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鳥弟弟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這樣寫到:“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老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

    現實社會提倡有為,提倡和鼓勵建功立業,老子的無為思想有現實意義嗎?

    答案是:有! 而且現實意義仍然非常的巨大!

    個人方面,如何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老子給出了簡單的、明確的、容易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一一無為。注意,老子的無為,目的是修養生息,有修復、積累、昇華提升之奧妙,而不是飽食終日、虛度光陰、空耗生命。這需要有效的收斂個人的慾望(損之又損), 心輕神靜,絕不是在什麼也不做的時候,生命(或者說元氣)卻隨著個人的思欲發煙消耗掉。老子的無為,是能量的積累過程,能量積累到一定層次會從量變到質變,目的是“無不為",這與普通人所理解飽食終日、虛耗生命有本質的區別,這需要讀者自己鑑別,自己把握。

    無為而治。 老子的思想被應用到治理國家一一總結為無為而治。所謂無為而治,就是不過多幹預外部事物和環境,專注自身發展和建設,練內功,不斷積累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然後去影響和改變整個世界。

  • 2 # 熊十

    老子的無為思想的現代性意義在於,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告訴我們紛紛擾擾的現代人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是出於熱愛而做了這件事,這件事是否有違我的本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何不無為。

  • 3 # 修行人悟道

    老子又名李耳,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祖師,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

    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無為說”的解釋:“無為而無所不為”,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什麼叫“無為”?世俗把它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或者解釋為“無所作為”,消極頹廢等等,不是望文生義,便是嚴重的誤解,跟老子的“無為”道德觀相去甚遠。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旨在說明“無為有益”,雖然沒有直接的解釋“無為”的含義,但其意自見。他主要從“有”“無”“人德效應”三個方面找依據,推及“無為有益”。

      其一、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種以柔克剛是生活中常見象,水衝堤決,風催樹折、兩軍對壘以弱勝強等等,均說明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役使天下最剛強的東西。

      其二、無:“無有如無間”。沒有形體的東西,如:風、空氣,幾乎無孔不入。

      其三、德:“不言之教”是說有道德的人,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身教勝於言教。誇誇其談的號召,不如無聲的行動更具有感召力。

      由此可知,老子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決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

      相反:

      “無為”是積極精進,講究最有效的“作為”。

      “無為”是順應自然規律。以柔弱為用、不逞強好勝、不爭名奪利、不勞民傷財。

      “無為”是宇宙本體的性格,沒有自私的狹隘功利。

      “無為”是自然大道。“萬物持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無為”是遏制自我慾望和膨脹。

      “無為”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是有益的。只有“無為”,才能達到“無所不 為”。

  • 4 # 子愚先生

    “無為”“中庸”,這兩者一個是道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一個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但我們只要認真思索一下就會了然,這兩者其實都是有著十分相似的意義的。

    首先:我們知道,“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要求我們在順應自然的條件下,去做自然需要我們去做的事兒,而不是我們要去違背自然規律,胡亂的去做事。而“中庸”的思想,也不是什麼都不做,更不是要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味的明哲保身,對什麼都保持著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而是要我們即不要過分的去強求,也不要我們對於一些不好的事情做壁上觀,而是要我們守住最恰到好處的為之,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拿化學上的酸鹼度來說吧,從1到14,是從酸到鹼的一個遞變的過程,而如果要是按中庸的思想來說的話,那我們應該堅守的就是數字7,也就是酸鹼恰好中和到無酸也無鹼的程度,有些人也許會說,中和了就等於所有的存在都消失了,但對於中庸者來說,這卻才是最好的狀態,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種不偏不倚,代表的是一種中正。其實這就好比是我們做事情一樣,任何事情做過了頭,都會帶來負面效果,而任何事情做不好,又都無法達到我們我們想要的最佳狀態,因此這個時候,“中庸”的作用便會顯示出來了,因為它所代表的就是最佳的,也是最理想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得出了最好的效果,卻又沒有帶來任何的過猶不及式的損害。而“無為”也正是這個意思,透過我們的“無不為”,把所有的錯誤都給糾正過來,使做過了頭的事情重新再返回到最佳的位置上,也使沒有達到最佳效果的,重新開始奔向前方的最完善狀態,而這個最佳位置和最完善的狀態,就是使事物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最好效果,比如就像是一條河,因為一些原因被堵塞了河道,結果使得河水肆虐,毀田阻道,這時候為了讓一切重新的迴歸到最自然的狀態,於是我們便去對河道進行疏通,使河水的流動重新的迴歸到過去順風順水的狀態,而在我們做了這一切之後,從表面上看去,這條河就好像是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的一樣,我們也像是什麼都沒有做過的一樣,但其實,那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把河道給重新的挖開了的緣故。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為”而又“無不為”的結果。也是“中庸”的不偏不倚的一種狀態。說到這裡,我們再目及當下社會中的物慾橫流,以及人們精神上的匱乏和荒蕪,這不正是我們沒有貫徹好老祖宗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而過度的學習西方,極度的追求物質上的財富所造成的一種嚴重後果麼?

  • 5 # 慎獨後半生

    老子的無為思想符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仍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a.道法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古以來“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最和諧的關係,要建設美麗中國,就要進一步瞭解和尊重自然規律,堅持科學發展觀克服主觀主義思想,有度地利用自然界提供給人類的資源,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和諧共生。

    b.以“同性”思想為指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性”的平等思想既是老子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法則,也是老子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法則。人畢竟是社會人,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既有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感的需求也有社會交往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在處理人與人關係方面,平等互相尊重永遠是最初的準則。

    c.無為而治,建設和諧社會。無為不是完全無所作為,而是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創造條件,以“無為”達到勝於盲目的有為的效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執政者堅持公平正義愛護人民,崇尚勤儉節約,既是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也是獲得民心的方法。以“順乎自然”為指導,充分利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與世界的交往中形成自身的優勢。

    d.清心寡慾,促進人與自身心靈的和諧。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慾膨脹的年代,人們的需求近乎無所顧忌,但勤儉節約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萬物過猶不及,患生於多欲,錢財乃身外之物,不能捨本求末。只有人與自身的關係和諧健康,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發展。

    無所為而無所不為,既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也是馬克思辯證法的體現,傳統與現實的結合可以使文明繼承和發展。我們應該積極發揚“無為”思想的科學性,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建設美麗中國。

  • 6 # 陌上逢卻在少年v

    "無為"是道教教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道德經》說:"聖人處無為之事"(二章),因此,我們道教中人待人處事都要無為,也就是要順應天道、順應自然,而不作違逆天道、違逆自然的事。

    現實當中,人們常常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其實這是錯誤的,而恰恰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天道。

    比如說,你想要有好身體,就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打破自然規律,身體自然會抗議,久而久之就會得病,這是做人最基本的,沒有好身體談什麼做人呢!

    大家應該知道“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表現出的特點就是”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起居善於選擇吉地,心態善於融入平靜,交流善於把握仁愛,言語善於表達誠信,政見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能量,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鬱,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 7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老子是聖人,凡夫沒能力評價他,只因智慧高度不同,談也是瞎說,如盲人論日,沒有意義!也就是說,人要先悟道,達到老子的高度,而非仰視,才有資格評判他!下面換個角度,從經義出發,簡析老子本人的見解,將之提煉出來,可做答案,供參考。

    【1、《道德經》講了什麼?】

    此經是終極智慧的教科書,教育目標是告知世人,道生世界,萬物是道,彼此同體,永不分離,故絕對平等;道本就圓滿,永恆不變,故世界和萬物的本性也圓滿,沒有生滅變化,也是永恆的。人生只要悟道,無慾無為,明道、在道、順道、守道,就一切圓滿,超越矛盾和時空,獲得永壽。教育內容就是“道、無、有”的三個字,人悟“道”,就平等對待一切;人悟“無”,就無私、無爭、無我、無求;人悟“有”,就生髮公德,普及天下,濟世同樂。教育方法就是引導人從“無”認知“道”的真性,從“有”認知“道”的假性,由此生出最高智慧,永居“道”位,不迷惑於“有”的幻象,超越和主宰一切。可見,老子也是位高明的老師,《道德經》也是個通向圓滿的指南針,二者所起的作用只取決於後人有沒有慧眼,而不取決於人、經本身。換言之,要想評價老子,先要反思“自己為何要問此題?想問什麼道理?”自己未明此意,最好啥也別談。

    【2、“無為”的真義】

    自古迄今,“無為”很神秘,人對之都如霧裡看花,說不清、道不明、思不徹,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如同摸象,根本原因就錯在不懂“無”不可說、不可思、不也寫,因為不論是誰,只要講、思、寫“無”,“無”就變成“有”,所講、所思、所寫的都叫“非無”,跑到講者、思者、寫者的矛盾對立位去了。也就是說,“無”是個假名,沒有確切的真實,不能被描述,用思維、言語、文字不能觸及。同理,“無為”也如此,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寫的,在思、言、寫之外,也是無需探討的。老子在經文講得很清楚,人從“無慾”之門,能入“無為”,這個“無慾”其實就是無念、無想、無思、無見、無執著,用現在的話說指沒有心理活動,沒有動機,故無為=無心,是最標準的答案了。只要明白老子的這個隱義,即知老子思想教育的門檻很高,做到“無為”的難度非常大,因為人心是世界最大的難關,凡夫沒能力制心,也就沒法悟道。這就自然帶出了一個新問題,為何老子不提倡“人動腦筋、起念頭”,以思維的方式認知世界?經文裡也有答案,就是上面說的,“道”是一切,天然圓滿,人悟道就能圓滿知一切;人只要無心,就能覺“道”,遍知一切,是不必多此一舉,去動心思的。反之,人只要動心,去面對萬物,就迷在“道”的假性“有”裡,走不出矛盾的牢獄,無法超越時空,也就不能永恆和圓滿。

    【3、“無為”的價值】

    老子在經文裡講的很多,可概括為五個方面:(1)人入“無為門”,即與道合二為一,恢復本能的圓滿智慧,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至,超越矛盾和時空,與道同壽。(2)人入“無為門”,能瞬間恢復本能的平等智慧,明瞭“萬物是道,自己也是道,世界本就一體,自己就是萬物”,從此沒有對立念和慾望。(3)人入“無為門”,當下就突破生死界限,看清萬物變化的真相,都是虛假,沒有真實,也就不爭、不得、不私、不求,最終無敵、無苦、無利、無害,不會自相矛盾,深陷自造的迷局。(4)人入“無為門”,一瞬間就成為聖人,能遊戲一切,永恆自由,不被一切束縛,無慾而無憂,無我而無念,最終施德於天下,無形於世間,成為萬物的主人。(5)人入“無為門”,就立刻認知了“道=心,無=心,有=心”,明白世界是心鏡的倒影,如幻夢、如回聲、如水泡,也就明白“生死是個錯覺,追求是個錯誤,得失是個錯念”,故永遠走出自欺陷阱。若推廣開去,道無窮,無為的價值也就無窮,從這五義還能繁衍出無量用,言語不能盡。

    【4、“無為”的益世性】

    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沙,道德思想作為人類的共有財富,早已浸潤到世界各地,也滲透在華人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了。略說四例:(1)平等思想。“無為”是絕對平等觀,人做到了,心常平等,不見矛盾,不會紛爭,也就沒有衝突。平等性價值觀已綿延數千年,現在寫入各國的憲法和社會制度了。(2)大公思想。“無為”是無我觀,人無私,就無求,無得就不會爭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公道性原則也已寫入國家法律,作為最高的基本制度,固定下來。(3)和平思想。“無為”是中道的和諧態,寬容天下萬物;人能做到,就和合世界,仁愛一切。安泰原則也寫入國家發展規劃,早成為歷史制度建設的總目標。(4)化導思想。“無為”是道的無形之力,制衡兩極,強制萬物趨中,順者昌,逆者滅。遵循陰陽、調和矛盾、化解對立、強調統一,這種求同存異觀已是天下人處理難題的共同經驗,人人皆知在用。

    【5、“無為”的指導性】

    “道”是最高的世界觀,“無為”是最高的方法論,二者能發揮多大效用,取決於人的信心。老子在經文中暗示了人面對“道”的三種態度,其實也是話題的答案,即大知就大智大用、中知就小智小用、無知就無智無用。也就是說,“道”如寶庫,“無為”是大門,是否進門,獲得什麼,是人自己決定的。道不遠人,人自遠之,甘心愚昧,道能何為?所以,對“無為”不能旁觀,本話題必須自問,不能問人,應在反省裡找答案。對普通人而言,覺悟“無為”能一步登天、徹悟天下,擁有最高的智慧,解決一切問題,誰不向往?這就是數千年來華人奉《道德經》為瑰寶的重要原因。

    總之,道家的“無為”思想不是理想,而是人人能實現的真實,它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以神秘的新面目在世存世,永遠不會過時;“無為”是道,將永恆存在,不會消失。能理解到此意,也就明白“無為”不單指人,對物也一樣,是遍及一切的通理。哪怕是所謂的科學技術,也永遠不能離開“無為”法則,不論怎麼發展,內容和形式還是“道”,追求的永是“無為”,不能超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針對面板問題選擇面膜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