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的目的就是為孩子自身的能力賦能,簡單的講也就是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每個孩子被父母帶的這個世界上來,成長的唯一使命就是成為他自己,每個人成為自己最基本的表現就是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完全聽命於某人。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任老師和終身導師,但絕沒有控制孩子成長的成分在。所以,父母教育引導孩子成長最基本的專案就是開發孩子自身的智慧,引導孩子多方位的思考和解答問題,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扮演的就是成長陪練和知識顧問。

    成為陪練和顧問型父母:

    1、引導、陪伴孩子成長重在“博眾價值所長”為孩子所用。

    有孩子成長焦慮的父母都是對孩子成長不瞭解,對孩子成長方向不明確,對自己能幫助引導孩子做什麼事情感到迷茫的父母。解答父母心中這個焦慮的問題需要從多方入手,

    1)充分了解、用心陪伴孩子

    增進與孩子間瞭解的方法就是多溝通,溝通的技巧就是聽和導。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聽孩子講,瞭解孩子們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會那樣想。當父母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身的時候,孩子才能將成長心中的秘密告訴您。聽到了孩子的成長心身,接下來就是做孩子行為上的引導,給予孩子行為規範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示範給孩子標準的言行,等著孩子模仿。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作為陪伴孩子最長時間的父母,要做到對孩子成長的節奏和規律“心裡有數”。陪伴孩子時迴歸童心,孩子是好奇、好動、愛探索的代名詞,作為陪伴孩子的父母,您需要將心放到與孩子等同的水平,像個孩子一樣與孩子們遊戲。比如說也孩子一起堆沙堡、撿樹葉比大小、詢問為什麼樹枝會隨風而動、打聽為什麼太陽東昇西落而不是南升北落、檢視植物怎麼樣生長在土裡的......

    2)心態調整

    對孩子成長焦慮的源頭在於對於孩子的高期望。因為,孩子成長節奏是緩慢的無法短期內實現父母期待的成長目標,造成父母對孩子成長路上缺乏耐心甚至出現鬆懈的情況。然而等父母回過神來的時候發現孩子和自己期待的方向漸行漸遠了,這時就會想著給孩子“下猛藥”,催生、助長。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對孩子成長為達要求的苦惱;對孩子所處成長環境的憂慮。 孩子在三年級之前由於教學內容量不是很大,基本處於引導孩子養成學習習慣的時期。所以,這個階段每個孩子學習上的差距並不明顯,這個時期是學生的品格塑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父母應以引導孩子們發散思維、增加孩子們的興趣方向為主,先別急著計較學習內容上一城一地的得失,給予孩子寬鬆愉快的成長環境。

    3)成長定位清晰

    對於孩子的成長,第一任和最好的老師是父母。父母從孩子出生就陪伴,引導孩子學走路、吃飯、講話等一切生活的基本技能。老師完成的是孩子在學校期間8個小時教學大綱的課程內容,課程之外的時間,孩子更多的是與父母一起成長。父母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導師,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調節劑,父母的導引決定著孩子的性格與品格的養成。

    作為父母,對自家孩子一定要有深入的瞭解、清晰的定位,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成長趨勢,做好導引工作。縱觀全世界,未成年人犯罪率常年居高不下,其重心就在於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不到位。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定位是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孩子在家庭中的定位是父母不容忽視的問題,父母的言行要與自己對孩子的期待相匹配。所以,父母期待孩子好好學習,就應該自己給孩子做學習的榜樣;父母期待孩子待人有禮有節,就應該自己做到與鄰為善與鄰為伴;期待孩子遵紀守法,自己就應該做到有法必依、有規必守......

    4)平靜、平等陪伴

    父母平靜、平等的陪伴是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最重要的保障。所謂平靜平等陪伴就是“以心換心”,以一顆平常、平等的心跟孩子交朋友,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導引。人生就是一趟單程旅行,做父母的只是在孩子之前早出發了幾個小時。陪伴孩子,父母應將自己前行那一段的風景講解給孩子,告訴他們行進的方式、方法和路徑建議。世界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為了路,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要引導給孩子的就是那條遵紀守法、接受道德約束的光明大道。

    2、生活中父母言行示範。

    有一個效應教“從眾效應”,就是每個人都喜歡跟隨別人做一些事情。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同樣來自於對父母言行的模仿,要求孩子愛上學習的基礎就是父母做好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孩子就以好奇、探索的心大量著這個世界,期待能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於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用手觸控世界、用腳步丈量世界、用口品嚐世界、用耳朵聆聽世界.......孩子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向周圍學習的腳步。廣義上孩子的學習包括一切有關孩子成長方面的學習,包括學習語言、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文明禮儀.......

    通常意義上的學習指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學校學習,屬於狹義的學習範疇。引導孩子從廣義的學習,集中精力到相對狹義的文化知識與學校學習上來,需要父母做好示範應道。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是每個家庭幸福的期望,陪伴這個寶貝成長、成才、成人,需要父母百倍的用心。父母是孩子行為學習的榜樣,不能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交給學校就完事兒、不能將孩子的成長置於自己完全掌控之下。生活中父母要多順從孩子自主的思維,少說教,多行為示範,在知識資訊極度豐富的學習環境中成為孩子的學習陪練和知識顧問。

  • 2 # 教育新時論

    首先要明白孩子7歲不聽話是啥原因。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6歲以前可能會很熱情地跟他人打個招呼,可7歲後,就變得不太愛搭理人來。而且你越讓他與人打招呼,他就越低著頭多起來,而且到了這個年齡,有的孩子變得愛嚷嚷“我知道”,“你別管”,特別是大人干預時,他們就會打發脾氣。

    最受不了的是,有些脾氣比較暴的孩子,喜歡頂嘴,開口閉口就是“不,就不”。

    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到了"第二反抗期"。

    這裡所說的反抗期,也叫逆反期,是屬於兒童叛逆期範圍,一般年齡為7-9歲之間。處在這種心理叛逆期的孩子,具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他們會故意和家長唱反調,並以此來彰顯自己的不同。所以,這種現象,是心理發展的反應,孩子有了"我"的存在,認為自己是有想法和願望的,與他人是不同的。

    因此,明白了原因後,就應該知道,孩子不是不講理,而是屬於一種正常的行為。

    如何幫孩子度過“第二反叛期",作為父母,一定要講究方式和策略。不要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就開始指責他。這種責備,只會讓孩子覺得你在無理取鬧,或不疼他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看看孩子的長處,也就是閃光點,不要老是隻看孩子的短處。

    另外,當與孩子有矛盾時,學著與孩子協商解決,而不是用家長的身份去壓制孩子。 只有和孩子做好溝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當彼此的距離拉近了,矛盾自然就會化解。

    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遇到問題就採用極端的方式,分析問題,想好應對方案遠比責罵要來得實際得多。

  • 3 # 恬襖襖

    孩子不聽話,也是一個成長的必經階段,在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心智有了一定的成熟,對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原因,再做決定。

    我們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傾聽孩子的心聲,多跟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瞭解真正瞭解孩子突然不聽話的原因。我相信父母如果能放底身段,以孩子朋友的身份跟孩子聊天溝通,孩子還是喜歡聽的。

    很多家長,把聽不聽話,作為是不是好孩子的標準來衡量孩子,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我們要是不是應聲蟲,而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所以在說孩子不聽話的同時,要首先思考,我們的話,到底值不值得孩子去聽,因為現在七歲的孩子確實是很有想法的了,即使可能不成熟,但也是他們的主見,若是強硬要孩子聽話,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引起孩子更反抗;二是孩子不自信,以後把心事都藏在心裡。

    特別是一些父母,很強勢,說一不二,不容許孩子反駁,孩子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教育方法。因為這個原因而使孩子不聽話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父母要改變說話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了。確實,若是常常在這種指揮式的教育下,孩子長到七八歲才反抗,也是算比較容忍的了。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常常對孩子說,你必須怎麼樣,你必須怎麼樣,如果不這樣就,就不聽話,比如說,跟他一起出去吃飯,他會對孩子說,你今天必須吃完這碗飯,必須要吃這個青菜。我聽了也常搖頭。即使是你本人,也有不想吃飯的時候吧?你會必須吃完這碗飯嗎?你也有不想吃別的菜的時候吧,你會必須吃完這不想吃的菜嗎?這話,本來就說得不對,孩子反駁也正常。所以,若是這種情況下不聽話的,你要改變自己的話說方式了。

    孩子七八歲的時候,也是成長過程中的轉變較大的時期,因為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會出現一些小叛逆,若是孩子因為叛逆期而突然不聽話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內心了,處法要多方關心孩子,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想法是對,同時,對父母,對周圍的一切都會產出一種懷疑的態度,我們要多方分析,多鼓勵孩子,也幫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慢慢引導孩子要站在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朋友的心態,融入孩子的生活,這樣孩子也會向你㑽開心扉,成為你的朋友,這樣自然也不會不聽話了。

    不過我在這裡再次強調,不能以孩子聽不聽話為標準,來衡量孩子是不是好孩子。

    而是以做孩子朋友身份,來進入融入孩子的世界,這樣,你才會得到孩子真心的微笑。

  • 4 # 兒童合作園

    在成年之前,每個孩子都會經歷7個生理情感發育階段,它們是:

    1. 【嬰兒(0-12個月)】:走路和說話之前的嬰兒階段 2. 幼兒(1-3年):走路和說話逐漸熟練階段

    3. 【學齡前(3-5年)】:幼兒園小中班,正式接受學校教育前的階段

    4. 【小學低年級(6-8歲)】:正式接受學校教育的起始階段

    5. 【小學高年級(9-11歲)】:熟悉學校教育的階段

    6. 【青春期早期(12-14歲)】:進入初中學校教育的階段

    7. 【青春成熟期(15-17歲)】:進入高中學校教育的階段

    你的孩子7歲,小學低年級,是正式接受學校教育的起始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多數孩子掌握了每日生活的基本技能,比如自己穿衣服,繫鞋帶,和大人進行流利的溝通。他們開始想要擺脫父母和家庭的監管,學校生活讓他們和更大的世界進行接觸,對友誼的渴望越來越明顯,而且他們進行社交的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都迅速發展。這是透過各種活動,比如學習,運動等,建立友誼的關鍵階段。

    具體來說,這個年齡的孩子會展示出一些典型的心理和社交狀況的變化,比如:

    ※和父母及家人相處時,表現出更多的獨立性。

    ※雖然懵懵懂懂,但是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開始希望瞭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比如在學校,社群和家庭裡,自己能扮演怎樣的角色。

    ※對友誼看得很重,希望自己在團隊合作中能有貢獻。

    ※希望被朋友喜歡和接受。

    這個年齡的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也在迅速發展,比如你會看到自己的孩子會學習用更好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經歷,和他人談論想法和感受。同時他會減少對自己的關注,而更多地關注他人。“他人”更可能是他們的同學或朋友,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你的孩子突然不聽話了,很可能是因為他不再關注你的想法,而是更關注他的朋友的想法。他開始感覺到你不瞭解他,也不理解他了。所以你需要了解他在學校的生活,瞭解他的朋友,瞭解他和朋友們的興趣。建議你嘗試以下八個方法。

    1.【告訴他你愛他】經常對孩子表示愛意。認可他/她的成就。

    2. 【讚美他的行動】讚美孩子表現良好。最好是將讚美更多地放在孩子的行為上(“努力工作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專注於她無法改變的特徵(“你很聰明”)。

    3. 【和他做朋友】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例如玩遊戲,閱讀和參加社群活動。

    5. 【瞭解他的世界】每天和孩子一起用餐,利用吃飯的時候,和孩子談論學校,朋友以及他未來期望的事情。

    6. 【參與他的世界】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與老師和教職工見面,並瞭解他們的學習目標,以及你和學校如何共同幫助你的孩子做得更好。

    7. 【減少矛盾】使用事先約定的紀律來指導和保護孩子,而不是透過懲罰使孩子對自己感到不快。

    8. 【給他更多的空間】支援孩子應對新挑戰。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例如與另一個孩子有分歧;鼓勵孩子加入學校和社群團體,例如團體運動,志願者活動。

    孩子“不聽話”了,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了。以上方法,如果堅持嘗試,會拉近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會增加他對你的信任。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是貴在堅持。如果順利過了這個階段,對之後的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 5 # 元之創客

    在家庭中,當父母的權威受到孩子的挑戰時,父母就難以容忍,感到孩子不聽父母的話了。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也想有自己存在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選擇,希望被別人接受和理解。父母感覺自己的存在感受到挑戰,孩子也容易和父母產生各種矛盾,影響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也影響家庭的和諧。

    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反常表現的原因,再去給孩子的對錯定性。所以,家長不要過於擔心,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這是人性本能反應,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需要和被需要。

    孩子正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家長和孩子多一些交流溝通,以便及時的瞭解孩子的心理活動,懂得孩子,孩子才能和你愉快的成為信任的朋友。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有很多種:父子、老師、朋友關係等。就是說: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不斷的更換與調整的。老是用家長式的高壓狀態和孩子相處,父母與子女關係就不會穩定和愉快。

    7歲的孩子,只要不是有特殊原因,孩子不會無中生有、惹是生非的。家長應該反省自己,有哪些沒有做好或者是不負責任的言行,都可以導致孩子對父母的否定和反抗心理。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反省的就是父母,而不是孩子為什麼犯錯誤。不要把審判的眼睛老是放在孩子和別人身上,這是不理智的行為,更加引起孩子對父母的不尊重不信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健身補劑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