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攝帥哥
-
2 # 光影阿布
簡單直白來說就是攝影師除了攝影技術以外最寶貴的就是他的大腦中的攝影藝術修養,因為攝影技術透過一定的學習每一個人都可以掌握,可是一名攝影師的藝術修養是他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所培養出來的,這種知識很難表像化的展示出來。為什麼早年的攝影大師們的作品我們今天看起來還是那麼的高不可攀,作品還是那麼的讓人崇拜膜禮,就是因為我們達不到他們的藝術水準,拍不出那麼好的作品。每一個攝影師拍照時都是用的攝影三要素組合:光圈、快門、感光度和焦距,可是我們使用一樣的裝置,使用一樣的攝影引數在同一個場景和攝影高手間同時拍照,出來照片水平立見高下還是高手的照片好,就是因為人頭腦中的攝影藝術修養成就高於我們,他們透過多年的攝影創作形成了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攝影理論造就了獨特的攝影作品讓我們仰止。現在的攝影界很多的攝影家,但幾乎沒有以前的大師了,大師和攝影家的層次是天上地下之比,我們這些攝影家們也混流其中,我們能作的就是多學多拍提升自己的攝影藝術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
-
3 # 攝影家趙許生
一、文章總論述
我在沒有回答:什麼是“影外功夫”,為什麼說“影外功夫”是攝影師的絕活?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重溫學習一下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千古名句“功夫在詩外”的一首詩,這首詩是陸游在他80多歲之後,傳授給他兒子的一首如何寫好詩自己的經驗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詩子遹》:
“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
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
數仞李杜牆,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自鄰里。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眛。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這首詩的大意是,大詩人陸游,自己剛剛開始創作詩的時候,只知道用華麗的詩句,詞語修師堆徹而成,只是表現的形式和結構上的很膚淺的內容;當陸游到中年的時候才發現,才感覺到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應該來說,好的詩詞,更應該注重“主題內涵”和“詩情畫意”的意境。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這一經典的論斷,陸游另一首詩做了很好的論證論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 要躬行”。更進一步說明陸游的詩“功夫在詩外”,論證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論是作家,詩人,當然包括攝影家,在藝術創作中,是由其經歷,閱歷,學識,文化藝術修養,才智,感悟,天賦,對客觀事物的審美,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一定要深入第一線,現場去進行親身體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實踐才是真理”。所以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定要反覆的實踐和實戰,勇敢的去探索,砥礪前行”。
二、攝影人對文化藝術的理解和運用
“功夫在詩外”也好,“拿來主義”也好,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關鍵:“你所得到的這些文化藝術的知識,是否融會貫通?是否消化吸收?你的文化藝術的底蘊是否融合到血液當中,以及你對藝術的審美情趣的理解,審美價值的感悟,審美藝術的靈魂的體現,這些內在的東西是否融入到藝術當中去”我認為這個很重要,無論對文學家和攝影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說,如何理解攝影的“影外功夫”?為什麼說“影外功夫”是攝影師的絕活?透過上述的論證,實際上已經不言而喻了。以上大詩人陸游的“功夫在詩外”的千古名句,已經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儘管學習詩詞,“功夫就在詩外”,但是,攝影藝術與文學詩詞藝術相比,攝影藝術更應該做到“影外功夫”,詩詞還擁有它的文學的創作的技法和深厚的文藝理論,對攝影來說,攝影單單的就是一個照相機,而照相機就是一個高科技裝置而已,它本身沒有什麼內涵,要透過人腦的智慧,去指揮照相機這個裝置,去進行攝影創作。所以說,攝影人,更需要具有攝影的文化藝術的知識和個人的經歷和 社會閱歷的,以及對藝術的感悟和理解,你才只能創作出無愧於這個時代的完美的攝影藝術作品。圖片是為了照應文章的內容,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疑問請私信給我。
-
4 # 老木攝影工作室
如何理解“影外功夫”?
我理解說的是在照片拍攝之前和之後所做的工作,還有就是攝影師的藝術造詣和修養。
一張照片能不能夠吸引大家的目光,其實是有很多因素的影響。
一張作品的完成,在前期中攝影師已經有了思想,拍什麼樣的主題,表現什麼意思,用什麼樣的光線,用三原色還是黑白灰,點線面的設計,主體的位置在哪裡最佳等等因素,當地的氣象,什麼時候有特殊天氣,這種天氣對最後的作品,有什麼影響,是加分還是減分,是利用還是放棄,用多大的光圈,使用慢速還是虛化等等,這一切都在拍攝前在攝影師的腦子,有了初步的想法,最後方案的制定。有計劃的拍攝,成功率很高。
照片拍攝後,還要後期製作,根據之前的設計思路,哪裡加減光,哪裡增加對比,哪裡的顏色增強,哪裡的減弱,左後作品完成。
以上所有的思路,都建立在攝影師的藝術修養和造詣,一個好的思路和創意,都不是拍拍腦子就有的,都有一個理論的支撐和長期積累的結果,人們常說,讀書破萬卷,筆下如有神。應該改為,鏡頭如有神,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多看一些藝術的作品,對提高自己的攝影水品,有很大的益處。
為什麼說影外功夫是攝影的絕活?
經常聽到攝影的老師們說的一句話,鏡頭再好,不如鏡頭後面的頭好,大概意思是說,多好的鏡頭,都不如有思想,有創意的頭腦好。思想和創意怎麼來那?勤學習、多觀察、細思考、多實踐。拍攝的過程,只是一瞬間的事,但在這一瞬間的時刻,有頭腦的人瞬間抓住。能抓住這一瞬間,有多少背後的功夫,多少積累的經驗。只有攝影師自己知道。
攝影師具備了以上的素質,自然在拍攝過程中,得心應手,多出佳作,這是不是一名成功攝影師的絕活那?答案:一定是。
-
5 # 宋渭濤
搞好攝影藝術創作,在不斷的學習攝影基礎理論和攝影歷史知識,實踐拍攝創作精品的同時,你必須具備“影外功夫”!
那麼我理解的攝影“影外功夫”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音樂藝術中汲取節奏感!節奏是有藝術表現意義的樂音的強弱、長短關係之律動。同時,樂曲的強弱長短關係的週期迴圈規律就是節拍。它來源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的規律性、節奏性。春夏秋冬的迴圈,白天黑夜的交替,心臟脈搏的跳動,馬兒奔跑的蹄聲,機器轟鳴的節律,勞動號子“嘿啃嘿啃”聲的快慢、強弱等等,都是音樂節奏與節拍的根據和源泉。人們的情感、情緒也與節奏、節拍有關,如興奮偷悅時節奏、節拍偏快、偏急,低沉憂鬱時節奏節拍速度偏慢偏緩等。
那麼你攝影創作的題材就可以引申是否關係到了內容其中有沒有節奏感,特別是你的攝影作品的畫面組成元素的主體數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了,比如它是不是1、3、5等奇數的組成,奇數一般可以引起人們的心理興趣,可以引人入勝,讓人從心裡感受到畫面的節奏感、韻律感,從而深入瞭解你的攝影作品立意和內涵。
2、從書法藝術中學習框架結構感覺!在書法學習中,“取法乎上”也是一條金科玉律。因為楷書代表書法的最高法度,於是,古人學習書法由楷書入手就成了顛撲不破的真理了。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於初學。楷書結構大致有三大規律:1、平行等距;2、重心要穩;3、主筆突出。學習楷書是手段,從中學來方法才是目的。
那麼你的攝影構圖就是攝影藝術創作中很重要的一個畫面結構感覺,從基礎學習攝影時,先注意黃金分割點、九宮格、線條引入等視覺畫面的結構框架,等你又了這些感覺並創作出美好的攝影作品後,你就可以突破規則,好比從書法的楷書入門,到行書走路,再到草書飛行,你的攝影基礎必須紮實的理解攝影的構圖第一,而不是光影第一(個見哦),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全天候的攝影師,不受天氣的影響,出門就可以創作美好的攝影作品了。
3、從繪畫藝術中學習色彩的構成和後期數碼暗房調色!繪畫在技術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或布,加顏色的工具可以透過畫筆、也可以透過刷子、海綿或是布條等。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畫家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繪畫在美術中佔大部分。
那麼攝影特別是數碼攝影就是使用光線在物理CMOS(CCD)上面形成色彩畫面的過程,有彩色、有黑白、有紅外,特別是聯絡中國繪畫的不同表現形式,你可以使用數碼暗房技術(PSCC和LRCC等軟體)達到工筆畫的細節明徹入微,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又可以模仿寫意畫用簡練、豪放、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其主要表現為藝術構思和圖畫寓意的顯著不同。
總之,攝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和其他藝術也是不可分割的,你應該多多學習一些影外功夫,你必須在學習攝影理論的同時更多的去關注生活中的其他藝術門類,從而為自己的攝影作品創作點動更多的靈感,以出品更多的精品力作。
以下是我近期創作的陝西渭南2019“絲綢之路·華山杯”中國隊5:0擊敗緬甸隊的部分畫面,使用賓得相機、賓得鏡頭、後期採用LRCC處理,請您欣賞。
2019年4月6日晚19:35分,2019CFA中國之隊“絲綢之路華山杯”渭南國際青年足球錦標賽中國U16國家男子足球隊和緬甸U16國家男子足球隊的比賽在陝西省渭南市體育中心正式打響。中國隊首戰贏了!2019“絲綢之路·華山杯”中國隊5:0擊敗緬甸隊。
-
6 # 深藍攝影888
這個是說攝影者在熟練掌握各種攝影技術之外,對社會各方面知識都要關注並融入到攝影作品中。
一個攝影者的審美觀不同,視角不同,就會拍攝出不一樣的作品。
經常說,攝影的關鍵是鏡頭後面這個頭,實際上,每一道風景,都融入了攝影者的心情和構思。
所以說"影外功夫"決定了攝影師拍攝作品的思想靈魂。
-
7 # 柳侍墨如何理解攝影的“影外功夫”?為什麼說“影外功夫”是攝影師的絕活呢?
談一點我的理解。
我猜,題主所說的“影外功夫”可能指的是“功夫在畫外”吧?
“功夫在畫外”是白石老人的名句,雖然指的是作畫,但攝影與繪畫,原本就是同宗同源,“功夫在畫外”用在攝影上,也行。
試著理解一下題主所說的“影外功夫”。
有句俗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說得是砍柴的刀要鋒利,才能多砍柴,出效率。
同理,攝影師在不拍片的時候,腦子裡同樣也要考慮光線構圖色彩搭配的。練,和拍,是兩回事;但不練,拍的時候,肯定不那麼容易出彩。
我想,這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影外功夫”了。
我個人覺得,“影外功夫”,是相對於“影內”說的。
那麼,什麼是“影內”,什麼又是“影外”呢?
舉個例子。
攝影師在拍攝進行時,是要拿著拍攝裝備,迅速出片的——這個是“影內”;
攝影時在不拍片的時候,也就是,手裡不拿機器的時候——這個算“影外”;
再講具體一點,攝影師在休息時,在上下班路上,在非拍攝的時間段,都可以看到一幅又一幅的畫面。
這些畫面不用拍,但不耽誤攝影師看進眼裡。
如果是對攝影保持極大興趣的,無論是不是攝影師,只要是愛好者,都會琢磨,如果我手裡有機器,在看到眼前這個畫面的時候,應該怎麼取景?怎麼構圖?怎麼排布主體與陪體的位置?是用大光圈啊,還是用小光圈啊……拍攝時用什麼資料呢?
……等等。
雖然攝影師並沒有真的拍,但是在攝影師的腦子裡,拍攝時的工序差不多已經走了一遍了……就差拿著機器摁快門了。
這算是攝影師的“影外功夫”。
當然,廣義的“影外功夫”還包括攝影師從其他藝術領域裡汲取營養。
不一定是攝影藝術本身。
因為藝術本來就是相通的嘛!
比如,和攝影最接近的,繪畫藝術——看看其他人的繪畫作品,從中體會學習構圖色彩什麼的;
還有,拍模特的,多瞅瞅時裝設計和展示,時裝模特的擺姿和攝影模特的擺姿,拍攝角度,也是會有一些交集;
喜歡拍模特的也得關注時令啊,畢竟花花草草是順時而開的,錯過,就是一年呢!
拍風光的得關注天氣變化,有可能還會根據天氣推算出可能拍攝什麼樣的場景。
凡此種種,舉不勝舉。
回覆列表
攝影功夫在詩外
陸游曾經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攝影亦是如此,如果要學好攝影,除了學習攝影技術之外,還要多讀多看多思考。不管從事任何藝術,深厚的文化積澱都是基礎.同樣的場景,只有內心看得見有別於他人的東西,才能拍出獨到的照片。學習攝影同樣是“功夫在詩外”,除了攝影本身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生活實踐,情操修養以及廣聞博採,兼收幷蓄。
拍攝中常常會有“水不深則無力浮大舟”的窘迫感,只有靠多讀書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正如安塞爾·亞當斯所說的:“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多讀文學作品能增強我們的感受能力,多看美術作品能提高我們的構圖能力和培養對色彩以及形狀的敏感度,多看歷史能提高理解力,而多讀詩歌能幫助我們找到攝影的靈感。攝影不是孤立於生活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歡帶著攝影的覺知去感受生活,然後再把對生活的感受帶回攝影作品中。
“很多初學攝影的影友時刻想出‘大片’,恨不得今年買一個‘單反’,明年就出兩張‘大片’,後年就拿三個大獎……其實,攝影藝術也是‘深挖洞,廣積糧’的‘持久戰’。它需要紮實地付出,長期地積累。”只有日積月累,所謂厚積而薄發,一發而不可收。
根據我自己的攝影實踐,我認為攝影要出好作品有三句話,即:“不跟風、不獵奇、有耐性。”“攝影和雕塑、繪畫、剪紙這些造型藝術還不完全一樣,攝影必須到現場來,若拍日出,四點以前就得起床,若要拍落日,基本上回到家就半夜了。拍星空的、星軌的,要一宿一宿的守住相機,攝影絕不是一個輕鬆的事情,“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總之,攝影跟文學創作一樣,功夫在詩外,要跳出攝影看攝影,不要成為裝置和技術控,要學會沉靜、抑制浮躁,懂得聽從內心的感受。用鏡頭講述故事、發現大美、表達情感、傳播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