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待曉兒

    有人會把中元節的起源追溯得很遠,但其實如今的中元節文化核心與那個年代早已經沒有太大關係,真正形成中元節文化內涵是與佛教有關。但這其中也只是被動形成,佛教宣揚此節的動機並不純粹。

    道教名稱,佛教故事,中元節名字及內涵是分離的

    中國有“三元”,上元是正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而中元就是七月十五。其實只有上元成為了節日,中元、下元都不算節日的。

    據說中元節原本是為了慶祝秋天的收穫,將這種喜悅透過祭祀的方式告訴給祖宗。其實這是古人的常事,任何稍大一點的事情都要透過祭祀敬告先祖,後來人從這一行為當中引申出孝道的含義,其實有點附會。

    起源於本土的宗教道教有“三元”,也稱“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與民俗三元結合,就成了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說法。中元節名稱的固定是在唐代,因為皇帝姓李,尊崇道教,以此得名。

    但其內涵卻是從東漢(一說西晉)流傳下來的《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的故事——目連救母。

    故事大意就是說目連很孝順,但他的母親貪婪殘暴,肆意殺生吃肉,不修善果,所以死後墜入了餓鬼道中。所受到的懲罰就是吃不了東西,“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於是目連就請求佛祖幫助。佛祖讓他在七月十五那一天開設盂蘭盆會,讓眾多高僧為其母消除罪孽。待其母吃飽之後,投胎轉世為狗,目連又誦經七日七夜,讓其母升入天堂。

    所以中元節又叫做“盂蘭盆節”,從內涵來說其實相當於一個外來節日。“盂蘭盆”在梵語當中是“倒懸”的意思。

    佛教宣揚的“盂蘭盆節”其實有著不純的動機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很聰明,總是會切合中國社會的民俗,來宣揚自己的教義。這個中元節就被佛教以“孝道”切合。但有意思的是,佛家講求出家,了卻塵世因緣,可以說是斷去了人倫綱常,一直被人詬病,那為什麼這次又要極力宣揚孝道呢?

    根本原因就是和尚要生存也需要錢,這些金錢不能看官府的心情來資助,只能透過自己募捐得來。“作盂蘭盆”的意思就是施佛及僧,以此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佛教透過這個節日建立了一種邏輯,目連救母是孝道的體現,這種品質需要推崇;而救母的方式是請和尚誦經,即通過了和尚的幫助才成功的;所以,各位贈送給佛和僧金錢,就是儘自己的孝道。

    佛教的這種做法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因為其推崇孝道,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尚得到金錢生存,百姓得到心靈富足,政府得到社會安穩,其實是一種多方得利的事情,自然就會在社會上得到認同感。

    佛家內涵的中元節“孝道”核心在後來和最初祭祀傳統取得關聯,就形成了當下所流行的“鬼節”祭祖習俗。“鬼”這個名詞在最初就是指“祖先”的含義。

  • 2 # 烏龍書影

    先說結論,我們現在所過的節日,是民間習俗、道教和佛教三種內涵融合的節日。

    要想知曉中元節的文化內涵,必須先對其歷史發展有所瞭解。

    因為在歷史中,中元節的文化內涵是不斷髮展、融合和變化的。

    民間習俗

    追溯到中元節的起源,最初是人們的習俗:在“七月半”秋收時祭祖。而這個祭祖的習俗,是因為秋天作為豐收的季節,人們習慣向先祖禱告,以求豐收的好兆頭。

    道教

    而這個七月半祭祖的習俗被稱為“中元節”,則大約是北魏時期源於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地官所管為地府,所面向的物件自然是鬼怪之類。據說中元之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

    這也是“中元節”又被稱作鬼節的起源。在這一天,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的法會祈福,道士主持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佛教

    而在佛教的觀點看來,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用以供養佛陀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 3 # L零的起點

    七月十五,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但是……你真的瞭解中元節嗎?

    中元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在十四日晚上回家的路上,小夥伴們就能看到一派香火繚繞的景象了,滿滿的都是港臺恐怖片的即視感啊有木有?但是!心裡打顫的小夥伴們~你們造嗎: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個地地道道的“孝”日!

  • 4 # 美麗暢想2

    孝心文化。起源於目健蓮齋僧救母的故事。陰曆十五為中元節,目建蓮與佛有緣,透過慧眼觀察到過世的母親在地獄受苦,飢渴難耐,就求佛幫忙,把一盆齋飯捧到母親面前,母親剛要入口,齋飯卻變成火熱的鐵汁,母親苦苦哀求女兒救她,目建蓮十分孝順,涕淚交加,求佛加持救母,佛祖感於目建蓮女的孝心,指點她在七月十五這天,舉辦齋僧的“盂藍盆大會”,用五穀雜糧熬粥齋十方僧眾,為目健蓮母唸經祈福,使她母親早脫苦難。目建蓮女是地藏菩薩的前身。——這就是中元節的來歷

    地藏菩薩最孝順,盂藍盆法會一直延續下來,這天多念《地藏經》為在世父母和過去七世父母親人祈福,功勞很大。

    佛教徒所推崇的中元節文化核心和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一致,都是教育人們重視孝道,懂得報父母恩情。是社會的正能量。

  • 5 # 弓長說事兒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有個別的地方還要舉行家宴,而且,在小時候誰家的孩子不聽話,大人們都會嚇唬他,有鬼來了。

    我對7月十五中元節既熟悉又陌生,為什麼呢呢?說熟悉是,因為我上小學中學的時候家裡比較窮(70年代,農村人基本都不富裕。),光知道7月15是一個能改善生活,吃飽一頓的節日。那時候一般都是吃麵條(或者麵條炒雞蛋),我們小孩子總是吃得津津有味,肚皮滾圓。還有一件事情,記得也清楚,我們那兒的習慣,7月15日是上新墳的日子。也就是說,近三年之內死亡的人,這一天,親屬要去墳上祭拜。特別是死者的出嫁姑娘,必須回孃家祭拜,三年後出嫁姑娘就不允許再回去上墳了。陌生是說,我從網上看到的許多資料,說7月15鬼節、中元節等什麼的,以前一點不知道。

    網上這麼說,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 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為了慶祝秋天的收穫,將這種喜悅透過祭祀的方式告訴給祖宗。其實這是古人的常事,任何稍大一點的事情都要透過祭祀敬告先祖,後來人從這一行為當中引申出孝道的含義……

    總之,中元節是懷念先人,繼承發揚先人賢德的重要節日。網上關於7月15有不少說法。我想: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所以對於7月15各種說法的文化越來越感興趣。這是好事,因為生活與文化密切相關。生活水平高了,更需要高水平文化的普及發展。

  • 6 # 朏胐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據說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怨郎詩》裡有這麼一句,七月半是什麼節?嘗新節、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又是什麼鬼?它們有沒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有,而且還發生了......

    一、嘗新祭祀活動、嘗新節

    假設史料記載為實,那麼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錄它們的關係的有這麼一段:《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翻譯成人話,就是說陰曆七月,新糧食下來了,天子進行嘗新祭祀活動。注意這裡並沒有說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來那時尚未固定。(現如今,嘗新活動在中國幾個少數民族地區、日本還是保留節日,稱為“嘗新節”、“新嘗祭”等。筆者老家陝西的周至、戶縣(現在叫鄠邑區)一帶每年陰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類似活動,在此期間,每村每戶在每年陰曆同一天宴請親朋好友,我們叫待客或過會。)

    後來,這一天可能逐漸固定為陰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為便於記住吧。

    二、盂蘭盆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風俗。而傳統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藉助”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寫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這應該是關於盂蘭盆節比較早的記載了。

    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逐漸演化成戲劇,成為後世盂蘭盆節的保留專案。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連無計可施,祈求於佛。佛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其母才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頌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簡言之,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亡靈的倒懸之苦。

    三、中元節

    咱們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祀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陰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四、鬼節

    無論是民俗、盂蘭盆節、中元節,都有關於鬼的主題,嘗新祭祀神仙、先人,盂蘭盆節解救亡靈,中元節赦免亡靈之罪,於是民間漸漸有了這麼個傳說。陰曆七月十五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是夜,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祭祀亡親、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燒紙錢,秉燭點香,燃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會從陰曆七月十四晚上開始。陰曆七月因此又稱鬼月。

    就這樣,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祀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了一起,陰曆七月十五於是承擔了這幾個節日名字。

  • 7 # 戚益朋

    七月十五,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

    中元節,七月十五的核心是講究的孝道。

    道家經典

    三官崇拜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是使之成為民俗節日。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即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七月十五,地官的生日,檢驗諸路鬼眾的地府官自然成為人們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昇天堂的固定節日。

    佛家

    目連救母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原義是解倒懸。傳說佛的徒弟目連,苦於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麼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

    由於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日趨明顯,民間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

  • 8 # 迷茫的大學生

    其實中元節無論是作為類似於清明節的祭祖節日還是作為類似於西方萬聖節的鬼節含義,其最終都落到了思親這兩個字上。

    一.中元節最本來就是作為祭祖節日而存在。七月中旬莊稼基本成熟,這個時候是一年當中最富足的世界。作為農耕民族的華夏先民便藉著這個時候獻上祭品進行祖先祭祀。以來感謝他們對於這一年的保佑,也祈求能夠繼續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另一方面,也是為一年的對於失去親人的思念以及負能量的的情緒找個由頭髮洩出來。和失去的親人說說話,表達一下自己的思念,求一個心安,同時也藉著這樣的機會釋放一下憋在心裡一年的心酸委屈。 這是中元節能夠存在的兩個基本原因,加之以中國自古以來的便有很強烈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傳統,因此這個節日便很容易延續了下來。

    二.而中元節作為鬼節的存在同樣還是為了思親。雖然東漢以後中元節因為道教的原因被賦予了鬼節的含義。但究竟來看,還是因為這一天是百鬼被放歸人間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舉辦祭祀、放河燈等活動,來期望與失去的親人“對話”,表達對他們的想念與哀思,為自己的情感尋找祖先親人的庇佑,最終達到心安。這一點其實和西方萬聖節的最初意義相似。

    綜合以上,我個人覺得中元節的文化核心最終還是思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為什麼queen對路飛的見聞色霸氣和豹大叔的武裝色霸氣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