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史日記

    豫讓確實是在暗處伏擊,但是都未能成。而豫讓確實有一個機會能夠成功刺殺趙襄子,但是豫讓沒有選擇這樣的辦法,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恥這樣做啊!

    豫讓之心感動趙襄子

    晉國趙氏聯合韓氏、魏氏在晉陽打敗智氏。趙襄子事後將智伯瑤的頭骨做成了飲酒的器皿,豫讓非常心痛,決定為主復仇。

    豫讓假裝成罪人,被罰掃廁所,他身上藏著匕首,準備等趙襄子如廁的時候,趁機刺殺,卻不想前來如廁的趙襄子心有感應,使下人進行搜查,抓獲了豫讓,趙襄子決定豫讓為了死去的舊主復仇,很感動就放了他。

    漆身吞碳的義士

    豫讓以漆塗身偽裝成癩瘡病人,又吞碳弄啞聲音,裝成了一個乞丐,結髮妻子在街頭遇到了豫讓都沒有認出來,後來卻被一個好友偶然認出,看到這樣的豫讓,好友忍不住落淚,他給豫讓出主意,那就是先詐降稱臣,獲取趙襄子的信任,再利用他的信任去刺殺趙襄子。但是豫讓拒絕了,因為他覺得,這樣為後世留下了不好的榜樣,他就算再難,也要讓那些不臣之人想到他就覺得羞愧。

    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

    後來,趙襄子出行,“豫讓伏於橋下”,最後刺殺未成,豫讓求趙襄子能脫衣,使其借衣服完成報仇心願,趙襄子依言脫下衣服,豫讓三躍擊衣,完成了為主復仇的形式,這才自刎而死。

    圓滿的故事結局

    以上是《史記》中的記載,而《史記索隱 》中則記錄的更為全面,對於此事還有延伸。《史記索隱 》中提到,趙襄子脫衣後,豫讓奮起擊之,這衣服卻突然冒出鮮血來,趙襄子則應聲而亡。

    趙襄子允豫讓擊衣之請 ,讓拔劍三躍而擊之 ,衣中有血 ,襄子回車 ,車輪未轉而亡 ,則精誠所注 ,氣固足以攝之矣。

    這裡或許是過於怪誕,所以司馬遷選擇略去,我覺得此處不妥,應該予以記錄,至於真偽,當由後世逐漸發現,如此才能表達出當時對豫讓復仇一事,大眾的期望如何,反應出豫讓刺殺事件的影響方向。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豫讓是一位為主復仇的義士,寧可艱苦卓絕的伏橋如廁、吞炭漆身,也絕不選擇假降趙襄子,利用趙襄子信任完成刺殺。

  • 2 # 師明禮

    這個問題問的真奇怪。

    豫讓從始至終就在暗處刺殺趙襄子,什麼時候在明處暗殺了呢?

    第一次暗殺。

    豫讓改了自己的名姓,偽裝成一個犯罪服刑之人,去趙襄子宮中修飾廁所,懷裡揣著刀子,等待合適的機會刺殺趙襄子,後被趙襄子識破抓住,最後被放走。

    這哪裡是明處?名字,身份,職業全部更換,這是標準的暗影殺手啊。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

    第二次暗殺。

    這次暗殺更絕,簡直狠毒啊,豫讓狠起來對自己都是玩命的。

    豫讓身上塗漆,讓面板潰爛,吞碳燒嗓子改變聲音,鬍子眉毛都剃掉了,在大街上要飯,連他老婆都認不出來,他打聽到趙襄子的出行路線,就提前埋伏在橋底下準備行刺,結果又被發現了,最後自殺身亡。

    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

    這兩次暗殺,都是標準的“暗殺”,何來明處?

  • 3 # 穎潁影娛

    古代出名的刺客都是很講義氣的,為義而死,視死如歸。義,天下合宜之理。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義,不是錢財所能換來的,是尊重,之禮賢下士才能得來的,在人與人平等的交往中產生的。豫讓刺殺趙襄子,只因一個“義”字。

    豫讓,春秋戰國時期晉華人,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當晉國在歷史的車輪上行駛到公元前453年時,他已經疲弱不堪了,國內政權被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大家族爭奪。豫讓一開始是範氏、中行氏的家臣,因為沒有突出的才能而沒有得到重用,後來轉投智伯門下,受到智伯的賞識和重用。

    趙襄子在和智伯的爭鬥中,多次處於下風,甚至有一次在和智伯打仗時,被智伯放水淹了趙氏城邑晉陽,使趙襄子差點全軍覆沒。所以,趙襄子特別恨他。後來,趙襄子策反了智伯的盟友韓氏和魏氏,使他們臨陣倒戈殺了智伯,滅了智伯全族。由於積怨太深,殺了智伯趙襄子覺得還不解氣,就把智伯的頭骨做成大酒杯,每當宴請賓客時就特意把它拿出來,以表示對智伯的極端仇恨。智伯打敗時,豫讓就跑了,得知智伯的頭骨被趙襄子做成了酒杯,便發誓要為智伯報仇,以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

    報仇的辦法有很多,他完全可以假裝投靠趙襄子再尋機會刺殺,這樣成的機率就很大。可是 ,豫讓是個義士,他說:“我是個忠君愛國的正直義士,我如投奔趙襄子,就一定要忠心耿耿,絕不能玩弄權術,明一套暗一套,那樣的事不是我能做得出來的。明知刺殺趙襄子不會成功,我還是要這樣做。我要讓那些對主上不忠的人因我的俠義而感到羞愧!”

    所以,豫讓刺殺趙襄子,在今天看來好似在演一場道義的戲——既要報答智伯的禮遇,又要明裡刺殺趙襄子,讓趙襄子有所防備而刺殺不成,目的就是要為了完成心中的做人信念:義。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就是豫讓說的。

    -

  • 4 # 尋根拜祖

    “明處”?躲在廁所算明處?伏在橋下算明處?要想在明處動手,還有必要把自己摧殘得讓人認不出嗎?面對面的格鬥,那才叫“明處”,豫讓根本沒機會接近趙襄子,趙襄子也不會跟他格鬥,豫讓想要復仇只能暗殺!

    除非有一種方式:假投靠趙襄子,再趁趙襄子不防備時動手。估計提問者是這個意思,說法上有歧義。是的,這種方式從成功的機率上講,當然大得多。不過人的行為,從來不是“機率”能左右的,比如豫讓,即便他丟了自己的命,也不會採取如此下作的手段,因為豫讓是義士!

    豫讓與趙襄子的恩怨

    豫讓是晉國卿士智瑤(亦稱智伯)的家臣,深得智瑤的信任和尊敬。後來智瑤死於與韓魏趙三家的戰鬥,頭顱被趙襄子做成了盛酒的漆器。

    智瑤死後,豫讓一直尋找機會替他報仇。為了隱藏身份,他在身上刷漆,讓自己面板生瘡潰爛,變得面目全非。又吞炭,讓自己的聲帶受損,變了音調。一番讓人毛骨悚然的自虐式“整容”後,連他妻子都不認識他了。

    智瑤對趙襄子的暗殺有兩次,第一次潛伏在趙家廁所,結果,趙襄子如廁時突然“心動”,讓人搜查廁所,搜出了豫讓。不過趙襄子很欣賞豫讓的忠義,放了他。第二次豫讓躲在橋下,準備在趙襄子的車隊經過時,截殺趙襄子。這一次,趙襄子的馬驚了,豫讓被人從橋下搜出來。

    這一次,趙襄子沒有放過豫讓,不過,在豫讓死前,趙襄子滿足了他一個請求:脫下自己的衣服給豫讓,讓他以劍刺衣,以示為智伯復仇了。

    做完這些,豫讓伏劍自刎!

    士為知己者死

    兩次行刺失敗後,趙襄子都試圖勸豫讓改投到他的門下,豫讓都拒絕了。趙襄子是相當的惱怒,責問豫讓:“你以前也曾經服侍過範氏和中行氏,這兩家都被智伯滅了,你為什麼不殺智伯,替你的舊主報仇?為什麼獨獨因為我殺了智伯,就始終跟我過不去?”

    是啊,趙襄子問得很有道理,既然你要為舊主盡忠,那就應該先殺智伯,憑什麼放過他,卻跟我死纏爛打?你這不是戴有色眼鏡嘛!你的忠義很值得懷疑!

    豫讓說:“我是服侍過範氏和中行氏,但他們從來沒尊敬過我,拿我當一般人,所以我只能以一般人的禮回報他們,復仇不是我的義務。智伯不一樣,他對我待我以國士之禮,那我就得以國士的方式回報他!”

    “士之才德蓋一國謂之國士”,智伯拿豫讓當國內最優秀的人才對待,豫讓回報他一個“士為知己者死”,不也是理所當然嗎?

    忠義無價

    如此忠義之士,誰不欣賞!於是趙襄子又說:你為智伯盡忠義,已經做得夠多了,我釋放過你,也對你仁至義盡。言外之意,你對智伯該盡心的已經盡心了,我對你也是有恩吶,你又怎麼報答我呢?

    這話分量很重,其實是在拿豫讓的矛戳他自己的盾:不是士為知己者死嘛,我趙襄子也很欣賞你啊,並且對你有不殺之恩,馬上還可以給你再造之恩,你又怎麼回報我這個“知己者”呢?

    讀這段歷史,我始終有個感覺:假如趙襄子不說這句話,而是釋放了豫讓,豫讓復仇的意念,恐怕就會慢慢衰退了。理由很簡單,豫讓為了“知己者”做得已經足夠多,實在是不可為了,而那個被複仇的物件,因為兩次恩赦,已經變身他的恩人了,再追殺趙襄子,豈非不義之舉?

    偏偏趙襄子說了,這一句話把豫讓逼上了絕路!

    好,既然“士為知己者死”,兩位知己者又是生死冤家,註定不能兩全,那就請讓我刺你的衣服,算是為智伯盡忠了,我再回報你一個“忠義”,用我的命!

    其實,趙襄子的本意是想說服豫讓回心轉意,成為他的門客,沒想到在豫讓的心目中,“忠義”是無價的,除了生命可以和它對等!

    到這兒,故事的情節到了高潮。高潮就是結尾,因為他們談論的問題,註定不可能有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所以,片刻的劍光血色,給故事匆匆畫上了令人遺憾的結尾。

    然而,故事的尾音卻餘音繞樑,千年不絕!

    忠義無法以背叛的方式實現

    就像題幹所說,有人認為,豫讓真是蠢得要死,一個假投靠,麻痺趙襄子,以後分分鐘都可以實現為智伯復仇的願望。

    這個想法的人,顯然不是豫讓的“知己”,還不懂得豫讓的情懷,以及春秋那個社會大背景。

    春秋時代,是一個非常注重“義”的年代,那時的人們如同當今武俠小說裡的劍客,充滿俠義的高貴精神。豫讓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們在那個社會上,其實就是一群寄人籬下的遊士,沒有地位,依附權貴是他們唯一出人頭地的途徑。

    他們唯一擁有的“財產”就是高貴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也變成了當時的社會潮流。比如,宋襄公對“義”的恪守,都到了迂腐不化的地步。

    那麼,這種高貴精神體現出來的“忠義”,豈能以背叛的方式實現?假投靠,本來就是“不義”,以“不義”的舉動,實現“義”的目的,那麼這個“義”還有幾分真?能做出這個舉動的人,他是真義士嗎?

    豫讓就是豫讓,他身上流的是遊士高貴的血液,充盈的是春秋俠義的風流,蠅營狗苟豈是他能所為!

  • 5 # 萬里長空夜未央

    豫讓的故事大家都已經比較熟悉了,前面也有朋友的很好的回答,在此先補充一下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意義,再解釋一下暗殺。

    我理解題主所說的“明處”,是指豫讓已經把自已要殺趙襄子的事情鬧得人盡皆知。《史記·刺客列傳·豫讓者》: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連趙襄子都知道是誰在橋下等著弄死自已,做為一個刺客,無疑是失敗的。但要知道,豫讓並非是個職業殺手,他只是晉國智伯的家臣,武功未必出眾,能力也不顯於人前,刺殺趙襄子對於他而言,是一件艱難的任務。

    (注:第一次刺殺趙襄子,豫讓冒充刑人,在趙襄子的宮中塗飾廁所,結果襄子去廁所時,忽覺心驚,便抓住塗廁所的刑人審問,發現他便是豫讓。由此可以說明,趙襄子是個感官敏銳的高手,起碼也是警惕性極高的人。)

    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放棄,塗漆吞炭,自殘身體,在街上行乞以等待機會。這時的豫讓,或許在心裡也已有明悟:殺趙襄子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但他還是用自已的生命,告訴後人什麼叫做義無反顧。

    然而這種義,並非正義。

    豫讓仕途不順,先後在晉卿範氏、中行氏門下做事,直到遇見智伯(瑤),這才得到重視與尊重。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那麼智伯又是什麼樣的人呢?身為晉國正卿,一家獨大,屢次欺凌趙襄子和其他權貴,後來更欲吞併趙家,一統晉國的野心。

    晉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與趙襄子一同率兵包圍鄭國京師,襄子拒絕率先領軍攻城,智伯罵他道:“你相貌醜陋,懦弱膽怯,趙簡子為何立你為繼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的繼承人,對趙氏宗族並沒有甚麼壞處罷!”公元前462年,兩人再伐鄭國,智伯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絕,智伯將酒杯扔到襄子臉上。當時襄子幕下都要求殺掉智伯以雪恥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讓我做儲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能忍辱負重。”公元前455年,智伯意圖削弱別家,假借晉侯之命,向趙、韓、魏三卿各家索取領地一百里。韓康子、魏桓子害怕他的權勢,如數交出;而趙襄子卻堅決地回絕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智伯由此大怒,挾韓、魏兩家出兵攻趙。

    史書中的趙襄子忍辱負重,最終反殺智伯,這更反襯出智伯的驕橫跋扈;智伯的好,這只是豫讓所感知的,對自已的好,至於他是否禍國殃民,這並不在豫讓的考慮範圍之內。

    忠誠,有時是盲目的。

    而這種忠誠(只效忠於某個家族,無視社稷),也是春秋時代人們的共識。

    (注:為什麼趙襄子一想便知刺客是豫讓?為什麼只有豫讓一人為主報仇?為什麼豫讓的一舉一動就像被放在聚光燈下,即使毀了容瞞過了妻子,卻還是被朋友找到?這說明智伯是不得人心的,而朋友的苦勸,趙襄子的容忍,也無法改變他的意志。)

    最後,關於暗殺

    提起這個詞,很多人都會在腦海中勾繪出這樣一幅畫面:月黑風高,飛簷掛角,黑衣人在暗中窺視目標的一舉一動,伺機一刀拿下。

    對否?

    對,但不完全正確。

    “暗”,不光是指暗處,更表示隱蔽自身、不為人所知的行動。其中包括了改變容貌與身份,混跡在人群中,目的是儘量不引起別人(尤其是目標)的注意。

    之所以採取暗殺而不是“明殺”,一是為了保證成功率,二是為了爭取刺客自己的存活機會。

    像豫讓這樣的暗殺,道理上是沒有問題的。第一次冒充刑人,第二次不惜毀容易聲,他的做法都是為了將自已“隱藏”起來,成為一個“暗人”。

    然而,豫讓是一個刺客,不是殺手,他最終還是失敗了;而作為青史流傳的刺客之一,我認為他所留給後世的,是一種士人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顆板牙斷了一半很痛怎麼辦?