爭都不怎麼如意,這更導致了國內的動盪,所以李淵反了,王世充反了,竇建德反了,瓦崗寨也反了,再下來大隋朝就倒黴了,終於最後被李淵所取代。

    李淵取代後,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臣之心,所以盡最大努力去摸黑隋煬帝,用以來美化自己,所以隋煬帝就成了一位暴君,一位沒有任何功績的君主,只會享樂的君主。但事實是什麼,我們也不得而知,只有依據一些簡單的分分析來做出客觀的評判,所以說,隋煬帝是功不掩過,過不蓋功。

  • 6 # 勇往值錢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是透過耍陰謀詭計弒父殺兄奪得的皇位,隋煬帝楊廣是個貪淫好色之徒,也是一個雄心勃勃,好大喜功的皇帝,他雖然慌淫無道的,但他做了皇帝后也想做一番有功於江山社稷的偉業,讓人知道他不是昏庸無道的皇帝,而是有能力有報復有做為的皇帝,於是他就想證明一下他的能力,修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然而隋煬帝楊廣太急功近利了,為了修造這條大運河,他徵招了大量民夫,負責這項工程修築的官員大多都是貪官汙吏,這些貪官汙吏貪汙了修築大運河的錢款,然後又從老百姓身上搜刮民脂民膏充做修造大運河的工程款,老百姓還要盡義務服窯役,還要大興土木出錢出力,老百姓不堪重負,被逼得賣兒賣女,可隋煬帝楊廣不管這些,只要完成大運河工程就行,好早些享受這項工程的樂趣,由隋煬帝楊的殘酷統治,隋朝在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中滅亡了。隋煬帝執政時期修築這條大運河對中國歷史是有功的,這條大運河為以後的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隋煬帝是一個有做為的皇帝,他要是不弒父殺兄,要不是殘酷統治百姓,也可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提並論。總之隋煬帝對中國歷史有功也有過。

  • 7 # 漢時明月

    千百年來,楊廣在人們的心中一直是以一種殘暴好色,麻木不仁的昏君形象出現.不過在我看來,楊廣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一位有為的好皇帝,他在歷史上的功勞絕對是大於過的,並且他的很多做法都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利,而是為了國家和百姓,這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

    稅收行政      

    楊廣絕非暴君,相對來說,楊廣在行政上的表現應是一位仁君.某些野史上說楊廣斂財無度的,根本就是在汙衊楊廣.

            

    正史記載,楊廣在位十四年間,前前後後算起來,光是免民間賦稅就免了足足6年.就算是沒有免稅的那8年之中,在楊廣的仁慈下,也是一降再降.民間由於賦稅低,農田幾乎也是年年豐收.即便如此稅收的極少,可國庫依然是豐盈無比.即使經過了修建大運河,遷都修宮等等奢侈的花費後,依舊留下了無數錢財,便是唐朝接手統治後,數十年間,也沒花光.可見其朝代之豐盈.

    有人可能要說了,既然隋朝這麼富庶,那肯定是賦稅收的高,壓榨百姓了.其則不然,雖然楊廣只在民間收取極少的賦稅,但由於當時在楊廣的治下,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900萬戶,人口比貞觀年間多了足足600萬戶.這麼算下來,稅收的雖然少,但是架不住人多,積少成多自然基數也就高了.

    尊重讀書人,發展科舉制度.

    在數千年計程車族發展下,官僚體制幾乎是平民百姓不可觸控的.但在楊廣的政策下,平民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當官,光宗耀祖.

        

    楊廣與他老爹不同,楊堅以為百姓愚鈍才能讓自己更好的統御,之所以不尊敬讀書人.甚至關掉了很多學習之所,減少了國家人民的識字率.到了楊廣這裡,寬待讀書人,建立進士科,鼓勵學社,讓更多的窮人家孩子有讀書,當官的機會.

    但當然,楊廣在這面碰了壁,雖然楊廣有打破千年大族掌權的陋習之心,也努了力,但效果不是那麼特別的突出.因為當時的情況並不允許楊廣作出如此大的改革!這些掌權的世家大族從來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不去考慮國家.他們拼了命的打壓科舉制度,以及寒門學子.雖然自己身為皇帝,但想完全剷除家族門閥的勢力,豈是那麼容易.宇文,獨孤,王,謝,斐,虞,李,王,崔.等等屹立數百年而不倒的世家在楊廣的面前所立,而且朝中的官員大多都是出自這些家族門閥之中.想一時清洗,哪有那麼簡單.而且這些家族中一環套一環,私底下互相結親,都有些親戚關係,動一發而牽全身.只要有一家受了損失,其餘的家族一定會集體逼迫楊廣.到時候那些有兵權的家族一造反,再來個互相響應,那乾脆楊廣這皇帝就沒法當了.

    所以說,完全公平制度不是楊廣不想做,而是不能做.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也處於楊廣此時的境地,我有完全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未必做的會有楊廣好.他在後期完全開發的科舉也完全是靠了楊廣在先前的努力.而且在戰亂後,那些世家大族已經被消滅了不少,所以才能那麼順利的推廣科舉制度.

             

    建造運河,遷都洛陽.    

    有很多史學家認為楊廣亡國大多是因為這次建造大運河,以及遷都.其實不然.也有很多野史中說楊廣建造運河以前遷都是為了一己之樂,為了遊玩.其實也不是這樣.建造運河,遷都建立兩京,完全是南北形勢所迫,不得已之舉,而且這兩個做法,利遠大於弊!至於楊廣有信心遷都建宮,開運河,這倒也從側面證明了隋朝的富庶!

    眾所周知,在隋朝統一中原之前,南北兩地已經分割了數百年之久,南方人跟北方人從來都不認為大家是一個國家的人,根本沒有現在的華人觀念.各以南方人,北方人自居.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五大三粗,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孱弱.南方也是世家門閥的發源地.雖然暫時被隋朝控制,但一個調理不好,南方就很容易脫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遷都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最明智的做法.把都城遷到南方,把這個不確定因素放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以便掌控全域性.與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做法不僅令中華民族完全融合,真正的達到了大一統的目的,又增加了中央集權的力度,以便監管地方.不得不說,楊廣的這一做法是相當的明智.

    而至於造運河,楊廣是從三個角度出發:第一點,民族統一.上面也說過,在那個年代的南人北人是有排斥性的,互相看不起對方.不認為大家都是華夏正統.所以說,建造運河,能讓南北互通,南北人能夠互相流動,時間長了,也就能慢慢消除南方人與北方人的隔閡,大家都是華夏漢人,有什麼可互相鄙夷的?第二點,漕運發達。一個國家的強盛,首先商業要有所發達.雖然在那個年代商人是受鄙視的,但大家都知道,商人和農民就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楊廣也不例外,他也知道這些.如此便互通了南北,讓整個國家的商業,以及農業機器運轉的更加靈活.第三點,遠征高句麗.在當時已經遷都洛陽,平定高句麗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下,遠征的首要條件就是要保證後勤.但當時南北根本不互通,從南方向北方運送糧草物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在這種情況下,南北互通就成了一個很嚴肅的課題.因此大運河便應勢而生.

    從楊廣遷都和造運河這兩件決策上看來,便可說得上是一位有眼光的政治家以及戰略家.

    西巡張掖,開發西域,通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當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輝煌篇章.正是有了絲綢之路,才讓那些外夷得知古中國的輝煌盛世.雖然唐朝時期絲綢之路才名揚世界,可我們依舊要應該記住這位絲綢之路的創始人--楊廣。

    另外一點,西巡張掖是楊廣做的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中國五千年來從沒有一位皇帝親自到過這麼遠的西北處.在路途中楊廣雖然吃了很多苦頭,弄的自己狼狽不堪.但他還是堅持了下去.到達了張掖之後,楊廣沒有攻打任何一個國家,僅憑軍威以及個人魅力便令西域二十七國俯首稱臣,揚我中華天威.千百年來,未有其他的帝王有此壯舉.

    所以從以上這幾點,我認為隋煬帝楊廣可以算得上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雖然他也有許多缺點,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功大於過的。

  • 8 # 粟贇

    任何帝王都是為了自己的權力而努力,指望他們為老百姓,就是瞎扯淡!只是有些的帝王的政策在客觀上會給老百姓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全明星引發新風波,UZI當選最佳AD遭受質疑,奧咪咪發285字怒噴黑粉,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