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低調ing
-
2 # 輪滑小將兩千金
水葫蘆是一種常見的浮水植物,一般在小池塘、河塘、魚塘等水域都能看到水葫蘆的身影。水葫蘆具有超強淨化汙水的能力,但如果水葫蘆大量生長,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完成武魚蝦缺水死亡,因此對於水產養殖戶來說,水葫蘆並不可愛。
水葫蘆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清熱解毒祛溼,利尿消腫等
養殖水葫蘆的話水不能過於乾淨,它在清水中沒辦法生存,水質比較差的河流池塘適合養殖
水葫蘆屬於外來入侵植物已經很嚴重的危害,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水葫蘆的生物防治受到人們的重視!
-
3 # 七哥哥
1。堵塞河道,影響航運和排洩,成為農業、水利和環境保護的頭號敵人。
2。限制水體的流動,水體沒有Sunny照射,變得惡臭,減少水體中的溶解氧,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長,破壞河流的生態環境。
3。它為血吸蟲病、腦炎、流感、蚊子和蒼蠅提供了繁殖地,也為蚊子幼蟲呼吸和繁殖提供了機會。
4。破壞飲用水資源。由於堵塞,水體不能自由流動,各種重金屬元素等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等汙染源無法有效去除,人們直接或間接地吸收汙染水源。
5。鳳凰藍的覆蓋物也增加了水的蒸發量,比開水高8-10倍,造成水分流失。
6。對水源水質的影響。大量的鳳凰藍覆蓋在水面上,會降低水的PH值;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水的嗅覺值和顏色的濃度;增加水的酸度,使水資源的利用價值大大降低,直到不能飲用為止。〔2〕
7。水刺藍的爆發及其分解階段,同時消耗大量水中的溶解氧。減少魚類等水下動物的繁殖空間,甚至造成大量魚類死亡。
-
4 # 湯VV
大家好,我是鄉園 裡張嫂,很榮幸能夠在這裡為你們解答。水葫蘆又名鳳眼藍,屬於浮水草本植物,在我們農村非常的常見,它一般生長在農村池塘裡或者河道里,在我們小時候家裡都會 養豬,我們就經常弄水葫蘆來餵豬,是一種比較好的豬食。它的根鬚發達但比較短,葉子是綠色或黃綠色的,會開藍色的花朵,它的繁殖速度很快,而且生命力也是比較頑強的 。
水葫蘆有哪些病害,很多人喜歡把水葫蘆放在家裡當花養,有的弄回來很快就會爛葉爛根,一般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環境、水質、營養、關照等因素。解決方法就是,適當的在水裡施肥,把它移到Sunny充足,透氣性比較好的地方進行養植,這樣就可以改善爛葉爛根的毛病。
水葫蘆的危害,雖然說水葫蘆本身有很強的淨化汙水能力,但是它繁殖過快,搶佔水面,影響航運,窒息魚類,危害健康,銷燬難,難以毀根。是一種具有雙面性的生物,不宜大面積種植水葫蘆本身有很強的淨化汙水能力,但大量的水葫蘆覆蓋河面,容易造成水質惡化,影響水底生物的生長,不適合大面積的去種植。
-
5 # 新村美景
首頁 > 學位首頁 > 水葫蘆的兩種新病害診斷及其病原菌主要特性研究
水葫蘆的兩種新病害診斷及其病原菌主要特性研究
下載線上閱讀收藏匯出分享
摘要: 水葫蘆(EinhhorniacrassipesSolms)是中國普遍發生和危害嚴重的外來入侵植物之一,目前水葫蘆的防除主要依靠化學農藥,但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水葫蘆的生物防治受到人們的日益重視。為探討利用病原菌對水葫蘆進行生物防除,在重慶部分地區進行水葫蘆病害調查和取樣,以發現對該雜草具有控制作用的病害並分離得到具有強致病性的菌株。透過調查,記錄到田間自然發生的水葫蘆褐斑病和葉斑病兩種新病害。本研究對這兩種病害進行了診斷,鑑定了導致病害的病原菌,並研究了兩種病原菌的主要培養特性。
一、水葫蘆褐斑病
病害診斷.水葫蘆褐斑病在自然條件下發病葉片多有長條形、梭形或橢圓形褐色病斑,可引起該雜草的黃枯萎蔫甚至整株死亡。採集具有典型病斑的水葫蘆葉片,透過組織分離和純化得到5個菌株,並透過柯赫氏法則病律證明菌株WH010為水葫蘆褐斑病的病原菌。
病原菌鑑定.該菌在PDA培養基上長勢良好,菌落圓形、白色,產黃色色素,有輪紋;培養15d菌落表面長出黑色油圓球狀或不規則狀、具光澤而溼潤的分生孢子堆;鏡檢分生孢子紡錘形或倒棍棒狀,大小為14.2-28.5×4.1-7.8μm,直或稍微彎曲,5個細胞,各細胞之間分隔均為真隔膜,兩端細胞壁薄,無色,中間3個細胞呈橄欖褐色,色澤一致;頂端附屬絲2-3條。對病組織進行切片可見分生孢子盤杯狀,散生或集生,初埋生後外露,黑色或暗褐色底層由厚壁、角狀、暗褐色細胞構成,盤表面產孢區細胞壁薄,色淡。依據病原菌的形態特徵、rDNAITS區段(GenBank登入號為JF502635)及β-tubulin區段(GenBank登入號為JQ694097)分子鑑定結果,該病原菌的無性時期鑑定為石楠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phoania)。
菌株WH010的主要特性.該菌培養及產孢最佳培養基是PDA,最適溫度為25℃,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5-28℃;菌絲生長適宜酸鹼度範圍是pH5.0-9.0,最適約為pH6.0,產孢適宜酸鹼度範圍是pH5.0-10.0,最適約為pH6.0:光照有利於菌絲生長和產孢,但抑制分生孢子萌發:對葡萄糖、麥芽糖、蔗糖三種碳源及牛肉膏、蛋白腖兩種氮源利用效果最好。該菌PD液體培養基靜止培養10d後獲得租提液,採用離體葉片浸漬法與針刺法檢測粗提液的活性所得結論基本相同,即粗提液具有致毒活性,且兩種處理下葉片均表現褪綠症狀。將粗提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提取,再將得到的油相進行色譜柱層析純化。對分離後的合併瓶進行生物測定,各合併瓶均無致毒活性,因此本研究未探索出菌株WH010的毒素純化條件。
二、水葫蘆葉斑病
病害診斷.自然條件下水葫蘆葉斑病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水漬狀不規則形或橢圓形墨黑色病斑,並伴有黃色暈圈。隨病情發展病斑多沿葉脈向兩旁葉肉浸潤狀發展。發病後期天氣乾燥時整個植株發黃萎蔫死亡。多雨潮溼時葉片區域性或全部腐爛,但無臭味。採集具有典型病斑的水葫蘆葉片,透過組織分離和純化得到10個菌株,並透過柯赫氏法則病律證明菌株WA10A為水葫蘆葉斑病的病原菌。
病原菌鑑定.該菌在PDA培養基上的菌落呈規則圓形;菌絲初為白色,後變為杏黃色,產生褐色色素;培養8d菌落表面產生大量暗棕色小點,培養10d後產生紅色、球形子囊殼;子囊殼亞球形或卵形,表面粗糙,散生在培養基的表面,直徑300-400μm;子囊殼在3%KOH水溶液中深紅色,在乳酸中為黃色:挑取子囊殼製成玻片,輕輕壓破鏡檢,有大量的子囊噴出;子囊呈棒狀,透明,大小為80-120×9.14μm。子囊孢子紡錘型至鐮刀型,略彎曲,兩端稍圓,通常有1.3個隔膜,平均大小為38.5-49.5×4.1.5.8μm。分隔處常有縊縮。依據病原菌的形態特徵、rDNAITS區段(GenBank登入號為JQ694094)及β-tubulin區段(GenBank登入號為JQ694096)分子鑑定結果,該病原菌的有性時期鑑定為冬青麗赤殼菌(Calonectriailicicola)。
菌株WA10A主要特性.該菌培養及產孢最佳培養基是PSA;最適溫度為28℃,產孢最適溫度為25-28℃,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8℃;菌絲生長和產孢適宜酸鹼度範圍是pH5.0-9.0,最適約為pH6.0:光照有利於菌絲生長和產孢,但抑制子囊孢子萌發:對葡萄糖、可溶性澱粉兩種碳源及牛肉膏、蛋白腖兩種氦源利用效果最好。該菌PS液體培養基振盪培養7d獲得粗提液,離體葉片浸漬法與針刺法兩種處理檢測粗提液的活性均表現很強的致毒活性,且兩種處理下葉片均表現黃化褪綠。將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提取,再將獲得的萃取物進行色譜柱層析純化,得到合併瓶8個,透過生物測定得出合併瓶3、6、7含有對水葫蘆葉片有致毒作用的活性物質。說明透過色譜柱層析純化後,毒素得到了很好的分離,也可推測菌株WA10A可能不止產生一種毒素。
兩種病原菌的寄主範圍測定.用病原菌菌絲、孢子懸浮液處理8個科的21種植物種子和盆載植株,我們得知菌株WH010對供試植物種子萌發率和植株生長無沒有明顯影響和危害。而菌株WA10A對黃瓜、冬瓜植株葉片有較弱致病力,對供試的其它植物沒有致病力,對所有供試植物的種子萌發率無明顯影響。同時。用兩種病原菌的粗提液處理供試植物種子和盆栽植株均為表現出致病力。
經調查發現水葫蘆褐斑病和葉斑病發生普遍而嚴重,在田間對水葫蘆無疑具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兩種病害的病原菌分別被鑑定為石楠擬盤多毛孢(P.photinia)和冬青麗赤殼菌(Cilicicola)。擬盤多毛孢和麗赤殼的主要培養特性測定結果表明,它們對溫度和酸鹼度的適宜範圍較廣,適應能力和存活能力較強,其培養粗提液對水葫蘆有較強的致病活性。擬盤多毛孢及其粗提液只對水葫蘆有致病作用,而對其它21種供試植物均不致病。麗赤殼僅對黃瓜、冬瓜植株葉片有較弱致病力,而對其它供試植物不致病。由此可見,兩種病原菌在水葫蘆的生物控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值得進一步研究。
回覆列表
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是中國普遍發生和危害嚴重的外來入侵植物之一,目前水葫蘆的防除主要依靠化學農藥,但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水葫蘆的生物防治受到人們的日益重視。為探討利用病原菌對水葫蘆進行生物防除,在重慶部分地區進行水葫蘆病害調查和取樣,以發現對該雜草具有控制作用的病害並分離得到具有強致病性的菌株。透過調查,記錄到田間自然發生的水葫蘆褐斑病和葉斑病兩種新病害。本研究對這兩種病害進行了診斷,鑑定了導致病害的病原菌,並研究了兩種病原菌的主要培養特性。 一、水葫蘆褐斑病 病害診斷.水葫蘆褐斑病在自然條件下發病葉片多有長條形、梭形或橢圓形褐色病斑,可引起該雜草的黃枯萎蔫甚至整株死亡。採集具有典型病斑的水葫蘆葉片,透過組織分離和純化得到5個菌株,並透過柯赫氏法則病律證明菌株WH010為水葫蘆褐斑病的病原菌。 病原菌鑑定.該菌在PDA培養基上長勢良好,菌落圓形、白色,產黃色色素,有輪紋;培養15d菌落表面長出黑色油圓球狀或不規則狀、具光澤而溼潤的分生孢子堆;鏡檢分生孢子紡錘形或倒棍棒狀,大小為14.2-28.5×4.1-7.8μm,直或稍微彎曲,5個細胞,各細胞之間分隔均為真隔膜,兩端細胞壁薄,無色,中間3個細胞呈橄欖褐色,色澤一致;頂端附屬絲2-3條。對病組織進行切片可見分生孢子盤杯狀,散生或集生,初埋生後外露,黑色或暗褐色底層由厚壁、角狀、暗褐色細胞構成,盤表面產孢區細胞壁薄,色淡。依據病原菌的形態特徵。分子鑑定結果,該病原菌的無性時期鑑定為石楠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菌株WH010的主要特性.該菌培養及產孢最佳培養基是PDA,最適溫度為25℃,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5-28℃;菌絲生長適宜酸鹼度範圍是pH5.0-9.0,最適約為pH6.0,產孢適宜酸鹼度範圍是pH5.0-10.0,最適約為pH6.0:光照有利於菌絲生長和產孢,但抑制分生孢子萌發;對葡萄糖、麥芽糖、蔗糖三種碳源及牛肉膏、蛋白腖兩種氮源利用效果最好。該菌PD液體培養基靜止培養10d後獲得粗提液,採用離體葉片浸漬法與針刺法檢測粗提液的活性所得結論基本相同,即粗提液具有致毒活性,且兩種處理下葉片均表現褪綠症狀。將粗提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提取,再將得到的油相進行色譜柱層析純化。對分離後的合併瓶進行生物測定,各合併瓶均無致毒活性,因此本研究未探索出菌株WH010的毒素純化條件。 二、水葫蘆葉斑病 病害診斷.自然條件下水葫蘆葉斑病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水漬狀不規則形或橢圓形墨黑色病斑,並伴有黃色暈圈。隨病情發展病斑多沿葉脈向兩旁葉肉浸潤狀發展。發病後期天氣乾燥時整個植株發黃萎蔫死亡,多雨潮溼時葉片區域性或全部腐爛,但無臭味。採集具有典型病斑的水葫蘆葉片,透過組織分離和純化得到10個菌株,並透過柯赫氏法則病律證明菌株WA10A為水葫蘆葉斑病的病原菌。 病原菌鑑定.該菌在PDA培養基上的菌落呈規則圓形;菌絲初為白色,後變為杏黃色,產生褐色色素;培養8d菌落表面產生大量暗棕色小點,培養10d後產生紅色、球形子囊殼;子囊殼亞球形或卵形,表面粗糙,散生在培養基的表面,直徑300-400μm;子囊殼在3%KOH水溶液中深紅色,在乳酸中為黃色;挑取子囊殼製成玻片,輕輕壓破鏡檢,有大量的子囊噴出;子囊呈棒狀,透明。分子鑑定結果,該病原菌的有性時期鑑定為冬青麗赤殼菌(Calonectria ilicicola)。 菌株WA10A主要特性.該菌培養及產孢最佳培養基是PSA;最適溫度為28℃,產孢最適溫度為25-28℃,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8℃;茵絲生長和產孢適宜酸鹼度範圍是pH5.0-9.0,最適約為pH6.0;光照有利於菌絲生長和產孢,但抑制子囊孢子萌發;對葡萄糖、可溶性澱粉兩種碳源及牛肉膏、蛋白腖兩種氮源利用效果最好。該菌PS液體培養基振盪培養7d獲得粗提液,離體葉片浸漬法與針刺法兩種處理檢測粗提液的活性均表現很強的致毒活性,且兩種處理下葉片均表現黃化褪綠。將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提取,再將獲得的萃取物進行色譜柱層析純化,得到合併瓶8個,透過生物測定得出合併瓶3、6、7含有對水葫蘆葉片有致毒作用的活性物質。說明透過色譜柱層析純化後,毒素得到了很好的分離,也可推測菌株WA10A可能不止產生一種毒素。 兩種病原菌的寄主範圍測定.用病原菌菌絲、孢子懸浮液處理8個科的21種植物種子和盆載植株,我們得知菌株WH010對供試植物種子萌發率和植株生長無沒有明顯影響和危害。而菌株WA10A對黃瓜、冬瓜植株葉片有較弱致病力,對供試的其它植物沒有致病力,對所有供試植物的種子萌發率無明顯影響。同時,用兩種病原菌的粗提液處理供試植物種子和盆栽植株均為表現出致病力。 經調查發現水葫蘆褐斑病和葉斑病發生普遍而嚴重,在田間對水葫蘆無疑具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兩種病害的病原菌分別被鑑定為石楠擬盤多毛孢(P. photinia)和冬青麗赤殼菌(C.ilicicola)。擬盤多毛孢和麗赤殼的主要培養特性測定結果表明,它們對溫度和酸鹼度的適宜範圍較廣,適應能力和存活能力較強,其培養粗提液對水葫蘆有較強的致病活性。擬盤多毛孢及其粗提液只對水葫蘆有致病作用,而對其它21種供試植物均不致病。麗赤殼僅對黃瓜、冬瓜植株葉片有較弱致病力,而對其它供試植物不致病。由此可見,兩種病原菌在水葫蘆的生物控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