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枚小小小小小吃貨
-
2 # 向敬之
朱棣承諾寧王朱權事成平分天下,語出《明史·朱權傳》:“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這是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時對朱權的承諾。
他之所以這般利誘,無非是看中了朱權的能力和兵力。朱權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是諸子中較小的,然而朱元璋很喜歡這位好學博古的皇子,命其十六歲開始鎮守北疆重鎮大寧,防禦蒙古殘餘勢力。朱元璋以皇子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排行十七的寧王朱權能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勢力相當,足見他不容小覷。
《明史·朱權傳》有云:“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所以,朱棣起兵時,對諸將說: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
於是,朱棣利用建文帝懼怕寧王反叛,而強制詔令其回京,而採取援手的方式,把朱權綁上了造反的戰車。
朱棣造反成功,朱權出力不少。成為皇帝的朱棣,馬上對朱權採取了防患措施,不但不兌現當初的承諾,而且兩次拒絕朱權易藩的請求,將他改封到荒涼貧瘠的南昌,還採取了秘密監控的手段。
朱棣這樣做,也就是擔心朱權對自己的威脅。蔡東藩有云:“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對於能與相當的人,朱棣在利用之外,就是防患與監控。
-
3 # 魔智
朱棣靖難起兵的時候,因為自己手裡無兵,往大寧借兵,許諾平分天下,借來朵顏三衛,才扭轉了靖難的局勢。
但我們要認清楚朱棣是怎麼“借”來的兵。寧王本來打的主意就是朱棣跟朱允文死磕,他好漁翁得利,朱棣卻直接將寧王綁架到北平,強行將朱權綁上了戰車。
朱權號稱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在四年靖難中,又能剩下多少?就算剩下的,他們是服從四年一同戰鬥的袍澤朱棣還是原先的主子朱權?手裡沒兵,朱棣怎麼會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跟你平分?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奪了天下,當然不會再讓藩王做大,直接將沒有兵的寧王改封南昌,甚至連他的編制都取消了。
-
4 # 刑部小書吏
這要看朱棣是何種情況說出的話,先來了解下說這話的背景。
朱權,洪武十一年出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正統十三年病逝。封寧王,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寧國,即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且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
寧國朱權與燕國朱棣位置圖
朱棣在起兵前就有奪取寧國的想法,一是寧國位於朱棣燕國以北,奪得寧國可斷絕腹背受敵、南北夾擊的危險。二是寧國兵強馬壯,且有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得此可勢力大增。利用建文帝派兵對寧王朱權削藩之際,朱棣帶兵營救寧王朱權,將朱權和王府妃妾世子劫持帶回北平,同時收納大寧諸軍及朵顏三衛騎兵為己用。而朱權入北平之後,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起兵後,為穩住朱權,朱棣便承諾事成平分天下。
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松亭關,歸北平,大寧城為空。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平分天下”是在寧王朱權被軟禁與北平,手下兵將與朵顏三衛騎兵都已歸朱棣所用,只是為了穩住朱權。且起兵造反從古至今就不吝惜官爵與承諾,只有這樣才能聚合人心,使將士賣命。起兵成功後,有誰又能要求朱棣實現承諾呢?劉邦當年還承諾項伯結為兒女親家呢,結親家尚且不算數,何況分天下呢?這不是要朱棣的命嘛。
因此寧王朱權有自知之明,朱棣當上皇帝后,這種話是絕不可能兌現的。因此他也很聰明,朱棣登基後便要求改封至南方的蘇州,不許。求封錢塘,不許。最後封在南昌,以江西布政使衙門為王府,就封時朱棣親自寫詩送行。
不久,有人告發朱權用巫術詛咒皇帝,最終查無實證,不了了之。朱權為活命,避朱棣猜忌便用隱晦之術,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明仁宗是又上書說南昌不是其封地,請求改封,仁宗不許。
仁宗時,法禁稍解,乃上書言南昌非其封國。帝答書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餘年,非封國而何?”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權病逝。諡獻,稱寧獻王。世子朱盤烒早死,由孫朱奠培繼承王爵。朱奠培,明武宗時起兵造反的朱宸濠爺爺。
-
5 # 不正經的軍棍
隨便一個有頭腦的人都不會認賬
建文帝朱允炆大刀闊斧削藩之時,深知自己已經無路可退的朱棣毅然選擇造反,當擊潰耿炳文30萬大軍之後,朝廷再派李景隆率軍50萬進攻燕王。實力相對微薄的燕王,選擇了向寧王朱權求救。朱棣大肆收買寧王人馬,脅迫寧王,寧王也在半推半就中跟著朱棣起兵謀反。寧王為朱棣帶來八萬大軍以及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這為朱棣的獲勝增加了不小的籌碼。同時,燕王答應朱權,事成之後,中分天下。
然而,當靖難成功,朱棣成功的登上自己夢寐以求的皇位之時,卻並沒有履行自己與寧王中分天下的諾言。朱棣既不想與寧王中分天下,也不想讓寧王迴歸屬地,同時自己還不能背上食言的名聲。所以,朱棣在自己的龍椅旁邊擺放一個座位,讓寧王坐在那裡,和皇上同坐,可見地位之高,任誰也不能說朱棣說話不算數。然而,朱權做了幾天便趕緊跑路了,自稱這樣不合規矩。
這種情況也是朱棣最想看到的,這樣,自己就不用背上食言的罵名了,你看,是我兄弟自己放棄的。朱棣削去了寧王的軍隊,將寧王安置在了南昌,而寧王自己也懂得審時度勢,知道進退,不敢有任何非分舉動,最終還是得到了善終。
那麼為什麼朱棣不想和寧王中分天下呢?但凡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中分天下。朱棣為什麼起兵?因為朱棣活不下去了,因為朱棣想當皇上。皇位上,只應該有一個皇上,中分天下了,自己還是皇上麼?中分天下的話,難不成像北韓那樣,南北劃疆而治?如果這麼做,打天下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老子辛辛苦苦給寧王打了個天下?
實力才是王道
雖說寧王為燕王提供了作戰的部隊,然而幾年下來,這些軍隊早就聽命於朱棣了,實際上,朱權也在被軟禁的狀態,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實力了,他沒有了實力,朱棣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他沒了實力,自然沒有想和朱棣中分天下的資本了。
寧王朱權很鬱悶,但也同樣很滿意,雖說不能當皇上,但當個瀟灑快活的王爺,何樂而不為呢,這總比朱允炆時期,整天惶惶不可終日的好。
-
6 # 文史磚家
明成祖朱棣起兵之初,為了拉攏盟友,便把希望放在異母弟、寧王朱權的身上。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以驍勇善戰、極富謀略著稱,不僅如此,他的封國裡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尤其是麾下的騎兵團-朵顏三衛,更是天下極為精銳的部隊。對於朱棣來講,若能把朱權拉攏過來,作用不言而喻。
對於朝廷來講,既然要集中精力解決朱棣,最適宜的策略應該是籠絡朱權,讓他在背後牽制、騷擾朱棣,以起到兩面夾擊的效果。然而建文帝的謀臣們卻蠢不可及,竟然建議皇帝召朱權進京,在後者遲遲未到的情況下,又削奪他的三名護衛,無形中把後者也推向敵對陣營。
(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見《明史·卷一百一十七》。
朱權挨罰的訊息傳至北平後,朱棣欣喜若狂,就此決定把他“拉下水”。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前往營救並擊敗朝廷的軍隊,但是在戰後,他卻率領小股部隊冒充被打敗的殘兵,一路直奔到大寧,並“哀求”朱權予以收留。朱權不知是計,便邀請哥哥單騎入城,並對他誠懇相待。
就在朱棣停留城中數日時間裡,燕軍的精銳已經悄悄地埋伏在大寧城外,而朱棣的心腹們也喬裝打扮混入城中,暗中收買朵顏三衛的長官及守城諸將(“居數日,疑洽不為備。北平銳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引文同上)。而所有這一切,朱權絲毫沒有察覺。
數日後,朱棣以朝廷退兵為由向朱權告辭,後者出城為他送行,結果剛到達郊外沒多久,燕軍伏兵盡起,將朱權等人團團圍住。朱權見情況危急,便急召朵顏三衛入援,結果卻發現自己這支“王牌軍”竟投降了朱棣。朱權稍作抵抗後,便被燕軍擒獲,連同王府妃妾、世子等人一起,被挾持到北平。
等到達北平後,朱棣鑑於朱權的名望,便極力加以籠絡,不斷地給他灌“迷魂湯”,承諾一旦自己奪得皇位,必將與他平分天下。就這樣,在朱棣恩威並施之下,朱權上了“賊船”,不僅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還跟隨朱棣參與多次會戰,為奪得“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立下大功。
燕王辭去,權祖之郊,伏兵起,擁權行。三衛彍騎及諸戍卒,一呼畢集。守將朱鑑不能御,戰歿。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松亭關,歸北平,大寧城為空。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引文同上。
燕軍的戰鬥力本來便極強,如今增添朵顏三衛這支精悍之師,攻擊力更是沒的說。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建文帝朱允炆在縱火焚燒皇宮後,下落自此不明。至此,立時4年的“靖難之役”結束,朱棣篡位稱帝。
按照當初的約定,朱棣應當與朱權平分天下,可此君剛進入南京城,便絕口不提此事。朱權知道哥哥無賴慣了,所以也沒有提這件事,只是請求把封地改在蘇州即可。沒想到朱棣以蘇州屬於畿內為由,予以斷然拒絕。朱權接著又提出請求,想要移封到錢塘,但同樣遭拒,最終他得到的封地,只是南昌城。
跟蘇州、錢塘比起來,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文化昌明程度,當時的南昌都差得很遠,對於喜好繁華的朱權來講,無異於流放。不僅如此,朱棣為了限制朱權,還命其以當地布政使的官署作為王宮,不許擴建加蓋,並且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形同幽禁。
朱權深知兄長對自己猜忌甚深,所以為了避禍,便終日韜光養晦,並建造書齋一間,在其中彈琴、讀書,以顯示自己並無異心。朱棣見弟弟很識時務,就此減緩對他的戒備之心(“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引文同上)。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權鬱鬱而終,終年71歲,諡號為獻。寧王的世系傳至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時,正趕上明武宗在位期間,後者的胡作非為給他製造了洗刷祖先所受欺騙、屈辱的良機。正德十四年(1520年)六月,朱宸濠舉兵反叛,結果僅過了43天時間,便被南贛巡撫王守擊敗。最終,朱宸濠被明正典刑,寧藩被廢除。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寧王朱權因為鎮守邊關,因此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他所在的大寧,“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同時,他不但藩地遼闊,而且“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也就是說,有帶甲的精兵八萬,帶革的戰車六千,士兵們都驍勇善戰。
正因為如此,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盯上了朱權那雄厚的兵力。《明史》記載,朱棣曾對部下說:“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朱棣的意思是,如果有朱權的那些兵馬助陣,這“靖難之役”,就肯定能成功了。
於是,朱棣便去遊說朱權,並對他說:“事成,當中分天下。”
(朱棣劇照)
那麼,朱棣最終是怎麼獲得朱權的那些兵馬?事成之後,朱棣又是怎麼兌現他說過的諾言呢?
其實,朱棣獲得寧王兵權的過程,就是一個字:騙。
第一騙:釜底抽薪。朱棣在“靖難之役”發動以後,專門去了一趟大寧,見朱權。本來朱權和朱棣的關係也不是很好。但是,因為“靖難之役”發生後,建文帝想要把朱權召回京城,但朱權沒有同意。於是,建文帝削奪了他“三護衛”,這讓朱權心裡也有些不滿意。因此,朱棣來見他,他也就把朱棣迎進城中。
不過,朱權對朱棣還是有防範的,讓他的手下都住在城外,只放朱棣一個人進去。朱棣進去後,終日和朱權培養感情。兩兄弟天天把酒言歡,無話不談。
漸漸地,朱權也就不再提防朱棣。
但是,朱棣其實並沒有閒著,他悄悄地在背後使黑腿。他把他的人悄悄地運進城裡,並賄賂朱權手下的人,讓他們都倒戈,投奔了朱棣。
後來,朱棣離開的時候,按慣例,朱權要把他送出城外,為他踐行送別。可就在踐行的時候,朱權被朱棣早已埋伏的人馬一擁而上,一把抓住。朱權手下人拼死抵抗,但打不贏,被朱棣的人馬消滅。
接著,朱權的一家老小,就這樣被朱棣押送到了北京。
(朱權劇照)
第二騙:中分天下。朱權被朱棣抓進北京後,朱棣雖然要軟禁朱權,但是也不能直截了當這麼做,他必須取得朱權的支援。只要朱權支援他,那麼他在藩王中,就很有號召力。所有的藩王,都會聽他的招呼。
朱棣說在事成之後,和朱權“中分天下”的話,也就在那時候說出來的。朱權顯然政治上並不成熟,也就相信了朱棣的話。
不過,話說回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朱權也沒有辦法。
就那樣,文化水平很高的朱權,還經常幫朱棣擬寫檄文。不管朱權同意還是不同意,最終,朱權上了朱棣的“賊船”。
第三騙:徙封南昌。朱權在朱棣當上皇帝后,多多少少還是明白些事理,並沒有提出要和朱棣“中分天下”的話。不但沒提出,還很識時務地對朱棣說,他的藩地想選在南方。朱棣問朱權想選在哪裡?朱權說“蘇州”。朱棣說,這裡是“畿內”,不行。“畿內”就是京城管轄範圍之內。朱棣這話很明白,“畿內”都不行的話,“中分天下”,你也就別想了。朱權選了好幾個地方,朱棣都不同意,最後被封在南昌。南昌在明朝是一種什麼情況,我不用說,大家也都明白。
(朱瞻基劇照)
第四騙:老死異鄉。朱棣去世,朱高熾繼位。朱高熾生性仁慈,後來他的廟號更被定為“仁宗”。朱權覺得有希望,於是對朱高熾說,南昌不是我的封國。朱權好歹沒說出“中分天下”的話,不過話裡多多少少有了這個意思。沒想到仁慈的朱高熾也猜忌他,反問他一句,你都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不是你的封國是什麼?
不久朱高熾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朱權又提出能不能把南昌周邊稍微肥沃點的土地給他一點?然而這個小小的要求,依然沒得到同意。
如此一來,朱權只能琴棋書畫,老死異鄉了。
(參考資料:《明史》)
回覆列表
因為朱棣已經掌握了大權,為什麼還要去和寧王去分天下,以後肯定少不了戰爭。所以朱棣寧願食言。也不想為以後埋下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