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細說簡史
-
2 # 吾欲問鼎
孔子曾經做過官,有俸祿,工資收入當然是很重要的一項。他出遊時魯國國君和季孫氏也送給了他不少財物。除了他自己外,更多的恐怕來自他的徒弟。不可能老師帶著你周遊列國,你的花費反而要老師出。孔子的學生,除了顏回等個別人外,家庭條件都不算太差。雖沒有太多高幹子弟,但衣食住行的費用還是拿得出來的。而且,孔子周遊列國不是遊玩,而是講學,是為了找個接受自己主張的明君,到了每地如果有機會會拜見那些國君貴族。有些國家還非常欣賞他,像齊國衛國,差點在那裡做了高官。雖然後來沒留下,那些國君貴族不可能不拿出一些錢財送給他,要不傳出去名聲不好。當然,孔子周遊列國也是非常艱辛,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他也首自嘲地說“匆匆如喪家之犬,”。有說他學音樂太痴迷,三月不知肉味,我想他不光是三月不知肉味,恐怕是真的是三個月沒吃過一次肉吧。
-
3 # 超凡博弈
我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來,瞭解一下,孔子當年辦學的規模有多大?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而且這些弟子都是終生追隨孔子的,數量極大,這就等於孔子辦了一個大學,包括後來他們周遊列國,也就是考察遊學。那麼,他的經濟平衡怎麼維持的,也就是說,錢到底是怎麼來的?
一說這個,大家肯定說,學費呀,國君資助呀,有是有,但很少。我們要知道,孔子的收的學費,是很低的,叫“束脩以上未嘗無悔。”什麼叫“束脩”?一束乾肉而已,就交這樣一點點的學費,根本解決不了實際開銷。
而且,孔子學團巨大,終生追隨,學費極低,又沒有政府補助。孔子如此大的一個學團,學費極低。魯國當時不過百萬人口,他居然有弟子三千,相當於現在辦了一個在校生數十萬的大學。他是怎麼維持經濟平衡的?
我們先來了解下,孔子收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什麼叫弟子三千?什麼叫賢人七十二?
其實,所謂弟子三千,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貧寒子弟,所謂賢人七十二,就是指貴族子弟。
眾所周知,那個世代還沒有實行科舉制,而是世卿世祿制度,世襲制度,平民弟子讀書再好,你也不可能做官。所謂“學而優則仕”,只對貴族子弟有效,這叫賢人七十二。那麼,三千平民老百姓弟子,又為什麼要跟著孔子學習呢?而且,他們學的再好也做不了官。他們到底在學什麼?
其實是學一門謀生手藝。而當年最大的謀生手藝是什麼?答案是喪葬文化!
孔子曾經給他的弟子,子夏說過一句話,他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說你是君子儒不要幹小人儒的事,可見孔子很清楚的把他的弟子分出兩類,一類是貴族子弟——君子儒;一類是平民子弟,小人儒。君子儒學而優則仕,小人儒學一門手藝謀生。
而當年最大的手藝是什麼?就是喪葬文化。古人壽命短,死人的事不斷髮生,那時生育量很大,死亡量很大。而且,古人又容易把喪葬文化做得非常複雜,孔子再把喪葬文化的複雜過程理論化,導致普通老百姓家裡死了人,不講究點喪葬儀式,都不行。因此,孔子學團生意還挺紅火的。
《論語》第一段話,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們經常這樣來解釋這句話的,說邊學習邊複習,所以很快樂。其實本意不是如此的,請問,誰複習會快樂?
大家知道,複習是個最枯燥的事情,是把“習”這個字解讀錯了。大家看看“習”這個字的甲骨文,它上畫一對鳥的翅膀,底下畫一個目標符號。它是小鳥最初長到羽毛剛剛豐滿的時候,由老鳥帶領它指定一個目標練習飛行,叫“習”。可見,“習”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就是,實習、見習的意思。所以,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說邊學習邊實習,邊搞喪葬文化儀式,邊掙錢。所以,才“不亦樂乎”。
《史記》上曾記錄了晏嬰一段話說,“孔儒之流,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
這是說孔子這個人特別愛把喪葬文化做得很複雜,以至於普通老百姓家裡死了人,埋一個人就能把家搞破產。說國君如果你想富國強兵,他給你把家都搞破產了,你怎麼富國強兵?這是後來齊景公最終沒有重用孔子的原因之一。
孔學當年的一個重要對立面,就是墨家。墨子也曾經提出儒家學說有四項足以喪天下。其中就有一項叫“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意思是說,儒家學說厚葬文化,棺材都要兩層,一層棺一層槨,衣服、使用品都要陪葬。送死就像走到遠方、遠徙一樣的複雜。一個埋葬的過程光哭泣就要三年,年輕人不沒有人扶都站不起來,不給個柺杖都走不了路。送葬三年期間“耳無聞,目無見”,什麼事都幹不成。墨子講“此足以喪天下”。可見墨子也認為孔子當年把喪葬文化搞得極複雜,而且通行魯國、通行天下,是一個足以喪天下的劣跡。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當年辦學相當於辦了一個喪葬技校和喪葬公司,應該是基本成立的。當然,孔子絕不是個求利之徒。因為,他要辦第子追隨的大學團,並且還不時地周遊列國,肯定需要解決經濟平衡問題。
-
4 # 榮恥鑑定師
孔丘家沒有錢,那錢定是由他學生出的。哎,你別跟我玩滑頭哦,孔丘是假萬世師表,他就是個反創新反自由競爭反奴隸解放要求克己復禮以維護既得私利的人渣反革命分子,中華民族真正的萬世師表是陶行知先生。
-
5 # 張旅行
提及孔二也都是為我所用,早上世紀七十年代批林要批孔斬草要除根的時候,在人們頭腦思想中除了根也就罷了,就是不能故做重筆提及,以及此妖犯濫竽充數。妖之犯濫禍及四方。
-
6 # 荊山一狼2
謝謝邀請。我不知道題主這個“花銷巨大”的結論從何來,好像沒看見什麼史料有過這方面的記載。孔子家族本身就是一個沒落的貴族,他的學生也應該沒有貧民家庭的子弟,籌集一些錢購買一輛馬車應該不是太落難。他們一路走一路向統治者宣講自己的主張,統治者一般也會有禮物相贈。勉強維持一日三餐應該還算有辦法吧。
-
7 # 王松林
孔子辦學錢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四個途經。據孔子自己說,他十五歲時就以學為志,學習的內容自然非常廣泛,但首先不能離開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孔子到三十三歲時,所學已頗有成就。直五十歲時,孔子逐漸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擔任要職,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攝相事。孔子當這麼大官,究竟能掙多少錢呢?
一,國家支付年薪。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史記正義》釋:“六萬小鬥,當今二千石也”。《漢書律曆志上》:“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如此推算,不難看出,一石等於120斤,六萬鬥就是24萬斤,今天的“粟”(小米)一塊五一斤,孔子的年薪(24萬斤×1.5元)摺合人民幣大約36萬元。
二, 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孔子教學生不是免費的,大家知道他的學生數量高達整整3000人,這麼龐大的數字,如果每一個人都是免費,對孔子來說負擔比較重,所以每一個學生在來他這裡學習的時候,都是要交一定數量的學費。孔子的名氣在整個國家當中都是很有名的。連皇上這麼繁忙的人都知道,所以很多官員也把自己的小孩兒交給孔子,想讓孔子對他們進行教育。所以孔子開辦學校的資金有一部分是來自官員,這些官員有錢,這部分的費用一定也很大。
三,自身財產雄厚。其中還不包括任司空時的年薪和周遊列國時得到的饋贈。另外,春秋時期將相王侯都有分封的土地,孔子家的地裡每年能收多少石糧食,摺合多少現在的人民幣,沒有依據,就不好估算了。總之,孔子很有錢,是個不折不扣的百萬富翁。
四,子弟贊助。第三個是已經出師的弟子給予的支援。孔子的學生遍佈了整個天下。其中也不缺乏有錢人。那個年代非常講究報恩,所以在自己成功以後,這些學生也會想著回報自己的老師。用什麼回報呢?當然就是錢,而且是很大一部分的錢。所以孔子能夠開辦學校的資金來源的第三個就是大量學子的支援。縱然是厲害的孔子憑藉自己一個人也是不可能成功開辦學堂的,所以,有很多其他人的幫助才能夠有孔子的名聲傳揚到天下。
總之,孔子有錢,但有時周遊列國時,錢沒帶足,也過著飢餓的日子,但這種寒喧的生活並不多,基本上是過著無憂無愁的日子。
-
8 # 猛哥厲史
首先,孔子不配稱什麼萬世師表。孔子開創平民教育的說法是吹出來的。事實是孔子毀了中國的教育。之前正腐辦各級義務教育制學校,孔子辦高價培訓班之後,平民再也上不起學了(舊中國的文盲率能說明一切)。
其次,孔子是流竄而非周遊。遊的話是比較輕鬆愜意,有遊山玩水的閒情逸致;但孔子的這14年跑官要官途中,經常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怎麼能叫周遊呢?
第三,孔子一行是窮遊。
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只能吃些沒有米粒的野菜,已經有連續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這一天孔子白天躺著睡覺。顏回出去討米,討到米回來後,他就開始燒火做飯,飯快熟了的時候,孔子望見顏回抓取鍋裡的飯吃。過了一會兒,飯做熟了,顏回謁見孔子並且獻上飯食,孔子假裝沒有看見顏回抓飯吃這件事,站起身來說:“今天我夢見了先君,所以我要把飯食弄乾淨瞭然後去祭祀先君。”顏回回答說:“不行。剛才煙塵掉到了鍋裡,可是如果扔掉食物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我就抓出來吃了。”
這個事件告訴我們:
1.孔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孔子有話不直說,非常虛偽。
3.孔子寧願捱餓也不打工賺錢。
4.孔子不感謝賜給他們米的人,反而裝作感謝先君。
5.顏回乞討來的米,自己做飯,他就算自己先吃點又怎麼了?孔子拿學生當免費勞動力,屁活不幹,架子不小!
最後,孔子及其賢徒在流竄的過程中,經常靠乞討和偷盜過活。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斷糧數日,吃野菜一類勉強度日。有天,子路蒸了一隻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源就吃了;又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沽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源就喝。後來魯哀公迎接孔子,席擺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子路進來請示說:“為何與陳蔡時的相反呢?”孔子說:“來!我告訴你:當時我和你急於求生,現在和你急於求義。”
飢餓困逼時不惜妄取以求生,飽食有餘時用虛偽來粉飾自己,正反都有理,是最大的“汙邪詐偽之行”。孔子及72賢皆為偽君子,還不如真小人!
-
9 # 錦月細雨
孔老二週遊列國走到哪裡,就把他的周禮埋死人帶到那裡,給人家辦一場葬禮就能讓一戶不是很富有的人家傾家蕩產,他周遊列國走那都不受人待見。還被當時的名流噴,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回覆列表
孔子,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經費從何而來1、孔子周遊列國,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到處旅遊,那麼問題就來了,旅遊需要花錢啊。孔子一開始也只是個私塾先生,他哪會有那麼多錢支撐自己到處旅遊呢?而且這一旅遊就是十幾年。
2、所以這裡就不得不提他的一個學生了,那就是子貢。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末衛華人。子貢十七歲拜孔子為師,深得孔子學說真諦和儒家思想精髓,成為孔門高徒,位列“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就是孔子周遊列國的贊助商,大金主。但是他也不白給孔子贊助的。孔子在前面坐著車教學走了,他在後面趕著車,拉著貨。孔子下車開始上課,他就在旁邊擺攤開始賣貨,多會做生意啊,藉助孔子的名人效應做生意。孔子是有教無類,他的學生裡面什麼人都有,什麼身份都有。這也正給子貢掙錢創造了大好的機會。
子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3、子貢被孔子列為言語科的代表,是因為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富有外交才幹。與孔子其他弟子相比,子貢最特殊的地方,是子貢善於經商之道,在理財經商方面具有卓越的天賦。他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成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貢以儒家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事商業活動而獲得成功,也被我們後人稱為儒商。
究其根本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不過他在世的時候,他的思想理念並沒有被多數人所認可。所以孔子才會堅持周遊列國,來推廣自己的理念,只是收穫的成效還是有限。孔子出遊可沒人給他買單,所以需要自己賺錢,那孔子的賺錢之道究竟是怎樣的呢?其實孔子也想富裕,但他的慾望不是很強烈,而且願意從事卑微的工作,來為自己賺取錢財,那孔子的錢財觀究竟是怎樣的呢?孔子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得到錢的話,即使去當個司機,孔子也會去做。孔子是堅定的貴族制度與貴族生活的捍衛者,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而他居然說,他願意選擇一個在貴族時代很卑微低賤的工作去賺錢。很多人由此欽佩孔子的真性情,說話簡潔而真實,一點也不做作。
在孔子看來,在理想的社會中,君主以禮來治理天下,而要維護這種禮的秩序,君主就要依靠賢人君子,社會財富、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按照賢人君子的賢能程度來分配:賢能程度越高,社會地位越高,財富也就越多。儒家以為,用這樣的價值標準梳理社會,整個社會就會形成羨慕賢能君子的風氣,禮的社會秩序也就由此穩固了。從這個價值觀裡,我們依稀已經看到了中國的歷朝歷代。
所以,孔子看弟子中表現出的商業才能,才會像看一個人會表演雜耍一樣:驚其技巧,不以為然。他曾感嘆說,像顏回這樣的,學問與道德都算是可以了吧,可是他總是達不到財富的目的,端本賜這傢伙不按我說的來,去做買賣,結果每次行情都給猜對了。
不過,商人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們比較真實,重利就重利吧,小人就小人吧,從揮金如土中尋找平衡也就是了。真正難過的,倒是這些儒家教育出來的讀書人。揹著道德感的他們,時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人生要不斷在利與義之間取捨。
結語子周遊列國,需要經費,孔子50多歲時候,在魯國已經為官幾年,先後做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年薪最高時90 噸小米。經費來源,可能來自教學時的收入、做官時的俸祿,也不排除來自政府的資助,以及個別富裕學生所做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