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些歷史要讀
-
2 # 俳語雜說
公元976年的冬天,50歲的宋太祖趙匡胤在萬歲殿去世,弟弟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關於趙匡胤的死亡在歷史上一直存疑,是否真是“斧聲燭影”的弒兄篡位?宦官王繼恩就是重要的當事人之一。
《宋史》中寫到,宋太祖死前,趙光義在“南府”,即開封府。王繼恩半夜跑去找趙光義,請他入宮。
王繼恩,河南陝縣人,原是後周的宮廷中的一名太監,曾經是張姓人的養子,叫張德鈞,後來太祖朝改回王姓,賜名繼恩。
因為他有擁立之功,趙光義非常寵信他。他負責完成了太祖陵墓的相關事情後就開始仕途上的青雲直上。先是被任命為河北刺史,掌管軍械庫存,在著名的楊家將參與的“雍熙北伐”中負責後方糧草供應,後來他在軍中的職務不斷提升。
特別是公元993年,四川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被任命為劍南兩川招安使,作為總統帥,率軍討伐。最終,王繼恩攻破成都,“破賊十萬餘,斬首三萬級,獲順及鎧甲、僭偽服用甚眾。”但是對於王繼恩立功後的封賞皇帝和宰相發生了分歧。本來中書省擬定是任命為宣徽使。但是被趙光義否定了,並且明確指出宣徽使這麼重要的官制怎麼能讓太監當。宰相還據理力爭說王繼恩的功勞太大,不是宣徽使這樣的官職不足以犒賞人家。為此,趙光義非常生氣,責罵了宰相,最後還是任命王繼恩為宣政使,兼順州防禦使。可見,趙光義對宦官還是保持警惕的。
王繼恩在太宗朝一直手握重權,在宋真宗繼位後才被查辦。罪名主要是搞小圈子、作風蠻橫、欺上瞞下,洩露機密等。
王繼恩從後周的一個小宦官最後成為北宋手握軍權的重臣,可見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從他擁立趙光義的事情上,我們不難猜測他利用後周內侍的身份沒少給趙匡胤通風報信,為自己謀得地位的第一次提升。至於他能在太宗朝得到重用,是否可以猜測為趙光義雖然篡位但並未弒兄?否則他早應該把最瞭解真相的王繼恩除掉,畢竟事情洩露將是對自己繼位合法性的很大威脅,除非他並未弒兄才自覺心安。真相到底是什麼?不得而知。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想說的是,王繼恩這個宦官,一生當了兩次“背鍋俠”。
怎麼來理解這個問題呢?
(王繼恩劇照)
王繼恩原先是後周柴榮的宦官。陳橋兵變後,他變成北宋的宦官。不過,他並沒有一直呆在宮中,而是在北宋滅後蜀、南漢、南唐等戰爭中隨軍打仗,立下戰功。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宋太祖駕崩前,並沒有確立皇位繼承人。因此,當時的宋太祖皇后宋皇后讓宦官王繼恩趕緊去通知趙匡胤的四皇子趙德芳入宮,意思就是讓他來繼承皇位,處理趙匡胤後事。
但是王繼恩出宮後,卻覺得宋太祖平常對其弟趙光義不錯,在極力培養趙光義當繼承人。反而是對他的兒子們,並沒有什麼培養。於是,王繼恩擅作主張,不去通知趙德芳,而是去通知趙光義前來。當趙光義前來後,宋皇后知道大局已定,不可改變了,於是向趙光義跪下來,希望趙光義能夠照顧他們孤兒寡母,其實也就是表示承認趙光義繼承皇位。
這事是《宋史》裡記載的。可以說,因為王繼恩一個私自的決定,改變了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以及整個北宋王朝的命運。
(宋太宗畫像)
趙光義繼位後,因為王繼恩擁立有功,對王繼恩非常好,讓他擔任宮苑使,負責整個皇宮後苑的管理工作。後來,又讓他兼任河北刺史,掌管軍械庫存。後來,在宋太宗派軍進攻遼國,準備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時候,王繼恩擔任整個軍隊後勤保障,相當於後勤部部長,可見權力是很很大的。後來四川發生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宋太宗讓王繼恩擔任監軍。這一次,王繼恩一次性殺掉農民起義軍10萬中的3萬人,平息了這場叛亂。
後來,王繼恩又在新一輪的皇位繼承上發揮了作用。
宋太宗原本確立的繼承人是長子趙元佐,但是趙元佐出現了精神異常,放火燒房字等等。不得已,宋太宗只得廢掉趙元佐,把趙恆確立為皇位繼承人。後來,宋太宗病重。這時候,宋太宗的皇后李皇后,因為不喜歡趙恆,而喜歡趙元佐,便和他的哥哥李繼隆,以及王繼恩商量,準備等宋太宗去世後,立趙元佐為皇位繼承人。李皇后是宋太宗皇后,不過她沒有兒子,趙元佐和趙恆都不是她兒子。
這事被朝中大臣呂端知道了,呂端於是一邊勸說李皇后,讓李皇后回心轉意,一邊把王繼恩關在一間屋子裡,接著又把趙恆送到病重的宋太宗身邊。這樣,宋太宗去世後,趙恆就順理成章當了皇帝,也就是宋真宗。
趙恆當了皇帝后,將王繼恩降為右監門衛將軍,貶到均州。後來他死在均州,也算得到善終吧。
(呂端畫像)
王繼恩參與了兩次皇位更替,從某種意義上說,兩次當的都是背鍋俠。
第一次,是幫趙光義背黑鍋。史書上記載是他擅自做的決定。據史學家分析,一個太監一般是不敢輕易做出這樣的改變的,很可能是趙光義事先和他都勾結好,最後讓他來承擔這個改變的責任。王繼恩當然不敢說自己是幫趙光義背鍋的。當然了,宋太宗對他也不錯。
第二次是為李皇后背黑鍋。因為呂端把李皇后勸得回心轉意,自然,改變宋太宗決定,改立繼承人的責任,就不應該由李皇后來負,因此只能由王繼恩來負責。
由王繼恩來負責,宋真宗自然不會輕易放過王繼恩。不過,畢竟李皇后後來又成了李太后,因此,宋真宗雖然貶責王繼恩,但並沒有太為難他。
-
4 # 國史記聞
王繼恩是一個有能力的投機分子。他一生有兩次改變整個中國歷史走向的機會,一次成功了,一次失敗了。
擁立太宗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寫到了趙匡胤駕崩當晚發生的一件改變歷史的大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日,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
當時年僅25歲的宋皇后守在靈柩前,派太監王繼恩去召趙匡胤次子趙德芳入宮,但是王繼恩卻直奔晉王府。晉王趙光義當然知道王繼恩來找他的意圖,但他卻猶豫不決,王繼恩說到:“事久,將為他人有!”於是,趙光義立即趕往皇宮,隨後成為宋朝第二任皇帝。
陰謀政變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當天,李皇后又聯合王繼恩預謀發動一場政變——李皇后曾經有過一個兒子,但是不幸夭折了,她與趙光義立的太子趙恆關係也不怎麼樣,但是如果把趙光義的長子——那個精神失常的趙元佐立為新的皇帝,她就能夠垂簾聽政了。可惜這場政變被“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兵不血刃地平息了。
雖然有兩次投機行為,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王繼恩的個人能力,畢竟是在他的領導下,才平定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儘管嬴得並不光彩。
-
5 # 南方鵬
王繼恩是改寫宋朝歷史的人物,趙大趙二半夜爭吵,“燭影斧聲”發生後,當晚趙匡胤暴斃,宋皇后聞報前來,大哭不已,命太監王繼恩速傳趙匡胤兒子趙德芳前來。
誰知王繼恩出宮後直奔趙光義王府,要他入宮,趙光義猶豫中,王繼恩連連催促,“再不快點大事休矣”。趙光義進宮控制局勢,繼位為宋太宗。有此大功,榮華富貴唾手可得。
宋太宗命王繼恩任劍南兩川招安使,總管平叛,雖是太監,打仗確有兩下子,王繼恩採用當年宋軍進攻後蜀孟昶的方略,誘降與強攻並用,才幾個月就奪回成都,義軍大敗,李順失蹤,王繼恩奏報說,“抓住逆首李順已處死”。駐守四川期間橫行不法,民怨沸騰。
宋太宗死後,因與太子元侃不和,王繼恩和李皇后串謀,欲擁立已瘋的廢太子元佐,被呂端識破囚禁,宋真宗才得以繼位。綜觀王繼恩一生,反覆無常,唯利是圖,身居高位卻毫無大局觀念,得益於太監身份和擁立大功,才得到宋太宗優待寵信。
-
6 # 老衲侃春秋
王繼恩(?-999),北宋時期的宦官、防禦使。陝州(今河南陝縣)人。周世宗顯德年間在宮中為宦官。
宋朝建立後,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方略, 王繼恩也隨軍南下,參加了這場統一中國的戰爭。歸來後恢復族籍,並被宋太祖趙匡胤賜名繼恩,為內侍行首。“侍行”的意思是陪伴尊長出行,照應起居。這麼看來就是照顧皇上起居的一個太監頭頭。但歷史往往是這樣,關鍵時刻有時候小人物卻能改變歷史的大走向。
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趙匡胤駕崩於的萬歲殿,時年五十歲。由於趙匡胤是突然去世,當時除了內侍以外沒有別人。到清早四更天的時候,皇后宋氏下懿旨,命令宮中內侍頭王繼恩出宮,宣詔趙匡胤次子、貴州防禦史趙德芳進宮。她的意思很顯然,就是要召趙德芳來靈前即位。
趙匡胤的武功,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都可以排進一流水平,所以身體狀況十分好。正因此,他一直沒有確立自己的皇位繼承人。但是他一直在重點栽培其弟弟,晉王趙光義,所以大家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理解,晉王趙光義,就是未來的接班人。
所以皇后傳達完懿旨,王繼恩在去宣趙德芳的路上,忽略了宣詔趙德芳的行動,而是直接去了晉王趙光義府。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涑水紀聞》卷一)
王繼恩到府邸後立即得到晉王接見。他聽說哥哥死了,而且要他馬上進宮即位,大驚。但隨即又猶豫起來,說要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說完進入內室,久久不出。
王繼恩左等右等人不出來,大急,朝裡面叫了一聲——再耽擱,(大位)就要白給別人了!
聽到此話,趙光義馬上出來和王繼恩、程德玄一行三人,徒步踏雪來到皇宮。進宮后王繼恩想按著以往的規矩,讓他們在直廬前等候,他好進去通報。
這是以往的規矩,趙光義聽後,沒有發表言語。
但是跟在他身邊的程德玄著急了,心說這都什麼時候了,還要那些臭規矩,說道:“應該直接進去,還哪有等待的道理”。
於是三個人直接進入了萬歲殿。
此時的宋皇后正守在先皇的遺體前,看到王繼恩回來了,馬上問道:“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沒有回答問話,直接通報:“晉王來了。”
事發突然,這一下弄了宋皇后一個措手不及。但歷來的宮廷政變他們都看得多了。就是趙匡胤黃橋兵變,黃袍加身時,也是面對的柴榮遺孀遺孤母子倆。所以她馬上就反應過來了,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二叔了。”
趙光義痛哭流涕,邊哭邊說:“共保富貴,勿憂也。”
這時已經是清晨時分,趙光義當仁不讓,就在他哥哥的靈柩前即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王繼恩具有了定策之功,為太宗所寵遇,任排陣都監。宋代由於實行將領的軍事行動都由皇帝制定的政策,皇帝多選用親信出任排陣使。排陣使職能不限於排陣,往往參與軍事指揮和具體的軍事行動。所以相當於一個高階軍官。
但他並沒有像唐朝那些太監一樣驕橫跋扈,而是更加賣力的進行革命工作。公元993年,四川爆發了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王小波、李順起義, 王繼恩奉命為劍南兩川招安使,作為總統帥,率軍討伐。王繼恩為劍南、兩川招安使,率軍分兩路入川,攻陷成都,李順的部眾後來都投降了官軍,但王繼恩卻一個不剩的慘殺了這三萬人。
王繼恩攻佔成都後,被授予宣政使,序位在昭宣使以上,並領順州防禦史。
趙光義在晚年,關於皇位繼承人的事,曾經徵求過寇準的意見,寇準明確的表示,這種事情,不能聽夫人的,也不能聽內侍的,身邊的近臣的意見也不能聽,只有皇上根據諸位皇子的表現,自己決斷才行。所以趙光義最後的定奪是,立自己的第三兒子趙恆為太子。
帝曰:“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準曰:“陛下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準曰:“知子莫若父,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帝遂以襄王為開封尹,改封壽王,於是立為皇太子。(《宋史·列傳四十(寇準傳)》)
人官當大了,想法也多起來,一心就想長久享受這種榮華富貴。於是,在另外一次的歷史拐點上,他又想重演二十二年前的那一幕戲劇。但他沒想到,遇到了被評價為“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宰相呂端,遭遇了此生的“滑鐵盧”,從而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公元997年三月,趙光義病危。王繼恩暗中勾結大臣李昌齡、將軍李繼勳以及知制胡旦等人,想著把太子趙元侃扳倒,立趙元佐為皇帝。這樣,因為擁有定策之功,他的榮華富貴就會持久下去了。
趙光義駕崩後,王繼恩立即行動,他首先去見李太后,兩人瞬間勾通,達成協議。但是按程式,要立一個皇帝,無論是太后,還是太監,說了都不算,必須得有大臣在場,以確認皇帝的身份才行。只有有了詔書,蓋上朝廷的官印,才能名正言順產生效力。哪怕這些東西都是偽造的。
於是到中書省政事堂來找呂端,想要強迫呂端同意他們的決定。哪成想平日糊塗慣的呂端,其實早有準備,騙他說詔書閣內有先皇的遺詔。王繼恩來到詔書閣之後就被反鎖在裡面了。至此,王繼恩的革命生涯就到了頭。他只有當看客的份了。
呂端用計把王繼恩鎖在詔書閣之後,馬上去見李皇后。
李皇后說:“皇帝去世,應該立長子,順理成章。現在怎麼辦?”
呂端說:“皇帝當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怎麼能夠再有異議呢!”
因為呂端義正言辭,李皇后沒有話說了。再說李皇后一介女流,身邊沒有了王繼恩,也硬不起來,就這樣,在呂端的堅持下,趙恆順利繼承皇位。
王繼恩的計謀失敗,自然沒有好果子吃。沒多久,宋真宗,也就是剛剛即位的趙恆,隨便找了個理由把王繼恩貶去了均州,當了一個右監門衛監軍。
不過,沒過多久,王繼恩就稀裡糊塗地死在了均州。
參考資料:
《涑水紀聞》宋·司馬光
《宋史》元·脫脫等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王繼恩還是個蠻有統軍能力的將軍。
宋太祖時期,他隨軍南下,參與了宋朝一統南方的戰爭。應該說,在戰爭中積累了不少指揮經驗。
到太宗朝,王繼恩深受宋太宗的寵遇,任排陣都監,領兵鎮守河北。
公元994年,李順連破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四川彭縣),佔成都,建國號大蜀。宋太宗任命王繼恩為劍南、兩川招安使,率軍分兩路入川平叛。王繼恩還是有軍事能力的,他很快便率軍攻陷成都,生俘李順,屠殺其部眾三萬人,因功升至順州路防禦使。
不過,從他屠殺降兵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是個肆死驕橫的將領。
後來,他掌握重兵久留成都,專事宴飲,驕橫自恣,與參知政事李昌齡陰謀度立未遂。真宗即位後,王繼恩被黜為右監門衛將軍、均州安置,最後死於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