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穆如淸風閣

    一、要學草書,先認識草書

    草書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從章草演變而成的。章草和今草各有著自身的規律。今天主要講講今草。今草(包括狂草)有兩個基本要領①楷書的法度;②草書的自身規律。

    楷書的法度,簡說之,就是依照楷書的點劃結體意識去寫草書,把簡化了的草書點線筆筆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點一線既相互連帶,又各自獨立的形狀。

    草書的自身規律,一是線條長使轉盤旋幅度大,有獨立之字,有連綿之字,有的甚至數字相連。二是“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嚴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有的運用符號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草書規矩只准豎連,不準橫連等等。如果不先摸清這一規律,匆忙落筆,超出規範,便成天書。盤旋使轉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為另外之字,如“知、去”。“鷺影不來秋瑟ワ,葦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號,這些符號可寫成“ワ、ン、゛”。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其書字元號的兩點之末,便被“不”借為開始。“旋轉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則完成,便會寫成‘心’字。類似了‘心’字。

    于右任先生說過:“餘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二三年間,可以執筆”。今日我們可以借鑑此法,更以邊學邊識,邊學邊記,找出規律,熟悉面貌,謹記法度,乃為學草者第一要務。

    二、欲學草書,先背草帖

    草書特點是筆意連綿,一氣呵成,使幹、溼、濃、淡合理分佈,揖讓有度,顧盼生情,縈繞盤旋,氣韻貫通,下筆果斷,才能神生紙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們臨寫時宜得如是安排,才能達到入帖手段。

    臨習草書與臨習其它書體不盡同者,章法與點劃結體是同步進行的。這是因為草書連綿不斷,迂迴曲折,變化多端,意到筆隨所決定的,它有著易見的整體感。由於這些點、線的忽長忽短,驟提驟按,急轉又折,方虛即實的瞬間變化,和連綿不斷的態勢,一著筆便要果敢進行,不允許片刻思考,若不先讀熟記內容及這些變化,怎能落筆果敢,進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

    背什麼?①背內容。②背字的態勢和字與字牽連的搖擺動勢,將其體察所得,默記在心,把範本上‘靜’的筆劃,演練成動的形質。③既背墨劃的使轉成字,也要背這些墨劃之間所呈現的空白。使轉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這個書家的面貌。古人所說的“細玩熟觀”、“學而思,思而學”的經驗是可取的。力求從字間、行間、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強記憶,可獲四美:即線條美、結體美、節奏美、意境美。清代姚孟起說:“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筆始入神”。是臨帖可貴的經驗談。

    三、寫草書要乍徐忽疾,驟提即頓的互換用筆

    草書要先立大調子,強調韻律和節奏感。在一幅字內,其躍動現象,時而如大海波濤,時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筆上就不能像其它書體用力均勻。有時則須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時則輕提出筆偶相帶過。有的則速到迅雷不及掩耳連綿不絕。如張旭《古詩四帖》中“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有的則緩以會心,筆斷意連。如“王子復清曠,區中實譁囂喧”。

    乍徐忽疾,瞬間即換的用筆同時,還要驟提即頓的迅速交替,方能達到體意連綿,筆意奔放,有旋律和節奏的特色來,如果提高到創作上來說,才能使你的筆墨淋漓盡致的抒發情懷,表達個性。

    疾徐的交替和提頓的轉是隨著字的態勢和連綿起伏的氣勢以及感情的變化而不斷進行的,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大家今後在實踐中去體會和驗證。

    四、寫草書的執筆高低與運力

    一般說寫草書執筆要高一些,手掌要空虛,長鋒筆的筆桿相應的也較長,能執到2/3處為適應,這樣易於靈活表達草書的使轉,從物理上講如執筆過低,上部重力大,不易駕馭,執於頂端,則力不易貫注於筆鋒。前人云:“一筆一劃,均須以通身之力送之”。為了把力送入紙底,也是執筆桿2/3處為宜。初學時提倡的手掌豎起,此時的手掌則宜於斜下,立勢與臨習其它書體一樣,但必須闊胸、臂開、手遠,眼觀全紙,其神必爽,其力充分得到發揮。

    五、草書的墨法

    草書的韻味在於墨的體現,運用得好會呈現出豐富的變化。由於筆的巧妙運用和宣紙獨具的效果,起始、執行、終止,便會出現幹、溼、濃、淡、枯的多層次變化,使我們的草書幹則生險勁,溼則呈潤腴,濃則見沉厚,淡則顯典雅,枯則示老辣。墨分五色,就是以這種用墨方法來區分的。用墨的多層次,是由本人功力、熟練程度和個性來達到的。墨的層次不同,可以出現其人其書的特色。如清代王文治喜用淡墨,格調則高雅;顛張醉素喜用濃墨,格調則雄勁古樸。功夫欠缺者宜用稍淡的墨,若用濃墨則易滯筆。功夫具備者,可用濃墨,所書線條則筆力沉厚。(據說有的人不能寫宣紙,有的人用濃墨則咬牙切齒,枯則拋骨露筋,皆功力不到之故)。

    墨有死墨活墨之分,死墨原因有二:①宿墨所致。②只有筆墨功夫,而缺少書外功夫的靈氣所出現的死板。反之有筆墨功夫與書外功夫相默契的書者,功夫越強則意境愈深,而宿墨亦會變成活墨,出現奇趣和神采。書法有二韻:一為墨潤(韻),二為氣韻。氣韻貫通之字,而少墨潤,猶如妙齡體巧姑娘,身材窈窕而面板粗糙損其色一樣。

    我們在一般吸水紙上臨習用墨,可用任其調和,如寫在宣紙上,則將墨汁2/3,水分1/3調勻即可,如果再能用墨多磨幾下,寫起字那墨之潤感,就會如磨墨一樣。

    六、寫草書宜提筆用鋒

    草書的筆劃美在筋力為勝,從勁挺中呈現立體感,這種效果是提筆用鋒得來的。何謂鋒?即筆中透明的部分。筆分三分,鋒筆頭先分成兩個等分,將下端一半再分成三部分,用底端為一分筆,2/3處為二分筆,再上為三分筆。一般用一分筆摻以二分筆為佳,最大量用到筆頭的一半。

    草書用鋒要先裹後鋪,提筆執行。

    這裡要強調一下,提是經常的,頓是暫時的,且頓也是在提著的頓。提分為二:一曰實提,一曰意提。頓是意提中的頓。筆的執行中,要不時翻轉筆面,節節換筆。因為筆分八面,會用可達四面,精到者可用八面。有人(慶福)看到我筆中少墨已不能進行時,我還能繼續寫下去,之後問我是什麼原因,答曰:這是尚會用筆之故。我可以這樣說,如果還有些特長的話,就是筆中之墨與別人相等,我能多寫幾個字而已。

    七、草書的章法

    草書筆劃,點線連綿,長短殊異,形體大小亦懸殊較大。且字有字態,行有行勢,欹側傾斜,變化萬千。學書佈局,甚感茫然。此時應該抓住主要矛盾,任你千變萬化,我力求重心穩當。以楷書的原理,使“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的要求,揮運在你假想的軸線之上。

    注意有五:①要注意主筆劃、主字的運用,如“知、去”。②要注意欹側相柱,險絕救應的去掌握重心的措施,即一字有一字的重心,一行有一行的重心,一章有一章的重心。③要一氣呵成,氣韻貫通。④要點劃互盼,字字牽情,相揖相讓,行間呼應。⑤落款的字與正文的字相一致,正文緊密則款字緊密,正文疏朗,則款字隨之。依據內容該窮款則窮款,該富款則富款。視其正文而定之。用印甚有講究,地點、大小都受內容和款字的約束力。

    草書最能抒發書者的性情和個性,由於感情作用於筆端,揮運起來,往往超越界定之外。這種率意天成的章法,神采盎然,看似無法而法在其中。這種成功的章法來源於兩個前提:①學習傳統,出入碑帖,融會貫通,胸中儲有呼之來揮之去的萬千形象。②嫻熟的筆墨技巧,對詩文的真正理解,感情的激發,並作用於書法作品之中。

    八、範本的選擇

    欲求圓活勁健,法度謹嚴的還有懷素草書《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等。欲求奔放開闊,剛柔相濟,跌宕變化,法外有法的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黃山谷《諸上座》等。

    欲求行距寬舒、閒靜、清雅的有董其昌、張瑞圖、鮮于樞、趙孟等人的草書。欲求點劃勁挺,勁挺俊美的有祝枝山、文徵明,黃道周、倪元璐的草書等等。

  • 2 # 都市風水師財神哥

    寫草書不按古人的字帖,自已信手寫,只要自己或別人認為寫得好就行,可以嗎?

    面對如此深奧的問題,財神哥我不知怎麼回答問題才好,但不回答吧,又顯得專業知識不夠,今天我就給大夥談談文化藝術吧!

    書法,為什麼稱為書法而不是叫做寫字呢?書法二字必須是有出處的,就像我們人,稱生我者為父母。歷代書法家可以自成一家,但必須要有出處。這個出處就是我們平時所需的臨帖了。古時書法有很多流派,也有很多字型,例如二王體系,張芝草書體系,隸書體系,顏體,柳體,簡書,等等的流派,但不外是,行、隸、楷、草、篆,這五體書法。

    其實每一種書法都有其獨特的章法佈局與美感,行書務求有少許草化,但也不失楷書的神韻,它旨在楷書上稍微變通一下自成一格罷了。然而隸書呢?隸書就在比較高古一些了,但其書風是渾然天成的,其韻味就像是落日的餘輝,又有流沙墜簡的感覺,因為當年隸書一般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就有其獨特而又不失戰爭那種男人的霸氣。因為那時侯戰爭多嘛!

    楷書的韻味本來是沒有那麼工整與規範的,自隨唐起後,才漸漸規範了評多,從鍾繇書起,那時侯的楷書是比較奇巖的,並不像唐代那樣工整,而是奇離怪異,所以後人觀鍾繇之楷書,無一不稱讚其書類象奇特,有像動物,有像枯枝,有像蛇蟲鼠蟻。

    那麼草書呢?有句話說,草聖最為難,龍蛇竟筆端,從這句話不難理會,其草書的章法佈局務求要行險求穩,而且還要像蛇龍一樣彎彎屈屈,在筆法方面也要做到筆筆渾,筆筆清,一氣呵成之餘又不能腫帳無力,必須要做到線條有彈性,用墨要大膽,行險有救護方為得法得度。並不是作者問的,隨自已個性去寫,讓不懂的人去評,那充其量只是寫字而己,根本稱不上書法,就像近來的網路紅人沈言所說的,書法家都是一個人靜悄悄的寫的。

    篆書呢?篆書也是很古老的字型了,當時人們結繩記事時就有了。篆書在當時是我們的先民寫在甲骨上記事用的,後來才形成分開了大篆和小篆。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大師,有的大師寫的篆書很多人看不明白,很亂,就被說成是射墨大師,其實真正懂書之人少之又少,又何況是藝術上的造旨呢?這沒有一定的功力,是達不到火侯的。自已亂寫出來的書法,軟弱而無力,看似很腫帳,就像胖人一樣,但書法家有一定的造旨的人寫出來就不一樣了,看似很亂,但其章法佈局,和濃淡對比,骨肉相連,行雲流水,跌巖扶弱,在專業的人眼裡那才是書法。深識書者唯觀神彩不見字形嘛。

    所以我財神哥建議大家一定要多臨帖,只有多臨帖才可以自成一家,多臨古帖,等到一定程度後方可脫出從而轉入轉妙,到書時才知躍然紙上,與之前大不同也!

  • 3 # 子衿書法

    草書不按古人的字帖寫,自己信手寫,只要自己或別人認為寫的好,可以嗎?

    當然可以,問題是,自己認為好沒用。要別人認識並認為寫的好才行。

    草書的寫法,本身就是真性|情的流露,但是,草書決不是信手而寫。它有嚴格的書寫規範。只有學習過草書書寫法則的人,他才能在法度之中游刃而不逾矩。

    沒有接受過草書的人,以為草書就是信筆而寫,拿起筆來嘩啦嘩啦的左纏右繞,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這是孫過庭《書譜》中,對不按成規學習的人的批評。

    中國書法有個五種類,楷行隸草篆。篆書我們今天應用的比較少,大多數人都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沒有學過嘛。我們沒有學習過篆書,也不按古代的篆書去寫,可以嗎?只要你有這個本事,寫出來懂的人能知道你寫的是什麼字,完全可以。有什麼不可以?你能嗎?同樣,你寫的草書,讓懂的人看得懂才行。字寫出來是給別人看的。不要把潦草當草書。

    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這是學習草書的入門材料《草訣百韻歌》。我覺得,你縱然有不世之才,還是應該先有對草書的認識,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天賦。不學習臨摹古人的字帖,連廟門在哪裡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寫的讓人稱讚呢?

  • 4 # 如石書藝

    草書有草法,按法則寫草書是必要前提。自認為好,還是別人認為好,都不是評判標準。草書一定要入法。故草書不可以信手寫。

    按照古人的字帖寫,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透過臨像,獲得古人筆法和結體規則,是為傳承。自己信手寫,必須建立在草書約定俗成的書寫規則之上,否則,就是自由體,入不了書法之門。

    有人也許會疑惑,張旭、懷素的狂草不是信手拈來嗎?其實,他們的草書也有草法。就好比一匹勇猛的Mustang,終究掙脫不開韁繩的勒。

    草書最難在法度。草書與其它書體不同,法度建立在速度之上,運筆的提按、使轉、速度和節奏千變萬化,但始終沿著一條符合書寫規則之軌跡執行。草書之所以有著行雲流水般的精氣神,就是這根被管控的線條,具有生命力。故學習草書先務求法度,再逐步加快速度。先從小草入手,再學大草和狂草。

    草書難在速度。速度隨著節奏、提按、使轉和調鋒而千變萬化。

    草書難在筆力。草書多為圓勢,氣長勢足。這也是一定要臨古人法帖,不可信手拈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要博採眾長,既要學“二王”筆法的精緻和細膩,也有汲取張旭、懷素狂草的營養,沒有十足的筆力難以成勢。

    草書難在活力。古人形容字如人,皮、血、骨、肉皆備,方為字“活”,氣血相通,精氣滿滿,是為形神兼備。

    草書難在意境。古人形容意境的最高級別是“神彩為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體現了筆墨修煉、天人合一,體現了道法自然。而這與“信手寫”有著本質區別。

  • 5 # 狂喜淡墨a

    寫草書不按照古人的字貼,自己信手寫可以摸嗎?

    可以信天游似的書寫,必須具有一定的草書符號符合欣賞習慣。因寫字必須讓人能夠識讀,方有興趣。才知道你的表達內容體現的情性何如。可以不寫古人草,不學其術。自己信筆。

    若是初學,一般學習古典草書筆法及章法布白。

    信筆就是自由不羈放縱而已,意法相背,就不善草書境界。只有意法相統一才有善書草書高境。

    單純追求線條使轉的自由,屬於脫韁Mustang,或許就是風箏脫線,不堪而飄遊,沒有風力的支撐,其姿態恍惚。

    這種信筆書寫者很多,實踐證明,書貌沒有一個具有韻致姿態。且最令人咋舌的是漿糊似之糟糕。不能識讀。

    除非能者,具有一定的草書法度,脫古人法走自己創作的草書境界。這種底蘊,也肯定是有了繼承的過程。才有的創造。不學無術,不學古今之書,而信遊而曳筆墨。絕對沒有書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評價明朝末期的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